吳堡歷史
⑴ 請問江都吳堡鎮的名字來源是什麼
您好,江都吳堡鎮的名字由來:
吳堡在江都東北,抗戰後由泰縣九區的吳堡小鄉和吉朋、吉漢三鄉組建而成。
500多年前,明永樂皇帝朱棣時期,吳堡屬古海陵縣,後改海陵為泰州。當時這里一片荒灘水盪,「天上雲煙壓水來,湖中波浪打雲回。」「露沾荒草行人過,月上高林宿鳥還」,是一塊方圓百里、土肥草茂、尚未開墾的灘塗。從江南蘇州移民來此的有三戶人家,一姓胡,一姓范,一姓蘆。他們插草為標,開荒種地,經過多年經營,吃盡千辛萬苦,終於將荒灘變成熟地良田,建立了村莊,繁衍了後代。但水患仍是不斷,為了防水,在村莊四周築起土圩。堡,本是為防敵人的,但這里為了防水。因為是胡家領頭,所以起名「胡家堡」,後因胡姓早殤,把「胡」字誤成「吳」字,就叫「吳堡」了。
⑵ 吳堡最風流女人是誰
歷史上迷倒君主的美女不計其數,然而,歷經多次改朝換代,卻還能讓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數。蕭皇後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一舉摘下了歷史上最搶手女人的桂冠。
⑶ 吳堡縣的社會
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先後有各類開業醫生60餘人,其中職業醫生10餘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堡縣衛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1950年有公辦醫務人員4名,1951年增至10名。1965年,吳堡縣衛生技術人員增至64人。
1975年,吳堡縣醫療單位有職工107人。1976年以後外籍衛生技術人員大多調回,雖經各級醫葯院校畢業生分配和退休頂招、社會招工等途徑使衛生隊伍數量逐年增加,但技術水平下降,技術骨幹奇缺。
1985年,吳堡縣各醫療單位職工213人(包括廠、礦、學校醫務室8人),為1950年的43倍,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70人。有鄉村醫生、個體醫生159人。吳堡縣從醫人員共有329人,平均每千人有醫務人員4.7人。
2010年,吳堡縣擁有衛生機構18個,床位359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88人,其中:執業醫師69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注冊護士43人。 明代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先後考中進士2人,舉人18人,貢生228人。之後又出了20多名貢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行新學,將縣城原「興文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次年又在鄉村籌立了9所初等小學堂。至民國十七年(1928),吳堡縣有初級小學27所,學生346人;高級小學3所,學生58人。本籍有大學畢業生1人;師范畢業生12人;中學畢業生5人。
1934年秋冬,蘇維埃政權設教育部,創辦列寧小學。1940年,人民政權建立,縣委、縣政府領導吳堡縣人民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吳堡縣除公辦兩所完全小學外,又籌集資金創辦了40多所初級小學,小學生增加到1254人,且多為貧苦農民子弟。同時,大張旗鼓地開展了農民識字運動,任逢華先生不辭勞苦,歷盡艱辛,跑遍了縣境85個村莊,創辦了多種形式的識字班,有1701人參加掃盲識字,被譽為陝甘寧邊區「農民識字運動家」。
50年代,又創辦了任家溝、宋家川兩所初級中學,1960年開設高中班。1985年,吳堡縣有電大教學班2個,學員56人,先後於1986、1987年畢業。1985年,經省、地檢查驗收,吳堡縣已達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標准,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了合格證書,並授予錦旗1面,獎金1萬元。
1989年吳堡縣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4所,7個高中班,53個初中班,學生2939人,教職工244人;有職業中學1所,學生16人,教職工25人;有公辦小學189所,學生6974人,教職工717人。
2011年,吳堡縣有普通中學2所、小學37所、幼兒園4所。小學在校生4746人,招生885人,畢業生760人;初中在校生2261人,招生647人,畢業生1151人,高中在校生1613人,招生514人,畢業生555人。
⑷ 吳堡古城作文800字
今天,我們夏令營的活動是去星期八小鎮遊玩。大約一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位於閔行仲盛世界商城五樓的星期八小鎮。一進門,我就看到裡面人山人海,熱鬧極了。
星期八小鎮是一個社會實踐基地,我們在裡面能體驗各種各樣的職業。有押運公司、郵局、銀行……這么多職業,我都很感興趣。可是,一個上午我們卻什麼也沒有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小組成員的意見得不統一,排隊時又沒有耐心,所以都半途而廢了。
集體午餐時,老師糾正了我作為組長的不足。之後,我們開始了下午的活動。我們耐心地排隊等待,終於進入了樂高館,我拿起一塊塊積木,拼搭出一幢房子。隨後,我們去了微生物實驗室,通過顯微鏡,我們觀察到了一個個細小的生物。最後,我們來到了中華美食館,體驗了包餃子的樂趣,這是我在家裡從未做過的事情,我覺得很有趣。品嘗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通過今天的實踐活動,我不但懂得了小組活動時,大家一定要團結,還體驗到了各種職業的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個有用的人。
⑸ 吳堡縣的建制沿革
據考古資料記載,舊石器時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動。1923年縣境內發現有打制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很多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更加頻繁,沿黃河和清水河域、統匯川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比比皆是,已發現有27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有磨製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後,農牧業成為重要生產活動。
夏(約前21~前16世紀),屬傳說中的雍州地,為狄夷活動區之一。
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鬼戎活動區域之一。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翟人活動之地。 吳堡縣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先為白翟屬地,後屬晉。
戰國時期,先屬趙,後屬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納上郡於秦;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又歸趙。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統天下,戰國終,全國劃36郡,本境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七月復故。今吳堡仍為膚施縣屬地。元朔四年(前125)並入並州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增山縣,元始二年(公元2年),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隰城縣(存疑)。後王莽設增山縣,本境又屬之。
東漢初屬上郡膚施縣,後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藺縣(存疑)。
三國時,西河郡黃河西岸被羌人所據,本境屬之。
西晉時,本境仍屬羌胡領帶。
東晉十六國時,晉咸和二年(327),為後趙屬地;晉太和元年(366),為前秦領地,隸屬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屬後秦,隸屬上郡;公元409年屬大夏國。
公元431年,北魏滅赫連氏大夏國,設統萬鎮,今吳堡地和綏德東部地設政和縣。
西魏初仍名政和縣,隸朔方郡。大統十二年(546),屬綏州。廢帝元年(552),改名延陵縣,隸於綏州撫寧郡。公元562年屬銀州撫寧郡,572年改屬綏州撫寧郡。
公元581年,隋文帝統一中國,設190郡,延陵屬撫寧郡(今米脂)。開皇三年(583)撤郡制,實行州、縣制,延陵改屬綏州,隋開皇十七年(597),改縣名為延福,大業元年(605)綏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延福縣屬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縣范圍內曾權設三州七縣,歷時5年,延福縣隸於關內道(監察區)綏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為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設定難軍,領夏、綏、銀、宥等州,延福縣隸綏州。
五代十國,前四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後漢滅亡,「十國」中的北漢建立,修吳堡水寨。宋開寶九年(976)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破北漢吳堡寨歸宋,屬綏州延福縣。
宋至道三年(997),全國分十五路,領府、軍、州、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吳堡寨歸屬。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復吳堡寨,歸神木營,熙寧間(1068~1077)又失於西夏。
元豐四年(1081),沈括,種諤克西夏之葭蘆、吳堡、義合、俘圖、塞門等六寨(見《綱鑒易知錄》)。元豐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吳堡寨隸於河東路石州定胡縣。元符二年(1099),隸於河東路晉寧軍定胡縣,治所在今山西柳林縣孟門鎮的黃河灘(清咸豐六年,孟門被黃河洪峰沖毀)。
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佔領,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屬河東北路葭州定胡縣(在今山西柳林孟門鎮),吳堡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為縣,始定名吳堡縣。隸於鹿延路葭州。
金天興三年(1234)蒙古族侵佔,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隸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
元代,全國劃11個行中書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銷吳堡縣,並入綏州;次年(1265)復設,屬陝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志元二十八年(1291),吳堡縣升為吳州,隸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元貞元年(1295),撤州設縣,仍稱吳堡縣,屬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葭州。
明代,吳堡先隸於陝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隸於綏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廢縣並入綏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復縣制,隸於延安府葭州。
清初劃全國19行省。順治元年(1644),吳堡由陝西省延安府直隸,雍正三年(1725)。隸於陝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隸於綏德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廢府、廳、州,陝西分三道,吳堡屬延綏榆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行政督察區,吳堡屬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區(綏德)。
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吳堡縣國共兩黨軍事斗爭激烈,縣城、集鎮、要道為國民黨軍隊占據,廣大農村為紅軍游擊區。共產黨於1934年冬建立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為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陝北省(省府在瓦窯堡)領導。此時國民黨縣政權依然存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國共兩黨合作,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保安隊屬國民黨,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718團(後改為警備8團)進駐吳堡縣,各聯保派共產黨的駐軍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吳堡軍民趕走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吳堡屬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管轄。1949年5月吳堡屬陝北行政區(行署在延安)綏德分區管轄。1950年2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吳堡縣屬陝西省綏德專區管轄。1956年9月,撤銷綏德專區,改屬榆林專區。
1957年11月,撤銷吳堡縣,轄地並入綏德縣。1959年秋,設宋家川中心鄉,1960年12月又撤銷。
1961年8月,恢復吳堡縣,屬榆林專區。1968年「專區」改為「地區」,稱榆林地區,歸屬未變。
⑹ 吳堡在哪裡
吳堡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隸屬於陝西省榆林市。
歷史沿革
吳堡縣歷史悠久,公元 431 年就單獨設為縣,名為政和縣,取政通人和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 1226 年)設吳堡縣(從單獨設縣起,有 1500 多年歷史),位於吳堡縣城東北3公里處的吳堡古城,始建於五代時期北漢政權。城牆高6-10米,寬2.6-7.5米,周長1125米,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遠的古縣城 ,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吳堡縣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 1926 年建立地下黨組織, 1928 年建立中共吳堡縣委。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陝甘寧邊區和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東大門,有 600 名吳堡兒女為國捐軀。 1948 年 3 月 23 日,毛主席 、周恩來率領中央機關就是從本縣川口東渡黃河離開陝北,前往河北西北坡指揮戰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國的。
地理地貌
吳堡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縣城宋家川鎮,距西安 628 公里,距榆林市 176 公里。北靠佳縣,西接綏德,東南瀕臨黃河,與山西省臨縣、柳林、中陽相望。黃河流經本縣 4 鄉 1 鎮,河岸長 45.7 公里。本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 627-1204 米,縣城海拔 642 米。
人口面積
吳堡縣縣境北長 30.4 公里,東西寬 26.8 公里,總面積 418.5 平方公里。轄 4 鄉 4 鎮, 221 個行政村。總人口 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6.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200 人,為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縣。有農耕地 18 萬畝,農業人均 2.5 畝。
二、自然條件
氣候
屬溫暖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 11.3 攝氏度,年溫差和日溫差大。無霜期 170 天,年均降雨量 475 毫米,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佔全年總降水的 63.2% 。
水文
境內有大小溪流 27 條,缺水矛盾突出,皆由西北向東南匯入黃河。產水量很小,全縣總徑流量為 0.55 立方米 / 秒。自然災害較頻繁。
礦藏資源
縣內已知的礦藏資源有煤、煤層氣、濁氟石、磷礦等。 1 、煤炭主要分布在宋家川至丁家灣鄉沿黃河一帶,南北長 25 公里,東西寬 2-4 公里, 已探明儲量為15億噸,是全國少有、陝西唯一的優質主焦煤,開發前景非常可觀。 2 、煤層氣分布與煤炭一致,儲量為 37.82 萬立方米,主要成分為甲烷。 3 、濁氟石(工業上可清除「三廢」,農業上有固氮作用並可降低水的含氟量)。主要分布在張家焉至後王家山一帶,含量為 25-40% 。 4 、磷礦主要分布在宋家川一帶,儲量未探明。受資金及技術的限制,以上礦藏均未開發。
三、經濟發展概況
吳堡縣是革命老區,是國定貧困縣。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征山治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受到中央和省地的表彰,被樹為全省農業學大寨的一面紅旗。 1975 年 9 月 19 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載了《吳堡更紅盛了》的專題報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十五」以來,吳堡的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2005 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25400 萬元,人均3234元,工農業總產值14218.7萬元(農業產值5400萬元);財政總收入1516 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86元。「十一五」期間,吳堡縣委、縣政府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要求,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圍繞「一心二區三帶」(即構築宋川縣城經濟社會發展中心,西部薯羊區、東部棗羊區、 307 國道、佳吳路、吳米路沿線商貿加工帶)發展目標,加快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擴大對外開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進步。實現到 2010 年國內生產總值20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降低20%,地方財政收入 1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 元,人口自然增率控制在5‰以內,全縣基本達到小康。全縣人民將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進!
1 、農業
以紅棗、羊子、蠶桑為主導產業。紅棗栽植面積累計達 16萬畝,年產鮮棗 15000 噸。羊子飼養量 7.5 萬只。桑園保存面積 2.3 萬畝,產繭 33 噸。 1999 年,國家將我縣列為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通過實施基本農田、生產道路、退耕植樹種草、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壩等重大項目工程建設,累計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 140 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積的 36% 。 307 國道綠色通道建設,受到了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全縣完成退耕還林草面積 8 萬畝。
2 、工業
全縣工業企業以建林業、農特產品加工業為主。建材企業秦珠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年產水泥 10 萬噸,實現利稅 280 余萬元,屬全市百強企業。依託農產品加工興起的企業以巨人食品廠為主,其主要產品有酥棗、薰棗、空心棗、炸薯片等。 2005 年,全縣工業總產值 8819 萬元。非公有制經濟長足發展,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12873 萬元。
3 、交通、電力、通訊
吳堡縣區位優勢明顯,縣城宋家川鎮地處黃河岸邊,黃河大橋連接秦晉兩省, 307 國道橫貫東西, 正在建設中的 GZ35 高速公路,太中銀鐵路(太原 - 中衛 - 銀川)使吳堡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全縣「目」字型公路框架已初步建成,實現了鄉鄉通公路,且 60% 的鄉鎮通上了柏油路,村村能夠通行小四輪,擁有大小車輛 500 部,小四輪、柴三輪 2300 多台。已建成城關變電站和郭家溝變電站,全縣實現了村村通電。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完成農話改制點 9 處,實現了鄉鄉電話程式控制化。行動電話達 5.1 萬部,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全縣,通訊十分方便。
4 、教育、文化、電視
全縣有中小學校 90 所,其中縣辦中學 3 所,職業中學 1 所,學齡兒童入學率 99.8% 。有線電視覆蓋面 65% 。以作家柳青命名的柳青圖書館 2002 年 10 月正式對外開放,館內藏書 5 萬冊,基滿足了縣城文化生活需要。
⑺ 吳堡縣著名旅遊景點有哪些
吳堡縣著名旅遊景點是吳堡古城。
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是迄今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城,古城建於北漢(公元951-957年),城門、城牆皆有石頭壘搭而成,城內房屋也是由磚石構建的窯洞,古城雖小,但其坐落於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城內局面現在已經很少,但城內的民居、牌坊等古建築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⑻ 吳堡古城的古城風貌
吳堡古城距縣城宋家川有2.5公里,在宋家川的東北方向的一座石山樑上,山高約150米,古城三面環水,北面通連後山,群山起伏、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古時這里是邊關重要門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是陝甘寧邊區的東大門,與山西柳林縣軍渡鎮隔河相望,是通往華北的咽喉大道。抗日戰爭時期,日寇數次強渡黃河,進攻陝北均未得逞。古城,現在衰草枯木,一片廢墟,當年的繁榮景象一點無存,當年古城人煙稠密,屋宇齊整,一片繁榮氣象。一進南門,便是瓮城,內設雄偉的關帝廟,廟內正殿三間,磚木結構,關老爺塑像端坐正中,頭戴平天冠,身穿袞龍袍,正氣凜然,門匾上書「協天大帝」,兩旁一付對聯,上聯:漢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下聯:俗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左邊關平手捧印璽,右有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大刀,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東西兩廂有紅白馬兩匹,二馬童執韁備行。每年五月十三日唱大戲三天,遊人不絕,熱鬧非凡。
南城和東城接連之處,有一六角造型的三層樓,系磚木結構,上層塑有魁星像一尊,赤面紅須,手執朱筆,足頂木斗。傳說:古時的頭名狀元都由魁星批點,是生員們必敬之神,人人希望爭取第一名。步入正南門左邊有一小學,有石窯三孔,大門外有一草坪,是學生們體操活動的場所。往上約20米是古時李家的祠堂,瓦房三間,油漆門面,內設神閣,供奉李氏祖輩宗族。旁邊有營房三間,供守城士兵居住。 娘娘廟即聖母祠,在城隍廟西,廟內有廈檐窯洞四孔,其中三孔為九位娘娘神位,牆壁上有泥塑童子數百,嘻戲玩耍,神態各異,實乃可愛,每年三月十八日為廟會期,有三天大戲,進香求子者陸續不斷。有的婦女偷著把牆上男童的雞雞掐走,回去吃了想生個男孩,據說還十分靈應。靠東一孔為石佛殿,內供石佛像五尊,傳說石佛原本是南門外石塔寺,後因寺院失火,廟毀後佛像移於城內。娘娘廟背後有節義祠三間(俗稱寡婦廟),內供歷朝堅貞守節不畏強暴的烈婦,據傳賈家山有一烈婦,群賊嫖戲至死不從,後封為「貞節烈婦」。觀音樓原名白衣閣,在街西北隅,也是石砌窯洞,下可通行,上建小廟一間,內塑觀音菩薩和善才童子、龍女,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周邊村民敬香者不絕。七神廟在西門口內,瓦房三間,內祀火德星君、風神、虸蛾、牛王、馬王、河伯、五竊將軍。北門外先農壇有劉猛將軍廟,往西有武真祖師廟,自西有龍王廟,內祀紅黑白龍王像三尊,傳說只有白龍最靈,抬起總能下雨。河神廟在城北門外東北角的山下。古城內舊時有居民八九十戶,店鋪十多家,居民大多以農為本,兼代一些衙門差事,伺候衙門審判,下鄉催糧收款,捉拿犯人。1938年日寇占據山西軍渡,開始炮擊古城,從此飛機大炮經常轟炸,使古城變成一片廢墟,幾十年來無人問津。
⑼ 吳堡古城的看古城
吳堡古城與隔河的山西柳林軍渡村相望,將共同形成大區域的旅遊景區。
從吳堡縣城宋家川出發,徑向西北,繞吳佳公路行程約8公里,就到了吳堡古城北門外叫校場坪的地方。校場是古代練兵習武的地方,後來人們在此遍植棗樹,現校場坪及四周山樑已是敝日的棗林。放眼望去,那紅紅綠綠似瑪瑙般的棗子滿掛棗林,棗林深處山畔窯洞式農家院落排列錯落有致,幾只白色的飛鳥在棗林上空翱翔,發出幾聲嬌聲打破幽靜的棗林,然後向棗林深處山莊飛去,構成一幅美麗的棗鄉畫圖,頓使人的情愫浸泡在溫馨恬靜的大自然棗鄉之中。
穿過棗林,便到了千年吳堡古城的西北城垣。通體用當地褐紅色大石塊壘砌成的城牆,盡是斑斑苔鮮,顯得古城更滄桑古老。走完北城門抬頭仰視,不高三券洞式城門,全用大塊石料券砌而成,一看即是宋代陝北典型軍事城堡的城門形制。城門上的城樓已坍塌,但城門券洞完整堅固,城門額所嵌石匾已嚴重風化,但可辨上刻「迎恩」二字。入古城北門,登上林草叢生的高土坪,呈現在眼前的是明清時吳堡縣衙遺址。古縣衙是一處分南北兩院兩進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時曾是縣衙衙役們的居所和關押男女囚犯的牢房,現當年南女牢、東男牢石窯殘存,衙役們所居的西窯洞尚完整保存,並由當地居民佔用。信步走入古縣衙北院,當年縣衙前、後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廢墟,殘牆斷壁,遍地磚石瓦片,荒草叢生,但仍看出古時縣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築規模。在廢墟上,俯身拾起幾塊瓦片仔細辨認,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證明此毀縣衙早在宋代即是吳堡寨守將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間,吳堡知縣范平仲,「繼修前後堂、典史廳、門、庫備」。然而這一千多年前縣衙古建竟毀於1938年侵華日軍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縣衙北院廢墟東旁現僅存一小破廟,當地群眾稱之為衙廟。步入小破廟尋覓,這竟是元明時陝北典型的「枕頭券式」一座石窯廟宇,內供神像已不存,但東西兩壁上壁畫保存完好,兩壁畫所繪都是古代騎馬官人及隨員出巡的場景,繪技精美,繪畫使用的原料像是硃砂、鉛丹一類的礦物質原料,所以壁畫歷經了數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鮮艷的顏色。廟內地下土坑至今鋪埋有兩塊石碑,遭受著遊人踩踏,實在可惜。望有關單位盡快將這兩塊石碑保護起來。
縣衙廢墟西南是明洪武初年即建有的「南北二道街坊」。踏著用石塊鋪成狹窄的街道,步履緩慢地游覽,看到南北總長約400多米兩旁沿街櫛比鱗次的古時店鋪,幾乎全是元明時原建形態的古老殘破石窯洞,彷彿置身於歷史長河陝北那客棧、飯館、雜貨鋪、駝隊…街市之中,這神妙感覺在其它古城鎮是難以尋覓的。在古街南頭,走入一幽深的小巷,來到綏吳佳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王國昌故居和民國時期的吳堡縣高等小學。這兩處出檐石窯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築,造型古樸別致,極具陝北窯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時期,陝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國昌、張毅忱、劉瀾濤、慕生忠等先後在這里從事革命活動,高等小學曾是中共吳堡縣委機關的駐地。現這兩處古院落都住有居民,可辟為革命紀念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⑽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在古代是不是秦國的
是的,屬於秦國。榆林市的綏德縣以南區域,在古代都屬於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