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歷史文化
❶ 現在的衢州和過去的衢州有沒有資料
衢州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華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 南平,西連江西 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 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江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川陸所會,四省通衢。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浙西生態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化學工業基地。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衢江之畔,素有「四省通衢」之稱,也是歷代兵家必爭重鎮。
市人民政府駐柯城區荷三路28號,郵編:324002。行政區劃代碼:330800。區號:0570。
衢州公路網布,在交通高度發達的21世紀,公路運輸是十分顯著。橫穿衢州的主要公路有杭金衢高速、黃衢南高速、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龍麗溫高速等。另有橫向的320國道、縱向的205國道和46省道等。
城區建有長途汽車站、南站、北站等交通十分方便。
鐵路
浙贛鐵路復線穿境而過,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曾多次修復;衢常鐵路也已經通車。2006~2007年大規模的浙贛鐵路復線電氣化已經全面竣工,現有通往全國百餘城市的數十條線路。最高速度可達220公里的D211/D212次和長沙—上海南的D106/107次也已經開通,屆時衢州到杭州只須90~120分鍾!相信不久的將來動車組將會增多,交通更加便利了!境內設有龍游站、衢州站、江山站三個主要站點,另有舊時小站點十多處,如衢州東站,下張站,廿里站,後溪站等,其中衢州站為二等車站。
航空
衢州機場位於古城東面,修建於民國22年(1933),一直為軍用機場,先後多次改擴建,一直是浙西地區最大的軍用機場。截止2007年11月底,衢州民航自1993年11月通航至今先後曾開通了開往北京、南京、廣州、深圳、廈門、上海、海口等航班。已安全運送中外旅客25萬餘人次。去年起,對航班機型進行了升級更新,目前運行的衢州至北京、深圳航班均使用了大型客機波音737,可載客130多人。今年市民航局進一步完善各類保障設施,強化客源市場開拓,改善服務質量,吸引了該市及周邊的金華、上饒等地越來越多的旅客乘坐衢州民航航班。2007年1月至10月,實現旅客吞吐量32000多人次,同比增長20%。
水運
衢江發源於開化蓮花尖,是錢塘江的源頭,水運自古即為浙西重要交通方式。杭州至衢州、常山的水道早在漢代即已開通,至唐代已相當完善,雖「逆流多驚灘」,亦可以竹索引船。發達的水運為兩宋時期衢州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常山閣底沉船遺址的發現就是明證。比較有名的還有江山船。主要線路有①(北京、南京—)杭州—福建驛路(經杭州—嚴州—蘭溪—衢州)②南京—杭州—福建水路③處州—龍游—衢州陸路④杭州—常山—玉山—江西南昌水陸路⑤衢州—浦城—建寧府水陸路(過江郎山、仙霞嶺)⑥徽州—開化—常山陸路⑦徽州—常山—建寧府水陸路⑧杭州—江山—福州水陸路
近年來,衢江航道的建設也正日趨成熟,浙贛運河也正在醞釀中。不久的將來衢州的水運一定又會恢復往日空前繁榮的樣子。
衢州,古為姑蔑國、太末縣、信安縣,唐初因境內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歙之聲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浙、閩、贛、皖四省交通之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秀麗的一方山水,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從距今六千年的蔥洞遺址到東華山漢墓群,從姑蔑族的南遷到孔氏大宗的南渡,從綿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連綿不絕的衢江水運,從兩宋時期的群星薈萃到明清之際的天涯賈客,一處處史跡、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名人都在述說著衢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衢州地處錢江源頭,自古就人傑地靈。考古學家在境內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著名的蔥洞遺址將衢州的歷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時期的衢州,屬揚州之域,雖在文書上鮮見記載,但眾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見當時的繁榮。春秋末年,衢州屬「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後裔構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明清時期的衢州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的衢州作為東南軍事重鎮的地位日益顯現。平「三藩之亂」後,衢州自此有了「鐵城」之稱。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從杭州經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驛道,成為明清時期內陸交通最繁盛的商路。處在這條驛道要沖之地的衢州,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鼎盛於明代中後期,以經營珠寶、書籍為主,以衢籍,特別是龍游籍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一,也正是衢州作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證。
❷ 衢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一、節慶活動
衢州地理復雜、歷史事件(戰爭、移民等)眾多因此而方言眾多,多受北部吳語、皖南徽語、江西贛語、閩北方言的建州語等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復雜多樣,其中江山方言堪稱是漢語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詞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衢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衢州被稱為中國特產之鄉,各縣都有一批名牌旅遊特色產品:開化紙、開化根雕、江山西硯、柯城瑩白瓷等。
柯城區花卉、特禽;衢江區椪柑、竹炭;龍游縣:竹筍、黃花梨;江山市:白鵝、獼猴桃、白菇、蜜蜂;常山縣胡柚、油茶;開化縣龍頂茶、金針菇、根雕藝術。
衢州著名小吃:三頭一掌,衢州三頭分別是兔頭、鴨頭、魚頭和鴨掌,都是衢州地方特色風味食品。
風味特色小吃:衢州烤餅、衢州麻餅、八寶菜、龍游米糊、龍游開洋豆腐乾、龍游發糕、毛豆腐、衢州油炸果、山粉肉、開化青螄、開化焙糕、常山胡柚、菱角豆腐、開化板栗、高家蘿卜絲、衢州椪柑、衢州柑橘、衢紅桔、雙橋粉干、常山索麵。
衢州也是產茶地區,龍游是全國重點茶葉產區之一,有1500多年的種植史。龍遊方山茶、開化龍頂茶、衢州玉露茶、江山綠牡丹等。
❸ 衢州有哪些特色
衢州旅遊特色:
衢州旅遊資源豐富,經普查表明,衢州現有各類旅遊資源單體1192個,分屬121種類型。衢州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同時還擁有紫微山、錢江源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和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文物古跡多達2040餘處。
衢州旅遊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景點豐富、交通便捷、特產眾多、野趣較濃等優勢,確實是一個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遊的好地方。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稱。
衢州有著非常難得的自然風光和清新純朴的民俗民風。衢州境內多山多水,錢江源是錢塘江的源頭,九龍湖、月亮湖、仙霞湖是衢州山水旅遊線上的明珠,江郎山、紫微山、古田山、齊天山(又名九華山)等景點則是衢州山水旅遊線的精華。九龍湖風景區,兩岸青山,一江碧水,有千島湖之秀、三峽之美,是避暑療養休閑的好去處。首期開發的九龍湖水上樂園,以黃壇口水庫人工湖為主,配以現代化的水上游樂設施,可供遊人飽覽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怡情養性,樂趣無窮。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有被譽為「南孔聖地」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宗孔氏家廟、圍棋仙境爛柯山、「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的江郎山、「世界第九大奇跡」龍游石窟、國際地科聯組織確立的我國首枚「金釘子」。
衢州美食特色:
美食之一:「三頭一掌」,即兔頭、鴨頭、魚頭和鴨掌。用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葯等輔料燒制的「三頭一掌」味道鮮美、色香俱全,到目前為止,在衢城燒「三頭一掌」的大排檔達150餘家,幾乎成為夜宵的主打品牌。
美食之二:爛柯山魚。「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圍棋發源地爛柯山下,有一個石室魚庄,是吃魚的好去處,那裡有鯰魚、鮭魚、汪刺魚、石斑魚、老虎魚、太陽魚,做法別具匠心。
美食之三:葯王山葯膳。葯王山葯膳以綠色為主,有仙菇養顏羹、葯王如意雞、神農三寶鴨、千金小龍魚、韭菜胡桃、栗子腰花、蜂蜜雪梨、清螺香粥、豬腳綉花針和小公雞燉山王杞等。
衢州工業特色:
衢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發展勢頭良好。市委、市政府正在實施「410工程」,即培育建立氟化工、有機胺、礦山風動機械、有機硅單晶硅等4個全國製造中心,建設新型干法水泥、電光源、高檔特種紙、金屬製品、輸變電設備、精細化工、鈣產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製品等10個特色產業基地,在融資、用地、用電等方面優先扶持列入「410工程」的特色產業,以提升區域特色競爭力,加快衢州經濟跨越式發展。其中市本級主要扶持衢州經濟開發區的礦山風動機械、金屬製品、輸變電設備等產業發展。
衢州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9月,1993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城市總體規劃內的新興綜合區,規劃及行政管轄范圍為26.5平方公里。下屬三個工業功能區,其中:1、東港功能區;2、白沙功能區;3、金屬製品加工功能區。
經過十年的建設,有入園企業近700家,投產的工業企業16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區內常住人口4.5萬人,企業職工2.5萬人。區內形成了金屬製品加工、機械電器、皮革服裝、農產品加工醫葯等特色優勢產業。2004年,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8.5億元,工業增加值8.5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 .21億元,區內企業出口交貨值8.29億元。
❹ 關於衢州的完整歷史
行政歷史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宣統三年七月(1911年8月7日),裁西安縣並入衢州府,由府兼理縣事。
辛亥革命後(1911年11月7日),成立衢州軍政分府,兼理縣事;民國元年(1912)二月,廢府,改西安為衢縣;三年(1914),實行道制,衢縣屬金華道,並為道尹駐地;五年(1916),裁道,翌年復設,道尹仍駐衢縣;十六年(1927),設第一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衢縣;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改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衢縣仍為公屬屬址;一九四六年,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並,稱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衢縣;一九四八年,衢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址移金華。
一九四九年五月六日,衢縣解放,始設軍管會,後建衢州專員公署。衢州市,專屬仍駐衢州,縣政府遷至樟潭鎮;一九五一年,撤銷衢州市,縣府遷回衢縣城區,專署駐衢縣;一九五五年三月,衢州專員公署撤銷,衢縣屬金華專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常山並入衢縣;一九六0年一月一日,龍游縣並入;一九六一年,復置常山縣;一九七九年九月,恢復衢州市,縣、市並存;一九八一年四月,撤縣並入市;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三日,龍游縣析出,另立縣治;一九八四年,轄區不變;一九八五年五月,金華地區撤銷,衢州市升省轄市,原衢州市分設柯城區與衢縣,實行市管縣,市轄衢縣、江山、常山、開化、龍游五縣及柯城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江山縣改縣級市,屬衢州市。
人文歷史
衢州,古為姑蔑國、大末縣、信安縣,唐初因境內三衢山而得名「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控鄱陽之肘腋,扼甌閩之咽喉,連宣歙之聲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浙、閩、贛、皖四省交通之門戶。獨特的地理位置,秀麗的一方山水,勤勞而智慧的勞動人民,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從距今六千年的蔥洞遺址到東華山漢墓群,從姑蔑族的南遷到孔氏大宗的南渡,從綿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連綿不絕的衢江水運,從兩宋時期的群星薈萃到明清之際的天涯賈客,一處處史跡、一件件文物、一個個名人都在述說著衢州六千年的歷史文明。1994年,衢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衢州
衢州地處錢江源頭,自古就人傑地靈。考古學家在境內發現眾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著名的蔥洞遺址將衢州的歷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商周時期的衢州,屬揚州之域,雖在文書上鮮見記載,但眾多原始瓷器和精美玉器的出土,可見當時的繁榮。春秋末年,衢州屬「姑蔑」之地,姑蔑族和徐偃王後裔構成了衢州的早期居民。
蔥洞先民——6000年前的衢州人
1、 蔥洞遺址:衢州、建德交界處分布著大面積的石灰岩地貌,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環境。位於衢州上方鎮境內的蔥洞、觀音洞遺址就是該地區一個典型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在衢州的最早例證。正是根據這一遺址的出土文物,將衢州市的歷史提早到距今六千年前。
6000年前的浙江大地,氣候溫暖,植被茂盛,動物繁多,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衢州,與餘姚河姆渡、餘杭良渚文化等地區一樣,也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年來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一處處新石器時代遺存就是最好的實物例證。
2、 姑蔑一族——2500年前的文明傳承
越族是構成華夏民族的重要一支,而閩浙贛皖四省交界之地正是古越族的發源地,衢州就處於這一地區的中心。春秋時期,姑蔑族從山東泗水地區輾轉南遷,其一部與偃王後裔一部先後遷居浙西衢州。姑蔑南遷及其定居衢州的歷史表明衢州地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融入了華夏族之列。眾多青銅禮器、兵器和隨葬玉器、原始瓷器的出土,足可說明當時衢州經濟文化的繁榮。姑蔑史料:
(1)《左傳·哀公十三年):「姑蔑之旗」及杜預注。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姑蔑就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與越國對吳國的戰爭。說明早在此前,姑蔑一族即已定居衢州。
(2)《國語·越語上)(卷二十):勾踐之地,……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姑蔑管轄范圍包括如今整個衢州地區及遂昌、湯溪、江西玉山等地。
3、 偃王南遷
徐國,為嬴姓子爵,始封於夏朝,其國在下邳僮縣,今泗州臨淮有徐城。周朝建立後,徐國與東夷各族不服周王朝統治,雙方不斷發生戰爭。西周末年,周穆王派兵攻打徐國,徐偃王棄國南遷,春秋時期其一部輾轉來到衢州。
秦漢至唐時期的衢州
約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縣治在今龍游縣境內,揭開了衢州歷史新的一頁。兩漢時期,衢州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但從出土的青銅器和陶器來看,仍表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六朝時期,地處江南的衢州相對安定,經濟文化緩慢發展。唐代初年於信安縣設州城,衢州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開鑿,使衢州作為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的地位日益凸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郡縣制,於姑蔑舊地設大末縣,故城在今龍游縣城西,正式開始了衢州建縣的歷史。東漢末年,又設立了新安縣(今衢江區、柯城區)、定陽縣(今常山縣)。唐武德四年(621),分信安縣設須江縣(今江山市)。同年於信安縣設州級行政區劃,因境內三衢山而稱衢州,亦有八方通衢之意,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宋元時期的衢州
兩宋時期,伴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衢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繁榮。特別是在北宋,衢州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達到了頂峰,為兩浙(今浙江及江蘇南部地區)翹楚。北宋167年間,衢州僅文科進士就達250人,遠高於蘇州、杭州、紹興等地。南宋時期,隨著聖裔南遷,衢州成為南方新的儒學聖地,史稱「東南闕里」。作為南宋全國知名書院,柯山書院、包山書院更是人文薈萃,其影響一直波及到元代。
明清時期的衢州
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明清時期的衢州作為東南軍事重鎮的地位日益顯現。平「三藩之亂」後,衢州自此有了「鐵城」之稱。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從杭州經衢州至江西玉山或福建浦城的驛道,成為明清時期內陸交通最繁盛的商路。處在這條驛道要沖之地的衢州,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鼎盛於明代中後期,以經營珠寶、書籍為主,以衢籍,特別是龍游籍商人為核心的龍游商幫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商幫之一,也正是衢州作為四省通衢要地的明證。
❺ 衢州的由來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名稱出現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後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後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楚詞·天問》謂九交道之意。《太玄經》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於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達的水陸交通網路。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專》便作出定論:「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後,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❻ 衢州市歷史
衢州位於浙來江省西部,錢源塘江上游,金華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 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浙西生態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化學工業基地。也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的江南重鎮。衢江之畔,素有「四省通衢」之稱,也是歷代兵家必爭重鎮。1994年衢城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❼ 衢州有哪些古跡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坐落於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廟是全國僅有的兩家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衢州孔廟曾經三遷三建,十多次修建。現址的孔廟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位於衢州府城東隅,佔地約20畝,基本上是按照山東曲阜孔廟的規模來規劃建造。建築佔地面積約13900平方米,分為孔廟、孔府及後花園三部分南孔來源。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趙構在揚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奉詔陪祭。此後,金兵大舉南侵,淮揚危急,高宗君臣倉皇南渡。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高宗駐蹕臨安(杭州),因孔端友率近支族人扈蹕南渡有功,賜家衢州。
「衢州三怪」的故事載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書。
地點:蛟池塘--鴨型怪縣學塘--白練怪 鍾樓底--獨角怪
加強衢州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
衢州旅遊資源豐富,經普查表明,衢州現有各類旅遊資源單體1192個,分屬121種類型。衢州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2處,同時還擁有紫微山、錢江源2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和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文物古跡多達2040餘處。 衢州旅遊具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景點豐富、交通便捷、特產眾多、野趣較濃等優勢,確實是一個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遊的好地方。因而有「山水名城,神奇衢州」之稱。 衢州有著非常難得的自然風光和清新純朴的民俗民風。衢州境內多山多水,錢江源是錢塘江的源頭,九龍湖、月亮湖、仙霞湖是衢州山水旅遊線上的明珠,江郎山、紫微山、古田山、齊天山(又名九華山)等景點則是衢州山水旅遊線的精華。九龍湖風景區,兩岸青山,一江碧水,有千島湖之秀、三峽之美,是避暑療養休閑的好去處。首期開發的九龍湖水上樂園,以黃壇口水庫人工湖為主,配以現代化的水上游樂設施,可供遊人飽覽湖光山色、田園風光,怡情養性,樂趣無窮。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郎山,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擁有中國丹霞第一奇峰、全國一線天之最。有被譽為「南孔聖地」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宗孔氏家廟、圍棋仙境爛柯山、「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的江郎山、「世界第九大奇跡」龍游石窟、國際地科聯組織確立的我國首枚「金釘子」。
中國規劃未來5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點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10月19日表示,中國正在積極編制「十一五」期間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法規體系建設、文物資源調查、大遺址保護、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加強人才培訓等將成為未來5年工作的重點。
正在西安參加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的單霽翔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未來5年中國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基礎工作,特別是要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建設。單項法規是《文物保護法》的外延或執行細則,是對具體的文化遺產最直接的法律支持,因此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強這一方面法規的研究制定工作,如《長城保護條例》、《博物館管理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
單霽翔說,「十一五」期間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搞好「清理家底」的各項工作。中國現有注冊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40餘萬處,現有2000多座博物館,其中國有博物館館藏1200多萬件文物。要通過幾年的努力,建立起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的記錄檔案和全國博物館藏品的總目錄,同時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狀況調查和博物館館藏文物腐蝕狀況調查。在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要積極開展全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檔案建立工作,實現全國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
他說,「十一五」期間還要繼續加強大遺址的保護力度。中國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市區及郊區保留了大量古代城市遺存,如西安城近郊區就有周、秦、漢、唐等重要歷史時代的遺址,千百年來,這些大遺址歷經滄桑,遺址上逐漸落戶了一些居民點和企事業單位,人們在這些遺址上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對遺址的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破壞。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古代城址、古墓葬群等大型古代遺址的保護。中央財政給予了專項資金安排。幾年來,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先後對高句麗遺址、殷墟遺址、西安唐代大明宮遺址實施了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大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遺址環境的整治、遺址現場的展示、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最終形成了一座座高品位的文物遺址公園。
「這一系列的實踐,使我們逐步形成了一套對城市及郊區古代遺址保護的理念和保護的方法。從大明宮遺址保護的實踐中我們看到文化遺產不應該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應該是城市發展的資本和城市發展的動力,文化遺產地可以也應該成為城市中最美好的地方、最令人嚮往的地方,成為人們陶冶情操、學習知識的場所,成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地方。」單霽翔說。
他說,「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注重對文化遺產在妥善保護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將文化遺產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或收藏進博物館,並不是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根本目的在於『子子孫孫永葆用』,這一保護過程要傳之久遠。重視保護與利用的結合,就要挖掘文化遺產潛在的文化內涵、經濟價值和對城市發展的積極意義,使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發揮更大作用。」
單霽翔說,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也將是未來5年的重要工作。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人才比資金更重要。「十一五」期間還要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的全民動員,增強民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置於全社會的關注和監督之下。今年以來,國家文物局開展了徵集和公布文化遺產保護標志、創作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歌曲、爭取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等項活動,努力創造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氛圍。 ( 新華社/20051027/喻菲 劉暢 馮國)
❽ 衢州人文歷史沿革
衢州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轄區內衢縣、龍游、江山、常山、開化等地出土的石斧、石錛、石刀、石矛等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衢州的先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商、西周三代屬百越之地。
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姑蔑之地,戰國時屬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楚,平定江南,於吳越之地置會稽郡,今衢州屬會稽郡之太末縣(一作大末)。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為荊王國地。十二年(前195),吳國地。景帝四年(前153),誅吳王劉濞,復屬會稽郡。
東漢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置新安縣。為衢縣建縣之始,仍屬會稽郡。建安二十三年(218),析新安縣置定陽縣。
三國吳國寶鼎元年(226),新安縣改屬東陽郡。
晉太康元年(280),因與弘農郡新安縣同名,改新安為信安,因信安溪得名,一說溪以縣得名,仍隸東陽郡。
南朝宋、齊、梁三代,新安縣隸屬不變;陳永定三年(559),置信安郡,領信安、定陽2縣,隸縉州。
隋大業三年(607),太末、定陽2縣並入信安,隸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於信安置衢州,並分置須江(江山)、定陽(常山)2縣,衢州州名始於此,以路通三越而得名,信安遂為州治;同時,析太末縣之西設白石縣並置榖州,州領太末、白石2縣,白石為州治之所;七年(624)廢衢州,並定陽,須江、白石、太末4縣入信安縣,隸婺州;貞觀八年(634),從信安、金華2縣析置龍丘縣;武後垂拱二年(686),復置衢州,轄信安、龍丘、常山3縣,屬江南道,信安為州治;如意元年(692),分龍丘縣之西置盈川縣,衢州轄信安、龍丘、須江、常山、盈川5縣;證聖元年(695),分須江、定陽、弋陽3縣置玉山縣,隸衢州;天寶元年(742),改衢州為信安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衢州,同年,玉山縣改隸信州;衢州仍轄信安、龍丘、須江、盈川、常山5縣,信安為州治,隸浙江東道;大歷十四年(779),改隸浙江西道;建中元年(780),復隸浙江東道;二年(781),又改隸浙江西道;貞元三年(787),復隸浙江東道;元和七年(812),廢盈川縣入信安;咸通中(860-874),改信安為西安,因西溪得名,仍隸衢州。
五代時,衢州屬吳越國(907-978),州治倚西安,轄西安、龍游、常山、江山4縣;後唐長興二年(931),吳越改龍丘為龍游。
北宋時西安縣仍為衢州治,屬兩浙路;南宋時屬兩浙東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路總管府,西安縣倚廓,隸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
明太祖己亥年(1359年亦即元至正十九年),改衢州路為龍游府,治所西安;丙午年(1366年亦即元至正二十六年),又改龍游府為衢州府,西安倚廓,隸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衢道;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越王府;宣德二年(1427),越王府除。
清代沿襲明制,仍為衢州府,隸浙江省金衢嚴道;順治八年(1651),浙閩總督移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裁撤,西安縣仍為府治外,又為金衢嚴道治所。
❾ 衢州是第幾批歷史文化名城
衢州是第三批
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個: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版、祁縣、哈爾濱權、吉林、集安、
衢州
、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瓊山、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❿ 衢州概況介紹
衢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考古資料表明,遠在五、六萬年前,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叢林密布,是一個鳥語花香、馬嘶鹿鳴、猿啼虎嘯、野牛成群、野豬結隊的原始天地。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西周三代這里屬於越之地。春秋初為姑蔑國,後為越國西部姑蔑地,縣治即今龍游。東漢初平三年(192)析太末置新安縣,衢縣自此而建。南朝陳永定三年(559)一度置信安郡,為衢地設領縣建制之始。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旋廢;垂拱二年(686)復置,此後千餘年,止1949年解放,衢城歷為州府路道區的治署所在。1949~1955年是浙江省衢州專員公署駐地,1985年建為省轄市。1994年衢城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入選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衢州地處閩、浙、贛、皖交界之處,從雕刻建築、飲食習慣到地方曲藝、民情風俗均深受周邊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對吳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閩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兼容並蓄的基礎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歷史悠久,人文豐富。古為百越之地,至今還有畲族留居於此。本區域以漢民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數漢民的習俗一樣,重要的還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原、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此外衢州人還過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節日。
春節通常除了年夜佳餚要准備外,通常還准備年糕、發糕、清明果、八寶菜、江山糕、索麵、凍米糖和粽子。粽子在衢州不僅是端午的節日必備,也是過年的常備,各地還略有不同,龍遊人愛發糕,江山人喜粽子,常山人好做索麵。而年夜守歲是主要的內容,通常是要到12點才放鞭炮來辭舊迎新的!壓歲錢還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愛。
元宵除觀燈外,通常要耍龍燈。
清明節要做的是清明果,一種以米粉為原料的小圓餅。這個節日要掃墓,有前三後七之說(清明前三日後七日都可掃墓)。
端午除了粽子,甜酒釀則是這個節日的主飲,另外還有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門花樣不少。端午是衢州人頗為重要的節日,故時衢州的小孩還都要穿肚兜帶斗笠,這就是由一個典故《王志斬蛟》所帶來的習俗。
立夏時值農忙,衢州農俗有吃麥餅、燒餅、油條的習俗,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莧菜,正當時的上時菜。
七夕這個節在衢州並不重要,但還是有的地方是要過的,相對來說後面的節日那就是要緊的多了!
七月半也稱鬼節,期間有不少地方的習俗要做焙糕(又名汽糕),部分農村要做京團(當地稱京團粿)不同地方不同的過法,過七月半(中元節)一定要掃墓。
中秋節,月餅是食品中的重頭,其中以杜澤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其為空心月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風味的融入,本地民風正被慢慢淡化!
重陽節州人多要登高,爬山自然是少不了,飲酒也是個內容,而各地要做麻糍也許就和秋收聯繫上了。
冬至在衢州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老衢州口中都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當於年」的說法,這一天還有「有的吃吃一夜,沒的吃凍一夜」的俗語。
在衢州農村北鄉的姚家等,農村裡還有過六月年的習慣,這還有典故,通常是農歷的六月十五六號。這個年要將軍掛門,以避瘟神。
此外江山有專門的麻糍節,用以慶賀一年的豐收,這個節日類似於廟會,要舉行近一個月,從縣城到各地鄉里抬著五穀神和城隍爺遊走。
過完八月中秋衢州農村裡就開始廟會,衢州人俗稱「趕會」從農歷八月二十六高家會到九月杜澤會、蓮花會等,類似於江山人的麻糍節,家家戶戶要包粽子,清明果接待客人,廟會趕到哪,哪裡就熱鬧,哪裡就有的吃,這樣還引來了不少專門趕會商家。
地理位置
衢州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華)衢(州)盆地西端,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川陸所會,四省通衢。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l′一119°20′,北緯28°14′~29°30′。東西寬127.5公里,南北長140.25公里,總面積8841.12平方公里。是閩浙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浙西生態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化學工業基地。
衢州交通十分便捷,陸、水、空交通網四通八達。公路國道、省道縱橫境內,市區到各縣(市)的半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衢州民航已開通北京、深圳、廣州等航線;杭(杭州)金(金華)衢(衢州)高速公路衢州段已經全面建成,黃(黃山)衢(衢州)南(南平)高速公路衢州段、杭(杭州)新(新安江)景(景德鎮)高速公路衢州段、龍(龍游)新(新安江)高速公路、龍(龍游)麗(麗水)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浙贛電氣化鐵路橫貫東西,九(九江)景(景德鎮)衢(衢州)鐵路的衢州至常山段已經開工建設,衢州到四省邊際各中心城市之間已形成兩小時交通圈,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市政府所在地離省會杭州距離250公里,離首都北京直線距離1440公里,距上海港450公里,距寧波港366公里,距溫州港350公里,距義烏——中國小商品城1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