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歷史
1. 渭南尤河的歷史及變遷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24389.html
2. 渭南的歷史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考證,中華民族的又稱「華夏」即源於渭南:「華」即華山,「夏」指「夏陽」(今韓城市),特指橫亘於這區間的狹長地域。由這里產生的文明即就是「華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為後世中華民族之典。距今約20萬年前的「大荔人」曾經在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種。沙苑文化,龍山文化,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韓城倆周古墓群,蒲城橋陵等數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名人薈萃,倉頡、杜康、司馬遷、楊震、隋煬帝、寇準、郭子儀、白居易、楊虎城、李義祉等在這里粉墨登台。《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即產生在這里。這里亦是「鄭」姓、「楊」姓之祖籍之地。
3. 為什麼渭南被稱為三聖故里
因為古代有三位聖人出生在渭南、因此有三聖故里之美稱。
三聖三賢:三聖是指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三賢是指宋代名相寇準,唐代大將張仁願,唐代詩人白居易。
三聖介紹:
杜康(酒聖)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 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
《左傳·哀公元年》載:「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逃奔有虞,為之庖正。」 少康就是在有虞國國都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擔任庖正期間釀造出了酒。 由此可見,杜康不僅是中興夏朝的一代明君,而且是位了不起的發明家。
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杜康的貢獻主要是作秫酒:
關於杜康造酒,歷史文獻多有記載,如《世本》雲:「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
《尚書·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穎達疏引漢應劭《世本》:「杜康造酒。」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晉代,江統著的《酒誥》中有這樣的記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16]
宋,朱翼中《酒經》:「杜康作秫酒。」
明,許時泉《寫風情》:「你道是杜康傳下瓮頭春,我道是嫦娥擠出胭脂淚。」
清,陳維崧《滿江紅·聞阮亭罷官之信並寄西樵》詞:「使漸離和曲,杜康佐釀。」
張華《博物志》雲:「杜康作酒。」
顧野王《玉篇》雲:「酒,杜康所作。」
李瀚《蒙求》雲:「杜康造酒,倉頡制字。」
朱肱《酒經》雲:「酒之作尚矣。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豈以善釀得名,蓋抑始於此耶?」
《類書纂要》雲:「儀狄作。杜康造。
司馬遷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主要成就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 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倉頡介紹: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有雙瞳四個眼睛,天生睿德,觀察星宿的運動趨勢、鳥獸的足跡,依照其形象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倉頡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文字,所謂的「蒼(倉)頡作書」,並不是說倉頡一個人完全地將文字發明創造出來,而是說倉頡將民間既有的圖畫文字進行廣泛搜集,並加以認真整理,從而創制出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
二、受洛書,河圖、洛書上詳細記錄古代帝王的興亡之數,和統民治國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倉頡登基為帝後,向南巡狩自己的領土,登上陽虛山,隨著洛河向東來到了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汭,發現靈龜背負著神秘圖案,獻給倉頡。八卦就是洛書演化而來,後為《周易》來源。
(3)渭南歷史擴展閱讀
渭南介紹:
渭南地處關中平原東部最寬闊地帶,是陝西的「東大門,轄1區(臨渭)2市(韓城、華陰)8縣(華縣、潼關、大荔、澄城、合陽、蒲城、富平、白水)和國家級高新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鹵陽湖現代產業綜合開發區、華山風景名勝區,其中韓城市為陝西省唯一副廳級計劃單列市。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6萬,是陝西省第二人口大市。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渭南地處祖國版圖幾何中心,「北京時間"從這里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是中國航天測控事業發祥地,神舟系列飛船在這里得到全程遙測。渭南東襟黃河與山西運城、河南三門峽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
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陽國際空港80公里。鄭西、大西2條高鐵在此並站交匯,隴海、西南等6條鐵路與連霍、京昆等3條高速公路和9條國道省道縱橫貫穿,是中東部地區進入西北門戶的交通要道。縣縣通鐵路、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
4. 渭南之戰的歷史評價
渭南之戰,曹操自詡為兵之變化,固非一道而靈活用兵的成功戰例,頗受當時與後世的關注。
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進爵魏公時,漢獻帝在詔書里褒獎曹操渭南之戰的功績時說:「馬超、成宜,同惡相濟,濱據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獻馘萬計,遂定邊境,撫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檄吳將校部曲文》中稱及此戰說:「近者關中諸將,復相合聚,續為叛亂,阻二華,據河渭,驅率羌胡,齊鋒東向,氣高志遠,似若無敵。丞相秉鉞鷹揚,順風烈火,元戎啟行,未鼓而破。伏屍千萬,流血漂樐,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平關中》,言曹公征馬超,定關中也。曰:「平關中,路向潼。濟濁水,立高墉。斗韓馬,離群凶。選驍騎,縱兩翼,虜崩潰,級萬億。」
晉朝文學家潘安在《西征賦》贊揚:「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北魏時期鎮遠將軍楊侃卻認為:「昔魏武與韓遂、馬超挾(潼)關為壘,勝負之理,久而無決。豈才雄相類,算略抗行,當以河山險阻,難用智力。」
唐朝詩人岑參在《東歸晚次潼關懷古》誇贊:「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凄涼滿空洲。」
元朝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點評說:「曹操估關中而遠征張魯,伐虢取虞之計也。蓋欲討超、遂而無名、先張討魯之勢以速其反,然後加兵耳。」並認為當時天下的兵馬,以「關西之兵最為精強」,之所以被曹操打敗,是因為「法制不一」的緣故。
5. 陝西渭南的歷史文化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6. 陝西省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7. 渭南歷史上有多少名人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號省厓,陝西蒲城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時期政治家、著稱於世的愛國名相。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陝軍成就最高的將領,刀客出身,24歲自賦詩: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郁。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被眾儒生稱贊為:「關西孔子楊伯起。」
8. 渭南市的紅色資源或對某歷史人物(渭南)具體歷史事件的描述(一千字以上)
渭南作為縣名,始於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為悠久。
夏(約前21-前16世紀),傳說屬雍州,為有扈氏族活動區。
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驪戎國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畿內(京城效區)。
東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時屬晉。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內渭河以北置下吉縣,縣治在今年內故市鎮附近的故縣村。次年置鄭縣,轄今渭河之南地。戰國時,渭南先屬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獻於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驪邑,轄渭河以南地區。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屬驪邑,渭河以北屬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設內史,轄驪邑、下吉等,此時,北部還設有蓮勺縣,據《漢書· 地理志》載:「當屬內史」。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進軍關中,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驪邑、下吉一度屬之,蓮勺亦當屬之。二年(前205年),漢設渭南,河上二郡。鄭、驪邑屬渭南郡,蓮勺屬河上郡,復隸內史。前197年七月,驪邑更名新豐。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內史為左右。新豐、鄭、下吉屬右內史,蓮勺屬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新豐、下吉、鄭縣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新莽始建國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設烈郡、新豐、下吉、蓮勺各縣屬之。
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吉並入鄭縣,屬京兆尹;蓮勺屬左馮翊。密寺縣,當在此時並入新豐,屬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復下吉縣,改隸左馮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為郡,左馮翊為馮翊郡。新豐、鄭縣隸雍州京兆郡、下吉、蓮勺隸雍州馮翊郡。
晉(265年-316年),新豐、鄭縣仍隸雍州京兆郡,下吉、蓮勺仍隸雍州馮翊郡。東晉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豐、鄭縣地,置渭南縣(縣域在今老城北),隸雍州京兆郡。下吉、蓮勺仍屬雍州馮翊郡,後秦時,渭南、下吉隸屬未變,唯據《太平寰宇記》載:「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因避武帝拓拔□不諱,將下□改為夏封縣,遷治於雄霸城(今巴邑鎮)。太和三年(479年)復設蓮勺縣,廢夏封入蓮勺,隸雍州馮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縣為南新豐縣,並設渭南郡,治所遷至今縣城東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雍州馮翊郡。廢帝二年(553年),分置靈源、中源二縣,改南新豐縣為渭南縣。靈源縣遺址在今陽郭高家村,中源縣址待考。三縣均為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渭南郡、靈欞、中源入渭南縣,屬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蓮勺界內屢「群盜」,置延壽郡,郡治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為京兆郡,渭南屬之。開皇三年(583年),廢延壽郡。大業元年(605年),改夏封為下吉,並蓮勺,屬馮翊郡。大業十年(614年),將下吉縣治遷到今下吉城,隸同州。《兩京地理志》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過渭南,見塬上缺水,將縣城由明光塬遷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隸華州。垂拱元年(685年)華州改為太州。神龍元年(705年)又復為華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縣治在零口鎮。同時設鴻州,領渭南、慶山置、鴻門、高陵、櫟陽等縣。大足元年(701年),廢鴻州及鴻門縣,渭南屬雍州。開元元年(713年),渭南隸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則天垂拱元年將華州改為太州後,州名幾經更改,下吉縣隸屬未變:開元元年(713年),為華州華陰郡;天寶元年(742年),州廢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華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為大州;寶應元年(762年),復名為華州;寶歷元年(825年),復為大州;乾寧四年(897年),為興德府,光化三年(900年),為華州。
五代後梁時,渭南隸大安府;後唐、後晉、後漢一直隸京兆府;後周顯德二年(956年),改隸華州。下吉縣一直隸華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華州為鎮國軍;至道三年(997年),設陝西路華州華陰郡;皇祐一年(1053年)改鎮國軍為鎮潼軍,渭南屬之。熙寧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鄭縣。元豐元年(1078年)恢復渭南縣,隸永興軍路華州華陰郡。下吉縣,一直隸華州華陰郡。
金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改鎮壓潼軍為金安軍,渭南,下吉屬之。
元中統元年(1260年),改金安軍為華州。至元元年(1264年),並下吉入渭南,曰並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渭南隸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華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並管」名,下吉劃歸渭南縣,縣境始跨渭水南北,隸陝西省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華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隸西安府。
清,隸陝西省丁乾鹿道西安府。
民國初年,屬陝西省關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直轄縣。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設置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渭南等縣。
1949年5月,渭南縣解放,隸陝甘寧邊區政府渭南分區。1950年5月,改為陝西省渭南分區。1956年10月,撤銷分區,由省真轄。1959年元月1日,華縣、華陰、潼關並為渭南縣,直屬省轄。1961年9,10月間復設渭南專區和華陰、華縣、潼關、渭南四縣。1968年9月3日改專區為「地區」,轄渭南縣,1983年10月渭南縣改為縣級渭南市,1995年4月渭南地改市,渭南地區改為渭南市,原縣級渭南市改為臨渭區,歸渭南市管轄。(據《渭南縣志》)
1983年,渭南縣改名為縣級市,是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區行政公署、渭南軍分區和中共渭南地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區為南高北低,中間因沋河穿越分為東西兩個部分,人稱東部為老城區,西部為新城區。
9. 歷史上真實的渭南決戰,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