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的歷史
『壹』 魏字的來歷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佔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
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再傳三世到魏王假,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歷史,史稱魏姓正宗。
魏姓,晉國六卿之一,是當代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後魏國被晉國消滅,封給大夫畢萬,後人以邑為氏,尊畢萬為得姓始祖。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約佔中國人口的0.45%,總人口大約有570萬。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約占魏姓總人口的28%。
(1)魏家的歷史擴展閱讀:
魏姓的發源: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漢之際,魏姓進一步擴展到今山東、山西、甘肅、寧夏等為主的北方廣大地區,其中在今山東微山(古為任城)一帶形成大郡望。此時,魏姓還有一支遷入今四川。
魏無忌的六世孫魏歆因在西漢時任鉅鹿郡太守,封曲陽候 ,封地巨鹿郡下曲陽,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陽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多國林立,連年戰亂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舉家南遷,或遷入今江西,或遷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時,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於福建安家,後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
『貳』 歷史上姓魏的名人都有哪些
1、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2、魏相: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3、魏延: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侯。
4、魏
舒: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5、魏
收: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6、魏徵: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7、
魏
勝: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8、
魏源: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9、
魏
叔: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10、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11、魏忠賢:明代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少無賴,自宮後改名李進忠。萬曆時入宮為宦官,後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寶和三店。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
12、
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魏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
『叄』 歷史上的魏姓名人
魏武子
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於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於魏,遂又以魏為姓。
魏顆
春秋時代晉國魏犨的兒子,為人明禮敦厚,任晉國將軍之職。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戰,威震當時的名將杜回,帶兵攻伐晉國,大軍在晉國輔氏(今陝西省輔邑縣)的地方扎營,准備會戰,晉國面臨重大威脅,就派魏顆將軍出師對抗,兩軍大戰之下,結果出乎意料,魏顆在輔氏地方打敗了秦師,虜獲了秦國猛將杜回,為晉國立了戰功。為了獎勵魏顆的這次功勞,晉景公把令狐之地賞給他做了封邑。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封邑為姓,稱令狐氏。
魏絳
即魏莊子,魏犨之子,春秋時晉國卿。晉文公時,魏氏列為大夫,徙於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動主要在晉悼公時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晉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絳為司馬,執掌軍法。
魏 斯
戰國初魏國的建立者,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間獎勵耕戰,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魏國日益強大,並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魏 冉
戰國時期楚國人,曾在秦任將軍,後被拜相,封於穰(今河南省鄧縣),號穰侯。
魏相
濟陽定陶(今山東省定陶東北)人,西漢丞相,宣帝時被封為高平侯,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等職,其主張整頓吏治,考核實效。
魏延
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後被封為南鄭侯。
魏 舒
西晉任城樊(今山東省濟寧)人,晉武帝時為司徒,其人能斷大事,為時人所推崇。
魏 收
下曲陽(今河北省晉州西)人,北齊史學家。北魏時曾任編修國史,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以才學聞名於世。曾編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
魏徵
館陶(今屬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諫議大夫,敢於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為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群書治要》等書。
魏 勝
字彥威(1120-1164),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省)人,南宋抗金名將。出身於農家,早年曾為弓箭手。膽略過人,驍勇善戰。
魏源
原名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道光進士,官內閣中書,晚年任高郵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他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變革。魏源不以詩名,但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鴉片戰爭時期的許多名篇,感情熾烈,洋溢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激情。他還有許多山水詩寫得氣象雄偉,瑰麗悅目,有的還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詩風格遒勁,激越奔放,但律詩用典較多,顯得費解,韻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詩集》和《清夜齋詩稿》。
魏 叔
山東壽光籍。清朝乾隆時期官至引龍侯。後代現居壽光侯鎮黃橋。有一支在東北吉林扶餘五家站鎮,黑龍江省雞西市。
魏無忌
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伯陽
東漢時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煉丹術家,著有《參同契》三卷,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參照會同契合為一,為我國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
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鶴山全集》強調「正心、養心」,推崇朱熹學說。
魏良輔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魏大同
山東省壽光籍,魏叔的後代。清末遷至吉林扶餘五家站鎮,民國時期考入清華大學。曾任中華民國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長。後代有留在東北的,也有去台灣的。詳情見扶余縣志。
魏廷槐
(1909—1981年)江西省興國縣人。193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中南軍區軍需部副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副部長兼中南紡織工業管理局局長。1955年,當選武漢市副市長。1960年,當選為武漢市政協副主席。(注建國初期武漢是直轄市,中南軍區為大軍區)
『肆』 誰知道,魏姓的由來
姓氏起源——魏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聚集地(遷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無忌之孫魏無知的5世孫魏歆定居於巨鹿(今屬河北)。魏無知有兩個玄孫,一個叫魏諶,定居清河;一個叫魏漢,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魏氏有部分人遷至今陝西省境內。東漢時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將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後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11世,有魏才祿,生4子:長子魏元,移居廣東長樂;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孫邦政又移居廣東龍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墳;四子魏貞,有一子移居廣東揭陽,還有一子居海豐。魏元的裔孫魏應浩、魏特敬於乾隆年間遷至台灣新竹縣;裔孫魏鼎高於清朝咸豐三年去美國,後到加拿大定居;裔孫魏松於1910年到印尼,開錫礦致富,曾任馬來西亞立法議員。
台灣的魏姓,以台南、台北兩縣為最多。在整個台灣省,是諸姓中第四十四個大姓。在明代永曆年間之時,最先有一位名叫魏亮的人,從福建至台,墾荒開基,開創了魏氏落籍台灣的先驅。後來一直以台灣郡城開設「 張珍山號銀鋪」者,就是當年魏亮之後。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在台率眾起義,反清復明,為平息這一起義,有同安人魏大獻隨軍入台,並因平息有功而升任安平水師協鎮。以後,這位魏大獻就定居安平。乾隆年間、嘉慶年間、道光年間,均有魏姓人氏從福建移居台灣。泉州人魏居、魏古蘭、魏少,以及漳州的魏姓,都是這個時期遷台定居的。現在的台北縣石碇鄉、樹林鎮、雙溪鄉福隆村,仍居住有他們的後代子孫。
堂號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魏姓因巨鹿為望,故也以"巨鹿"為其堂號。
歷史名人
魏徵:唐代名臣,太宗時,任諫議大夫,敢犯顏直諫。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
魏源: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與龔自珍同為今文經學派,主張抵禦外來侵略。曾編撰《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導改革變法。他是中國最早放眼看世界的傑出人物之一。
魏無忌:魏國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當時魏家的傑出子弟。他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並稱"四公子"。
魏延:三國時蜀漢名將,曾隨劉備於蜀,以勇猛聞名,累遷為征西大將軍,為南鄭候。
『伍』 尋找魏姓歷史
魏姓血緣可上溯至軒轅黃帝
本房家譜記載 (以下簡稱譜載) : 「黃帝生少昊,少昊生嬌極,
嬌極生帝嚳,帝嚳生後稷,後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劉,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毀喻,毀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公叔祖生古公,古公之子曰季歷,孫曰文王,曾孫曰武王,是以傳流,昭然可考。如我魏姓,文王之庶子,武王之弟,名高,封於畢,姓畢,畢公高之裔曰畢萬。」這段記載與國史記載基本一致,說明我魏姓與軒轅黃帝是一脈相傳的。
需要指出的是這段譜系是斷斷續續的譜系,畢高公至畢萬公之間斷代達十二或者十三代,而軒轅黃帝至周文王遠不止十九代,原因有二,其一,代間距特長,達七八十歲;其二,夏,商,周王一室均為軒轅黃帝之後裔,帝嚳四妃,姜源生稷,稷乃周王室之祖先;夏禹為軒轅黃帝之玄孫,周文王與商紂王為同時代人,按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年表計算,夏朝計二十代王朝,商朝計三十一代王朝,自軒轅黃帝至商紂王為五十四代,而同時段的軒轅黃帝至周文王卻僅十九代,筆者認為軒轅黃帝至周文王應五十至六十代之間。
魏姓始祖萬公比孔姓始祖孔子早一百多年
譜載:六世祖魏舒,晉平公時為正卿,昭公時為司馬,賞舉彌牟,賈辛,趙朝,韓固,知徐吾,司馬巫,孟丙,樂宵,僚安九人為大夫,並舉戌(筆者註:戊即魏戊,舒公三子,因是魏氏家譜故省略魏字)為梗陽大夫,共舉十人,仲尼聞魏子之舉也,以為義曰:「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又聞其命賈辛也,以為忠,宜其長有後於晉乎。」
仲尼即孔仲尼也;魏子是孔仲尼對我六世祖魏舒公的敬稱,春秋戰國時期,對有學問的人敬稱某子,如孔子,墨子,孫子等等。上述記載說明孔仲尼與我六世祖魏舒為同時代人。孔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而我魏姓始祖畢萬公受封於魏是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0年,如三十歲受封於魏則畢萬公誕生應是公元前690年,我魏姓始祖畢萬比孔仲尼還早五代約一百三十九年。
魏姓誕生應為晉獻公十六年
魏姓誕生何時?有兩種觀點,一為晉獻公十六年,二為秦代。持秦代觀點的依據是秦兼並魏國,滅魏假一族,後旁系子孫奔巨鹿,於後以魏國為姓。秦代以前有無魏姓,答案是肯定的,現舉一二例為證。大名鼎鼎的信陵君,秦以後的史家均稱魏無忌,未見畢無忌,王無忌的記載,這是其一;其二,本文前面提到的孔子稱我六世祖魏舒公為魏子,治學嚴謹的孔子是不會將姓氏弄錯的。
. 晉獻公時,原屬晉國的三個小國霍、耿、魏叛亂,畢萬公帶兵平息了叛亂,鑒於萬公功勛卓著,晉獻公將魏地封與他,時值晉獻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萬公一生二姓,晉獻公十六年前姓畢,其後姓魏,在周代,以封地為姓司空見慣,如我畢姓始祖畢公高原姓姬,其兄周武王封畢地與他就改姓畢了。畢萬公改姓魏後曰魏萬,晉國當時有一個專司預測的官員卜偃對魏萬二字進行了折字曰: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便是明證。晉獻公十六年筆者推算歲次為庚申,距今已2666年矣
『陸』 魏家的祖先是誰
姓魏的祖宗是魏畢萬
魏姓才華傑出 功名顯赫光彩 讀過《史記》的人,一定會對書中那些姓魏的傑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長的春秋和魏國時代,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出色人物,而他們,正是後來魏姓人的祖先
『柒』 魏姓起源於什麼年代
魏姓才華傑出 功名顯赫光彩
讀過《史記》的人,一定會對書中那些姓魏的傑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長的春秋和魏國時代,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出色人物,而他們,正是後來魏姓人的祖先。魏,豈不是一個顯赫而光彩,足以傲視群倫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攻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戰國秦昭襄王時有國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後異父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後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慶元進士,本高氏,後改姓魏;明代有崑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進士,後改姓魏。
由此可見,魏姓是黃帝的姬姓嫡裔,他們原來是畢國的人,傳到周文王的曾孫畢萬的時候,到晉國做了官,食采於「魏」這個地方,他的歷代子孫並且都是晉國的高官,後來權勢日隆,到了魏斯的時候,乾脆與韓、趙兩家同時瓜分晉國,自成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春秋與戰國的分野,就在此時。戰國時代,魏國並被列為「七雄」之一,他們當時叱吒一時,不難想見。
戰國時魏國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因此,魏姓的最初發源地應該就在這兒,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各地。現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當地的望族。
談起魏家早期的光榮歷史,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完的,因此,只好舉幾個比較著名的例子,簡單來說明魏姓祖先的傑出才華與顯赫事功了。
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時代的魏武子,也叫魏 ,當時,魏家仍然是晉國的大夫,還沒有獨當一面。而這位魏 ,卻被「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倚為股肱之臣,為魏家以後的飛黃騰達,鋪設了平坦的大道。魏 有兩個兒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結束春秋時代,揭開戰國之幕的魏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國是在他的手裡,一躍而列為諸侯,並且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舉足輕重。據《史記》的記載,他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結果四方的賢士都向他投歸,他的聲名也因而大噪,他並且曾派樂羊攻陷中山,派西門豹守鄴,從此河內稱治,為魏國奠定了強盛的基礎。
戰國時代,魏國在群雄爭立的混亂局面中,仍晃∪灰倭ⅲ�潦尤郝祝�蓋�昀慈巳碩賈��男帕昃��褪塹筆蔽杭業慕艹鱟擁堋?
魏徵,則是人們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漢族聲威最為遠播的時期,不過,被四夷尊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對於這位敢犯顏直諫的大臣,卻顯得有點敬憚。魏徵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經撰寫《隋書本紀列傳》,還撰有《類禮》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視,曾命藏之秘府,奉為國寶。
『捌』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1、魏無忌
魏無忌,即信陵君,魏國公子,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是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
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於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孫,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他所修築的大梁堅城,奠定了今日開封城的基礎;他所開鑿人工運河鴻溝,使開封城四周水道暢達,景象萬千,頗具名都氣象。時至今日,開封仍以多水而著稱於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譽。
3、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平氏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守葭萌關。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4、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大業十三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5、魏象樞
魏象樞,字環極,號庸齋,又號寒松,蔚州人。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魏象樞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學者,在清初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於一般官宦家庭。
順治三年中進士,被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開始仕途生涯。順治四年,魏象樞因事被坐,受到從寬的降職處理。到順治十一年由於陳名夏案牽連,又遭降職處分。順治十六年他因官場無常,以養母為由,去官回鄉。
『玖』 歷史上魏姓的名人
1、魏收(~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曲陽縣(今河北晉州市鼓城村)人 。南北朝時期大臣、歷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東魏,拜散騎常侍、中書侍郎、修撰國史。
北齊建立後,拜中書令、魏尹、秘書監、著作郎,遷特進、尚書右僕射,掌管詔誥,總議監五禮事,參與修定律令。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時年六十六,追贈司空、尚書左僕射,謚號文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
2、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司門前(原邵陽縣金潭)人 。
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3、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
劉備即位後,拜鎮北將軍。隨同諸葛亮北伐,拜涼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打算親率兵馬由子午道襲取關中,仿效韓信故事,與諸葛亮會師潼關,遭到謹慎的諸葛亮反對。
隨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後負責鎮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於鹵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
魏延作戰勇猛,性格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魏延爭斗落敗,為馬岱所追斬,夷滅三族。
4、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贊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
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
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5、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鑒》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為魏武侯元年。
據《竹書紀年》則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一次推向高峰。
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擊繼任魏國國君之位,是為魏武侯。魏武侯即位後僅僅一年,朝中元老李悝就不幸去世。李悝是法家的先行者之一,魏武侯只能按照父親、按照李悝制定的國策、國法執掌魏國朝政。好在父親給自己留下極為強大的家底。在經歷短暫的休整後,魏武侯終於可以一展宏圖,征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