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鍋盔歷史

鍋盔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14:31:17

1. 荊州鍋盔的歷史文化

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鍋盔是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陝甘寧青地區流傳已久。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說,「乾縣有三寶,鍋盔、掛面、豆腐腦。」

汝州的鍋盔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麵食,張庄、廣育路南口、西關、東關都有很好的攤點。鍋盔的特點是用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層、邊厚鍋盔像鍋蓋、吸汁,不漏湯。

(1)鍋盔歷史擴展閱讀:

典故:

鍋盔到了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推廣。秦人製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

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干糧,也有著突出貢獻。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適合長時間存放和攜帶,這和鍋盔的用料及製作方法密不可分。

鍋盔的製作方式非常講究,要用上好的小麥麵粉,用水攪拌,和成面團,待發酵後用擀麵杖擀成大圓餅,置於平底大鐵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黃而瓤干香醇。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10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霉變質,適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干糧媲美。

2. 鍋盔是誰發明的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干饃,(英文:guokwei)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 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鍋盔象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鍋盔是陝西、甘肅等地流傳已久的民間小吃,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說,「乾縣有三寶,鍋盔、掛面、豆腐腦。」 鍋盔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朴實,很受鄉鄰的稱贊。誰料後來父親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3. 南充的鍋盔涼粉的歷史

什麼叫作鍋盔呢?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法門寺門前的鍋盔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朴實,很受鄉鄰的稱贊。誰料後來父親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鍋盔」是四川等地的一種烤的白面餅,大碗的碗口大小,有很多種類,白面鍋盔是最基礎和簡單的品種,將沒有任何調味的面餅慢火烘烤而成,外酥內軟,有麵粉特有的香甜回味。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四川鍋盔不是講究量的大小,而是質的優劣。因此,一般是二兩左右為宜,中間必須能夾進一中碗涼粉。材料是必須使用上等好麵粉,要反復用力揉搓。做成後在平底鍋上加少許油,兩面烙,烙兩三分鍾時間,就放在無煙的杠碳爐中慢慢烤制,一直到其隆起。所謂好鍋盔,我們把它叫做酥鍋盔,掰開,它是一層一層的,如千層餅,但是切掉邊後,它中間是空的,故可以夾進它物。如果不起層,中間不空隆,我們認為那是歪鍋盔,不入流之類的東西。
鍋盔應該是由陝西傳入四川的,可是無論什麼吃食一到了巴蜀兒女的手中就變得花樣繁多起來,變得香甜可口起來,不光鍋盔的品種增多,什麼混糖鍋盔、白糖鍋盔、牛肉鍋盔......吃法更是花里胡哨起來,兼具了色,香,味,型,且經濟劃算,一下子就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四川還有鹵肉鍋盔,就是將鍋盔剖開,中間夾上香濃的鹵肉,不光可夾鹵肉,還可以夾各種各樣的菜品,比如夫妻肺片、回鍋肉、雞米芽菜、泡豇豆肉末,或者全素的涼拌大頭菜絲、荷蘭豆、川北涼粉等等,總之你能想到的東西都能往鍋盔里夾。我的記憶里,普羅大眾喜歡的還是鍋盔夾涼粉,夾川北涼粉。
前面說了,正宗鍋盔做法,下面特別交待一下涼粉。四川以川北涼粉最為著名,其中的鍋巴涼粉又特別香,因為是在鍋底,量極少 ,看相不好,一般是製作者自己享用。下面簡說一下家鄉正宗的川北涼粉。
川北涼粉,原為農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歷史。川北涼粉自清末問世以來,以其獨特的紅辣味醇、鮮香爽口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當時,原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製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有了名氣。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製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完善。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候、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陳涼粉便名揚川北一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
過去賣涼粉,多是挑著擔兒賣,或在街邊,或在十字路口,擔兒一放,四面八方的顧客就來了。吃鍋盔夾涼粉還有一個便利,那就是你忙著趕路,買上一個,不用碗筷,拿著就走,裡面滿滿地夾著一碗涼粉,可以邊吃邊走,也可以邊走邊吃,甚至還可邊吃邊扯談龍門陣,也可找一個避日的樹陰下,坐在溜溜的青石上,涼風習習,自由品嘗,真是愜意得很。當然由於時代不同了 ,鄉野的東西進了大都市,發生了變異。 成都有家專門賣鹵肉鍋盔的連鎖店,不光有幾十種菜供你選擇,還很貼心地可以同時選兩三種菜品放在一個鍋盔里,而且,如果你胃口小,人家還可以為你將夾上餡料的鍋盔切成兩半,用紙袋裝好,這樣你可以和你的夥伴分享,幾元錢的生意做得暖心暖胃,既滿足了好吃嘴的口腹,又留有餘地讓大家可以繼續尋摸其他好吃的,這已經不是鍋盔夾涼粉那麼簡單了。

4. 荊州公安鍋盔的來源,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公安縣,在1998年大水以前,大約除了研究古代文學史的人,能從明代的「公安派」知道有這么個縣名外,其他人就鬧不清這公安縣與公安局之間有什麼區別了。查縣志,才知道在西漢末年,被封為「左將軍」、人稱「左公」的劉備在這里安營紮寨,人們見面問候「左公安否?」答曰「公安也」。於是,後來人們就改當時的縣名「孱陵」為「公安」。
至於鍋盔的來歷,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和張飛在荊州油江安營紮寨,認為此地比較安全,故取名公安縣。當時,由於軍隊缺乏糧食,軍隊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方便攜帶和保存,在這種特殊條件下開始烤制燒餅,一直流傳至今,後取名為鍋盔。民間還流傳著「一鍋盔,一點水,一天也!」的說法。
原來,正宗的公安鍋盔,是一個時尚的高大上的便攜軍糧~

5. 「鍋盔」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鍋盔的來歷,主要有二種說法:

1、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

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作「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2、唐代官兵在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服役的工匠人數很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程,於是一名士兵就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餅,把這種餅稱之而鍋盔。

6. 軍屯鍋盔的歷史

軍屯鍋魁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鍋魁就是當年軍中干糧逐漸演變而成。

7. 鍋盔起源於什麼時代鍋盔是怎麼來的

鍋盔是豫西一特色食品,主要盛行於韓城,藕池一帶!做法非常簡單,會蒸饃饃的都會做!發面團,加佐料(蔥,辯粉,油)做成長條形的餅,一個餅子約四兩麵粉!用大鐵鍋加少許水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鍋盔是陝西、甘肅等地流傳已久的民間小吃,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人常說,「乾縣有三寶,鍋盔、掛面、豆腐腦。」

經過烙制而成為鍋盔、咸口和烙餅一樣,有點鹽和油及少許的五香粉、活面(低筋麵粉)稍硬點、做好圓形餅一樣稍厚點、經烙制而成硬鍋盔、因內含水分很少偏干硬不易壞、可存儲時間較長、便出行攜帶方便食用。帶那麼遠去肯定沒現做的好吃了。

8. 乾縣鍋盔傳說

乾縣鍋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為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修築合葬墓乾陵時,因工程浩大,民工甚眾,烹食困難,監工士卒便用頭盔烙饃,因而得名。茲後多經改進,形成獨具風味的食品。鍋盔直徑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內瓤起層,美味可口

( 咸陽)
傳說,乾陵修築時,成千上萬的民工參加築陵工程,民工為解決生活問題,就用自己頭盔烙制面餅。這樣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來方便,一傳十,十傳百,普遍傳開了。大多數民工就是這樣製作鍋盔,烙出來的饃好吃耐放,香味撲鼻,這就是鍋盔的前身。後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在實踐中技術不斷的改進,用具不斷的革新,鍋盔的質量越來越好,成為民間的傳統食品,經久不衰流傳至今。
鍋盔特點:形如菊花火色勻,皮薄如紙饃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用刀切開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無窮。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壽命長。如果帶有乾州鍋盔,同車異座,未見其饃,即聞其味。
製作方法: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製作乾州鍋盔不 斷總結,不斷改進。把原來柴禾燒在小鍋內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烙制,把原來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壓面。 這樣以來上下烘烤,溫高氣保,火色均勻,熟的足到,達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壓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饃色增白, 香氣濃郁,味美可口。具體作法是:麵粉十斤,水四斤(水 溫要按季節掌握),酵面夏季五兩,春季七兩.冬季一斤, 鹼面按季節零點五至一兩,面水酵面,搭上鹼面,和成面 團,放在案上用木杠邊折邊壓,壓的過程中,再加麵粉二 斤左右,直壓到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分成一斤三兩重 的小塊,再分別逐個用木杠邊壓、邊轉,製成圓直徑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圓形餅,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穩,主要是給饃被木杠壓後產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讓酵面進一步發酵和最後定型,然後進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較旺,因火旺鏊內可放一個鐵圈,將饃 置於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兩個鏊一共要達到三翻六轉,大約十分鍾可烙制而成。

9. 軍屯鍋魁的歷史由來:

軍樂鎮原名軍屯鎮、90年代初地名普查因與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鎮重名,取軍屯鎮之「軍」及本地別名樂興場之「樂」更名為軍樂鎮,而新都區軍屯鎮與「軍屯鍋盔」並無關系。軍屯鍋魁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命大將姜維率部在今四川彭州市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軍屯」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鍋魁就是當年軍中干糧逐漸演變而成。

10. 乾州鍋盔的來歷

乾州鍋盔歷史悠久,始於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在修築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將其墓址選在奉天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這個方向為「八卦圖」中的「乾」,遂將所築之陵稱為「乾陵」。奉天縣後來也被改為乾州、乾縣。修築乾陵,工程浩大,徵集的民工和監工的軍隊數以萬計。每日需要大量飯食,一時難以製作出來。於是,民夫便用頭盔烙餅,以應急需,這樣烙出的餅,形似頭盔,所以就叫「鍋盔」。這種鍋盔香味異常,既耐飢,又久放不餿,頗受民工和士卒的歡迎。後又經不斷改進,更加可口。乾陵修成竣工後,隨著修築乾陵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鍋盔饃」,卻因它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而世代相傳,延續到今。

熱點內容
個人師風師德自查報告 發布:2025-07-01 13:46:43 瀏覽:476
物理家庭電路 發布:2025-07-01 13:30:04 瀏覽:464
物理因子 發布:2025-07-01 13:05:18 瀏覽:844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
短篇小說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5:53:13 瀏覽:140
陽春教師待遇 發布:2025-07-01 04:22:37 瀏覽:201
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 發布:2025-07-01 04:21:50 瀏覽:167
地理高二輔導 發布:2025-07-01 03:38:34 瀏覽:280
阿波羅在哪裡 發布:2025-07-01 03:16:36 瀏覽:868
高考前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2:52:57 瀏覽: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