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歷史天
㈠ 茂名的民間傳說
銀坑高州有個銀坑村,這里流傳著一個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重巒疊嶂,古樹參天,山寒水冷,貧窮落後。大山腳下有條丘家村,村中有個名叫丘寶山的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數的人得了心痛病,當地醫生說一定要新鮮的銀參才能治這種病。為了醫治村民的病,寶山主動進山找參。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銀參,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見銀參。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十個手指都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泥土,突然昏死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他醒過來,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銀坑上,手中握著一支亮晶晶的銀參薯。他高興得飛快地跑回家,熬好參湯,分別送給病人吃,果真湯到病除,眾人歡天喜地。這時,寶山又把發現銀坑的事告訴大家。喜訊傳開,方圓數十里的山民百姓絡繹不絕地前來一睹銀坑奇觀。只見兩岸銀磚堆疊半里長,寶光閃爍,燦爛刺目;入口處,有威武的銀將軍把守;兩側,有銀獅銀象、銀豬銀牛、銀貓銀狗。好一個銀的世界!從此以後,丘家村易名銀坑村。坑內的財寶,丘寶山分文不要,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使周圍的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不久,有個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寶山發現銀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馬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貓一隻,用於練兵。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派人把銀貓送去,殷太守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數日,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豬一頭用於抗擊異族騷擾。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又派人送去銀豬一頭,太守又藏進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後,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火速繳納銀牛一頭,用於保國安邦。接著,縣老爺又傳令丘寶山繳納銀寶各二件,奉獻皇上。丘寶山暗想,一月之內,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寶,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於是派人偷偷打聽,察知了殷太守貪污銀寶的事。大家對官府如此巧取豪奪都很氣憤,堅決拒絕向官府送寶。州官、縣官知道後,十分惱怒,立即發兵上山搶寶。寶山率領百姓英勇護寶,但由於手無寸鐵,寡不敵眾,終於戰敗。正當官兵下銀坑搶奪銀寶的時候,驟然狂風怒氣,吹得官兵睜不開眼、直不起腰。那時銀虎、銀獅募地變成活的猛獸,咬著搶寶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擲還財寶,抱頭逃命。從此以後,銀坑雖在,但銀包卻無影無蹤了。
㈡ 茂名的年歷是哪一天
所謂「年例」,可解釋為年年有例,俗語也叫「飯期」。年例期早的從年初五便開始,直到二月底。茂名和湛江,陽江屬粵西地區,都有獨特的「年例」習俗。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年例開始的日子各個地方會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會在不同時間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們親戚相互走訪。
㈢ 茂名民間故事
1、「茂名」這個地名的故事
據《高州府志》記載,相傳在東晉年間,高州城一帶地勢低窪,洪水時常為患。它如狼似虎,毀田摧屋,撕裂木船,使百姓遭殃。當時,有一個名叫潘茂名的道士,立志建造一隻堅固的石船,拯救黎民百姓。
潘茂名是一個很有毅力和決心的人。為了實現他的志願,他背上了沉甸甸的採石工具,南回北轉,日夜不辭勞苦,走遍了附近幾百個陡峭的大山。
後來,他終於在「大石嶺」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潔白無、堅硬如鋼的花崗石,頓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贊嘆道:「多美的石塊啊,百姓有救了!」說也奇怪,他的話音剛落,忽然一陣狂風吹過,面前閃出一道白光,緊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泥土飛揚,沙浪泥霧交織成的帷幕,徐徐拉開。
他揉了揉眼睛,只見前面擺著一塊光亮如玉的石塊。他高興極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塊抬了回來。從此,他足足花了兩年多功夫,造成了兩只石船。第一隻作子船,第二隻作子船。但見那石船雪白如銀,光澤透明如水晶,開頭如荷花瓣。那母船長八尺,寬四尺,子船略小。
此外,他還鑿成一根二丈多長的石船篙。說來也真是奇妙,石船雖然很重,但在水中卻來去如風,載人多時它變大,載人少時它變小,無論載多少人或多重的東西,它都不會下沉,猶如蓮花瓣在戲浪。從此之後,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每當洪水發生時,他便撐著石船把災民救出來。
高州城東有座「龍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潘茂名就在這個山上修煉。此事被南海龍王知道了,十分惱火。他約齊了四海龍王,去奪潘茂名的石船。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龍山附近突然出現了一場破天荒的狂風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發,龍山傾倒。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隻母船飛騰而起,停在半空。
剎時間四海龍王張牙舞爪地撲了過來。潘茂名揮動了又長又重的石船篙沉著應戰。只見白光閃閃,霹靂一聲巨響,石船篙掃在四條老龍的身上,船篙當即斷作兩截,四條老龍劇痛難忍,急忙飛竄逃命。潘茂名隨手將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龍王擲去。老龍被嚇壞了,不顧一切地遁水而逃。這半截石篙跌入了雲爐洞。
洪水退後,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炷香,因沒有石船篙,便徐徐落下,停在城東的一個小山丘上(後人稱此地為「潘仙坡」),那子船也飄落擱淺在「不要洞」附近。潘茂名見狀高聲叫道:「龍王已退,貴地無憂,不要則棄,棄了罷!」那子船頓時化作一塊岩石,潘茂名也升仙去了。從此之後,四海龍王再也不敢到這一帶地方興風作浪了。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除害,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帶地方稱為茂名。有人還作了石船銘流傳於世:「聖人餐石,以剛為柔;聖人乘石,以沉為浮。風將氣盪,水以神遊;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虛無之滓,為爾長留。:鎮南大將軍馮游還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縣,其址就是如今之高州城。
2、香女河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醉生夢死的皇帝,夢里遇見一個渾身飄香的美女,就去摟抱她,這女子卻飄飄然地朝南方走了。皇帝醒來後,念念不忘夢中佳人,即派一名姓曹的太監道南方尋找夢中的香女。
當時,電白縣上鄭村有個姓李的貧苦農民,晚年放得一女。這女孩出世時全身飄香散著一中奇異的醇香,因而得名香女。香女自幼聰敏過人,雙眼生得很美麗,她不但善織能耕,更有一副好心腸,受村人喜愛。
這年夏天,上鄭村旱情嚴重,莊稼將枯死,村裡人連吃水都難找到。香女替鄉親們著急,傍晚時分,她來到上鄭村春哥的家。春哥是她的情人,為人厚道。
「春哥,地里的莊稼快旱死了,我想跟你一起去尋找水源,要是找到了水,鄉親們的災難就會解除的。」香女熱切地說。春哥爽快地答應了。
香女和春哥翻越了幾座山,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一條清澈的河流。可是,怎樣才能把這條河的水引到村裡的農田呢?他倆苦苦思索了幾天,也找不到好辦法。
卻說那位曹太監,他幾乎走遍南方城鎮,都不曾遇見一個「渾身飄香的美女」。一天,他鬱郁不樂地到野外散步,忽然一股奇異的香味撲面而來。曹太監循著香味來到上鄭村,查詢後獲悉這里確有一個渾身飄香的香女。曹太監喜出望外,趕忙率領差人,前呼後擁,以欽差身份來到香女家,香女父母慌忙下跪相映,曹太監笑吟吟地問:「聽說你家生了個香女,是么?皇上要招她進宮做宮女吶。恭喜恭喜!」
這時,香女正在屋裡做針線活,聽說皇帝要選她進宮做宮女,震驚不已。香女的父母苦苦哀求,說香女已許配了人家。曹太監喝道:「哼!真不識抬舉!你們敢違抗皇上旨意,就會落得全家抄斬、九族株連的下場!」
香女為了親人和鄉親們的安全,想了許多,咬著牙答應了曹太監,同意進宮,但要答允她一個條件。曹太監可樂壞了,忙問香女是什麼條件。香女答道:「我一不坐車,二不騎馬,要坐船去。」曹太監為了博得皇上歡心,早日帶香女回朝領賞。答應了香女的條件。於是他下令開挖一條通往京都的河流。群眾不分日夜的挖呀,挑呀!這時正是暑天,香女和群眾一起挖河。曹太監怕累壞了她,誘勸她節勞靜養,等候進宮,可香女不聽他那套鬼話。河很快就開通了,香女親眼看見清洌洌的河水流過故鄉的村邊,地里的莊稼也得救了。她想,自己的心願已達到,死了也甘心,但又依戀著春哥,牽掛著父母和鄉親們。如果自己活著,曹太監定脅迫自己進宮做宮女,倒不如死了留點清白在人間。於是她站在河邊,哭了一陣,就跳河自盡了。
香女死後,曹太監憂心忡忡地回到朝廷稟告皇帝,被皇帝罷宮歸里。
後人為紀念香女,把這條河稱做「香女河」。
3、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劉仙頂,一座主峰叫玉盤峰。相傳歌仙劉三姐曾在那裡生活過,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帶的山徑路口,立著一些奇妙的石像。它們形態可掬,面孔酷似農民,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說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劉三姐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哩!
出生粵北的歌仙劉三姐,因傳歌來到粵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時,環顧四野景色。一陣清風拂面,飄來了悠揚動聽的笛聲。當三姐循聲覓人時,宏亮的歌聲又從橘樹林中飄了過來:
橘花開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邊。
花想春風魚愛水,馬思青山雁戀天。
原來,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見到一位少女在山徑路口徘徊,象一朵鮮艷的彩霞,緩緩地向面前飄來,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聰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隨口即出:
哎—
雙峰山下樹婆娑,我是嫩鳥初出窩;
黃蜂采蜜遇上刺,烏鴉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佛子的憨直、 聰明也讓三姐感到可親可愛。山歌對答了大半天後,兩人心中愛的橋梁也開始搭上了。此後,佛子跟三姐學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進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勝觀景,到了煙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試劍石上,雙雙步入洞中,見將軍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倆坐在石上對起歌來,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因時間太長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煩,用力一踏,把試劍石踏裂成了三塊。至今,試劍石上的牛腳印依舊很清楚哩!
他們走出煙霞洞,過九吊水,瀑布從峰前而降,萬丈飛流直瀉龍潭。這龍潭灣畔,翠竹青青,幽靜柔美。三姐為了考驗佛子對她的感情,假裝失足,跌落深潭裡。佛子連衣跳進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儀態萬千,一雙明眸對著佛子笑。此後,他倆常雙雙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後到岩高百丈的東嶺對歌。後人稱此潭為龍鳳潭,此山為劉仙頂。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愛著,時光似箭,不覺已過數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決定帶他四齣傳歌。因佛子沒有跨澗越谷的飛天本領,三姐讓他拉著飄帶乘鶴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閉上眼睛飄盪了一陣子。他想俯視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騰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覺地睜開眼睛,當即從高空上摔了下來。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隱居高峰瑤池的羅辯仙人的幫助,在玉盤峰上煉起丹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救治,佛子終於轉了陽。佛子康復後,三姐帶他步行到桂林傳歌去了。他倆把橘州盛產的橘紅也帶到了桂林,自此桂東南一帶也象橘州一樣,盛產橘紅。
4、仙鶴獻玉的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圍(今信宜市金垌鎮)到處都是山。山裡有一座小村莊,村裡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姑娘。這姑娘勤勞勇敢,聰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忽然「隆」的一聲,從空中掉下一團白色的東西。她走近一看,「咦,原來是一隻遍體受傷的白鶴」。她立即從身上撕下布塊給它包紮。說也奇怪,剛包紮完,頓時風停雲消雨散,山裡恢復了平靜。她用手摸了摸白鶴的心臟,它還在跳,於是,便立即取下頭上心愛的珍珠,研成碎末,鋪在傷口上止血。白鶴慢慢蘇醒過來了,只見它睜開一雙機靈閃亮的眼睛。從口中吐出一顆碧玉並說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麼東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會幫你忙的,萬一遇到危難時,只要四呼碧玉,它就會替你排危難。」說罷,白鶴化作一朵祥雲,向西北方飄去了。姑娘又驚又喜,把寶玉藏進籠子里,並叫了三聲,於是滿滿的一籠雞鴨出現了。她把這雞鴨分給窮人。接著她又把寶玉拿到谷圍里,連叫三聲,滿滿的一圍稻穀就出現了。她又把這些稻穀分給了鄉親父老,以解除他們的飢饉。此後,凡是鄉親父老有什麼困難,她都有求必應。鄉親們都尊稱她為「再世觀音」。
話說鄰村有個無惡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頭蛇」。他聽說這個農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寶玉,就頓生歹心,帶了家丁和豢養的狼狗去搶,妄想連人帶玉占為己有。好心的村民傳訊給姑娘,並放出看家狗去阻攔,讓姑娘贏得時間,爬上了山頭。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來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鶴的話,急忙從懷里掏出寶玉,連呼四聲,話音未落,一根大棒從天上飛打下來,「劈啪」一聲,村霸腦袋便開了花。此時,被姑娘治好傷的白鶴領著六隻白鶴從雲埠含碧玉翩翩飛來,在雲開大地上空盤旋三周,將碧玉撒播在雲開大地上,歡叫三聲,然後托著姑娘振翅離去。白鶴播下的碧玉,後來入地變成一座座蘊藏著碧玉的大山。
5、虎頭山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電白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裡有一後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
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遊玩。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見一個後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並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麼的幸福啊。於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並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
海龍王不見愛女,心急似焚,派出身邊大將獨眼龍帶領一大隊蝦兵蟹將四處尋找。經過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後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即回報海龍王。海龍王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鬥。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並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氣急敗壞的獨眼龍心生毒計,使出絕招,口噴毒火。只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龍三妹知道獨眼龍的毒火會將在場的數千名村民燒死,而要鎮住獨眼龍噴毒火,則要男女陰陽結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獨眼龍方向飛去。很快兩人著了火,像一火龍撲向前方。獨眼龍被這突如其來的雙飛人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阿狗將獨眼龍撲倒在地,藉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但由於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
1958年大躍進時期,省委書記陶鑄前來視察檢查,當他踏上石狗山時,看見群眾造林有一股虎勁,加上這石山更象虎頭,虎視南海,便提議將石狗山改為虎頭山,並在山頂建了綠海亭。從此,虎頭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6、霞洞晏宮廟傳說
電白霞洞冼太夫人廟,即晏宮廟,是由明朝由王崔兩姓的父老們重建起的,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居傳說,因此地山川秀麗,為冼太夫人的英靈選中,便從高州城乘王崔兩人的轎子到來的。這有一個神奇的、為霞洞人們所熟知的故事。
在明朝初期,霞洞有兩個轎夫,一姓王,一姓崔,一向很要好。由於家窮,便合夥抬轎過生活。一天,兩人從霞洞抬客到高州,回來時已是兩點鍾了。由於沒有回頭客,少了收入,因此悶悶不樂。不料才離開高州一里多,路邊有一位穿戴得十分華麗的老太婆叫他倆停轎,她說要到霞洞,如果肯抬她,願意給他們一千兩銀子。兩個轎夫非常高興,忙請她上轎。他們抬著這位老太婆在路上飛快地走著,感覺到全不用費力氣,好像抬空轎一樣。僅僅四個小時,就到了霞洞的雞籠嶺山下。這時,轎內的老太婆忽然叫他倆停轎,她說要解手。這兩個轎夫把轎放下,扶出老太婆後就地等候著。但是等呀等,足足等了一個鍾頭,還未見她出來。這時太陽已下山了,兩個轎夫都很擔心,生怕她給老虎吃了,急忙進深山裡叫喊尋覓,但總但總不見蹤跡,後來忽然發現在一塊大石下有一個香爐,香爐上刻著「冼太夫人」四個字,再看看,香爐底還壓著一錠錢,他倆拿出這一錠錢數一數,正好一千兩。兩人不約而同地說:「啊!原來我們抬的是冼太夫人神,怪不得這么輕呢!」他們高興地把錢收起,一同向香爐拜了三拜,才走出森林抬著空轎飛快派回村,將這神奇的故事告知父老們。第二天,天剛朦亮,王崔兩姓的人們紛紛跟著這兩個轎夫去觀看,果然香爐還在。人們還仔細觀察這地形,無不稱贊是個好地方。然後,王崔兩姓的父老就合力湊款建起一座美麗的冼太夫人廟,並將夫人的身像塑造兩個,同坐在一個神廟里,左邊的一個屬王族的,右邊的一個屬崔族的。祖庵的左右有文人題的對聯:
合眾心,奉一尊,誠可千古,敬可千古;
分法相,庇兩族,王也萬年,崔也萬年。
這兩句公整的對聯顯示出王崔兩姓的人們對奉敬冼太夫人的誠心,並祈望她永遠保護人民。
霞洞王崔兩姓合力建起冼太夫人廟後,還商定於每年正月十七至十九為年例,將到年例前,兩姓的人們先在離廟1公里外的一個廣場--------漢人坡上各搭起一座臨時廟壇和戲台,各請一班大戲。到正月十七日早上,王崔兩姓的人們便以賽跑的形式抬著冼太夫人的神像趕到各姓的神壇上設祭,這叫做賽神。冼太夫人到了神態後,場上王崔兩姓的兩班戲就立即開始演出,從此不停鑼鼓一直演三天四夜,也是以比賽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兩台戲的演員都很用心演出。這幾天,幾十里遠的人們都來觀看,漢人坡上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解放後,霞洞的冼太夫人廟被拆除了。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仍然有不少人在廟的遺址上具三牲燒香奉敬,到正月十七仍由大村馬路頭來兩地的群眾分別演戲做年例。其熱鬧景象仍人不亞於當年。可見霞洞的人民群眾多麼尊敬冼太夫人!
7、「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說
很久以前,高州泗水灘底因旱無雨,荔樹枯萎,百姓們急得痛哭流涕。一天,八仙踏著祥雲赴瑤池為王母祝壽,往下一望,見人世間的老百姓扶著荔樹痛哭悲傷苦不堪言,便停住雲頭,深表同情。老百姓們霎時見祥雲遍布上空,便拜求八仙垂憐,拯救荔樹。八仙在壽筵上奏請王母,便派南海觀世音帶花露水到灘底遍灑,把枯萎的荔樹救活。從此,灘底一帶荔樹歲歲翠綠,年年果滿枝頭、品質特優。
朝廷高力士回鄉省親,聞灘底村荔枝是果中珍品,欲進貢唐玄宗與楊貴妃,以博取龍顏鳳臉的喜悅。但苦於路途遙遠,難保其鮮,急得高力士長吁短嘆。在灘底河邊,他看見遠處長有象農家煙囪般的大麻竹,突然心生一計,何不將大麻竹砍下為數段,鑿孔將荔枝放進去,再密封,既可遠運又可保其鮮艷。
當夜,高力士即命隨從依計行事。翌日拂曉,馱有偽裝麻竹袋的一騎先行,馱著貢荔麻竹袋的一騎後行。一個驛站又一個驛站,不斷更人換馬,跑得飛快,塵土飛揚,唯恐貢荔遲送上京會變質。快到京城,叛匪安祿山部十多人即將前騎攔截住,要將貢品留下,否則,刀下無情。經過一番搏鬥,前騎佯敗,將馱著的十多個麻竹筒拋棄下馬,揚長而去。後騎知情,便繞道進京。此時,望穿秋水的楊貴妃見一騎遠道飛奔而來,知是貢荔送到,嫣然一笑。此一笑後來有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描寫這一情景的。
茂名民間傳說 - 茂名風情 http://www.mmgl.net/ContentDetail/af7b8d55-56a2-4c96-9634-f79df63fa982
㈣ 茂名的傳說 500字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劉仙頂,一座主峰叫玉盤峰。相傳歌仙劉三姐曾在那裡生活過,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帶的山徑路口,立著一些奇妙的石像。它們形態可掬,面孔酷似農民,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說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劉三姐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哩!
出生粵北的歌仙劉三姐,因傳歌來到粵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時,環顧四野景色。一陣清風拂面,飄來了悠揚動聽的笛聲。當三姐循聲覓人時,宏亮的歌聲又從橘樹林中飄了過來:
橘花開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邊。
花想春風魚愛水,馬思青山雁戀天。
原來,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見到一位少女在山徑路口徘徊,象一朵鮮艷的彩霞,緩緩地向面前飄來,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聰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隨口即出:
哎—
雙峰山下樹婆娑,我是嫩鳥初出窩;
黃蜂采蜜遇上刺,烏鴉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佛子的憨直、 聰明也讓三姐感到可親可愛。山歌對答了大半天後,兩人心中愛的橋梁也開始搭上了。此後,佛子跟三姐學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進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勝觀景,到了煙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試劍石上,雙雙步入洞中,見將軍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倆坐在石上對起歌來,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因時間太長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煩,用力一踏,把試劍石踏裂成了三塊。至今,試劍石上的牛腳印依舊很清楚哩!
他們走出煙霞洞,過九吊水,瀑布從峰前而降,萬丈飛流直瀉龍潭。這龍潭灣畔,翠竹青青,幽靜柔美。三姐為了考驗佛子對她的感情,假裝失足,跌落深潭裡。佛子連衣跳進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儀態萬千,一雙明眸對著佛子笑。此後,他倆常雙雙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後到岩高百丈的東嶺對歌。後人稱此潭為龍鳳潭,此山為劉仙頂。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愛著,時光似箭,不覺已過數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決定帶他四齣傳歌。因佛子沒有跨澗越谷的飛天本領,三姐讓他拉著飄帶乘鶴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閉上眼睛飄盪了一陣子。他想俯視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騰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覺地睜開眼睛,當即從高空上摔了下來。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隱居高峰瑤池的羅辯仙人的幫助,在玉盤峰上煉起丹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救治,佛子終於轉了陽。佛子康復後,三姐帶他步行到桂林傳歌去了。他倆把橘州盛產的橘紅也帶到了桂林,自此桂東南一帶也象橘州一樣,盛產橘紅。
銀坑
高州有個銀坑村,這里流傳著一個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重巒疊嶂,古樹參天,山寒水冷,貧窮落後。大山腳下有條丘家村,村中有個名叫丘寶山的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數的人得了心痛病,當地醫生說一定要新鮮的銀參才能治這種病。為了醫治村民的病,寶山主動進山找參。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銀參,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見銀參。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十個手指都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泥土,突然昏死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他醒過來,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銀坑上,手中握著一支亮晶晶的銀參薯。他高興得飛快地跑回家,熬好參湯,分別送給病人吃,果真湯到病除,眾人歡天喜地。這時,寶山又把發現銀坑的事告訴大家。喜訊傳開,方圓數十里的山民百姓絡繹不絕地前來一睹銀坑奇觀。只見兩岸銀磚堆疊半里長,寶光閃爍,燦爛刺目;入口處,有威武的銀將軍把守;兩側,有銀獅銀象、銀豬銀牛、銀貓銀狗。好一個銀的世界!從此以後,丘家村易名銀坑村。坑內的財寶,丘寶山分文不要,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使周圍的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個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寶山發現銀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馬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貓一隻,用於練兵。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派人把銀貓送去,殷太守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數日,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豬一頭用於抗擊異族騷擾。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又派人送去銀豬一頭,太守又藏進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後,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火速繳納銀牛一頭,用於保國安邦。接著,縣老爺又傳令丘寶山繳納銀寶各二件,奉獻皇上。丘寶山暗想,一月之內,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寶,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於是派人偷偷打聽,察知了殷太守貪污銀寶的事。大家對官府如此巧取豪奪都很氣憤,堅決拒絕向官府送寶。州官、縣官知道後,十分惱怒,立即發兵上山搶寶。寶山率領百姓英勇護寶,但由於手無寸鐵,寡不敵眾,終於戰敗。正當官兵下銀坑搶奪銀寶的時候,驟然狂風怒氣,吹得官兵睜不開眼、直不起腰。那時銀虎、銀獅募地變成活的猛獸,咬著搶寶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擲還財寶,抱頭逃命。從此以後,銀坑雖在,但銀包卻無影無蹤了。
仙鶴獻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為什麼藏量這么豐富?這里有個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圍(今信宜市金垌鎮)到處都是山。山裡有一座小村莊,村裡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姑娘。這姑娘勤勞勇敢,聰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忽然「隆」的一聲,從空中掉下一團白色的東西。她走近一看,「咦,原來是一隻遍體受傷的白鶴」。她立即從身上撕下布塊給它包紮。說也奇怪,剛包紮完,頓時風停雲消雨散,山裡恢復了平靜。她用手摸了摸白鶴的心臟,它還在跳,於是,便立即取下頭上心愛的珍珠,研成碎末,鋪在傷口上止血。白鶴慢慢蘇醒過來了,只見它睜開一雙機靈閃亮的眼睛。從口中吐出一顆碧玉並說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麼東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會幫你忙的,萬一遇到危難時,只要四呼碧玉,它就會替你排危難。」說罷,白鶴化作一朵祥雲,向西北方飄去了。姑娘又驚又喜,把寶玉藏進籠子里,並叫了三聲,於是滿滿的一籠雞鴨出現了。她把這雞鴨分給窮人。接著她又把寶玉拿到谷圍里,連叫三聲,滿滿的一圍稻穀就出現了。她又把這些稻穀分給了鄉親父老,以解除他們的飢饉。此後,凡是鄉親父老有什麼困難,她都有求必應。鄉親們都尊稱她為「再世觀音」。
話說鄰村有個無惡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頭蛇」。他聽說這個農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寶玉,就頓生歹心,帶了家丁和豢養的狼狗去搶,妄想連人帶玉占為己有。好心的村民傳訊給姑娘,並放出看家狗去阻攔,讓姑娘贏得時間,爬上了山頭。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來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鶴的話,急忙從懷里掏出寶玉,連呼四聲,話音未落,一根大棒從天上飛打下來,「劈啪」一聲,村霸腦袋便開了花。此時,被姑娘治好傷的白鶴領著六隻白鶴從雲埠含碧玉翩翩飛來,在雲開大地上空盤旋三周,將碧玉撒播在雲開大地上,歡叫三聲,然後托著姑娘振翅離去。白鶴播下的碧玉,後來入地變成一座座蘊藏著碧玉的大山。
望夫山
電白縣與陽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裡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裡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住著一個勤勞的小夥子,名叫阿海。
阿海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但他卻在艱苦的勞動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能在水底里睜開雙眼,是打魚採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魚時救起一位遇難的姑娘阿珍。這個姑娘是春山(即現在的陽春)人,只因惡霸要強占她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與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誰知中途觸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親卻不知去向。
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這兩個青年便結成了夫妻。
阿珍勤巧,阿海能幹,生活過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靈手巧會持家,而且還是個好歌手。她常常自編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
「茅棚一間網一張,粗茶淡飯幾甜香!
妹不嫌哥哥愛妹,同喝粥水勝蜜糖。」
「哥哥唱歌阿妹編,哥哥打魚阿妹藤。
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來不愁穿。」
俗話說:好花難栽,好景不長。遙遙萬里的皇帝,聽說南海有珍珠寶貝,便派了個採珠使帶著幾千官兵,到沿海一帶拉船抓丁出海,給皇家打撈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來。但官兵如狼似虎,窮家妹有什麼辦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著凄涼的歌:
「送哥送到漠江濱,淚灑江邊雨淋淋。
大河水漲魚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
丈夫被押去出海採珠後,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著阿海快點回來。
然而,人間有恨,大海無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卻不見阿海的蹤影。半年後,一位逃跑出來的漁夫告訴她:阿海在採珠時,遇上了鯊魚群,為了大夥,他勇斗鯊魚,血把海水都染紅了…… 阿珍聽了暈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東西。她爬到山坡頂上,面向大海,用沙啞的喉嚨唱著:
「想哥日長夜更長,眼淚流了一筐筐。
若把眼淚當海水,海潮漲過漠陽江。」
唱罷,淚雨滂沱,大海咆哮。據說當天海潮大漲,漫過漠陽江,把好幾船運送珠寶的官兵都淹沒了。風雨過後,阿珍化作了一塊挺立的石頭。年長月久,這一帶海灘變成了陸地,小山坡也變成了巍峨蔥郁的大山,人們遂叫它為望夫山。
虎頭山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電白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裡有一後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
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遊玩。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見一個後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並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麼的幸福啊。於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並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
海龍王不見愛女,心急似焚,派出身邊大將獨眼龍帶領一大隊蝦兵蟹將四處尋找。經過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後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即回報海龍王。海龍王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鬥。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並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氣急敗壞的獨眼龍心生毒計,使出絕招,口噴毒火。只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龍三妹知道獨眼龍的毒火會將在場的數千名村民燒死,而要鎮住獨眼龍噴毒火,則要男女陰陽結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獨眼龍方向飛去。很快兩人著了火,像一火龍撲向前方。獨眼龍被這突如其來的雙飛人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阿狗將獨眼龍撲倒在地,藉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但由於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
1958年大躍進時期,省委書記陶鑄前來視察檢查,當他踏上石狗山時,看見群眾造林有一股虎勁,加上這石山更象虎頭,虎視南海,便提議將石狗山改為虎頭山,並在山頂建了綠海亭。從此,虎頭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㈤ 茂名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茂名」這個地名是怎樣由來的呢?
據《高州府志》記載,相傳在東晉年間,高州城一帶地勢低窪,洪水時常為患。它如狼似虎,毀田摧屋,撕裂木船,使百姓遭殃。當時,有一個名叫潘茂名的道士,立志建造一隻堅固的石船,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
潘茂名是一個很有毅力和決心的人。為了實現他的志願,他背上了沉甸甸的採石工具,南回北轉,日夜不辭勞苦,走遍了附近幾百個陡峭的大山。後來,他終於在「大石嶺」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潔白無、堅硬如鋼的花崗石,頓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贊嘆道:「多美的石塊啊,百姓有救了!」說也奇怪,他的話音剛落,忽然一陣狂風吹過,面前閃出一道白光,緊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泥土飛揚,沙浪泥霧交織成的帷幕,徐徐拉開。他揉了揉眼睛,只見前面擺著一塊光亮如玉的石塊。他高興極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塊抬了回來。從此,他足足花了兩年多功夫,造成了兩只石船。第一隻作子船,第二隻作子船。但見那石船雪白如銀,光澤透明如水晶,開頭如荷花瓣。那母船長八尺,寬四尺,子船略小。此外,他還鑿成一根二丈多長的石船篙。說來也真是奇妙,石船雖然很重,但在水中卻來去如風,載人多時它變大,載人少時它變小,無論載多少人或多重的東西,它都不會下沉,猶如蓮花瓣在戲浪。從此之後,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每當洪水發生時,他便撐著石船把災民救出來。
高州城東有座「龍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潘茂名就在這個山上修煉。此事被南海龍王知道了,十分惱火。他約齊了四海龍王,去奪潘茂名的石船。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龍山附近突然出現了一場破天荒的狂風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發,龍山傾倒。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隻母船飛騰而起,停在半空。剎時間四海龍王張牙舞爪地撲了過來。潘茂名揮動了又長又重的石船篙沉著應戰。只見白光閃閃,霹靂一聲巨響,石船篙掃在四條老龍的身上,船篙當即斷作兩截,四條老龍劇痛難忍,急忙飛竄逃命。潘茂名隨手將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龍王擲去。老龍被嚇壞了,不顧一切地遁水而逃。這半截石篙跌入了雲爐洞。洪水退後,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炷香,因沒有石船篙,便徐徐落下,停在城東的一個小山丘上(後人稱此地為「潘仙坡」),那子船也飄落擱淺在「不要洞」附近。潘茂名見狀高聲叫道:「龍王已退,貴地無憂,不要則棄,棄了罷!」那子船頓時化作一塊岩石,潘茂名也升仙去了。從此之後,四海龍王再也不敢到這一帶地方興風作浪了。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除害,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帶地方稱為茂名。有人還作了石船銘流傳於世:「聖人餐石,以剛為柔;聖人乘石,以沉為浮。風將氣盪,水以神遊;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㈥ 介紹一下廣東茂名的年例歷史和文化
晚上好!
廣東茂名年例
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繼而是元宵節。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在春節之後仍有特別的節日要過,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年例是高州、茂南、茂港及鄰近的吳川一帶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裡,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過完春節(舊年)的農歷正月份,,但在整個地區從農歷正月初一到農歷12月30日都有過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農村舉行,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會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而貫穿整個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動。
在年例開始前,各家各戶就已經准備了雞肉,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薩享用,叫做「擺忠」或"擺灶",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戶都居中在一處一起拜神,後是大放鞭炮。正年例的早上,菩薩出遊巡門,人們抬著菩薩挨家挨地走,還跟著個道士,到了一家就手舞足蹈,念念有詞,陪著菩薩共舞,十分滑稽熱鬧。如果村子很大,菩薩就要從早都晚不停地巡門,求能完成任務,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看大戲,放煙花等等。這一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朋好友,開懷暢飲,熱鬧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追溯年例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已有了相關的據記載,從史料來看,年例最初是由冼代家族興起的,但其演化過程沒有史料記載。年例實際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高州等地方祖先遷徙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傳統的年例的主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本質是一種迷信活動,即便是現在年例形式,也充了迷信色彩。文革時期,年例曾被當作四舊,被禁止。直到改革開放,各農村又恢復了做年例的習俗。年例是大吃大喝的一連串的迷信活動。現在的年例則更加註重門面工夫,許多人都是利用年例大講排場,以顯示自己的財勢、地位,以至於造成鋪張浪費,互相攀比不良風氣。這的確是年例橫不利的一方面。許多人都對年例這個習俗有爭議,尤其是它所表現出來的迷信色彩。但作為一項自古沿襲的民間習俗,它表現的更多的應是優良的傳統,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㈦ 茂名革命的歷史和成就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電白縣下暴雨,石壁嶺開裂口數十米長,從中流出古木1根,粗數圍。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縣大旱,失收,飢民四起索奪富戶糧物,知府馬麗文令各地團練武裝鎮壓。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縣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電白連降大雨,石壁嶺開裂數十丈,地下深處流出古樹1株,樹干大數圍。
道光三十年(1850)夏,電白竹開花結籽。七八月,信宜縣凌十八率拜上帝會會眾數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義,多次挫敗信宜練勇的進攻,致信宜知縣宮步霄被撤職。又用妙計扣押前來「招撫」的茂名知縣胡宗政。咸豐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義軍擬赴金田與洪秀全軍會師,進軍廣西,圍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後擊敗北流、博白、貴縣、廉州的援兵,殺死興業團總生員梁拱辰。欽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調動滇桂黔3省清兵與地方練勇萬餘人進行反包圍。凌軍寡不敵眾,於四月初主動撤離玉林,回師信宜。途經化州平定時,擴充吳三率領的拜上帝會眾和飢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佔領羅定州的羅鏡圩,憑險布防,與前來圍攻的萬余官軍展開搏鬥,堅守1年多,最後彈盡糧絕,於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壯烈犧牲,全軍覆沒。
十一月,信宜縣天地會首領何名科在安莪集眾1000多人,活動於信宜、茂名、陽春、廣西容縣、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濟貧,
打擊清軍。翌年九月,何在廣西貴縣被捕犧牲。
三合會李英於信宜大沙起義。
咸豐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顛簸。
咸豐三年(1853)廣西謝八、羅四率領起義軍進入化州一帶。
信宜縣建懷新書院。
咸豐四年(1854)開征厘金稅,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後遭蝗災,飛蝗蔽天。
咸豐五年(1855)羅定縣張觀年率眾數千,廣西劉亞蒂率眾近萬,先後進入信宜縣;廣西余其璽率義軍進入化州劫富濟貧,後受清軍襲擊,撤往廣西。
夏洪水暴漲,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內外房屋倒塌2000餘間。
咸豐六年(1856)信宜縣德亮圍(今金垌)暴雨,山崩沖出玉石,當地群眾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電白水東設抽厘局,徵收出入口貨物厘金。
咸豐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地大飢荒,斗米千錢。
咸豐十年(1860)正月電白地震。
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復大震。
二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三水縣人)率起義軍進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縣城建立「大洪國」首府。同治二年(1863),陳金被誘殺。其部將鄭金獻出信宜縣城,投降清軍。
同治元年(1862)電白縣鼠疫流行,降紅雨,民眾稱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縣水口橫茶村開始生產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電白知縣於沆在電城興辦東西義學。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縣特大洪災,淹沒民房數百間,
溺死村民數十人。
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縣連續6年流行鼠疫。
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縣山區連續12年老虎傷人。
光緒三年(1877)設電白水東厘廠,轄兩家灘、黃坡、石門(吳川縣)、安鋪(廉江縣)4個分卡,稽徵出入口商貨稅。
光緒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縣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傳教士在化州縣寶圩陵江東畔贈醫,開用西葯在當地治病先例。
光緒八年(1882)彗星現,亮光成片。
電白縣出土銅鼓1隻,高1.9尺,直徑2.4尺,鼓面周邊鑄有蛤蟆4隻。
光緒九年(1883)十月,電白荔枝開花結實。
光緒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電白縣、化州和茂名縣先後出土銅鼓各1隻。
光緒十一年(1885)冬,茂名縣流 行牛瘟。
六月電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隕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電白縣某地連續三晚降隕石,密如降雨。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設電報局,開通由岸步(安鋪)經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電報線路。使用15瓦手搖電報機。
光緒十四年(1888)茂名、電白流行鼠疫。
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縣地震,房屋顛簸,牲畜狂奔,池魚躍岸。
在茂名縣城北門外建立育嬰堂。
光緒十六年(1890)秋,四縣多次發生地震,化州多處地陷。
高、雷、廉各城鎮流行鼠疫。
法國傳教士先後在信宜縣東鎮、電白縣電城和水東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緒十七年(1891)從順治十五年開始到是年,先後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縣志》共43卷,六修《信宜縣志》共50卷,四修《電白縣志》8冊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緒十七年至宣統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連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於鼠疫。
光緒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嚴寒,樹木、屋瓦結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魚、草木凍死。
四縣有集市130個。
信宜知縣敖式設中義學堂。
光緒二十年(1894)水東港復航,有定期客、貨輪直通江門、廣州等地。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廣西北流農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會會眾數千人進攻信宜、茂名兩地,後被清兵擊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縣連續7晝夜降大雨,曹江一帶洪水泛濫,民舍沒頂,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國神甫於化州城新街口,翌年於寶圩陳垌鄉茶山村設立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價1500文錢,有人餓死。
九月,電白沿海海潮猛漲,鹽場小旦工務段淹 死鹽工30多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辦中西學堂,開設英語、算術、理化、體操等課程。
茂名縣在縣城設郵局。次年,化州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年(1904)設電白縣水東郵政局。
茂名縣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後設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雲陔、陸匡文和茂名譚惠泉等在高州城組織「新高同志社」和「雄辯學社」,組織青年閱讀進步書報。該兩社成為南路反清革命活動中心,社內青年後來多數參加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頒令廢科舉興學堂。高文書院改為高郡中學堂(1913年改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化州石龍書院改為化州高等小學堂。還先後成立茂名縣高郡師范學堂(1935年改為廣東省高州農業職業學校)、廣東省高州農校(1932年改為省立高州農業中等學校)和信宜縣高等小學堂。翌年電白縣成立公立高等小學堂和師范速成館。
茂名縣商會成立,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6縣。
美國公布「禁止華工進口」條例,東南各省掀起反美愛國運動,四縣人民紛紛響應,中秋節,群眾抵制洋面月餅。
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設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刷契據、票券、帳簿等。
電白縣電城設郵局,水東設電報局;開辦霞洞、沙琅、羊角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四年(1908)茂名縣在秋林開辦瓷業工廠。
宣統元年(1909)廣東省同盟會先後派黃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開展革命活動,秘密組織「拜蘭團」和「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春林樹巍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後,與陸匡文回到信宜,籌建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信宜分會,發展同盟會會員,策劃武裝起義。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葯房——乾記開業。
廣東省新軍兵營在茂名縣秋林建成,可駐3000人。
茂名縣「三點會」與「同盟會」聯合開展反清斗爭。
宣統三年(1911)茂名縣城北貧民習藝所建成開業,安裝織布機、印刷機,開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颶風,降大雨,縣城積水深數尺。
六月九、十日,四縣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提出「推翻滿清,殺絕貪官、土豪劣紳」等口號。林雲陔、林伯虎、陸幼剛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義總指揮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統籌部,後攻佔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縣城先後成立革命新政府。林雲陔任高州軍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臨時政府民政長,許國鋒任電白軍政長。
茂名縣城新高學社從日本購回鋼板、鐵筆、蠟紙、油墨,刻印時事新聞。
清末化縣寶圩楊官橋的陵江河段有車陂100餘位,灌田66公頃。
願和你交朋友.我叫BOBO,在中山市工作,我也是茂名市人.QQ:524032238.貓是:[email protected].
㈧ 廣東省茂名市的歷史!!!感謝!!!
今茂名市轄境屬百粵(越)地。
秦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漢
漢高祖元年(前206) 建立漢朝後,趙佗建立南越國,今茂名市境屬之。
元鼎六年(前111) 今茂名市轄境屬蒼梧郡端溪縣和合浦郡高涼縣地。
西漢 開采今高州東岸一帶滑石礦。
東漢永和二年(137) 高興(今化州)農民子弟李進出任武陵太守;中平三年(186)升任交趾刺史部刺史。
今電白縣各港口與海外通航。
三 國
建安二十五年(220) 置高涼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蒼梧郡端溪縣地,隸廣州。
晉
東晉永和七年(351) 蒼梧郡分置晉康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晉康郡端溪縣地。
南北朝
宋元嘉三年(426) 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化州縣境),置羅州。
梁天監元年(502) 析端溪縣置梁德郡和梁德縣(今信宜縣境),隸瀧州。
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 羅州領高興、石龍2郡。州、郡治所在今化州縣東北舊城嶺。
梁大同初年(535或536) 羅州刺史馮融,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聘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為妻。馮冼聯婚後,冼英積極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推行中央政令和中原先進文化,促進嶺南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梁太清三年(549)秋 前高州刺史蘭裕作亂,陳霸先率師討伐。
梁大寶元年(550) 高州刺史李遷仕作反,冼英率師奇襲,遷仕敗逃。
陳太建二年(570) 冼英平定歐陽紇之亂有功,朝廷封其子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
中大通元年~朝末(529~589)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羅州、高州、瀧州的高興、石龍、電白、連江、南巴、海昌、梁德、務德等8郡地。
隋
開皇九年(589) 省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
開皇十八年(598) 置茂名縣。
仁壽元年(601)末 冼英逝世,被朝廷謚為誠敬夫人。開皇九年~十八年(589~598),冼英先後被領南各族酋長推為首領,譽為「聖母」,被朝廷冊封為譙國夫人、宋康郡夫人。
仁壽二年(602) 高州酋長馮盎平定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口)等五州僚叛,隋朝廷冊封馮盎為金紫光祿大夫,授漢陽太守。
大業十二年(616)秋 高涼通守冼瑤徹起兵抗隋,很多部族響應。
大業十四年(618) 漢陽太守、冼夫人之孫馮盎和曾孫馮智戴回嶺南,聚集各部落酋長,擁兵5萬,守土防亂。
隋朝 桑蠶術從中州(今河南)傳入石龍(今化州)。唐代荷村一帶農民普遍種桑養蠶。
隋末 電白縣治所(今高州縣長坡舊城)建成冼太廟。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涼、永熙2郡的電白、連江、石龍、茂名、懷德5縣地。
唐
武德四年(621)析懷德縣增置信義縣,隸南扶州(後2次廢置),州治所駐信義縣(今信宜縣鎮隆鎮)。
貞觀二十三(649)高州治所從西平(今恩平)移至良德(今高州縣東北)。
長壽三年(694)潘州刺史馮君衡(冼夫人的玄孫)遭誣陷,家產全部被沒收,殃及馮、冼家族。
大歷十二年(777)唐代宗為高力士立巨碑。高力士(今高州人),開元元年(713)以內給事身份,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亂,被提升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官階三品)。天寶初,加封為冠軍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寶應元年(762),高力士逝世,享年70歲。代宗以其 保護先朝勛勞卓著,賜為揚州大都督並陪葬泰陵(唐玄宗墓)。大歷十二年(777),為其立巨碑,銘雲:「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諛,諫而不犯」。
咸通年間(860~874)信義(今信宜)、茂名等縣山區農民在
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唐朝茂名荔枝進貢朝廷。
番禺(今廣州)經高州、辯州(今化州)至雷州(今海康)的驛道開通。
唐末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州、潘州、辯州、竇州4州的電白、保寧、南巴、良德、茂名、潘水、石龍、信義、懷德、潭峨、特亮等11縣地。
宋
開寶五年(972)信義(今信宜)瑤人在渤垌大嶺頭采礦煉錫,礦坑深數百米,縱橫交錯。
太平興國元年(976)信義縣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信宜縣。
太平興國五年(980)辯州改稱化州。
熙寧四年(1071)信宜縣劃屬高州。自此,高州統轄茂名、電白、信宜3縣,隸屬廣南西路。
紹興五年(1135)二月初,高州創建博茂鹽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化州知州李丹,把治所從河東舊城嶺遷至河西,築建磚石結構的化州城。
紹興年間化州知州沈舉雲在化州興建孔廟。該廟後來幾經重建修葺,保存至今(今化州一中院內)。
嘉泰元年至嘉定元年(1201~1208)電白、信宜兩地出土銅鼓各1個,高1尺余,寬2尺余。
祥興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今湛江市硇洲島),高州巡檢黃十九抗擊元兵,保護在硇稱帝的趙脫險。黃因寡不敵眾,戰死於電白庄山北麓。趙念其精忠報國,敕封為「忠烈侯」。後人將其安葬於電城庄垌大岡嶺下。
宋朝農民引湖塘水灌溉,可灌溉的耕地一年三熟。大量糧食、耕牛輸出海南。
茂名縣長坡白監村附近民間煉鐵。
編修《化州舊圖經》、《高涼舊圖志》和《陵水志》等。
宋末高州領茂名、電白、信宜3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4縣,均屬廣西西路。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元兵直逼高州,知州李象祖降元,茂名縣尹潘惟賢拒降,不屈而戰死。
高州改為高州路安撫司。翌年,屬湖廣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
化州改為化州路安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由安撫司改設總管府,屬海北海南道。
至元二十四年(1287)電白下冰雹。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所從電白縣(今高州縣長坡)遷茂名縣(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麥福攻入信宜縣城,搶走縣署大印,被信宜人黃子壽逐出縣境。明朝初年,黃子壽接應征南大將軍廖永忠,再敗麥福,奪回縣署大印。
泰定四年(1327)高州瑤族人民起義,攻陷電白縣城,殺千戶張恆。
至正十四年(1354)信宜縣在縣城(今鎮隆)東創建學宮。清咸豐十一年(1861),陳金在學宮設大洪國王宮。學宮在今鎮隆小學院內。
明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高州府,化州路改化州府,屬廣東行省。
洪武初年信宜瑤民在貴子平民爐堂下村和洪冠樓垌等地開采鐵礦煉鐵,鑄造鐵鑊和農具等。
洪武二年(1369)設博茂場鹽課司,隸屬海北道提舉司。
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為縣,屬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化縣復為州,復轄吳川、石城(今廉江)2縣,仍屬高州府。自此,高州府統轄信宜、茂名、電白縣和化州及其轄縣吳川、石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設神電衛於電白縣白石坡(今電城鎮),隸屬廣東都司前軍都督府,管理電白、茂名、信宜、陽江、陽春和吳川等縣的治安防務。清雍正三年(1725)撤。
正統十一年(1446)廣西瑤民暴動,攻 陷化州,執知州茅自得,殺千戶汪義。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揮僉事陳德、布政使吳揚率兵俘殺信宜瑤人。年末,瑤民趙音旺率眾進攻瀧水、電白等處,攻陷神電衛城,自稱|「天賢將軍」。成化二年(1466),起義瑤民十餘部屯駐高州境內,屢受官軍鎮壓,信宜西垌瑤民攻至高州、雷州,與官兵激戰,雙方死傷慘重。高州知府孔鏞通過招撫,瓦解部分起義隊伍。
天順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廣西壯族起義軍和當地起義農民攻陷信宜縣城。孔鏞派部將符瓊率兵往信宜夜襲起義軍侯大六(廣西博白人)營寨,符瓊戰死。
成化五年(1469)電白縣疏浚電城河,與海道連通,船行5天可達廣州。
成化七年(1471)雲爐山賊夜陷神電衛城,指揮馬常、范忠棄城而逃,城中居民被劫掠。事後,馬常、范忠和掌印、千戶均以棄城罪被充軍。
正德三年(1508)隕石墜於電白經堂,聲響似雷,入地尺余,隕石光滑渾圓,直徑2尺。
正德四年(1509)茂名、化州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廣州市舶司(相當今海關)遷來電白。其時,暹羅(泰國)、占城(越南)、爪哇(印尼)、佛郎機(葡萄牙)等國商人,常到電白港、蓮頭港等處互市。嘉靖十四年(1535),市舶司遷往豪鏡(今澳門)。
正德年間(1506~1521)電白沿海造船業發達,成為廣東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商人被明兵驅逐,逃至電白港互市。
嘉靖三年(1524)電白縣地震。
嘉靖十一年(1532)春,陽春瑤民首領趙林花率眾攻陷高州府城。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化州知州傅昂倡議修築高嶺陂堤,長百餘丈;在州署前建鼓樓。此樓後經多次修葺,1985年重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高州小華山前開辦泗水書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化州在化城寶山東辦寶賢書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縣已築塘、陂75處,灌田6.2萬公頃。
嘉靖四十二年(1563)化州知州畢竟立倡議修築平原江堤(今博龍以下鑒江河段),開新塘關。
嘉靖四十五年(1566)電白西部降大冰雹,最大的如谷斗,城西五六十里瓦屋全毀,樹木農作物盡傷,禽畜死傷無數。
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1571~1574)日本海盜連年搶劫電白、化州、高州等地,兩次洗劫神電衛城,殺害軍民3800多人。後攻化州和高州城,均被官軍擊退。萬曆二年,倭寇夥同陽春黎汝誠匪徒劫掠電白時,其部屬1200多人,全部被殲。
萬曆元年(1573)信宜縣在鎮隆辦竇江書院。
萬曆四年(1576)信宜等地瑤民起義,兩廣總督凌雲翼調集兩廣官兵20多萬人分10路征討,其中1路洗劫了懷鄉,殺害了大批瑤民。高州寶光塔建成。清咸豐六年被洪水沖崩一角,九年重修。
萬曆五年(1577)信宜縣的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劃給新設的西寧縣(今鬱南縣),稱「新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除鎮南都留屬西寧縣外,其餘4個都還屬信宜縣,仍沿稱撔巒紨。
萬曆六年(1578)四縣執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徵收。次年,清丈耕地,按田畝徵收田賦。
萬曆七年(1579)信宜瑤民陸毛率眾起義,把部分地主的土地、耕牛分給農民,萬曆十八年(1590)被官軍鎮壓。
萬曆十五年(1587)電白縣在電城西街辦志學書院。
萬曆二十六年(1598)開采電白馬踏石嶺金礦。
萬曆三十七年(1609)茂名縣水災,城崩。
萬曆三十九年(1611)電白電城附近發生地震,聲響如雷,房屋多倒塌。
萬曆年間(1573~1620)四縣民間設土糖寮生產紅糖。
信宜縣有集市7個,高州、電白、化州均形成一批集市。
弘治元年至萬曆年間(1488~1620)電白先後4次修《電白縣志》,化州、信宜、茂名、高州先後修《化州志》、《信宜縣志》、《茂名縣志》和《高州府志》。
單人木偶戲從閩南傳入。
化州新安麒麟尾村辟辦橙子園。
清
順治四年(1647)二月五日,清兵攻打電白,電白知縣出降;二月九日清兵攻克高州府。
高州府屬高雷陽道,所領州縣沿明制。
是年,反清復明斗爭連綿不斷。高州原明朝官吏洪天擢招兵買馬,策劃反清復明。信宜、電白縣城,化州城和高州府城先後被反清隊伍攻破,清朝總兵方國泰投降,反清義軍佔領高州府。
順治五年(1648)電白大飢荒,糧價大漲,一擔谷賣一兩銀;以人換糧,一人僅換谷一二斗。
順治二年至八年(1645~1651)信宜、茂名等地連續發生鄧花、韋翅鳴、古道元、高翔、張九龍、郭勇、陳選等多批農民暴動,1649年,3次攻克信宜縣城,陳兵茂名縣城郊。
順治九年(1652)十一月二十五日夜,電白地震。
順治十一年(1654)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將李定國率軍由滇入粵,先後攻佔高州、化州、電白等地,以高州府署為王殿。
順治十二年(1655)一月,高州、化州等地復歸清王朝。
信宜知縣徐鳴主持在縣城外建鳳崗書院。
順治十五年(1658)三月,四縣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民眾采竹籽充飢。
信宜縣知縣徐鳴纂修《信宜縣志》十二卷(已佚)。
順治十七年至康熙二十年(1660年~1681)信宜白石、懷鄉等地瑤民先後造反,屢遭官軍鎮壓,瑤民幾乎被趕盡殺絕。
知縣李翼鵬以建房、送牛、給種子等辦法,招人開發信宜縣的懷鄉、白石等地,當地瑤民不從,高州總兵栗養志派武裝強行移民。
順治十七年(1660)電白知縣相鬥南主修《電白縣志》8卷66篇。
順治年間(1644~1661)化州建成合江高步塘,庫容10.2萬立方米。
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推行「遷海」政策,電白沿海村民被迫內遷50里。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九日夜十時,電白縣地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茂名、信宜地震。
於電白縣水東設粵海關水東分口。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鄭梁、知縣錢以塏在高州城東二里開辦三至書院。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信宜縣硃砂溪蘭勾嶺建瓷窯。
康熙五十二年(1713)茂名、化州發生大飢荒、大瘟疫,死人過半,地丁錢糧及各年積欠賦稅均免。
雍正二年(1724)茂名鐵爐山屢生虎患,1月內傷害鄉民37人。
雍正八年(1730)五月,高、廉二府與雷州府合並為高雷廉道,道城設在高州。
雍正八年(1730)電白縣開辦蓮峰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在化州城北岸設羅江稅廠,徵收過往船隻及貨物稅金。民國23年(1934)裁撤。
高州府在梅、安鋪、石城(今廉江)設總口徵收落地雜稅。
乾隆元年(1736)信宜縣藍靛大量外銷, 以雲開為中轉站,經羅鏡從水路運往梧州、廣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信宜藍靛業開始衰落。
四縣已建圩鎮84個,四縣縣城有商號300餘家。
乾隆三年(1738)在電白縣設電茂鹽場課司,總管電茂和博茂兩鹽場鹽稅。
乾隆八年(1743)化縣開辦羅江書院。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詔書:廣東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荒地多,墾耕者,不增稅。信宜等縣民眾畏懼差役,多由富紳報墾,富紳從而大量佔有土地。
乾隆二十一年(1756)電白縣開始修築生鹽田,至嘉慶四年(1799),共築成鹽田629漏。逐漸改灶制熟鹽為曬生鹽,改曬沙為曬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初九日,茂名、信宜、電白等地發生大地震,聲如雷,瓦屋幾乎全部倒塌。
乾隆年間(1763~1795)化縣官橋旺竹山村陳延魁捐款,在官橋河上游用石築大錦陂,東南挖山洞15米引水,西南挖渠引水,共灌田100公頃。
嘉慶六年(1801)海盜集船千餘艘於電白蓮頭港,妄圖搶劫電城,後遇強風,船被毀,海盜被淹無數。
嘉慶七年(1802)電白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
道光十年(1830)信宜縣平塘鎮沙子村張國瑚在沙子窯坑建碗廠。
道光十八年(1838)化州尖崗嶺崩,出土一銅鼓。
咸豐十年(1860)信宜縣水口甘棠村劉世珍在該村創辦陶器作坊,生產日用陶器。同治年間,該村劉懷芬到江西景德鎮,裝聾扮啞3年,學到彩陶術歸來,創辦奇玉陶器廠,生產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產萬余件,產品銷兩廣各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電白縣下暴雨,石壁嶺開裂口數十米長,從中流出古木1根,粗數圍。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縣大旱,失收,飢民四起索奪富戶糧物,知府馬麗文令各地團練武裝鎮壓。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縣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電白連降大雨,石壁嶺開裂數十丈,地下深處流出古樹1株,樹干大數圍。
道光三十年(1850)夏,電白竹開花結籽。七八月,信宜縣凌十八率拜上帝會會眾數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義,多次挫敗信宜練勇的進攻,致信宜知縣宮步霄被撤職。又用妙計扣押前來「招撫」的茂名知縣胡宗政。咸豐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義軍擬赴金田與洪秀全軍會師,進軍廣西,圍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後擊敗北流、博白、貴縣、廉州的援兵,殺死興業團總生員梁拱辰。欽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調動滇桂黔3省清兵與地方練勇萬餘人進行反包圍。凌軍寡不敵眾,於四月初主動撤離玉林,回師信宜。途經化州平定時,擴充吳三率領的拜上帝會眾和飢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佔領羅定州的羅鏡圩,憑險布防,與前來圍攻的萬余官軍展開搏鬥,堅守1年多,最後彈盡糧絕,於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壯烈犧牲,全軍覆沒。
十一月,信宜縣天地會首領何名科在安莪集眾1000多人,活動於信宜、茂名、陽春、廣西容縣、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濟貧,
打擊清軍。翌年九月,何在廣西貴縣被捕犧牲。
三合會李英於信宜大沙起義。
咸豐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顛簸。
咸豐三年(1853)廣西謝八、羅四率領起義軍進入化州一帶。
信宜縣建懷新書院。
咸豐四年(1854)開征厘金稅,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後遭蝗災,飛蝗蔽天。
咸豐五年(1855)羅定縣張觀年率眾數千,廣西劉亞蒂率眾近萬,先後進入信宜縣;廣西余其璽率義軍進入化州劫富濟貧,後受清軍襲擊,撤往廣西。
夏洪水暴漲,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內外房屋倒塌2000餘間。
咸豐六年(1856)信宜縣德亮圍(今金垌)暴雨,山崩沖出玉石,當地群眾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電白水東設抽厘局,徵收出入口貨物厘金。
咸豐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地大飢荒,斗米千錢。
咸豐十年(1860)正月電白地震。
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復大震。
二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三水縣人)率起義軍進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縣城建立「大洪國」首府。同治二年(1863),陳金被誘殺。其部將鄭金獻出信宜縣城,投降清軍。
同治元年(1862)電白縣鼠疫流行,降紅雨,民眾稱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縣水口橫茶村開始生產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電白知縣於沆在電城興辦東西義學。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縣特大洪災,淹沒民房數百間,
溺死村民數十人。
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縣連續6年流行鼠疫。
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縣山區連續12年老虎傷人。
光緒三年(1877)設電白水東厘廠,轄兩家灘、黃坡、石門(吳川縣)、安鋪(廉江縣)4個分卡,稽徵出入口商貨稅。
光緒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縣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傳教士在化州縣寶圩陵江東畔贈醫,開用西葯在當地治病先例。
光緒八年(1882)彗星現,亮光成片。
電白縣出土銅鼓1隻,高1.9尺,直徑2.4尺,鼓面周邊鑄有蛤蟆4隻。
光緒九年(1883)十月,電白荔枝開花結實。
光緒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電白縣、化州和茂名縣先後出土銅鼓各1隻。
光緒十一年(1885)冬,茂名縣流 行牛瘟。
六月電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隕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電白縣某地連續三晚降隕石,密如降雨。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設電報局,開通由岸步(安鋪)經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電報線路。使用15瓦手搖電報機。
光緒十四年(1888)茂名、電白流行鼠疫。
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縣地震,房屋顛簸,牲畜狂奔,池魚躍岸。
在茂名縣城北門外建立育嬰堂。
光緒十六年(1890)秋,四縣多次發生地震,化州多處地陷。
高、雷、廉各城鎮流行鼠疫。
法國傳教士先後在信宜縣東鎮、電白縣電城和水東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緒十七年(1891)從順治十五年開始到是年,先後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縣志》共43卷,六修《信宜縣志》共50卷,四修《電白縣志》8冊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緒十七年至宣統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連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於鼠疫。
光緒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嚴寒,樹木、屋瓦結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魚、草木凍死。
四縣有集市130個。
信宜知縣敖式設中義學堂。
光緒二十年(1894)水東港復航,有定期客、貨輪直通江門、廣州等地。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廣西北流農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會會眾數千人進攻信宜、茂名兩地,後被清兵擊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縣連續7晝夜降大雨,曹江一帶洪水泛濫,民舍沒頂,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國神甫於化州城新街口,翌年於寶圩陳垌鄉茶山村設立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價1500文錢,有人餓死。
九月,電白沿海海潮猛漲,鹽場小旦工務段淹 死鹽工30多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辦中西學堂,開設英語、算術、理化、體操等課程。
茂名縣在縣城設郵局。次年,化州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年(1904)設電白縣水東郵政局。
茂名縣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後設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雲陔、陸匡文和茂名譚惠泉等在高州城組織「新高同志社」和「雄辯學社」,組織青年閱讀進步書報。該兩社成為南路反清革命活動中心,社內青年後來多數參加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頒令廢科舉興學堂。高文書院改為高郡中學堂(1913年改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化州石龍書院改為化州高等小學堂。還先後成立茂名縣高郡師范學堂(1935年改為廣東省高州農業職業學校)、廣東省高州農校(1932年改為省立高州農業中等學校)和信宜縣高等小學堂。翌年電白縣成立公立高等小學堂和師范速成館。
茂名縣商會成立,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6縣。
美國公布「禁止華工進口」條例,東南各省掀起反美愛國運動,四縣人民紛紛響應,中秋節,群眾抵制洋面月餅。
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設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刷契據、票券、帳簿等。
電白縣電城設郵局,水東設電報局;開辦霞洞、沙琅、羊角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四年(1908)茂名縣在秋林開辦瓷業工廠。
宣統元年(1909)廣東省同盟會先後派黃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開展革命活動,秘密組織「拜蘭團」和「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春林樹巍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後,與陸匡文回到信宜,籌建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信宜分會,發展同盟會會員,策劃武裝起義。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葯房——乾記開業。
廣東省新軍兵營在茂名縣秋林建成,可駐3000人。
茂名縣「三點會」與「同盟會」聯合開展反清斗爭。
宣統三年(1911)茂名縣城北貧民習藝所建成開業,安裝織布機、印刷機,開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颶風,降大雨,縣城積水深數尺。
六月九、十日,四縣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提出「推翻滿清,殺絕貪官、土豪劣紳」等口號。林雲陔、林伯虎、陸幼剛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義總指揮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統籌部,後攻佔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縣城先後成立革命新政府。林雲陔任高州軍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臨時政府民政長,許國鋒任電白軍政長。
茂名縣城新高學社從日本購回鋼板、鐵筆、蠟紙、油墨,刻印時事新聞。
清末化縣寶圩楊官橋的陵江河段有車陂100餘位,灌田66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