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特拉維夫歷史

特拉維夫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5 16:40:51

㈠ 以色列的歷史

現代國家以色列,來自於二戰後

二戰時,德國納粹順應歐洲民意,殺了六百萬猶太人,猶太人因為被屠殺,有了道義上的優越感(這也許是這個民族近千年來的第一次擁有道德優越感,他們應該感謝元首)。

好像是二戰結束前不久吧,猶太復國主義者就以自己民族被屠殺的道德優越感,要求英蘇美中這幾大戰勝國支持其在以色列重新建國。

嗯,好像最開始支持的,是蘇聯,最開始反對的,是英國;打醬油的,是中國;態度最曖昧的,是美國。英國反對的原因,是當時的耶路撒冷一帶是英國殖民地。

不過當猶太復國主義者們指出,納粹在建造焚屍爐前,曾經打算將猶太人驅逐到英美,結果被英美拒絕才不得不花錢製造焚屍爐。出於愧疚,英美都不明著反對了。

嗯,二戰結束後,全世界的年輕猶太人紛紛趕往耶和華許給他們的土地去建國。不滿的英國人開始鼓動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打仗,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

比較玄奇的是,以色列宣布建國後,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居然不是一直支持以色列建國的蘇聯,反而是美國。

PS:中東戰爭
1956年,納賽爾宣布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憤怒的英法決定教訓埃及,於是鼓動以色列出地面部隊,英法出動海空軍揍了埃及半頓。之所以是半頓,因為打了一半就因為美國蘇聯的強烈反對,不得不虎頭蛇尾了,這是第二次中東戰爭。

1967年,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聯盟,打算將以色列這團狗屎從神聖的中東土地上抹掉,結果這幫傻蛋調集軍隊、籌備物資的時候,被以色列來了個先下手為強,這是第三次中東戰爭。

1973年,埃及、敘利亞出兵,沙特伊朗等石油輸出國玩禁運,對以色列來了個贖罪日戰爭。據說以色列事先知道了阿拉伯人民大團結的意圖,但是美國不容許以色列先下手為強,怕沙特等未參戰石油輸出國借題發揮,加大石油禁運力度,結果以色列雖然戰勝卻吃了個大虧,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打煩了,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達成和平協議,以西奈半島非軍事化為條件,收回蘇伊士運河。埃及雖然兵不血刃收回蘇伊士運河,卻埋下了薩達特被刺殺的伏筆---------不過對於以色列而言是好事,以色列擺脫了兩面受敵的窘況。

1982年,以色列後顧無憂(與埃及實現和平),打算去教訓敘利亞和巴解組織,於是出兵黎巴嫩,將巴解組織和黎巴嫩的親敘利亞民兵教訓的雞飛狗跳。又指揮一隻黎巴嫩武裝勢力來了個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將貝魯特的兩個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內的無武裝平民殺了個雞犬不留。此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做的太過火,全世界無數人都在罵:看你們濃眉大眼的,整天以集中營難民自居,原來你們也會在難民營搞屠殺啊?美國不得不出面,逼以色列退出黎巴嫩。

這就是這一代以色列的故事。

㈡ 以色列特大歷史事件

以色列猶太民族從古至今發生的歷史事件一覽:
公元前約1700年
猶太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迦南地定居。
後因飢荒迫使古以色列人遷徙到埃及。

公元前1350年
摩西帶領古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西奈山接受「摩西十戒」,猶太教誕生。

公元前1300——1250年
古以色列人返回迦南地,並在此地定居下來。

公元前1020年
猶太君主制國家建立,掃羅為第一位國王,死後由大衛繼任國王。

公元前1000年
大衛王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60年
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第一聖殿。

公元前930年
古猶太王國分裂為南方的猶太王國和北方的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滅亡,十個以色列人部落流亡並消失。

公元前586年
猶太王國被巴比倫帝國征服,第一聖殿被毀;一部分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囚禁。

公元前538年
猶太人從巴比倫返回巴勒斯坦;重建聖殿,第二聖殿時期開始。

公元前331年
亞歷山大征服巴勒斯坦,開始了希臘統治時期。

公元前166年
馬卡比起義,猶太起義者後來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142——129年
哈斯蒙尼王朝統治下的猶太獨立王國。

公元前63年
羅馬大軍在龐培的率領下攻陷耶路撒冷。
希律被任命為巴勒斯坦的統治者,修葺耶路撒冷聖殿。

公元一世紀前後 耶穌創立基督教

公元66年
猶太人舉行反對羅馬帝國統治的大起義。

70年
耶路撒冷及第二聖殿被毀;兩年後馬薩達陷落,「猶太戰爭」失敗。

132年
巴爾.科赫巴舉行起義,三年後失敗。
古代猶太歷史終結,進入流散時期。

1860年
耶路撒冷城外建立第一個猶太居住區。

1882——1903年
第一次阿里亞(即猶太人大規模遷往巴勒斯坦),移民主要來自俄國。

1897年
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
猶太復古主義組織成立。

1904——1914年
第二次阿里亞,移民主要來自俄國和波蘭。

1909年
在德加尼亞建立第一個基布茲(一個供人定居的組織,它保持某種在所有物全體所有制基礎上將成員組織起來的集體社會,它的宗旨是在生產、消費和教育等一切領域實行自己動手、平等與合作。);第一座現代化城市特拉維夫開始建立。

1917年
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園」。
英國佔領巴勒斯坦,結束了奧斯曼帝國400年的統治。

1918——1948年
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

1919——1923年
第三次阿里亞,移民主要來自俄國。

1920年
猶太工總成立;一;猶太防衛組織「哈迦納」成立。

1922年
國際聯盟正式授權英國對巴勒斯坦進行委任統治。
外約旦正式與巴勒斯坦分離,成為一個單獨的英國殖民國家。
猶太社團的代表機構猶太代辦處建立。

1924——1932年
第四次阿利亞,移民主要來自波蘭。

1925年
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建立。

1929年
猶、阿兩族首次發生大規模流血沖突。

1931年
猶太地下武裝「伊爾貢」成立。

1933——1939年
第五次阿里亞,移民族要來自德國。

1936——1939年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舉行針對猶太人和英國當局的暴動。

1939年
英國發表《白皮書》,嚴格限制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39——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猶太人遭到納粹的大屠殺。

1940年
猶太右翼地下武裝「萊希」以及哈迦納的突擊隊「帕爾馬赫」成立。

1947年
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提出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
英國委任統治結束,以色列國宣告建立。
埃及等五個阿拉伯國家進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以阿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爆發。

1949年
分別同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簽訂停戰協定。
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議會,組成以本-古里安為首的第一屆工黨政府。
被接納為聯合國第59個成員國。

1948——1950年
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的大批猶太移民(68.7萬)來到以色列。

1950年
議會通過《回歸法》。

1952年
以色列外交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

1956年
國家宗教黨成立。
特拉維夫大學開始招生。
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人稱「西奈戰爭」)爆發,奪得加沙和西奈,次年撤軍。

1957年
胡拉沼澤地的排水造田工程結束。

1961——1962年
參與大屠殺的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受審並被處以絞刑。

1964年
「北水南調」的全國輸水工程竣工。
雅博廷斯基遺骸運回以色列重新安葬。
巴解組織在開羅成立,隨後發動對以色列的游擊戰。

1966年
永久性的議會大廈落成。
以色列作家阿格農或諾貝爾文學獎。

1967年
組成民族團結政府。
六天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第三次中東戰爭),奪得西岸、加沙、戈蘭、西奈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的大片阿拉伯土地。

1968——1970年
以、埃之間沿蘇伊士運河的消耗戰。

1968年
巴勒斯坦工人黨、勞工聯盟等聯合組成以色列工黨。
巴解組織發表要消滅以色列的《巴解組織憲章》。

1969年
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在國際上進行了一系列針對以色列的劫機恐怖活動。
約旦政府軍同巴解組織沖突的「黑九月事件」。

1971年
東方猶太人的「黑豹黨」成立。

1972年
以色列參加慕尼黑奧運會的11名運動員遭到綁架並被殺害。
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開始增加,70年代約有10萬。

1973年
自由運動和自由黨等聯合組成利庫德集團。
十月戰爭(贖罪日戰爭)爆發,持續了18天,以色列初期受挫,後反擊成功。

1974年
經及辛格斡旋,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達成脫離軍事接觸協定。
右翼的「信仰者集團」成立。

1975年
聯合國大會通過「猶太復國主義等於種族主義」的3375號決議。
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的非正式成員國。

1976年
以色列特種部隊在恩德培機場成功解救人質。

1977年
利庫德集團大選獲勝,組成新政府,工黨在執政29年後下台。
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並在以色列議會發表演講。

1978年
「現在就和平」運動出現。
在美國的主持下,同埃及達成《戴維營協議》。
貝京與薩達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79年
以埃正式簽署《以埃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30年的戰爭狀態。
開始從西奈半島的第一階段撤軍。

1980年
議會通過「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基本法。
通貨膨脹嚴重,新貨幣謝克爾取代原來的里拉。

1981年
以色列空軍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
議會通過在戈蘭高地實施以色列法律的議案。

1982年
完成從西奈半島撤軍。
發動進入黎巴嫩打擊巴解組織的「加利利和平行動」。

1983年
貝京辭職,沙米爾繼任總理。

1984年
利庫德集團在第11屆議會大選中失利,同工黨共同組成全國聯合政府。
空運衣索比亞的猶太人的「摩西行動」。

1985
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從黎巴嫩撤軍,但保持了對黎南部安全區的控制。
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後,通貨膨脹率從445%降至20%。

1987年
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舉行反對以色列統治的起義(英提法達)。

1988年
利庫德集團大選獲勝,同工黨組成新聯合政府。

1989年
經國際仲裁後,西奈半島的塔巴歸還埃及。

1990年
東歐和蘇聯的大批猶太人開始移居以色列,在幾年內總數達70萬。

1991年
海灣戰爭中 ,以色列遭到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襲擊。
從衣索比亞運送15,000名黑猶太人的「所羅門行動」。
馬德里中東和平會議召開,阿—以沖突雙方首次進行直接談判。
聯合國大會廢除「猶太復國主義等於種族主義」的決議。

1992年
同中國建交,隨後又同印度等國建交。
議會通過關於直接選舉總理的法案。
工黨大選獲勝,組成以拉賓為首的新政府。

1993年
以國防軍加強對黎南部真主黨的報復性襲擊。
同巴解組織達成《奧斯陸協議》,並在華盛頓正式簽署《原則宣言》。

1994年
巴勒斯坦人實現對加沙和傑里科的自治。
一名猶太極端分子在希布倫打死29名阿拉伯人。
以色列—約旦簽署和平條約,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在摩洛哥和突尼西亞設立利益代表處。
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5年
以軍又撤出西岸的6個城市,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自治范圍擴大。
拉賓總理在群眾集會被一名猶太極端分子暗殺,佩雷斯繼任總理。

1996年
反對和平進程的恐怖活動升級,以色列連續發生四起炸彈爆炸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
在黎巴嫩南部實施「憤怒的葡萄」軍事行動,打擊真主黨游擊隊。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首屆大選中當選自治機構領導人。
在阿曼和卡達設立貿易代表處。
利庫德集團大選獲勝,內塔尼亞胡成為以色列新總理。

1997年
與巴勒斯坦自治機構達成從希布倫撤軍的協議,因雙方的不信任而拖延。
耶路撒冷發生的兩次自殺性爆炸事件,使21人喪生。

1998年
以色列慶祝建國50周年。

㈢ 以色列的建國歷史

T情5

㈣ 以色列的建國歷程和國家歷史

國歌
《希望之歌》
國鳥
戴勝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約75%信奉猶太教,16.2%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首都
建國時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認.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維夫.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一直有爭議,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來它所佔領的一切阿拉伯領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東耶路撒冷).絕大多數同以有外交關系的國家仍把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國家政要
總統希蒙·佩雷斯 (Shimon Peres),2007年6月當選;現任總理齊皮·利夫尼(Tzipi Livni) ;工黨主席、國防部長埃胡德·巴拉克 (Ehud Barak) ,2007年6月任職;2008年12月辭職,利庫德集團主席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Benjamin Netanyahu) .
自然地理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公里.位於亞洲西部,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屬地中海型氣候.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里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帶(當時被埃及佔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帶,不過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范圍之內,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范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范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里.
重要節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猶太新年( 約公歷9月)
贖罪日(約公歷10月)
住棚節(約公歷10月)
逾越節(約公歷4月)
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歷5月)
獨立日(約公歷5月)
航空
空運是以色列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系的重要交通手段.從1948年起,國家就開辟了空中航線,以色列國家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並定期有班機通往紐約和歐洲.在耶路撒冷與埃拉特,均建有現代化機場,在利達建有國際機場.1989年,乘包機到達以色列的旅客達54萬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運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國建交後,旅遊業務得以開發.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與中國國際旅行總社達成一項合作開發旅遊市場協議.為了發展旅遊,從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開始從特拉維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維夫直達北京航線,不僅為以色列和歐洲遊客前往中國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東南亞遊客訪問地中海東岸國家開辟了最佳航線.
以色列亞細亞航空公司開辦以下定期航線:
1.耶路撒冷往特拉維夫、海法、羅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
2.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羅斯佩那、埃拉特及馬撒大(Masada);
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埃拉特;
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
5.馬撒大往特拉維夫.
公路網路
以色列國幅員不大,從東部的耶路撒冷驅車到西海岸的特拉維夫僅用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這決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為主.它是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時期優質公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在以色列境內的公路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公路一般都是雙車道,沿著海岸有一條四車道公路,將特拉維夫和海法聯接起來,並通往耶路撒冷和比爾謝巴.據統計,90年代初,以色列全國公路總長度為1.3萬多公里,同50年代初比較,公路長度成倍增長.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編輯本段]二、政治
以色列是議會制國家,議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國家法律,對政治問題表決,批准內閣成員的任命並監督政府工作,以及選舉總統和議長.議員候選人以政黨為單位競選.以色列沒有憲法,只有議會法、總統法和內閣法等基本法.總統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職能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議會有權解除總統職務.內閣向議會負責.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自由民主制國家,公民擁有各式各樣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
[編輯本段]三、經濟
50多年來,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以色列,堅持走科技強國之路,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使經濟得以較快發展,199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 6萬美元.以色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舉世矚目,特別是在電子、通訊、計算機軟體、醫療器械、生物技術工程、農業以及航空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優勢.以色列地處沙漠地帶邊緣,水資源匱乏.嚴重缺水使以色列在農業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節水技術,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將大片沙漠變成了綠洲.不足總人口5%的農民不僅養活了國民,還大量出口優質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以色列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
創新科技 讓以色列逆轉勝
2008/05/30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以色列人口700萬,天然資源屈指可數,而且敵國環伺,卻能突破逆境,成為全球經濟重鎮,2003年以來每年經濟成長率5%.
以色列成功的要素,一是近年改走自由市場政策,二是創投企業家精於創辦科技公司,然後不是上市,就是高價出售.這個模式的經濟潛力到達極限後,以色列發揮其善於創新的文化精神,更全面向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行銷其科技,續創經濟新境.
以色列最老牌創投資本公司「耶路撒冷全球創投」的創辦合夥人卡利希說:「以色列的創投家得意全球市場,因為他們沒有國內市場.全球化對我們有利.」
「以色列創投資本研究中心」董事長荷茲曼表示,中國和印度是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里的兩大勁敵,目前正在成為以色列高科技出口的肥沃市場.他指出,以色列的利器,在於以色列獨一無二的創新科技.
以色列立國時期的經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數十年內的出口大宗都是農產品,但強敵環伺,使以色列的軍事硬體和軟體都走在世界前端,化為民用並且全球化之後,成為電子監控系統和無人飛機的龍頭.
1990年代,以色列接納一百萬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其中大多是教育程度甚高、充滿創投精神的高科技人才.在這波科技和人才充電帶動之下,加上2004年以後一系列市場改革,以色列經濟一日千里.
今天,全球頂尖企業,包括英特爾、IBM、微軟、惠普、雅虎、Google、升陽微系統,在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在那斯達克掛牌的以色列企業數目僅次於美國,超過75家,包括全球最大學名葯廠Teva,和以色列最大企業、全球網路保全產品巨擘Check Point軟體科技公司,以及著名的國防承包商Elbit系統.
以色列目前趕上全球綠色潮流,逐漸集中力量,要在乾凈科技領域開出一片天.2006年,股神巴菲特斥資40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金屬大廠Iscar的80%股份,是巴菲特第一筆美國境外投資.2007年,外資為以色列經濟挹注逾一百億美元.
受美國經濟走軟影響,以色列在亞洲和東歐科技市場加強努力,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3.2%.以國央行表示,政府如果進一步提升勞動力,配合改善教育,每年成長率至少可保4%.
[編輯本段]四、外交
開展全方位外交.保持與西方國家傳統的友好關系;維護與美戰略盟友地位;積極發展與獨聯體各國和東歐國家關系;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力圖實現同阿拉伯國家的和解;拓展與非洲、亞洲各國的關系.
與中國關系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92年1月24日,以色列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編輯本段]五、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簡介
國名
以色列國 The State of 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 יִשְׂרָאֵל 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 إِسْرَائِيل‎),名字來源根據《聖經》 猶太人祖先雅各和天使角力並取勝,上帝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或者大家會問明明是和天使角力為什麼會被稱為「與神角力者呢?因為古代天使常常與神互用.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
獨立日
5月14日(1948年).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以色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採用公歷,但是民族節日均採用猶太歷.因此,每年的獨立日不一定是公歷的5月14日.
國慶日
5月14日(1948年)
國旗
以色列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地為白色,上下各有一條藍色寬頻.藍白兩色來自猶太教徒祈禱時用的披肩的顏色.白色旗面正中,是一個藍色的六角星,這是古以色列國王大衛王之星,象徵國家的權力.
國徽
以色列國徽為長方形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個七杈燭台,據記載此燭台為耶路撒冷聖殿中點燃祭壇的物件.燭台兩旁飾以橄欖枝,象徵猶太人對和平的渴望.燭台下方用希伯萊文寫著「以色列國」.
國歌
《希望之歌》
國鳥
戴勝
人口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希伯萊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中約75%信奉猶太教,16.2%信奉伊斯蘭教.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
以色列的猶太人占總人口的76%,19%是阿拉伯人,5%是其他民族,由於猶太人的出生率比阿拉伯人低,而且近年來又有猶太人從以色列移民到歐美等國,以色列政府擔心,將來以色列的猶太人不會再占人口的多數

㈤ 以色列的國家歷史

以色列國:TheStateofIsrael.代碼IL。以色列(希伯來語:מְדִינַתיִשְׂרָאֵל希伯來語中意為「與神角力者」,阿拉伯語:دَوْلَةْإِسْرَائِيل‎)是一個位於西亞黎凡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超過700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民主國家。被視為是中東地區里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中文名稱:
以色列國
英文名稱:
The
State
of
Israel
簡稱:
以色列
所屬洲:
亞洲
主要城市:
海法
國慶日:
5月14日
國歌:
《希望之歌》
國家代碼:
IL
官方語言:
希伯萊語,阿拉伯語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希蒙·佩雷斯
人口數量:
700萬
主要民族:
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
主要宗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1.49萬平方公里

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來人。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巴勒斯坦),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由希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
耶路撒冷哭牆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因而名哭牆。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巴比倫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徵,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1年亡於亞述國之後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於其他民族,連中國開封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會堂遺跡。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http://ke..com/view/7835.htm#6

㈥ 以色列歷史是什麼

以色列最初單指個人名字後演化為民族稱謂,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公元前12世紀左右。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迦南地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

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以色列意為「神勇鬥士」,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使,將雅各的名 字改為以色列,後來泛生了十二個支派。



自然環境:

以色列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亞洲西部,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沿海為狹長平原,東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

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

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濕熱氣候所共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並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以色列

㈦ 以色列國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以色列的歷史:亞伯拉罕的後裔
以色列的歷史大約從公元前兩千年神和亞伯拉罕的立約開始,「我必叫你成為大國。」(創世紀12:2)。「以色列」這個名字(意為「與神一起打勝仗的」或「與神一起占優勢的王子」)來自神給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取的新名,那時雅各在雅博渡口的屬靈爭戰中得勝(創世紀32:28)。從此,亞伯拉罕的後裔,以掃和雅各常被稱為「以色列的子孫」。以色列的歷史:它被選為特殊的國度
以色列的歷史追溯到甚至比公元兩千年前更早。事實上,以色列被選為特殊的國度是神從起初就有的計劃的一部分。神選擇以色列作他的「選民」不在於她的大小、天性或吸引力。實際上,以色列國在眾國當中是人數最少的(申命記7:6-8)。神選擇他們是因為神的愛以及神和亞伯拉罕立的無條件盟約。這並不意味著神愛以色列勝過其他民族,而是神願借著以色列去愛和祝福每一個人。它是神從起初就有的計劃,要通過以色列引出彌賽亞作整個世界的救主。以色列的歷史:《聖經》記錄
《聖經》中對以色列歷史的詳細記錄跨時一千八百多年。它動態顯示了神的奇跡、審判、承諾和祝福。以色列開始時神是對亞伯拉罕一個人的單獨承諾。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依靠這個承諾達四百多年,即使處在埃及的奴役之下。然後,依靠一系列驚人的神跡,在出埃及記中(Exos在希伯來文中是「出去」的意思),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解救出來。大部分猶太人把出埃及當作以色列建國的基礎。出埃及是一個解救的行為,以色列人認為它顯示了神對以色列的愛和保護。出埃及成就之後,神在西奈山跟以色列人立約。在那兒神宣布了他的律法(十誡);在那兒神承諾遵守他的律法便得祝福,違背律法要受咒詛。《聖經》記錄的其餘以色列歷史就是關於以色列人對神的律法遵守違背後蒙福和受罰的持續循環。歷經了勝利和失敗,國王和法官,祭司和先知,重建和流亡——當以色列人遵守神的律法時便得福,違背了律法時遭教訓。作為一個國家,以色列在公元七十年被羅馬滅亡。那時,猶太人離散到世界各地,一直希望重回預言中神賜給以色列的那片土地。1948年,幾乎在一千九百年過去之後,以色列再次宣告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正式建立在被承諾的土地上。經過一系列奇跡般的事件,包括猶太人在1967年收回耶路撒冷,這一代目睹了神對以色列這個特別國家的預言得以實現。以色列的歷史:神最終的目的
為什麼《聖經》中有那麼多篇幅集中在以色列的歷史和以色列人的未來呢?為什麼一個國家被稱為「神的選民」呢?當我們檢驗神對以色列最終的目的時就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神向亞伯拉罕無條件承諾要讓他的後代擁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時,神還承諾要通過這個國家祝福全人類(創世紀12:1-3)。因此,以色列從未被當作是唯一接受神祝福的國家,而是神祝福全人類的一個渠道。神對以色列行的奇跡,例如將他們從埃及解救出來,並不單單針對以色列人,而是證明了神對受其它宗教引誘的世人有絕對權柄和獨一性(出埃及記7:5;14:18;約書亞記2:9-11)。通過以色列國要降臨的彌賽亞是全人類的救主(以賽亞書49:6)。舊約還包含邀請世人到以色列去敬拜唯一永活的神(詩篇2:10-12;117:1)。

根據近來在聖地發生的事件,顯而易見神對亞伯拉罕的承諾正在實現。因此,神對通過以色列而祝福全人類的承諾是絕對真實的。耶穌基督的教導、死亡和復活,教會的成長和影響,通過神選擇了以色列而成為可能。所有接受耶穌為救主,無論猶太人還是外幫人,要接受神通過他的選民以色列而來的極大祝福。

㈧ 特拉維夫的歷史

迪森高夫廣場,以特拉維夫首任市長梅爾·迪森高夫命名。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在19世紀,雅法的人口從1806年的2500人增長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內已經無法容納新增加的人口,於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牆,在城外興建規模更大的新市區。
特拉維夫的發展始於19世紀80年代,最初僅僅是雅法城外的一個猶太居民區。當時,一批猶太裔人士不願居住雅法市內昂貴的阿拉伯社區,而在雅法的北郊,特拉維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興建住宅。1908年,Ahuzat Bayit(אחוזת בית)住宅營造協會在雅法北面購買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開始。1910年,正式確定新城的名稱為「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在初建時僅僅被確定為雅法的一個郊區或卧城,在雅法上班的工人居住區。創建者們受到當代歐洲花園城市運動的影響,設計了寬闊的林蔭大道。
1914年,由於奧斯曼帝國政府驅逐特拉維夫的人口,該市的發展被中斷。不過,在1917年英國人佔領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又回到特拉維夫,重新發展。在英國託管時期,巴勒斯坦各地,猶太裔與阿拉伯裔之間的政治摩擦日漸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法騷亂中,有數十名猶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殺死。此後不久,雅法的數千名猶太人搬遷到北面的特拉維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務區。該市的城市發展規劃,是基於主幹道的框架結構,在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設計,並被市議會和市長梅爾·迪森高夫所採納 。此後,由於特拉維夫毗鄰雅法港,並且作為第一座猶太人城市,陸續來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促進了特拉維夫的迅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以色列的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於1936-1939年的阿拉伯裔暴動,1938年在特拉維夫興建了港口。這時,特拉維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雅法。
根據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裔國家和一個阿拉伯裔國家。擁有23萬人口的特拉維夫成為猶太國的一部分,而擁有10萬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萬猶太裔)被劃為阿拉伯裔國家的一塊飛地。這一計劃遭到阿拉伯人的抵制,於是暴力活動迅速升級,1948年4月,猶太裔開始了對雅法的進攻,許多阿拉伯裔通過海路逃離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時,該城的7萬名阿拉伯裔居民中只有4100人還留在那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家在特拉維夫宣布獨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人封鎖耶路撒冷長達8個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維夫隨即充當了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當1949年12月宣布耶路撒冷為首都時,由於國際上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爭議,大部分大使館尚留在特拉維夫。198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決議以後,已經遷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又紛紛遷回特拉維夫,除了兩個國家以外,所有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或周邊地區。
1949年4月,特拉維夫和雅法合並,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周邊一些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村莊也被並入該市。這時,特拉維夫的面積擴展到42平方千米(16.2平方英里)。
二十世紀的特拉維夫可謂是暴力攻擊和恐怖活動的犧牲品,它已經數次成為巴勒斯坦好戰團體的攻擊目標。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殺炸彈在5路公共汽車上爆炸,兇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喪生。1996年3月4日普珥節休假期間,另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台自動取款機附近爆炸,18名市民喪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義期間,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個迪斯科舞廳爆炸,32人喪生,100多人受傷。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舊中央巴士總站附近的自殺襲擊中喪生。2003年1月5日,同時發生兩場襲擊,23人喪生。2006年4月17日,在舊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發生自殺襲擊,造成10人喪生,12人受傷。在這些自殺襲擊中,許多受害者是外籍勞工。

㈨ 以色列國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以色列國內的「正常」的猶太人(我們眼中那種重視教育、聰明勤奮的優秀種族)生育率越來越低,而且國外的猶太人移民去以色列的也並不多。

原教旨主義的猶太人——哈瑞迪猶太人的生育率一直很高,他們不關心什麼現代科學,只知道研究聖經、鑽研教法,各種古怪的教規比伊斯蘭教多多了。

就是戴帽子、留鬍子的那幾位。他們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10%左右。
他們嚴守猶太教規,不吃豬肉,也不吃其他的很多種東西,不當兵、不納稅、不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念經做禱告,拿國家的補助,生一大堆小孩,5個以上很常見,向他們也灌輸原教旨主義,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他們的修行。任何食物、傢具都要符合教義,男女必須嚴格隔離。男人可以在家裡隨便打老婆,教徒禁止學習科學。以色列政府還專門推出了符合哈瑞迪人教義的公共汽車。

哈瑞迪人的社區,禁止車輛進入,禁止上網,因為網上很多東西「不符合教義」……

他們同情巴勒斯坦人,認為以色列的滅亡是上帝的裁決,猶太人必須服從上帝的裁決,今天邪惡的以色列共和國是違反上帝旨意的。對於政府的各種有損於他們信仰或者利益的決定,動不動就是幾萬人上街集會遊行。

以色列的強悍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聯、東歐、巴爾乾的比較世俗化的猶太移民、經歷過共產主義的洗禮。這批人已經老去了。年輕一代人中,哈瑞迪人越來越多,估計現在18歲以下年輕人20%以上是哈瑞迪人……

㈩ 以色列的歷史

這么多啊 補充: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 猶太教 、 伊斯蘭教 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 希伯來人 。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 應許之地 」。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猶太人曾在埃及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3世紀)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現今之 巴勒斯坦 ),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 耶路撒冷 。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 所羅門王 ,之後分裂為南北兩國,北方是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和南國猶大王國。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公元前一世紀末 由希 律王加以擴建,又於公元70年和135年毀於 羅馬人 之手。 羅馬帝國 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流散在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復。後來,在聖殿 斷垣殘壁 的遺址上修建起圍牆,雖然是 伊斯蘭 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仍然珍惜它,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里哭泣。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因而名 哭牆 。猶太人是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舉族被擄往 巴比倫 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保持民族特徵,北方的以色列王國於公元前721年亡於 亞述 國之後四散流亡到世界各地,甚至同化於其他民族,連中國 開封 都可找到以色列人宗教會堂遺跡。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

熱點內容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
短篇小說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5:53:13 瀏覽:140
陽春教師待遇 發布:2025-07-01 04:22:37 瀏覽:201
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 發布:2025-07-01 04:21:50 瀏覽:167
地理高二輔導 發布:2025-07-01 03:38:34 瀏覽:280
阿波羅在哪裡 發布:2025-07-01 03:16:36 瀏覽:868
高考前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2:52:57 瀏覽:591
如何封印 發布:2025-07-01 02:47:36 瀏覽:726
船長3連教學 發布:2025-07-01 02:27:57 瀏覽:2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表 發布:2025-07-01 01:22:31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