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歷史
Ⅰ 儋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是一個環境很優美,人們過著慢節奏生活的地方。並且有很多美麗的海洋。
Ⅱ 儋州人的祖先是哪的
儋州話是粵語個屁啊,儋州話:一種語言兩套讀音,更像是閩語粵語客家話官話的混合體,把儋州話歸入粵語簡直是天大的忽悠,儋州話和粵語天差地別只是有個別像粵語而已,不信你自己去聽聽吧
儋州曾氏等來源於福建晉江
查考歷史,儋州土著居民為黎族,漢族早期移民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陳、張、王、許、謝、黃、吳、趙、唐十二姓相繼遷儋,或以仕隱,或以戍謫,或以逃難。五季之末,為梁唐晉漢周期間。早期移民,土著講俚話,十四姓漢人,從譜諜所載,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按說應講閩南話,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到梁大同中,南北朝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陳隋三代,儋州地區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馮寶從南北朝高州、梧州兩府調來,他們帶來的當地語言體系,經過和本地流行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
南北朝那時沒粵語,粵語人的族譜所載是南宋末年的江西,福建西部等移民,經過南雄珠璣巷。
儋州話流行於儋州中北部地區,又稱海邊話或鄉話,使用人口約有50萬—60萬,「是本島漢語中僅次於瓊文話(海南話)的一種方言」。(梁猷剛著《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 據學者研究,漢族早期移民為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講閩南話,但此時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時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區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從高州、梧州兩府調來經過和本地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外人來儋,惟高梧人為先且多,故其言傳遍鄉間。」又,儋州話「乃高州、梧州傳來,故今聲調頗異,而與高梧人言通」。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丁邦新認為,儋州話形成於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 不過,操儋州話者若吟詩作對,不直接用儋州話,而是借用「字音」的讀法來檢驗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稱之為「字眼」,與之相對,儋州話被稱為「口語」。 「新中國成立以前,操儋州話的人,讀書要皆習口語和字音。」今年64歲的儋州文人謝有造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讀私塾時,老師教書都是用字音,「口語與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樣,口語平聲、字眼仄聲,口語仄聲、字眼平聲,不會字眼就不會吟詩作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覺亞認為,由於古儋縣是古時官員和文人學士流放的地方,他們來到儋縣後,給當地人民傳播了中原的文化,教當地人識字。因此,儋縣地區通行一種讀書音,即漢字的讀音。這是一套古官話的讀音,屬漢語北方方言。讀書音和口語並行不悖。
Ⅲ 儋州市的具體概況
儋州市位於海南島的西北部,瀕臨北部灣,位於東經109.5 北緯19.5 陸地面積3265方公里,人口89萬,市政府駐地那大鎮。儋州市是海南省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也是海南西部的經濟、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均在其境內。悠久的歷史給儋州市留下了眾多古跡,且多為宋代以前的古跡,如漢代伏波井、中和古鎮、東坡書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間,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內外名士接踵而來,從師東坡。儋州在此時成為了全島文化的中心,也培養了民眾尊師重教的傳統。蘇東坡北歸九年後,儋人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此後,儋州人才輩出,名聲遠播,在海南歷史上曾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儋州著名的旅遊景點的東坡書院、熱帶植物園、藍洋溫泉、光村銀灘,還有一批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儋州方言繁雜,有儋州話、客家話、粵語、軍話、村話、臨高話、黎話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現了與東部迥異的民俗風情
Ⅳ 儋州海頭鎮太祖廟鍾太祖歷史來歷
儋州市海頭鎮太祖廟的「鍾太祖」傳說是明朝的遇難將軍。
【歷史傳說】:
明代洪武年間,海豐提督「鍾大元帥」奉皇命南征,因窮追海盜,忽遇強風而殉難。不幾天,即農歷二月初二,鍾大元帥(據說是「九天聖帝」轉生)在海頭鎮官衙山(又叫「白沙肚」沙丘)顯靈——大元帥之一隻皮靴變成墳墓。
此後老百姓便把奉祀土地神變為奉祀鍾太祖,並建起了「太祖廟」,將「二月二」定為太祖之誕辰。從此海頭地區人丁旺盛,生意興隆。
【民俗活動】:
解放前,這天拜神祭祖、抽簽占卜。解放後變成了民間文娛活動節日。每年此天,周圍數十里的群眾(含白沙、昌江兩縣民眾)都到海頭鎮觀看舞龍、舞獅、裝台角、對歌、調聲等活動。晚上放花炮。
【史志資料】:
查《民國儋縣志》,「太祖廟」實際上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是隨廣東海豐縣移民帶來的鄉土信仰。
Ⅳ 在古代被貶儋州意味著什麼
意思就是被貶到野蠻之地,遠放邊疆吧!
Ⅵ 儋州市的 特色文化是什麼啊
悠久的歷史給儋州市留下了眾多古跡,且多為宋代以前的古跡,如漢代伏波井、中和古鎮、東坡書院等。尤其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間,講學明道,使儋州教化日興,「書聲琅琅,弦歌四起」。海內外名士接踵而來,從師東坡。儋州在此時成為了全島文化的中心,也培養了民眾尊師重教的傳統。蘇東坡北歸九年後,儋人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此後,儋州人才輩出,名聲遠播,在海南歷史上曾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儋州民風孰厚粗獷,古風猶存。在蘇東坡帶來的良好的文化氛圍影響下,這里的人民愛好吟詩作對,使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稱,有許多民間詩社。
儋州人喜愛唱歌。有一首民歌唱道:「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多似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儋州民歌種類繁多,其中儋州山歌和調聲最為盛行。革命戰爭年代,人們利用山歌和調聲等體裁編寫《抗日狀》等,產生過宣傳鼓動的巨大效果。如今,每年正月十六、八月十五,儋州中北部地區的男女青年,穿著統一的服裝,匯集山坡或沙灘,舉行賽歌會。他們對歌調聲,表達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對生活的贊美。儋州調聲節奏鮮明,旋律流暢而活潑,為群眾喜聞樂見。解放後,一批批音樂工作者前來儋州采風,陶醉在婉轉悠揚的樂曲聲中。
儋州山青水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儋州市的森林資源居全省首位,擁有森林面積1萬公頃。珍稀樹種資源更是首屈一指,僅華南熱作兩院植物園就保存有上千個珍貴樹種。儋州著名的旅遊景點的東坡書院、熱帶植物園、藍洋溫泉、光村銀灘,還有一批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儋州方言繁雜,有客家話、粵語、軍話、村話、臨高話、黎話等方言,反映了海南移民的特色,也展現了與東部迥異的民俗風情。
近年來,儋州市曾被評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文明示範市」。
Ⅶ 儋州話歷史有多少年了
儋州話編輯儋州話是一種來自於粵語的海南本地方言,有100萬左右的使用人口,又稱鄉話,在海南島,使用人數僅次於海南話和黎語。分布地域為除儋州市東南角和幾個小鎮外的大部分地區,昌江縣北部沿海的南羅、海尾一帶和縣城石碌鎮西緣的一小部分地區,白沙縣北部與儋州市交界的村落,以及東方市、樂東、瓊中、白沙、三亞市的個別城鎮。1起源編輯南朝梁大同年間(公元535年-544年),世居高涼郡(今廣東高州)的冼夫人領兵出征海南,冼夫人及其軍隊的官兵可能把融合了古代南越語的古粵語語帶入了海島。當年的進入海南的嶺南古粵語發展成今天的儋州話和邁話,在儋州和三亞廣泛使用。2次方言編輯儋州話有北岸音、水南音、晝家音、山上音、新英音、海頭音、五湖音之各區方言。3歸屬編輯儋州話,乃唐代改儋州時形成,研究認為中國流行的地方漢語方言當中,儋州話最接近古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這個觀點是台灣著名教授丁邦新通過儋州光村旅台人員王先生的發音研究結果,於1979年參加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十二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討論會時提出來。華南師范大學梁猷剛教授在《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一文中指出:「粵語系統的儋州話,是本島漢語方言中僅次於瓊文話的一種方言」。關於儋州話的形成,修編於明代的《儋州志》這樣記載:「儋州人來自舊高州、梧州兩府,儋州話保留著粵語的一些特點,但也滲透海南各地方言的一些共同特點」。查考歷史,儋州的土著居民為黎族,漢族早期移民為符、黎二姓;五季之末,羊、杜、曹、陳、張、王、許、謝、黃、吳、趙、唐十二姓相繼遷儋,或以仕隱,或以戍謫,或以逃難。五季之末,為梁唐晉漢周期間。早期移民,土著講俚話,十四姓漢人,從譜諜所載,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按說應講閩南話,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到梁大同中,冼太夫人平定儋州,梁陳隋三代,儋州地區的大小官吏,均由冼太夫人的夫君馮寶從高州、梧州兩府調來,他們帶來的粵語體系,經過和本地流行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由於這種語言由為官為吏傳開,非常講究字音和聲調,最大的特點是保留古代入聲調,如十、葉、急、濕、協、別、烈、結、節、地、北、冊、鑿、責、駁等字,字音口語均讀入聲。入聲的三組塞音韻:雙唇塞音(如甲、答、合、入、習),舌尖塞音(如:殺、達、八、缺、血),喉塞音(如:黑、落、刻、葯)較為整齊地與-m、-n、-ng三組鼻言韻相對應。我利用《新編古漢語字典》查找儋州山歌中部分無法用現代漢語文字表達的方言,就找出了三百多字。儋州話還有一個大特點,就是字音和口語讀法不同,字音就是儋州人經常說的字眼。如:山—口語講dan,字音讀san;靜—口語講siang,字音是jing,傳統的字音,就帶有古音色彩,可以准確審辯字的平仄,對習作格律詩詞或楹聯較為容易,儋州老幼皆識吟詩唱對,得益這種字音。儋州話還經常出現一字讀多音,按不同對象進行語言替換,如「四」字,按次序讀「1、2、3、4」里的「4」時,讀diang(生),也可以讀Dei(死),而讀「四五六」、「七七四十九」之類排列的「四」字,讀作「生」,但在五湖四海、四通八達、四平八穩的語中的「四」,又只能讀di(式);而一句語中出現兩個「四」字,如四六二十四,第一個四讀式,第二個四讀生;對人的輩份稱呼如四女、四儂、四哥、四叔,只有讀chuong(長);對單個數字稱呼,如四日、四人,又改讀二雙日、二雙人;但碰四十之類雙數詞,只能讀生拾,不可讀二雙拾。古代漢語,本義是一詞多形,而字音古今演變;音同音近,互相假借;轉義繁復,一詞多義多音,形音義連為一體。儋州話與此理論一個樣。關於儋州話,我的看法,因與古漢語相通,深奧復雜,與現代漢語距離較遠,對青少年兒童學習漢語拼音和習作相當不利,不應提倡,而應大力提倡講普通話。但為了保護地方方言,保持儋州作為詩詞之鄉、楹聯之鄉的特色文化,初中畢業後,即漢語拼音、英語音標和漢語基礎知識較為穩定後,可以學習儋州話。在中和、王五、長坡及那大老市區流行的軍話,屬漢語北方官語系統。《儋州志》認定其與南省官話正音相同,乃五代前士大夫以軍戍儋,遂相傳習,故名「軍話」。日本漢語方言家橋本也「設想這是一種官話方言」。有的網友提出軍話讀音像南寧話,是否當時戍儋軍人多從南寧一帶來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軍話決不是四川話,發音差距很遠。北宋蘇東坡之所以能夠溝通,因他多年在朝為官,通曉北方與南方的官話音是可以理解的。客家話是從潮州(老客)和恩平、開平(新客)傳來的。臨高話亦稱翁貝語,丁邦新教授認為與「侗台語有親屬關系」。白話為粵方言,高州地區居民避亂到儋而傳。黎話是黎民族語言,苗話是苗民族語言,講黎話、苗話的民族同胞,基本都會講海南話。
Ⅷ 瓊州的歷史沿革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罷珠崖郡,又下詔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 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二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
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並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盪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時儋耳歸附俚僚首領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請命於朝,故置崖州。
隋在海南島設臨振、珠崖兩郡。唐貞觀五年(632年)以崖州之瓊山置瓊州,治瓊山,領瓊山,臨機,萬安,富遼等五縣。貞觀十三年(639年)析瓊山置曾口,顏羅,容瓊三縣,屬瓊州。顯慶五年(660年)析容瓊置樂會縣,屬瓊州。乾封二年(667年)瓊州被起義的黎族佔領。貞元五年(789年)嶺南節度使李復討復瓊州,奏置瓊州都督府,領瓊、崖、振、儋、萬安五州。其中瓊州領瓊山,臨高,曾口,樂會,顏羅等縣。南漢瓊州領縣二:瓊山,樂會。
宋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瓊州領六縣:瓊山,汀邁,文昌,舍城,臨高,樂會。南宋瓊州領五縣。 元改置瓊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後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平廣東,升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轄儋州、崖州、萬州三州13縣,並將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清代基本沿襲明制。清末,瓊州府領1個州、7個縣:儋州、瓊山縣、澄邁縣、臨高縣、定安縣、文昌縣、會同縣、樂會縣。
《中法天津條約》共42款,另有《和約章程補遺》6款,主要內容有:1.法國公使若「有本國重務辦理,皆準進京僑居」;將來若准別國公使常駐北京,法國亦照此辦理。在通商口岸設領事官。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六口 。
民國三年廢府,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廣東省。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設市。1988年海南建省,定海口為省會市,升格為地級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