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歷史
Ⅰ 漢中歷史
介紹少了宋代。宋代漢中張浚領導吳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從全局的角度認識到漢中的地位並加以經營的,當數南宋張浚。南宋初,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宋高宗趙構"巡幸"之所的選擇。當時,金兵攻勢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東越山東而趨江淮,西越山西而攻關中,中路越中原而趨荊襄。漢中、隴西尚處二線,四川則是大後方。南宋君臣們所要做的是既能暫避金兵之鋒銳,又能保持一種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攻的態勢。大臣們建議巡幸建康、武昌、四川、關中的都有。張浚建議巡幸漢中。他上疏宋高宗說:"漢中形勝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南宋在關中之軍),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謹積粟理財,以待巡幸。"[註:《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四]張浚對漢中的經營規劃充分利用了漢中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漢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後方,又能左右伸縮,聯絡隴西、荊襄,流通戰爭資源,呼應關中、中原等前線地區的戰事。這樣,漢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區實居樞紐性的地位。張浚之議雖未被採納,不過,由於張浚對漢中的經營,南宋以川陝、荊襄、江淮呼應作戰的一字長蛇之勢卻得以形成。
Ⅱ 漢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的特點
陝北是國家的能源基地.......陝西的一把手是外地人.....陝西女人不對外,所以男人也出不了門,陝南書卷氣,氣候環境還可以,女人和涼皮一樣既白也冰,關中就象兵馬俑被埋了幾千年,窮慣了 不團結...........陝西這個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有關。在今河南省西部陝縣西南,有一個叫作陝原(陝陌)的地方。周朝初年,周公與召公以此劃分領地,「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宋朝時設陝西為路(相當於今省制),以其地處陝原之西,而稱陝西路。陝西之名出此開始。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若依照漢語拼音譯寫,陝西(shǎnxī)會與同音不同調的鄰省山西(shānxī)名稱相同,在西方語言中容易混淆。所以特別援用國語羅馬字的規則,將「shǎn」寫作「shaan」、即陝西作「Shaanxi」以為區別。早期亦作「Shensi」。
[編輯] 歷史
陝西位於中國地理中心區,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在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陝西省 按地理方位劃分 屬於 西北地區 ,位於第二階梯,北部地區位於黃土高坡,南部有關中平原,渭河谷地,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冬季寒冷乾燥,全年降水比較少,晴朗天氣居多。
陝西省是一個旅遊大省,旅遊景點以文化古跡為主,而省會城市西安則是我國的著名古都,現在則是西北五省最大的綜合經濟中心。關中八景很是著名,西安東區臨潼有聲勢浩大的秦兵馬俑,北部延安為著名紅色旅遊聖地,西線則有法門寺,太白山等著名旅遊資源。總的來說,陝西的旅遊景點門類豐富,特別是對歷史比較感興趣的遊客,是一個很值得旅遊與學習的地方
Ⅲ 漢陰有什麼文化遺址嗎
漢陰是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小山城——名副其實的小江南、魚米之鄉!實有「人間仙境」之意!
漢陰八景:
1、文峰塔 (位於縣城內)
2、菩薩泉 (位於縣城北)
3、朝陽古洞(位於麒麟村)
4、雙乳山
5、蠟燭山
6、擂鼓台
7、鐵瓦殿
8、紅崖寺
漢陰縣旅遊——
漢陰縣現已查明的旅遊景點有40多處,除久負盛名的「漢陰八景」(月河環節、雙乳對峙、三蠟直壁、卧龍盤踞、朝陽古洞、紅崖古寺、兩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現存於明清年間的文峰塔、文廟大殿、明城牆等古建築外,還有鐵瓦殿、鳳凰山莊、龍寨溝以及10餘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阮家壩、黃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遺址,2000多件館藏文物與融合湘廣、漢水文化為一體的漢陰民俗風情同秀麗的自然景觀一起構成漢陰獨特的旅遊資源格局。
ke..com/view/682973.htm
Ⅳ 陝西省安康市 的歷史資料
安康市地處「秦頭楚尾」,位於陝西最南邊,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陝西安康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
國務院2000年6月23日國函〔2000〕81號批復:
一、同意撤銷安康地區和縣級安康市,設立地級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漢濱區。
二、安康市設立漢濱區,以原縣級安康市的行政區域為漢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五星街。
三、安康市轄原安康地區的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和新設立的漢濱區。
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Ⅳ 漢陰縣檔案史志局怎麼樣
簡介:漢陰縣檔案史志局,位於陝西省,古稱西城,具有悠久的歷史。史志局即從事保護歷史,整理檔案之工作
注冊資本:112萬人民幣
Ⅵ 漢陰縣在中國古代叫什麼地名
秦時為西域縣地。漢始置安陽縣(縣址在今上七鎮鰲頭山下的冉家壩)。晉改安康縣。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漢陰(縣城位於漢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縣與漢陰縣緊鄰的石泉嘴,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漢陰)。後因漢水泛濫,城池被毀,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縣城遷至漢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縣址),仍沿稱漢陰至今。元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漢陰廳,辛亥革命後復置漢陰縣。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並入石泉縣,1961年恢復漢陰縣建制。
Ⅶ 漢陰境內的神話故事
漢陰縣位於陝南秦巴山區,與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石泉縣、寧陝縣和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4個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65平方公里,總人口305678人,漢陰縣是國家衛生縣城、縣城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Ⅷ 漢濱區的歷史沿革
1959~1981年,先後在漢濱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表明,遠在七、八千年前,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已形成原始聚落。
西周初,安康地屬庸。東周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取漢水上游地,設漢中郡於漢江北岸台地,始置西城縣。
秦統一六國(前221),西城縣為漢中郡治,轄區大體相當今安康、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在內的廣大地區。
西漢(前206~24),沿襲秦制,西城縣為漢中郡治,轄今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
東漢(25~220),西城縣轄今安康、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屬漢中郡,隸益州刺史部,郡治移南鄭縣。建安二十年(215),漢中郡改名漢寧郡,西城縣轄今安康、嵐皋、紫陽、平利、鎮坪五縣。二十一年(216)復名漢中郡,分東部為西城郡,劃屬荊州。二十四年(219),漢中郡屬蜀。
三國(220~280),曹魏黃初二年(221),取「曹魏興盛」之義,改西城郡為魏興郡,治所西城縣。晉時(265~280),西城縣仍為魏興郡治所,隸荊州,轄今安康、嵐皋、紫陽縣地。
南北朝(420~589),西城縣為魏興郡治,隸梁州,轄今安康南部及嵐皋縣地。西魏廢帝三年(554)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治所魏興郡西城縣。北周武成二年(560),撤銷西城縣,轄地並入吉安縣。天和四年(569),吉安縣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四縣。北周末年廢縣,復置魏興郡。
隋代(589~618),復設西城縣。開皇十八年(598)改稱吉安,仍屬金州。大業三年(607)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縣改稱金川,轄今安康、嵐皋、平利、鎮坪四縣,隸西城郡。十三年(617)郡縣俱廢。
唐代(618~907),武德元年(618),劃金川縣一部復設西城縣,轄今安康、嵐皋兩地,並在城內復設金州,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金川、西城劃屬山南東道。天寶元年(742)撤州設安康郡。至德二年(757)改名漢陰郡。乾元元年(758)又撤郡復設金州,治所西城。
五代十國(907~960),沿唐制,西城縣屬前蜀、後蜀統轄。
宋代(960~1279),至道三年(997),西城縣轄今安康、嵐皋二縣地,為金州治所,隸京西路。熙寧五年(1072)劃歸京西南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改屬利州路。紹興十四年(1144)劃屬利州東路。
元代(1279~1368),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金州改為散州,撤銷附郭西城及平利、旬陽、漢陰、石泉諸縣,至此廢西城縣。金州轄區相當於今安康、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地境。
明代(1368~1644),金州屬興元路。萬曆十一年(1583)大水毀州城,於趙台山下築新城,改名興安州,屬漢中府,轄今安康、嵐皋縣地。二十三年(1595),興安州直屬陝西布政司。
清代(1644~1911),順治四年(1647),興安州城遷回老城。乾隆四十八年(1783),州升為府,以原興安州並漢陰地在府城設縣,取「安民康泰」之意,稱安康縣。五十五年(1790),分出漢陰地,設立漢陰廳。道光二年(1822),分出安康縣南部三鋪,設立磚坪廳。此後縣的轄區相對穩定。
中華民國(1912~1949)前期,安康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道,縣直屬於省。二十四年(1935),陝西省在安康地區設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以地命名,轄十縣,治所安康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27日安康全境解放,建立縣人民政府,隸陝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隸屬陝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在縣城關范圍設安康市,直屬安康專署。1954年4月,撤銷安康市,改為城關區,隸安康縣人民政府。1958年12月10日,安康、嵐皋合並;1961年兩縣分置,恢復原建置。1988年9月14日安康縣以原建置基礎改為市,總面積仍為3648.87平方公里。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康地區和縣級安康市,設立地級安康市,安康市設立漢濱區,以原縣級安康市的行政區域為漢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五星街。
Ⅸ 漢陰是怎麼樣的
漢陰縣位於陝南秦巴山區,南為秦嶺,北為大巴山脈,與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石泉縣、寧陝縣和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8個鄉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47平方公里,總人口29.2萬人,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漢陰縣境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亘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316國道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為淺山丘陵。境內最高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處漩渦鎮,海拔290米。縣城位於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漢江在境內流長21公里。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無霜期258天,降水量782毫米,日照1876小時。氣候漢陰氣候溫和濕潤,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海拔290—2128.2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 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漢陰望春樓資源漢陰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動植物資源最為突出。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種,產地64處,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鐵銹紅瓦板岩之鄉和黃金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水田12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達1.05畝。 漢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阮家壩、楊家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廟、文峰塔、古城牆等名勝古跡吸引了眾多遊客,享譽世界的國學大師、北大「三沈」——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漢陰人民的驕傲。交通漢陰交通便利,陽安鐵路、31 6國道穿境而過,通鄉公路四通八達。數字程式控制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縣18個鄉鎮。旅遊風景區主要有:觀音河水庫、龍寨溝奇石景區、兩合崖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建設亮點頻出,新修改擴建街道10餘條,先後建成了龍崗園林、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廣場、縣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園林城市標志性建築,縣城北城街改造後被省市眾多新聞媒體譽為「陝南縣城第一街」。
Ⅹ 漢陰縣的歷史沿革
漢陰縣域,明代始見於萬曆十三年(1585)《漢陰縣志》。以前只能據現存史料追溯。縣域變遷由大而小。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至秦末(前312~前206)西城縣東界旬陽,西界成固。轄地約今石泉、漢陰、安康、紫陽、嵐皋、平利、鎮坪7縣及寧陝部分地區。
漢初至建安十二年(前206~207)安陽縣系西城與成固各裁一部合並而成。據《水經注》載:「縣治在城固縣東」。又據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通志》載:「三國時黃金縣(今洋縣、佛坪一帶)分安陽縣地設立」。可見安陽縣轄地為今漢陰、石泉兩縣及洋縣、佛坪、西鄉、寧陝等縣的部分地區。
魏黃初二年至東晉建武一年(221~317)魏文帝重設的安陽縣,由於當時石泉以西為蜀占據,另設黃金縣,因此轄地縮小,只今漢陰、石泉兩縣及紫陽西北部、寧陝東南部。晉太康元年(280),安陽縣改名安康縣,轄地未變。
東晉建武一年至梁天監三年(317~504)東晉元帝時,安康縣西部分設長樂縣,醫而轄地縮小,只包括今漢陰縣及石泉東南部、紫陽西北部。南朝宋、齊、梁3代將安康縣分為寧都、安康兩縣,區域未變。
梁天監四年至梁豫章王天正一年(505~551)梁州被北魏占據後,分安康縣地,設直城縣(今池河)、漢陽縣(今漢王城)。此時安康、寧都兩縣只轄今漢陰縣及石泉南部。以後兩縣合為安康縣,又改名寧都縣,而轄區未變。
西魏廢帝一年至唐大歷六年(552~771)西魏撤銷廣城、漢陽兩縣,轄地並入寧都縣。此時區域為今紫陽、漢陰兩縣及石泉南部。以後寧都縣改名安康縣,又改名漢陰縣,轄地未變。
唐大歷六年至永貞一年(771~805)石泉縣因人口稀少撤銷並入漢陰縣。轄地為今漢陰、石泉、紫陽3縣。
唐永貞一年至南宋末(805~1279)石泉分出復設,漢陰縣轄地為今漢陰、紫陽兩縣。直至元初漢陰縣撤銷,轄地並入金州。
元至正二年至明洪武十年(1342~1377)漢陰縣恢復,轄地仍為今漢陰、紫陽兩縣。明洪武十年(1377)漢陰縣撤銷並入石泉縣。
明永樂五年至正德七年(1407~1512)復設漢陰縣,轄地仍為今漢陰、紫陽縣。
明正德七年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512~1782)分漢陰之東南隅設紫陽縣後,漢陰縣轄境,據明萬曆《漢陰縣志》載:東西110里,南北420里。從縣治東至越梅鋪交興安州界75里。東南至園潭子交紫陽縣界120里。南至紫陽縣界80里。微西南至豬(鰲)頭山交西鄉縣蠟溪地界210里。西至草(槽)溝交石泉縣池河界40里。西北至長安縣界200里。北至離恨坡交鎮安縣界310里。東北至興安州界80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1951年漢陰從安康分出設廳後,轄地較前縮小。將越梅鋪(又名梅子鋪、越嶺塘)劃歸安康縣(原界越嶺關)。據嘉慶《漢陰廳志》、民國《漢陰縣志》載:縣域東西105里,南北470里,東南距西北380里,西南距東北460里。從縣城東至雙乳交安康梅子鋪界65里。東南及南至擂鼓台、漢王城、鰲頭山等地交紫陽縣之漆園河界160里,交鞍子界220里。西南至漢陽南交西鄉縣之兩河界200里。西至高梁西交石泉縣之池河界40里。西北至龍王溝交寧陝縣之長坪界230里。又至龍王溝之火鐮確交寧陝縣之丁家梁界205里。北至鐵龍東交鎮安縣手扳岩界250里。東北至銅錢窖交安康之葉家坪界260里。
漢陰縣名,始於唐至德二年(757),時治所設漢江南岸,山南為陽,水南為陰,故名。今漢陰縣地,西周屬庸國,秦隸西城縣,西漢置安陽縣,東漢歸漢寧郡、西城郡,西晉為安康縣,南北朝時部分地區劃歸寧都縣,唐時又劃部分地區置廣德縣,唐至德二年(757)安康縣改名漢陰縣。南宋紹興二年(1132)遷縣治於月河北岸新店(今址),縣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銷縣制,設漢陰巡檢司,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設漢陰廳,民國復設漢陰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名漢陰縣,隸安康行政公署。
1954年3月,漢陰縣梓龍鄉與紫陽縣松河鄉之間地界又作了一次小的調整。
1956年6月~1987年1956年6月1日,漢陰縣將白龍鄉劃歸石泉縣;將龍王鄉、鐵爐鄉劃歸寧陝縣。劃後面積為1391.04平方公里(2086560畝)。同年6月17日,漢陰縣將鳳江鄉之雙河、鳳崗兩個農業社48戶、255人劃歸紫陽縣漢王鄉。劃後漢陰縣的面積為1347平方公里。
1958年12月並入石泉縣,1961年9月分出復設漢陰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