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小故事
❶ 近代歷史人物小故事
1、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
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2、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
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
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
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3、孫中山的故事
孫中山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後,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
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
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
「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4、魯迅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
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鄧世昌的故事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❷ 近代中國歷史小故事
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英、法、德、俄、美、日、意、奧)攻佔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在廊坊受義和團圍攻,(史稱廊坊大捷)兵敗後加大兵力一舉佔領廊坊,8月14日凌晨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至16日晚基本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後、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騎兵十七萬,分六路侵佔中國東北。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並於1901年9月7日簽署了《辛丑條約》。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❸ 要十個近代歷史小故事,短一點
聶士成的故事
聶士成,字功亭,1836-1900,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宜為命。聶士成自小好行俠仗義,曾有一夏姓商販被匪徒追殺,聶母設法將其藏匿,倖免於難。聶歸家後熱情相待,結為好友。不久,夏棄商從軍,入湘軍袁甲三部當兵。咸豐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駐臨淮關,寫信邀聶一同從軍,從此,聶士成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光緒十年(1884年)夏,中法戰爭爆發,法軍侵佔基隆,督辦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求援,聶士成主動請戰赴台,擊退敵兵。
光緒十九年,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嚴重,他請准赴東北三省察看邊境,測繪山川□塞,歷時八個月,行程2.3萬里,寫成《東游紀程》,呈送清政府,為鞏固國防獻策。
光緒二十年五月,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宣戰,他率部繞過漢城,取道平壤,撤回國內,扼守遼東摩天嶺。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擊分水嶺,陣斃日中佐富剛三造,殺敵甚眾,以戰功晉直隸提督。甲午戰後,清政府創立武衛軍,改其所統30營為武衛前軍,駐扎蘆台。 聶士成
二十六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山東、直隸(約今河北)迅速發展,他力主鎮壓。旋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令其率部保衛天津,他身先士卒,與侵略軍浴血奮戰。六月十三,侵略軍自租界出犯,他率部抗擊,在津郊八里台與敵展開激戰,多處負傷,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中炮陣亡。
然而你是稱並不是被八國聯軍殺死的,竟然是義和團殺死的!
這樣一位愛國將領就這樣殞命了!惜哉惜哉!
吉鴻昌的故事
1895年10月18日出生於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父親影響,吉鴻昌幼年即具有愛國思想。1913年秋天,不滿18歲的吉鴻昌棄學從戎,投入馮玉祥部當兵。他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被馮賞識,提升為手槍連連長,不久又提升為營長。當外國人都在歧視中國人的時候,吉鴻昌在自己胸前掛上「我是中國人」的牌子,真可謂是愛國名將。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並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悲憤之下,吉鴻昌揮筆疾書:「渴飲美齡血,飢餐介石頭。歸來報命日,恢復我神州。」
張學良:
早年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
1928年6月4日,自皇張學良 照片(11張)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繼任為東北保安總司令。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 在台灣,張學良被軟禁在台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於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於幽禁中信奉基督教,但按基督教教規只能一夫一妻,1964年於鳳至主動提出離婚,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將軍。
望採納
❹ 有趣的中國近代歷史故事
1、虎門銷煙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並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
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開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2、太平天國起義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
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另外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
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太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要內容是:發展工商業、獎勵科技發明;開新式學堂;向西方學習,以法治國等。它是先進中國人首次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現。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
(4)近代歷史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分界
此時期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