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歷史文化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㈡ 長沙的文化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棕編(另一說為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
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這個習俗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但在郊縣依然保持。立夏時有吃立夏粳之習。驚蟄時農家於暗處點燈,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丟向屋角牆下,邊丟邊喊:「涼蟄驚蟄,炸得蟲蟻筆直」。長沙過去流行的湘劇,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地方劇種。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湘菜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明、清兩代,是湘菜發展的黃金時期,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葉,在長沙先後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種流派,奠定了湘菜的歷史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迎來了湘菜繁花似錦,奼紫嫣紅的春天。
長沙小吃主要有:口味蝦、長沙臭豆腐、糖油粑粑、黃鴨叫、德園包子、麻辣子雞、楊裕興等。
㈢ 長沙的歷史變遷
秦為長沙郡治臨湘縣。
西漢為長沙國都城。東漢復為長沙郡治,上隸荊州。
吳晉南朝,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臨湘(省湘西)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暨長沙縣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歷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五縣七州。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十二州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人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全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鄉)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㈣ 收集長沙的歷史文化!
略舉幾個長沙頗具畫畫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是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娭毑。。。(*^__^*) 嘻嘻……
長沙市博物館,以前毛澤東和楊開慧在長沙租住的房子舊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長沙的縮影,長沙僅存不多的幾條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風格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說不全,我大致說一下幾個很重要的地方,然後拷貝一些資料給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歷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長沙」一縮影。自戰國時期長沙有城池開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帶,歷經2000多年沒有改變。長沙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志書——明嘉靖《長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區地圖——清嘉慶《善化縣城圖》記述和描繪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與今日太平街毫無二致。在今日長沙城區,能像太平街一樣完整窺視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經鳳毛麟角,太平街可謂是長沙古城的一個縮影。太平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湘江東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帶,以太平街為軸線,西側的街巷有金線街、孚嘉巷、馬家巷等;東側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寧里和西牌樓等。太平街一帶自古為人文薈萃和商業繁華之區。清代地方政府為方便貨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門和大西門之間新開一太平門,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區內,小青瓦、坡屋頂、白瓦脊、封火牆、木門窗,是這一帶民居和店鋪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館則保留了較為原始的石庫門、青磚牆、天井四合院、回樓護欄等傳統格局。太平街地區較好體現了長沙歷史文脈和特色,街區內歷史文化遺存也有很多亮點: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當地;辛亥革命時的共進會、四區社、湖南體育會和體育學堂舊址分布太平街兩廂;明吉王府西牌樓舊址有跡可尋,王府大石礎、琉璃瓦等構件已獲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國眾多長沙老字型大小遺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開設的乾益升糧棧、長沙四大茶館中的洞庭春茶館、利生鹽號、楊泰隆釘子鋪、老通義油漆鋪等。
潮宗街:「百年長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經是長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間始鋪麻石路,歷史上曾進行過路面改造。清長沙縣署位於此地,1914年湘雅醫學專門學校在這條街上創辦,1920年毛澤東等人創辦的文化書社也設立於此。可以說,這條街折射了長沙近現代的發展歷史,較典型地反映了長沙百年來的歷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門,為舊時長沙米廠、糧行集中地。歷史上,當地居民多以挑腳、賣河水為生,是舊時長沙有名的貧民區。該歷史文化街區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東毗蔡鍔路、西臨湘江大道。區內現存中共湖南省工委舊址、李覺公館、長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恆堂、基督教聖公會禮拜堂、中山亭、樂誠堂、文化書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現代建築。
坡子街:傳統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現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現在已經變成了美食一條街了,在黃興路步行街附近。
化龍池: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化龍池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芙蓉區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東牌樓、藩後街,東起建湘路,西止於黃興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龍池街區將封存於史冊。該街區現存有程潛公館、修業學校舊址、瀏城橋楚墓舊址、聚福井、福建會館等歷史遺存。其中程潛公館、南陽街基督教堂保存較好,福建會館有較大改變,聚福井已廢除。清光緒《善化縣志》載:化龍池所在地原名玉帶街,曾為長沙舊城八大公溝之一。萬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縣唐源在學宮屏牆外橫開一渠,橋曰三元,街曰鰲背,池曰化龍。民間傳說此處有口井,井中有條孽龍托夢給此街一鐵匠:不日將重現龍身東歸大海,屆時長沙汪洋一片。鐵匠決心舍己為公,成功將燒熔的一大桶滾燙鐵水倒向井裡。結果,井邊受熱下陷,鐵匠隨鐵水落入井下,孽龍被鐵水澆鑄喪命,鐵匠也英勇獻身。後來井塌處衍生一口小塘,人們為懷念鐵匠,將該塘取名化龍池。舊時,化龍池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寓居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