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漢化

歷史漢化

發布時間: 2021-08-05 19:17:04

❶ 我想知道中國周邊各附屬國的去漢化歷史

表現最突出的就是韓國了,不斷地像我們的老祖宗認祖歸宗。很多傳統文化都是韓國的了,比如,李時珍是韓國人,本草綱目一直是韓國史詩般的巨著,我們的中醫一直在侵權,端午節是韓國的。。。。。,就像他們善於美容一樣,一直在給自己干癟的胸部豐胸。這也是去漢化的一種形式,記得跆拳道,在上世紀50年代在韓國叫「唐手",意思不用解釋吧。

❷ 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歷史漢化補丁(就是在主界面時有個「選項」打開後有「歷史」,那裡面的東西怎麼是英文的

去豬豬論壇看看吧!!!
沒有估計也就沒了、、

❸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文化上被漢化了

五胡華亂 是三國一統之後的我記的好像說到一人 閔冉 說他是戰神在當時保衛了漢族人民滿清入關 從此被清朝統治我個人知道的就這兩點

❹ 漢化是指哪個歷史事件

漢化歷史上有很多次,不曉得你指的哪一次
上古至漢
從上古、先秦至春秋戰國時期,邊陲的蠻、戎、夷、狄等民族如三苗、荊楚、陸渾戎、山戎、驪戎、赤狄、群舒等,透過內遷或與諸夏部族雜居,從而使得他們被同化。

秦漢時期,居於嶺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島、小部分福建)等的多個土著與原住民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粵國,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粵)和平雜處,或互相通婚,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並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中原地區的漢語開始對原始古越語(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
魏晉南北朝至五代十國,孫吳時期滅亡山越,內遷入江南各地。兩晉時匈奴、鮮卑、羯、氐、羌、丁零、盧水胡等北方民族紛紛內徙及入主中原。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唐朝征服突厥及昭武九姓遷入。五代中的後唐、後漢、後晉三個王朝為沙陀人所建立,他們採用漢人王朝的禮樂、官制,在用人上番漢一體,與漢人通婚,使得這些民族部分融入漢族。這些王朝稱為滲透王朝,與後世元、清等征服王朝相對。
宋遼金元
宋遼金元時代,契丹、女真族、黨項、蒙古族、維吾爾族、猶太人、回族等民族先後進入中國。到元代後期,契丹之名逐漸消失,而隨金國內遷的女真人與漢人雜居通婚,改用漢姓,提倡儒學,使女真人部分漢化。元初,元世祖忽必烈也提出了「行漢法」主張,並對政治機構進行了許多改革。
明代
明代朱元璋重新建立漢人政權後,下詔禁止胡服、胡姓、胡語,留在中原的其他民族為避免歧視,多改漢姓,進一步促進這些民族的漢化。

❺ 歷史上漢族的漢化能力為何感覺那麼強大呢

因為漢族的經濟實力非常的強大。周邊的一些少數名族都和漢族人民通婚。所以漢族的漢化能力非常強大。

❻ 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被漢化民族大融合了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現如今民族數量有56個。而在古代據不完全記載就有一百六十多個民族。這些民族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匈奴
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
匈奴是個歷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團。後在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漢朝,北匈奴經過永元戰役(燕然勒功)而在西遷後消失於中國的古籍中。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過胡夏。
東胡
古老游牧民族
東胡:古老游牧民族,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朝就有東胡的活動記載。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在春秋戰國時,主要活動在當時燕國的北部和東北部。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鮮卑族
古代游牧民族
鮮卑族建立政權後,部落大都解體,人民多轉向定居農業生產,隨著封建化進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契丹族
中國古代游牧民族
契丹趁著回紇衰敗而起,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公元916年稱帝,東滅渤海國,西服回紇,北臣室韋,南入長城,建立遼。遼為女真所滅後,契丹人成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稱大賀氏契丹人徙居呼倫貝爾,後來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漢姓。另一部分契丹人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這些契丹人融入蒙古族。
突厥族
突厥汗國的民眾
突厥族,在中國歷史上是指突厥汗國的民眾,或突厥汗國征服及同化的部落與國家,其汗國由可汗家族阿史那氏主導,主要信仰長生天(騰格里),使用突厥語及突厥文,滅於回紇汗國的建立,由於自稱突厥後裔的民族及泛突厥主義的興起,人種是圖蘭人種。
女真族
少數民族統一王朝
女真分布與今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伯力、黑龍江一帶,南到今東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設黑水都督府。遼朝成立時,臣服於契丹。遼人滅渤海國,將渤海人遷走,渤海人或逃至高麗,或逃入中原,成為高麗人或漢人。剩下部分為現在的滿族。
氐族
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
氐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從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大部分集中於隴南地區。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後建立過仇池、前秦、後涼、成漢等政權,對當時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南北朝以後氐族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
吐蕃
藏族、古代羌族一部分
吐蕃是現在的藏族、古代羌族一部分。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
烏桓
東胡部落聯盟之一
「烏桓」,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東胡部落聯盟—支。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活動。三國時期被曹氏魏國消滅。

北方古代民族
羯:北方古代民族。晉人泛指雜胡為羯胡。魏晉時,主要分布在上黨郡的武鄉、羯室一帶。與漢人雜居。公元4世紀被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❼ 評析十六國北朝時期漢化和反漢化

---- 略論十六國北朝的"漢化"與"胡化" (http://www.hist.pku.e.cn/club/dispbbs.asp?boardid=28&id=2151)

-- 略論十六國北朝的"漢化"與"胡化"
略論十六國北朝的「漢化」與「胡化」
在討論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時,閻步克老師提供了陳寅恪先生對六鎮起義性質的獨到見解:「北魏晚年六鎮之亂,乃塞上鮮卑族對於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高歡、宇文泰俱承此反對漢化保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梟傑也。」(1)本文即想以此為契,稍述北朝十六國時期屢屢出現的「漢化」與「胡化」現象,並對其原因進行探究。
(一)「漢化」現象及其原因分析
自古以來中國境內就存在著以中原地區為載體的華夏文明與以草原、大漠為載體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由於地域不同,兩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別:中原地區有黃河流經,土地平坦肥沃,利於耕作,因此中原地區的人們很早就學會了農耕,建立了較為發達的小農經濟,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強大的君權為特徵的中央集權制政治體制。隨著經濟和政治發展,中原地區的文化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到了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封建制度已發展到很成熟的階段,華夏文明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但是,這里要特別指出一點:長期的定居生活、固守一隅,束縛了漢族人的視野;較高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使他們產生一種自大心理。「他們總是把自己生活的中原地區看成是『天下之中』,洋溢著一種自足的心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較為保守和封閉的民族性格。這一心態反映在民族觀念上,便是所謂的「華夷之別」論調的盛行。」(2)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傳統思想也認為「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 八佾》)「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 滕聞公章句上》)。孔子在修《春秋》時便表現出一種主張,「一方面要講『華夷之辨』、『夷夏之防』,主張尊夏攘夷;而另一方面又主張,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3)於是正統士大夫便以維護漢族先進文明、使其避免被落後的少數族文化所泯滅為己任。如魏晉之間的鄧艾、傅玄、郭欽、江統等都主張將內遷的少數族人民遷回故地。鄧艾言:「羌胡與民同處者,宜以漸出之,使居民表崇廉恥之教,塞姦宄之路。」(《三國志卷二八《鄧艾傳》》傅玄言:「胡夷獸心,不與華同。」(《晉書》卷四七《傅玄傳》)郭欽言:「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資治同鑒》卷八一)江統的《徙戎論》更是反映了當時士人的普遍心聲:「……(關中)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當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眾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諸羌,著先零、罕000、析支之地;徙扶風、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各附本種,反其舊土,……戎晉不雜,並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晉書》卷五六《江統傳》)
另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大都生活在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長期遷徙,他們的經濟、政治、文化較中原地區很不發達,大都保持著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特徵。當然,在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中,他們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我們應該看到,直到十六國北朝時期,他們仍然「在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上保留著塞外游牧部落的舊習。」(4)比如北魏「佛狸(拓跋燾)以來,稍僭華風,胡風國俗,雜相柔亂」(《南齊書 索虜傳》)。當他們在中原地區,即漢族主要聚居區建立政權後,為了適應歷史發展、鞏固自己的政權,甚或是為了統一天下,與東晉南朝的統治政權爭奪正統地位,都會向漢族統治階級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和治國經驗,對本民族進行改造和重建。比如後趙的建立者石勒。他在轉戰河北的時候,即將當地的「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建國後,又「徙朝臣掾屬已上士族者三百戶於襄國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領之。」並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華族」(此三處皆引於《晉書 石勒載記》)尤其是他任用漢族士人張賓後,對其「任遇優顯,寵冠當時」(《晉書卷一0五《 石勒載記下》附《張賓傳》》,並在其幫助下進行了一些頗有成績的改革(此為大家熟知,所以不再贅述。但引其兩點說明一些問題):一,繼續採用九品中正制。如「清定五品,以張賓領選;復續定九品,署張班為左執法郎,孟卓為右執法郎,典定士族,副選舉之任」,後來又「以牙門將王波為記室參軍,典定九流」(此二處皆引於《晉書 石勒載記》)。這項措施實際上逐漸恢復了士族的入仕特權,為滯留中原的士族普遍入仕打開了方便之門,使石勒的政權有了高門大族的支持:如「河東裴憲(裴楷子,仕石趙官至司徒、太傅)、范陽廬諶(廬孫,仕石趙官至侍中、中書監)、渤海石璞(石苞曾孫,仕石趙官至司徒)、北地傅暢(傅袛子,仕石趙官至大將軍右司馬)、潁川荀綽(荀勗孫,仕石趙官至石勒參軍)、清河崔悅(崔林曾孫,仕石趙官至司徒左長史)、崔遇(崔琰孫,仕石趙官至特進)、滎陽鄭略(仕石趙官至侍中)等」(5)石勒既網羅了人才,又可藉助這些士家大族的社會聲望為自己的政權贏得社會支持,同時廣大漢族高門士人進入石趙政權後,羯、漢上層不斷結合,使河北的局勢日趨穩定。二,提倡漢族文化。石勒本人非常喜歡漢族的歷史文化,常命人讀史書給他聽,有一次,他「使人讀《漢書》,聞麗食其勸漢高祖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雲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張良)諫,乃曰:『賴有此耳』」。他非常欽佩劉邦,曾說自己「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劉秀),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此二處皆引自《晉書 石勒載記》)石勒推崇劉邦並不僅因為其功業,恐怕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劉邦是農民出身,他的建立政權並不符合中國傳統。石勒想藉此證明他奪取中原統治地位的合法性。
又比如前秦的苻堅。在苻堅的「漢化」政策中,最突出的一點即對中央集權統治的加強。氐族盡管在經濟生活上自兩漢以來受漢族影響較大,文明程度相較於其他少數民族略高一些,但就其社會發展階段來說,氐族內部仍存在著嚴重的氏族社會的殘余,存在著一個以氐族各部族酋帥為核心的氐族貴族階層。苻堅即位之初,這些舊貴族勢力較盛,他們在地方為所欲為,根本不把法典、政令放在眼裡,以致「時始平多坊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若不對此局面加以控制,前秦政權必然綱紀不立,法制不明,無法建立起專制集權統治。於是苻堅任用王猛謀劃策略,加強中央集權。他首先派猛為始平令,嚴懲那些不法豪右。猛到任後,「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豪強」,直接把矛頭指向氐族貴族。(此二處皆引自《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附《王猛傳》)由於猛是苻堅改革的主要策劃者、執行者,苻堅對他「親寵愈密,朝政莫不由之」,「歲中五遷,權傾中外」,這使得那些氐族貴族對猛又恨有嫉妒。其代表人物之一樊世倚仗功勛,當眾侮辱猛:「吾輩耕之,君食之邪?」猛針鋒相對:「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樊世聽了大怒,說:「要當懸汝頭於長安城門,不然,吾不處世」(《資治通鑒》晉穆帝昇平二年)。不久,苻堅、王猛二人設計使樊世失態並「醜言大罵」,苻堅大怒,「命斬之於西廄」。氐族貴族都不服,紛紛攻擊猛,苻堅「恚甚,慢罵,或有鞭撻於殿廷者。……自是公卿以下無不憚猛焉。」此後,猛不斷憑借強化的集權優勢,一再打擊氐族貴族。如苻健的妻弟強德依恃外戚身份,「昏酒豪橫,為百姓之患」。猛「捕而殺之,陳屍於市」。當時的中丞鄧羌也與猛「協規齊志」,以致「數旬之間,貴戚強豪誅死者二十有餘人。於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苻堅高興地說:「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為尊也!」(此八處皆引自《晉書 苻堅載記》)
各少數族政權「漢化」最深的莫過於北魏。其歷史上前後出現了如崔玄伯、崔逞、李先、崔浩、李沖、劉芳、王肅等一大批為北魏改革作出巨大貢獻的漢族士人。由於北魏改革已為大家耳熟能詳,所以不再贅述其意義。本文想從這些漢族士人的角度來看「漢化」之因。正如先前所述,漢族士人一直以華夏文明為驕傲,對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抵觸情緒。當他們面對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特殊歷史時,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傳統觀點,接受現實,仕少數民族政權。又一部分士族系被迫降魏,他們投降後心態隨著北魏的漢化和民族隔閡的鬆弛而改變,也盡心為北魏政權出力。(6)雖然這樣,植根在他們心裡的華夏文明的主流地位仍不會泯滅,無論如何,他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少數民族政權林立的中原為華夏族爭取一方立足之地,並努力地使華夏文明延續不斷。他們在為少數民族統治者出謀劃策時,潛意識里一定存在著用漢族文化改造少數民族文化、使其歸納於如大海般磅礴的華夏文明。比如崔浩曾力勸拓跋嗣「早建東宮」(《魏書 世祖記》),其根本目的在於用漢族封建王朝的繼承製度去改造拓跋鮮卑的繼嗣無序狀態;417年拓跋嗣欲進兵關中,與劉裕對抗,崔浩為其分析形式,指出應全力對付柔然,進行內政改革,劉裕必棄關中而南歸;423年,劉裕死,拓跋嗣又欲南伐,崔浩再加阻止。正如王永平先生所言:「……作為漢族士人的領袖,崔浩執著的理想追求和矯矯風節,必然使他充滿激情,一往無前。崔浩的生命中承載著王道的理想,肩負著用夏變夷的使命,可謂任重而道遠。」(7)
(二)「胡化」現象及其原因
事實上每一次「漢化」都伴隨著「胡化」,二者此弱彼強、交替出現。這里僅舉幾個典型事例,以求以小見大。
又回到本文開始所提及的六鎮起義。
關於六鎮起義的性質,現在仍存爭議。除了上面提到的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外,周一良先生認為在魏孝文帝定姓族後,「胡人漢人的高門打成一片,在胡人統治之下享受同等權利,壓迫庶民。於是統治階級中的胡漢矛盾消滅,……」(8)「鮮卑人的被統治階級方面因為武力較強,所以揭竿而起,實行反抗,終於顛覆北魏政權。他們的運動是從階級立場出發的,民族意識起初並不濃厚。」(9)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胡化」不僅僅是針對漢族而言,它在更深層次上是少數民族的舊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反對封建化、反對本民族隨歷史進步的反動行為,而恰好是漢族先產生了封建化,又由漢族士人承擔了改革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任務,所以他們把矛頭指向漢族。如果是別的哪個民族——不是漢族——先封建化,他們反對的就會是那個民族,而不是漢族了。由此我們再來分析六鎮起義。《魏書 元深傳》載:「邊豎構逆,以成紛梗,其所由來,非一朝也。昔皇始以防移為重,盛簡親賢,擁麾作鎮,配以高門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廢仕宦,至乃偏得復除。當時人物,忻慕為之。及太和在歷,僕射李沖當官任事,涼州土人,悉免廝役,豐沛舊門,仍防邊戍。自非得罪當世,莫肯與之為伍。征鎮驅使,但為虞候白直,一生推遷,不過軍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鎮者便為清途所隔。或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復逃胡鄉。乃峻邊兵之格,鎮人浮游在外,皆聽流兵捉之。於是少年不得從師,長者不得遊宦,獨為匪人,言者流涕。」《北齊書 魏蘭根傳》載:「正光末,尚書令李崇為本郡都督,率眾討茹茹,以蘭根為長史。因說崇曰:『緣邊諸鎮,控攝長遠。昔時初置,地廣人稀,或征發中原強宗子弟,或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來,有司乖實,號曰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而本宗舊類,各各榮顯,顧瞻彼此,理當憤怨。」據此可見,六鎮居民起義一個重要,或者說根本的心理原因就是不滿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尤其是直接關繫到他們利益的定姓族和遷都。孔毅先生曾對六鎮居民的心理進行分析,認為他們起義歸結於如下幾個心理因素:(一)攀比心理。即鎮人地位下降而遷洛者地位榮耀。(二)遷怒心理。即鎮人的不滿情緒不得直接向皇帝及政府公開表達,便轉而以漢人及漢文化為宣洩對象。(三)守舊心理。即鮮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留戀、保守之情。(四)逆反心理。即六鎮鮮卑有強烈的民族自覺意識,他們完全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漢族的不同,以及自己共同體的統一性。因此,洛陽政府越推行「漢化」,他們越反對。(10)
再有比較突出的事件即崔浩之死。關於崔浩致死的原因,史書上有不同說法。但究其本質來說,是崔浩觸及了鮮卑族最根源的東西——民族性。「崔浩諸人之所以失敗,關鍵在於過高地估計了己方所代表的漢文化的力量,忽視了北魏政權的民族屬性。北魏禮遇士人決不同於漢時的重儒,也不同於魏晉時期對門閥世家的承認。」「而此時以崔浩為代表的士人集團卻被自身的成就所欺騙,輕視了拓跋鮮卑對漢族士人的戒備心理……忘記了拓跋鮮卑在文化上的落後和保守性。」(11)拓跋鮮卑剛進中原時,原始社會剛剛解體,奴隸制沒有充分發達,與漢族的封建文明不可同日而語。當他們征服中原後,在強於他們數倍的華夏文明圈裡建立起自己的政權,這必然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應該看到,這種情況是每個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都會面對的)這種心理壓力無論是皇帝還是舊貴族都有。對於皇帝來說,為了加強自己的專制權力、維護自己的統治政權,他不得不「漢化」。但是,他的內心對強大的漢族文明始終存在著畏懼與芥蒂,甚至還有自卑。如苻堅弟融明確以東晉為正朔,是「天之所向,終不可滅」。因此在他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然會堅守一道「底線」——民族的根基、屬性。「一個民族在學習、吸收、借鑒和利用外來民族文化時,總是以本民族傳統文化為『本』,以外來文化為『用』。對他民族文化的學習、吸收、借鑒和利用,是為了改造重建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也不許有人用外來民族的文化取代和更換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孝文帝為例,他「在改造和重建民族新文化時有一個原則,他說:『君子行李,不求變俗,因其所宜,順而用之。』這就是說,他領導和推行的各項改革措施,並不是改變和廢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是根據鮮卑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趨勢,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改造和重建;他並不求變俗,只是因其所以,順而用之罷了。」(12)這也使得統治者在任用漢族士人時存在一定戒備心理。如石勒對張賓也不是沒有一點猜忌的。當時程遐嫉妒張賓得眾人心,乃使人稱張賓等人廣收門客。石勒信之,找借口殺了張賓的朋友張披。不久,又以程遐為右長史。最終使得張賓引退。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隨著少數族政權「漢化」的加深,統治者對漢族士人的戒備會減弱。以北魏對南朝降人的態度轉變為例:孝文帝以前,北魏對南朝降人心存疑忌,既不給其實權,也不給兵權,並且不準其單獨出征,一般只能作北魏主將的裨將行動;在戰爭中也無實際指揮權,即使自己招募的軍隊,也須受北魏主帥的制肘。如刁雍助叔孫建攻劉宋青州時招募了五千義軍,進言叔孫建,要求帶義軍入城,叔孫建不許。又如常珍奇降魏後上表要求授予實權,配給兵馬,北魏中央不但不報,反而要求他送質子於京師,以驗其心誠與否。孝文帝以後,南朝降人則多被重用,官為亨通。(13)
對於舊貴族來說,他們的「胡化」不僅是出於民族心理,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舊貴族所代表的利益與漢族士人進行改革的目的是相沖突的,其實質是兩種制度的爭斗。如王仲犖先生述前秦王猛改革時所言:「氐族的部落貴族,其實就是奴隸主貴族,由於苻秦所統治的中原內地已經進入典型的封建社會,形成奴隸社會的客觀條件不存在,氐族的部落貴族們,不能使自己成為奴隸主一類的統治階級,被迫而轉化為分散性的封建主階級。王猛的抑制氐部落貴族勢力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代表中原地區傳統的中央集權化專制主義的勢力,來反對代表奴隸主貴族勢力的氐部貴族。」(14)又如秦永洲先生所言:「鮮卑貴族的權力是與氏族殘余和畜牧經濟相聯系。漢化、封建化的程度越深,皇勸越是加強,貴族的權力越是削弱。因此在對待改制的態度上,同樣都是鮮卑貴族,態度截然相反。最高統治者,因為改制使皇權加強所以堅決支持改制;一般鮮卑貴族,因為漢化、封建化使自己權力賴以存在的基礎消逝了,必然要反對改制,……」(15)六鎮起義後興起的高歡和宇文泰父子都表現出明顯的「胡化」傾向,恰好可以說明此點。但我們應該看到,此時的「胡化」已經沒有生機和力量了,它只是少數民族的舊貴族所做的垂死掙扎。歷史仍然沿著封建化的道路繼續前進,並在稍後的隋唐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❽ 關於中國歷史究竟是一部漢化的歷史還是胡化的歷史

是胡漢互相融合的歷史

❾ 中國歷史上哪些民族被漢化了

該有多少民族,那就說不清楚了,但我只能列舉幾個被漢化的民族。
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統治民族,,在孝文帝改革以後,鮮卑族慢慢地被漢化,到現在已經沒有鮮卑族了。
黨項族,鼎盛時期就是兩宋時期建立了西夏,到元統一中國以後,黨項族就沒有自己的民族地域,慢慢地和滿、蒙、漢族聚居,並且被同化,現在也沒有了。
滿族,雖然現在還有滿族這個民族,但滿族人都不會說滿族話,不會寫滿文,也沒有多少人知道滿族的風俗習慣。他們都已經在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時期被漢化,到現在和漢族沒什麼兩樣。
契丹族,和黨項族的命運一樣,被金國滅亡以後,一部分逃到了伊朗地區被意思蘭花,一部分人投靠了蒙古人被蒙古化,一部分人與當地民族聚居,被漢化的漢化,被滿化的滿化。
我也就知道那麼多,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❿ 歷史第一部被漢化的游戲是哪一部

LZ
首先提問就不清楚主題第一款漢化游戲
是什麼機種各機種都有第一次漢化漢化的年代都不一樣

熱點內容
漢樂府詩有哪些 發布:2025-07-01 08:41:05 瀏覽:409
短篇小說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5:53:13 瀏覽:140
陽春教師待遇 發布:2025-07-01 04:22:37 瀏覽:201
山東教師招聘考試信息 發布:2025-07-01 04:21:50 瀏覽:167
地理高二輔導 發布:2025-07-01 03:38:34 瀏覽:280
阿波羅在哪裡 發布:2025-07-01 03:16:36 瀏覽:868
高考前班主任 發布:2025-07-01 02:52:57 瀏覽:591
如何封印 發布:2025-07-01 02:47:36 瀏覽:726
船長3連教學 發布:2025-07-01 02:27:57 瀏覽:2
小學班主任工作計劃表 發布:2025-07-01 01:22:31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