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黎平歷史

黎平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6 20:06:37

㈠ 黎平縣的介紹

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佔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黎平縣是中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

㈡ 黎平縣高屯鎮八舟村的歷史沿革

1934年12月14日,紅軍攻佔黎平[1]。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肯定了毛澤東向貴州進軍的正確主張,作出了在川黔邊區建立根據地的決定,從而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基礎。除了黎平會議的舊址外,黎平縣內關於紅軍長征的足跡就數高屯鎮八舟村上少寨的紅軍橋了。當年紅軍某部在此駐扎時,發現過八舟河(當時名為亮江)上的簡易木橋已非常破舊,難以通行,遂馬上進行整修。幾天後,一座高3米,寬1.3米的木橋修建完成,解決了附近上百個村寨村民的出門難題。為紀念紅軍的義舉,村民們把這座木橋命名為「紅軍橋」。

㈢ 黎平機場的歷史沿革

2001年04月01日,黎平旅遊支線機場建設項目於正式開工建設;
2005年11月06日,貴州黎平機場正式通航,迎來首批客人;
2005年11月09日,黎平機場通航萬人盛典晚會在黎平一中足球場舉行,邀請阿幼朵、阿魯阿卓等著名歌手前來助陣,貴州衛視、廣東衛視全程直播;
2005年11月10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貴陽的直飛航線;
2007年04月17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桂林的直飛航線,該航線於2009年停飛 ;
2009年06月25日,由南方航空公司開通黎平—廣州的直飛航線 ;
2013年03月02日,由東方航空公司開通黎平—上海的直飛航線;
2015年06月10日,由奧凱航空公司開通黎平—長沙的直飛航線 ;
2015年10月25日,由華夏航空公司開通黎平—貴陽—重慶航線 ;

㈣ 黎平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歷史沿革

清王朝完結,中華民國成立,百端待興。原黎平府所轄各縣相繼廢學堂辦小學。黎平縣初等小學和初高兩等小學不斷發展,高等小學畢業生逐年增多,而多數學生沒有升學去處,只有極少數官紳和富裕人家的子弟能赴省城或外省中學深造,絕大多數貧寒家庭子弟失去了升學機會。此種狀況引起有識之士和開明紳耆的關注,多次動議創辦普通中學,但因黎平財力所限,獨立辦學尚有困難。適逢留學日本的趙學烺先生回歸故里,經他奔走鄰縣洽商聯合辦學事宜,往返省城多次請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四月六日,在黎平縣城召開5縣(黎平、榕江、永從、下江、錦屏)辦學聯席會議。會議由黎平縣長郭晉臣主持,經協商,與會者一致同意創辦五縣聯立中學。校址,定在黎平;辦學經費,按各縣人口數和地方財力分擔;擬定總開支為150份:黎平50份,榕江40份,錦屏30份,永從20份,下江10份;生源,來自5縣。
民國十八年(1929)春,五縣聯立中學正式成立於黎平城關神魚井旁的貴州會館,黎平縣長郭晉臣兼任校長。首期招生66人,第二期55人。未滿2年,因有的縣不能繼續提交辦學經費,學校被迫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停辦。
黎平縣決定獨力組建中學,經年余籌備,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春,成立黎平縣立中學。是年三月二十二日,首任校長彭四箴簽發第一張招生布告,招收初中、簡師(附設)各1 個班。簡師班為原五縣聯立中學肄業學生,修業1年畢業,畢業後多被聘為小學教師。此後,本省鄰縣榕江、錦屏、劍河、永從、下江和外省鄰縣湖南的靖州、通道、會同以及廣西的三江、長安等地的學子紛紛前來黎平就讀,黎平縣立中學成為當時黔、湘、桂3省邊區的人才培養基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敵戰區的一些學校遷入內地,江蘇省南京棲霞鄉村師范學校遷到貴陽青岩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秋,再遷至榕江縣,更名為國立貴州師范學校(簡稱「國師」)。同時,教育部指令國師校長黃質夫在黎平縣開辦國立貴州師范分校。因創辦分校有困難,於是將黎平縣立中學改名為「國立貴州師范學校黎平分校」(簡稱「國師分校」),黃質夫兼任校長。當時黎平縣立中學有初中一、二、三年級各一個班,150多人。改名國師分校後,在三年級増開師資訓練課程,以培養小學師資。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因辦學經費緊缺,國師分校停辦,共畢業4屆學生,154人。這年,隨即恢復黎平縣立中學,謝鍾良、朱野民先後任校長,僅數月後,趙學烺即受命接任校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黎平縣立中學開始招收高中班,升格為完全中學。每年招收1個班,至1949年,共招4個班。至1950年,畢業2個班。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軍進駐黎平。政府官員逃散,黎平縣立完全中學停課。1950年4月,楊標叛亂。5月,派周宗銓為中學校長。12月,人民解放軍平息叛亂,中學由人民政府接管。經民主推薦,趙學烺為校長,郭必勖為副校長。1951年,停辦高中班,學校更名為「貴州省黎平中學」( 簡稱「黎中」) ,黎平縣縣長張和軒兼任校長。
1958年2 月,黎中建立中共黨支部,黎平縣委派宣傳部長胡廣傑擔任黨支部書記兼任校長。是年秋,首招高中1 個班,學校又升格為完中。9月,孟彥中學並入黎中。
1962年,調吳國強任黎中副校長。
1976年,黎平二中(簡稱「二中」) 成立,黎中改名為「貴州省黎平第一中學」( 簡稱「一中」) 。
1984年,縣內調整高中布局,中潮中學高中班並入一中。
1985年,一中、二中合並為「黎平中學」 。
1987年,恢復一中、二中,兩校又分開獨立辦學。
1994年6月,根據黔東南州府通字84號文,一中定名為「黎平第一民族中學」( 簡稱「第一民中」) 。
2002年,第一民中被州政府命名為「黔東南州普通高中示範性學校」 。
2003年,全國三級師范(中師、師專、師大)開始逐步向兩級師范過渡。黔東南州政府根據州內兩所中師的情況,以州府函(2003)256號行文,將黎平民族師范移交給黎平縣辦省級示範高中。根據黎平縣黨辦發(2003)17號文,第一民中於7月遷入黎平民族師范校址。
2005年6月,第一民中經省專家評審,省教育廳行文並授牌定為「省級二類示範性普通高中」 。
八十多年的風雨滄桑,八十多年的艱苦創業,黎平一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上級領導的關懷下,一代代黎平一中人努力朝著和諧美麗校園前進。八十多年的風雨中,黎平一中的學校規模不斷擴大,面貌日新月異。
學校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辦學理念,求實創新,負重奮進,教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多次榮獲黔東南州高考教學質量獎。學校先後獲得貴州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貴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貴州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貴州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貴州省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教育部「十一五」專項任務項目實驗學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全國體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4年7月,學校黨總支被中共貴州省委黨的建設領導小組授予「省級『五好』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受到表彰。

㈤ 貴州黎平的人文特色

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
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佔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
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黎平縣是中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

㈥ 黎平縣的建置沿革

黎平得名源自1322年(元至治二年)設上黎平長官司。黎平府自1413年設置始至1913年廢除,有500年的歷史。
黎平,侗語音譯。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黎平境內開始建土司,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元至元中,於里坪寨置上里坪長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處所)。
1283年,置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古州,今黎平羅里)。至治二年(1322年),廢除總管府,里坪寨更名黎平寨,上里坪長官司改為上黎平長官司,轄12個長官司,隸屬湖廣行省思州安撫司(思州,今岑鞏),黎平始得名。
1385年,廢除上黎平長官司,建五開衛指揮司,軍政總管,轄15所2屯、14個長官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除思州安撫司,設黎平府於黎平寨之官團,隸屬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轄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後廢)、洪州泊里、福祿永從、西山陽洞(後廢)7個長官司,境內實行軍民分治;五開衛轄所、屯,隸屬湖廣。
1434年,並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轄區擴大,為有效管理新轄湖耳、歐陽、新化、龍(隆)里、亮寨、中林驗洞、赤溪湳洞7個蠻夷府城駐地由官團遷至五開衛城(五腦寨),府衛同城。
1441年,明正統六年,廢除福祿永從長官司,設永從縣,隸屬黎平府。1582年(明萬曆十年),黎平府改為軍民府,兼治五開衛事,知府歸沅辰道節制。1600年黎平府隸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1603年復隸屬貴州。
1725年,楚省的五開、銅鼓二衛改屬黎平府。1727年,五開衛改設開泰縣,銅鼓衛改設錦屏縣,隸屬黎平府,改楚省靖州的天柱縣屬黎平府。
1730年,設古州廳同知,屬黎平府。
1733年,天柱縣改隸屬鎮遠府。
1913年,原府、州、廳一律改為縣,廢府設黎平縣和洪州分縣,改開泰縣為錦屏縣,屬黔東道。
1935年,黎平縣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地;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銷洪州分縣,並入黎平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50年,黎平縣屬獨山專區,1952年屬都勻專區,1956年劃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13年,黎平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直管縣試點(暫未推行)。

㈦ 黎平侗鄉的民俗文化

中國侗族分布在湘、黔、桂毗連地區和鄂西南一帶,計有二百四十多萬人口,在貴州聚居的侗族為全國最多,而黎平縣聚居的侗族人口為全省最多。由於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濃郁純朴的侗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侗族歷史文化在黎平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現。鼓樓和花橋是侗鄉的標志,其造型美觀、工藝精湛且風格迥異。肇興紀堂鼓樓、地坪花橋和侗戲鼻祖吳文彩墓,均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的節日活動較為頻繁,如鬥牛、摔跤、踩歌堂、吹蘆笙、抬官人和祭薩等等,幾乎遍及全縣各地。侗家大歌更是名揚海內外,1986年,9位侗族姑娘(其中黎平籍6位,鄰縣從江籍3位)走出國門,參加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登上世界樂壇,初次給了世界一個震驚;1988年夏,這6位黎平籍的侗族演員,又隨貴州省民間藝術團參加國際民間藝術節,遠赴義大利、匈牙利和奧地利演出,國外新聞媒體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如今,這些被譽為東方藝術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敘事歌響遍黎平和鄰縣從江、榕江的一些村村寨寨,且有發展,一下子能拉出幾百人的歌隊上台表演。

㈧ 黎平肇興侗寨的歷史沿革


肇興侗寨建寨歷史悠久,據民間相傳的族譜記載:在南宋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間,肇興的先民就在這里建寨定居,距今已有840多年的歷史。 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鄉。
二OO一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
一九九九年,省政府將肇興列為全省9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2001—2002年列為全省十三、二十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一。
二OO四年一月,國務院已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之一。

㈨ 黎平縣各朝代知府縣令名稱

黎平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
黎平縣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其中侗族約佔全縣總人口71%,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
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黎平縣是中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
中文名稱
黎平縣
外文名稱
Li Ping county
別 名
黎平府、開泰縣、侗鄉之都

㈩ 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鄉平天村歷史有什麼人做個縣官嗎

沒聽講有過。

熱點內容
寧波教育考試中心 發布:2025-06-28 23:09:28 瀏覽:87
朗誦教學教案 發布:2025-06-28 20:42:26 瀏覽:594
老師同居 發布:2025-06-28 19:20:26 瀏覽:701
煮海螺多久 發布:2025-06-28 17:46:57 瀏覽:554
師德師風建設自查自糾工作總結 發布:2025-06-28 17:28:01 瀏覽:653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測試題 發布:2025-06-28 14:51:29 瀏覽:842
掛面掛多久 發布:2025-06-28 14:30:40 瀏覽:417
湖川中學 發布:2025-06-28 14:08:24 瀏覽:556
韌帶撕裂多久能好 發布:2025-06-28 12:42:11 瀏覽:176
教師資格證一年可以考幾次 發布:2025-06-28 12:11:23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