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左營歷史

左營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8 21:35:56

『壹』 清朝時期大鵬所城的歷史發展過程

歷史發展

清初大鵬所原設防守千總一員,兵三百名。順治十三年(1656)歷史城牆新安縣知縣傅爾植奏請改設大鵬所防守營,官兵五百名。康熙七年(1668)並大鵬所防守營入惠州協,歸惠州協副將管轄,時該營官兵凡四百員名。

康熙四十三年(1704)改大鵬所防守營為大鵬水師營,官兵九百三十一名。防所大炮共一百六十八位。

雍正四年(1726)裁游擊,改設參將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改隸廣東水陸提標統轄。嘉慶十五年(1810)水陸區分,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虎門,設五營,大鵬為外海水師營,設參將一員,兵額八百名。

道光十一年(1831)以該營所轄之洋面寬廣,難於防衛,遂分設左右二營。左營即原大鵬營,兵額五百零五名,右營駐東涌所城,兵四百八十二名。道光二十年(1840)以鴉片走私盛行及英人威脅日大,遂將大鵬營提升為協,增設副將一員,移駐九龍。

咸豐十年(1860)九龍地區轉歸英屬,大鵬協所轄部分台汛位英界內,故被廢置。同治八年(1869)該協左營實存兵四百三十名,右營實存兵三百二十名。

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人租界新界及離島地區,該協所轄汛台內全位英界內,故亦被裁設。光緒二十五年(1899)九龍寨城內之清朝官兵被英軍驅逐,該協兩營故亦被裁。

1995年,大鵬所城被定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大鵬所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8日,大鵬所城所在的鵬城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28日,大鵬所城被評為「深圳八景」之首。

(1)左營歷史擴展閱讀

文化底蘊

鵬城歷史

位於大鵬所城內賴府書房裡的四個展廳。

展廳一:源遠流長, 大鵬所城「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名曰鵬」—莊子《逍遙游》。

展廳二:海防重鎮,「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康熙靳文謨《新安縣志》。

展廳三:抵禦外侮,建城以來,大鵬所城在明代反抗倭寇和葡萄牙入侵、清代抗擊英殖民侵略者。

展廳四:鵬城英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守衛這座海防重鎮,多少英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史跡展

第一部分:劉起龍將軍第簡介。劉起龍將軍第屬清代中葉南方府第式建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將軍第整體結構保持完整。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部分:劉起龍將軍生平簡介「劉起龍,大鵬城人,初行武,任崖州營參將」。—清康熙《新安縣志》「劉起龍,廣東新安人,行伍出身,屢立戰功,累官福建水師提督。」《中國歷史人名大詞典》。

第三部分:劉起龍將軍傳說故事,一、摸夜將軍,二、巧訓舅父,三、將軍井,四、家鄉水甜。

第四部分:劉起龍將軍墓。原墓位於鵬城大坑村上村雞爬地,建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該墓墓頂雕鑿日光雲紋,上有楷書陰刻「欽賜祭葬」四個大字,左有《古之遺愛》碑,右有道光皇帝《御祭文》碑。墓前有石獅、華表各一對。

1983年被列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9月,因修建核電站,故遷至鵬城東校場側,按原貌修復。

第五 大鵬所城部分:劉起龍功名碑(正反面文字),正面為劉起龍將軍所立之家族簡譜,記載了從劉起龍將軍的爺爺到起孫子共五代人的歷史;反面為清朝廷為劉起龍將軍所立的功名碑,記載了劉起龍將軍一生的功績。

劉起龍字振升,號雲齊,廣東新安縣鵬城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72年)。初由大鵬營入伍,嘉慶八年(1803年)授平海營右哨把總,出洋緝捕,旋累功拔香山協右營千總;嘉慶十五年(1810年)隨副將洪鰲、都司胡佐朝等分督戰船,圍攻洋盜鄔石二於儋州新英外洋,敗之,擒鄔石二等,洋面肅清。

嘉慶十七年(1812年)調升水師提標右營(新安營)守備,繼遷東山營守備;嘉慶二十年(1815年)再遷州營守備,是年官至虎門水師中右營中軍守備;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調升南澳鎮標游擊;兩年後升崖州營參將。

道光元年(1820年)遷澄海協副將,翌年再升福建南澳鎮總兵。道光六年(1826年)再升福建水師提督。道光九年(1829年)冬,劉起龍入見道光帝,備荷恩之寵。道光十年(1830年)二月,於巡洋時卒於海上。朝廷著加恩,照提督例賜恤,所有任內處分悉予開復。

賴氏族展

第一部分:賴恩爵振威將軍第簡介,

一、振威將軍第平面示意圖,

二、振威將軍第簡介,

第二部分:賴氏家族起源,

第三部分:「三代五將」對聯說明,

第四部分:劉起龍將軍墓,劉老夫人為賴世超將軍夫人,出身名門,字幼就讀私塾,智慧過人,自著書本教育子孫。

一、為官訣詞:文官願為清史瘦,武官敢當沙場卒。

二、受職須知:職責所在,崗不離守,不得猶豫,才是本領。

三、三字祖訓:人生學,學而生。事分析,知為人。四言和七言祖訓:自古朝政群雄起,干戈戰亂民遭禍。第五部分:「還我祖願」匾說明。1997年6月21日香港回歸前夕,賴氏後裔從世界各地回到賴恩爵振威將軍第,舉行儀式隆重紀念賴恩爵將軍和慶祝香港回歸,並在將軍第內掛上牌匾,上書「還我祖願」。

第六部分:賴恩爵指揮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第一戰。第七部分:「巴圖魯」介紹,巴圖魯,滿語「勇士」之意,原為蒙古語。道光皇帝授賴恩爵,「呼爾察圖巴圖魯」稱號。呼爾察圖是滿文勇號,英雄之意。第八部分:賴氏家族歷代任職一覽。

賴英揚(1778-1840)字虎臣,出生於新安縣大鵬城。其父賴世超官至廣東瓊州鎮鎮台。賴英揚少年就投筆從戎,歷經大鵬營外委、升補把總。在跟隨水師提督的舟師圍剿海盜於儋州新英外洋時,臨危不懼,身先士卒。先後擒獲盜船十八艘及鄔石二籌洋盜三百八十名。

當時兩廣總督百齡奏請聖上,賞給賴英揚「頭等出力」銀牌一枚,並升授水師提標中營千總,署理廣海寨守備;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任虎門水師提標右營中軍守備。籌劃防夷設施,督造珠江口要塞的鎮遠和大虎炮台。不久出任陽江鎮右營守備。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香山協右營

守備,署理海門營參將。道光七年(1827年)昇平海營參將,署理龍門協副將。賴英揚肩負重任,轉戰於廣東海防的東、南、西等海域。道光十一年(1835年),賴英揚統領官兵剿辦安撫崖州黎匪,善後事宜告竣。不久奉旨出任瓊州鎮總兵、續署山協副將,後又升澄海協副將。

署理碣石鎮總兵管。道光十八年,(1838年)補授浙江定海鎮總兵官。次年三月,接到母親劉太夫人在家鄉逝世的消息,賴英揚遂奏請回鄉安葬母親,竭盡孝思。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賴英揚忽發哮喘病,經調醫無效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鵬所城

『貳』 蒲岐四大古城有哪幾個,它們的歷史有哪些

1、有個蒲岐古城,其歷史為:蒲岐是一個由屯兵形成的歷史古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南宋淳熙年間,為防海盜侵掠而建立,同時也是抗倭重鎮,至清朝末年,樂清縣(現為溫州樂清市)內還保留著九座古城—樂成縣城、磐石城、蒲岐城、後所城、大荊城、許公堡、永康堡、壽寧堡、寧安堡。
蒲岐城名列其中。明洪武二十年曾加築城牆,周長3里,計600丈,高2.2丈,寬2丈。城門有四,東名海國,西名半壁,南名東來,北名廣升,各有瓮城。後塞門樓4座,水門1座,敵台12座,窩鋪24個,城垛750個,吊橋4座。
當地史書還記載,蒲岐城曾數次重修。咸豐十一年(1861年),蒲岐城最後一次修整,四個城門全部更名,東門為保厘門,西門為定安門,南門為蔚文門,北門為鎮武門。
蒲岐古鎮城門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門雙開」。這樣的布局構造,精巧而奇妙。其兩門互相錯開,形成岔路,在護城河的掩護下,大大拓展了軍事攻擊面。不但有利於弓箭手在城門附近形成交錯射擊,更能互相掩護互相支援,而且還能達到迷惑敵軍的作用,這也與蒲岐軍事防衛重鎮的地位密切相關。
2、中國四大古城是指:四川閬中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和安徽徽州古城,四大古城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 ,被稱為「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其歷史為:
(1)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戰國時曾為巴國最後一個首都。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其後歷設郡、州、府、道、縣等,明清之際曾作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閬中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保存較好,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閬苑仙境」、「巴國蜀國要沖之地」、「天下第一江山」、「閬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縣等美譽;
(2)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眾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則呈現出一派「宮室之麗,擬於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彷彿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來喜愛種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山城無處不飛花」的美譽。麗江古城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
(3)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
(4)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後安徽之「徽」的命名來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明清時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餘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 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叄』 高雄火車站和左營火車站有什麼區別

高雄火車站和左營火車站都是在台灣高雄,但處於不同的地區,是兩個不同的車站。高雄車站位於台灣高雄市三民區,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屏東線、高雄臨港線與高雄捷運紅線的鐵路車站。高雄車站現有站房為2002年3月28日啟用的臨時站房,分有前站和後站。新左營車站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台灣高速鐵路與高雄捷運紅線的鐵路車站。附近連接左營舊城、半屏山自然公園、高雄市孔子廟、哈羅市場、左營高中、左營舊聚落、眷村海光二村等。

(3)左營歷史擴展閱讀

一、高雄火車站

本站為縱貫線與屏東線的連接點,為高雄市中心最重要的鐵路車站,也是高雄都會區首要的交通轉運樞紐,為於臨時前站前方的高雄市公車火車站是多條公車線的起始站,長途客運也在周邊設有轉運站。台灣高速鐵路亦計畫由左營站向南延伸至此。

高雄車站現有站房是於2002年3月28日啟用的臨時站房,分有前站和後站,中間以天橋相連。因鐵路地下化工程需要,原有日治時代興建的前站站房被往東南方遷移80公尺保存,預定在新地下化站房完成後遷回原處成為地標,原後站則直接拆除。

火車站歷史

台鐵高雄車站

縱貫線鐵路台南—打狗段於1900年通車後,於今日高雄港車站處設立打狗停車場作為縱貫線端點站。1907年,由打狗另闢「鳳山支線」:經三塊厝、大港埔至鳳山,此後陸續延伸至屏東,為今屏東線之前身。

隨著鐵路客運量與貨運量顯著增加,車站漸不敷使用,因此配合都市計劃,於當時仍屬未開發地帶、腹地寬廣的大港埔興建新車站;另外也一並將新車站周圍的新市區開發納入考量。新車站於1933年動工興建,1940年完工,1941年6月22日高雄驛正式啟用,同日原高雄驛改稱高雄港驛。

新高雄站址距鳳山支線時代即有的三塊厝驛極近,稍後便在客貨運方面完全接替業務,終至廢止。

1941年6月22日:高雄驛落成。

1971年10月31日:增設高雄後站。

2002年3月28日:配合三鐵共構工程,舊站房向東南移動82.6米保存,並修建為「高雄願景館」;臨時車站啟用。

高雄捷運高雄車站

2008年3月9日:臨時站隨著高雄捷運紅線「橋頭火車站—小港」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二、左營火車站

新左營車站位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為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台灣高速鐵路與高雄捷運紅線的鐵路車站。雖然是個三鐵共構車站,但不同系統業者各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台鐵稱為新左營站,高鐵稱為左營站,而高雄捷運所屬的站區則是稱為左營/高鐵站,而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則稱為高鐵左營站,成為全台灣第一座三鐵共構車站。

歷史

台灣高鐵左營站

  • 2006年10月31日:啟用,興建經費新台幣33億。

  • 2007年1月5日:高鐵「板橋—左營」段通車,開始停靠列車。

  • 台鐵新左營站

  • 2006年10月27日:啟用,2006年12月1日:正式對外營業。

  • 2009年10月31日: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新左營站場增設工程開工。

  • 2010年8月18日:第一月台啟用,部分「高雄-枋寮」區間車以及「高雄-台東(-花蓮)」對號列車改為從本站始發。

  • 高雄捷運左營站

  • 原名蓮池潭站,後配合高鐵轉乘,更改為現今之站址與站名,興建經費新台幣17.2億。

  • 2008年3月9日:隨著捷運紅線「橋頭火車站-小港」段正式通車而啟用。

  • 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高鐵左營站

  • 2013年3月28日正式啟用,使高鐵左營站成為全台第一座四鐵共構車站。

『肆』 台灣的歷史是什麼

台灣的歷史: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4)左營歷史擴展閱讀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

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台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伍』 護城河的歷史

護城河,亦作濠,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河,具有防禦作用,可防止敵人或動物入侵。

被寬闊的河流三面環繞的大面積陸地或大城市,再通過對被河流環繞的「幾」字型河岸大規模人工建設、改造而成平戰結合的堅固防禦工事(比如防洪提、風光帶)也能算護城河。這樣的以天然為主、人工為輔的護城河在中國和世界就比較多了,最典型的城市有襄陽、重慶、湘潭、衡陽、常德、贛州、洣水鎮、遙田鎮等。世界最大最寬最好防禦的U字型護城河,位於毛澤東家鄉湖南省湘潭市東部的岳塘區。

世界各國在古代已有開鑿護城河。在中國大陸北京的紫禁城、濟南護城河(濟南環城公園)、襄陽護城河、台灣新竹古城、左營舊城、億載金城、日本的古城如松本城、江戶(今東京)的皇居、以至歐洲各國的城堡及皇宮等等地方都建有護城河。歐洲不少城堡在護城河上建有可升起的木橋,以方便出入,亦可防止敵人進入。

『陸』 昌吉的歷史發展

昌吉市地處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境內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頭屯河、三屯河兩條河流流過,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獲益 於天山雪水滋育,這里綠洲連綿,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來就有人類活動和居住。
在建縣(1773年)以前的悠悠歲月里,昌吉之地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屢易其屬。現根據有關史料,擇要簡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漢武帝在位時),天山北路相繼建立了6 個小國家(史稱山北6國),昌吉之地的北部屬6國中的劫國,其餘屬6國中的單桓國。
公元前59年(漢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撣歸漢,西域都護府設立。鄯善使者鄭吉被封為安遠侯,並護北道即車師後王庭及山北6國。昌吉之地初次屆漢都護府管轄。當時,昌吉地處的 劫國有兵115人,戶99,人口500;單桓國有兵4人,戶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漢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歸漢,經過離亂的昌吉之地二次屬漢。
公元125年(漢安帝延光四年),班勇擊敗來犯的匈奴及車師軍,漢與西域聯系復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屆漢都護府管轄。
公元220年(魏晉時),單桓等6國並入車師後部,其王受魏國封,昌吉之地屬魏。
公元608年(隋煬帝大業四年),西突躍鐵勒諸部共推契歌楞為莫賀可汗,昌吉之地屬莫賀。
公元640年(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車師後王庭為庭州,轄4縣。昌吉之地在4縣內。
公元702年(唐武後長安二年),改庭州為北庭都護府,轄地內設張堡城守捉。《昌吉縣鄉土志》作者認為昌吉縣城東的古城,即為張堡城守捉所在地遺址。
公元924年(後唐庄宗同光三年),遼太祖攻戰浮屠城(後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轄內,南宋時屬別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魯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軍站事」。這是見於史載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員。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樂七年),馬哈木被朗庭封為順寧王。 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馬哈木一部逐漸兼並其他各部,自立為汗。昌吉之地屬其轄內的和碩特部。至明末又為准噶爾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爾丹策零擁兵東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農歷一月,清政府軍機大臣議奏 開發烏魯木齊(包括昌吉)一帶。三月,清政府發兵征討准噶爾叛亂。六月,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昌吉之地逐漸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開始在木壘至烏魯木齊、昌吉一帶屯田。農歷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請,命黃廷桂照數撥兵 3000,駐昌吉等地。農歷十月,烏魯木齊、昌吉一帶有屯田兵丁1萬 數千入。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發令准予他們攜帶家口,並發 給路費。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農歷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烏魯木齊至羅克倫(昌吉西郊)之間,擇水土饒裕之地設立4個村莊,每庄屯兵800餘名,委派游擊、都司(均官名)各1員,進行管理。農歷五月,軍機大臣議奏同意楊應琚所請;於昌吉、羅克倫兩 處各設巡檢(官名)2員,管理糧餉等事務。所設官員歸哈密兵備道管轄。
同年,昌吉、羅克倫等處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農歷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職總兵吳士勝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寧邊城),次年農歷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農歷十一月,旌額理等奏請將 羅克倫巡檢移駐特納格爾,歸烏魯木齊同知轄;將昌吉巡檢移駐呼 圖壁,歸昌吉通判轄。軍機大臣研究同意,並令改鑄印記。
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農歷七月,清政府吏部議准陝甘總督勒爾理奏:將迪化(烏魯木齊)州知州改為直隸州知州;將寧邊(昌吉)州同改為知縣,作為州屬。昌吉縣建立。當時縣上官員除 知縣外,還有訓導、典史各1員;駐防有左營兵,官員有游擊1、守備1、干總2、把總4,有馬兵474名、步兵475名。

『柒』 台灣高雄的歷史資料

高雄市位於台灣西南部東經120.15度、北緯22.31度,全市被高雄縣包圍著,面積為153.6029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都市,也是台灣人口密度最高與重工業最發達的都市。

高雄市行政劃分為楠梓區、左營區、鼓山區、三民區、苓雅區、新興區、前金區、鹽埕區、小港區、旗津區、前鎮區等11行政區;高雄市花為木棉花。

歷史發展
高雄市與高雄縣一樣舊稱打狗,是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意思為竹林,漢人音譯為打狗。高雄港最初於1680年代左右開港,日治初期,日本人開始有計畫地將高雄建設成小具規模的港口都市,大力整建高雄港成為現代化港口,為殖民勢力向東南亞擴張作準備並將打狗改為『高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高雄港雖然在戰中有大規模的破壞但也逐漸恢復正常運作,並在楠梓成立加工出口區、大型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等工業廠房作為工業重鎮。近年來在政府的規劃下愛河、前鎮運河的整治成功,文化、休閑設施也越來越豐富,讓民眾在高雄感受到更豐富的藝術氣息。

三鳳中街、六合夜市
三鳳中街位於高雄市建國路上,裡面各種南北雜貨堆積如山成為有一百多家販賣各式雜貨、農業穀物、加工品、南北貨和糖果等商品的年貨大街,並且與台北市迪化街遙遙而立。

六合夜市沿中山路直行後右轉至六合路即可到達,六合夜市全長380公尺共設有170個攤位,大多以小吃、娛樂游戲為主,論是山產、特產、冷飲、冰品及海產店等也是應有盡有,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其中鹽蒸蝦、木瓜牛奶、筒仔米糕、臭豆腐、烏魚腱、海鮮粥、過魚湯、十全葯燉排骨、擔仔面、土魠魚羹等等算是高雄市的招牌特色。代序文.......

『捌』 左營區的歷史

左營區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明鄭在台灣的駐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路,其中左路設營於此地,故名「左營」;另一說法是清軍在台分設南北兩營,鎮守台灣府左右兩翼,其中南路營即駐防於鳳山縣(今左營區),故得名。
本區是高雄市較早開發的區域,明鄭時期設天興、萬年兩縣,其中萬年縣的縣治就設在興隆里(左營之舊名)。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置鳳山縣治於左營。1787年,林爽文抗清軍隊攻破縣城,因而遷治於鳳山。
日治時期,日本在左營設置海軍基地,作為南進的據點。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本區設左營庄,由高雄州高雄郡管轄,1924年改由岡山郡管轄,1940年廢庄劃入高雄市。戰後,改為高雄市左營區,1979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玖』 左營鄉的歷史沿革

1956年建左營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改鄉。

『拾』 左營區的左營舊城

位於高雄左營的清代鳳山縣舊城,由鳳山知縣劉光泗在康熙六十一年建造,原是座土城,1985年被定為第一級古跡,1992年由高雄市政府修護完成。門是清朝年間所建造而存留至今,康熙年間高雄知縣交設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經過多次戰亂,僅存北門及南門。北門除城門外尚有城牆,由門牆上可看出其細致刻工及筆觸,為一座有價值的古城門。所幸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從一張日據時期的地籍圖找到了消失百年的西門。
高雄左營舊城是台灣的城祖,但因文獻和遺跡闕如,今天,左營舊城的城牆已經倒塌不少,目前只剩下3個城門及數段城牆。南門又稱啟文門,城垣被拆除成馬路,護城河已辟成暗溝,只有城門佇立於圓環中。北門又稱拱辰門,城壁上有一對門神浮雕,極為罕見。東門又稱為鳳儀門,取自書經:「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是四門之中,唯一存有護城河的一段。西門位於現今左營自助新村內,又叫奠海門,取自書經禹貢序「奠高山大川」,演繹為「奠高山大海」,符合高雄西面臨海,安定海疆的環境需求。至今只遺留100公尺長的城牆。

熱點內容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