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一尺多少厘米

一尺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 2020-11-19 06:08:43

㈠ 一尺多少厘米

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1厘米;3米≈0.33333333333333米
又因為1米=100厘米
所以1尺≈0。
現代,三尺等於一米,一內尺合今容30.9厘米
,一尺約25;
漢時,一尺大約21.333333333333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8厘米

北魏.2厘米

南朝,一尺合今16.95厘米;
三國,一尺合今24.35——23.75厘米;
秦時,一尺約23.1厘米
.6厘米

唐代。
因為1米=3尺
所以1尺=1/,按這一尺度.33333333333333×100≈33。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一尺合今23.1厘米
現代的1尺≈33,布手知尺」
商代;
宋元時;
隋代,一尺合今29,中國叫「市尺」,一尺合今30.7厘米
,人高約一丈左右,一尺合今31.68厘米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

㈡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米等於3尺,∴1尺=1/3米
∵1米=100厘米∴1尺=100/3厘米

㈢ 秦國的一尺和一寸等於多少厘米

秦時:一尺約23.1cm,1尺=10寸,1寸約為2.31cm。

現代的3尺≈1米(m),1尺≈33.3333厘米(cm)。

不同時期的長度不同

商代:一尺約16.95cm;

周代:一尺約23.1cm ;

漢代:一尺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約24.2cm ;

隋代:一尺約29.6cm ;

唐代:一尺約30.7cm ;

宋元時期:一尺約31.68cm ;

明清時期:一尺約31.1cm。



(3)一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㈣ 古代一尺是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時,一尺約23.1cm;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約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

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厘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

(4)一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碼的由來: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曾親自組織有關人員討論一碼(yard,縮寫為yd.,合一英尺,約91.4 cm)到底應該定為多長,大臣們為此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在一旁聽得不厭煩的大英皇帝一急之下,顧不上尊嚴,一拍大腿,伸手指著臣下道:笨蛋,一碼就是從我的鼻尖到我的食指尖之間的長度。碼就是這樣在一氣之下隨便地定下來的。

英尺的由來:英尺(foot,縮寫為ft.等於12英寸,1/3碼,0.3048 m)在英文中的本意是「腳」。實際上,一英尺就是一個成年男子一隻腳的長度。由於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在使用時有必要規定一個標準的腳長。

到了16世紀,德國人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解決了此事。他們在一個禮拜日,讓從教堂里走出來的16個男子站在一起,然後將其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除以16,求出一個平均的腳長。這就是使用的英尺。

㈤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來源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㈥ 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1尺=33.3333333厘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一尺等於十寸。

厘米是一專個長度計量單位屬,等於一米的百分之一。英語符號即縮寫為:cm。

(6)一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尺是古今都有的,是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於十寸。)西漢時一尺等於0.231米,今三尺等於一米。

長度單位的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㈦ 古代一尺等於多少厘米

自人類有始就出現了,原始人布指為寸,布掌為尺,舒肘為丈,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現代計量技術的出現,古代度制演變反映著歷史的變遷。

夏: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後漢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晉: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東晉: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後期:1尺=23.5厘米)

(7)一尺多少厘米擴展閱讀:

古代計量單位有

一、長度

長度單位包括忽、秒(絲)、毫、厘、寸、尺、丈、咫、尋、常、仞。這些名稱中尺為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古人常將一尺默認為一手之長,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說法。其中,一仞等於八尺。

同時古人也常說:「度長短者,不失毫釐」,其意思是長度測量單位中也存在著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處,比如:蠶會吐絲,便被古人認為所吐之絲即忽,十忽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積(體積)

由於在上古時期計量農產品時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為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種計量單位,包括:溢、掬、釜、鍾、豆、區、斗、斛、升(掬),其中認為一隻手所能盛的水成為一溢,兩只手合起來叫做掬。這些計量單位最早出自於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

例如《左傳》與《禮記》,這兩部作品都認為掬四謂豆,由於掬即升,因此可以認為四升為一豆,相當於雙手合起來舀四次水才夠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單位,宋朝以後多見一些,普遍認為一斛就是五斗。

熱點內容
串珠教學 發布:2025-05-01 18:26:50 瀏覽:728
生物化療 發布:2025-05-01 18:19:37 瀏覽:835
娜什麼 發布:2025-05-01 18:05:12 瀏覽:405
你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01 18:02:54 瀏覽:515
江蘇各市教育 發布:2025-05-01 17:33:14 瀏覽:208
什麼圖片好看 發布:2025-05-01 16:49:15 瀏覽:115
奇葩說為什麼沒更新 發布:2025-05-01 15:33:27 瀏覽:41
娛樂圈421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01 15:24:45 瀏覽:713
友誼的歷史故事 發布:2025-05-01 15:24:42 瀏覽:506
持續潰爛的生物 發布:2025-05-01 15:10:33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