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籍貫是哪裡
❶ 。金庸的籍貫是哪裡
金庸的籍復貫是浙江制海寧。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人,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金庸與古龍、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及《越女劍》等15部武俠小說,作品膾炙人口。
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後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
金庸先生也用過其他的筆名,例如用姚馥蘭(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音譯)寫影話,如用林歡這筆名寫影話也寫電影劇本,在讀者中間也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金庸先生還有一個筆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並不熟悉,這是他讀高中時老師給取的名字。還是1940年,他讀高中一年級時,因為寫了一篇嘲諷訓導主任的寓言故事《阿麗斯漫遊記》。結果因「褻瀆師長,敗壞學風」而被革出校門。然而,這篇文章不僅顯露了金庸的文學才華,也充分展示了他敢於反抗強權,追求真理與正義的精神和勇氣。
❷ 7、金庸的籍貫是哪裡
金庸的籍貫是:浙江海寧
❸ 金庸的祖籍是哪裡的
金庸祖籍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
記者在婺源縣浙源鄉采訪時看到一本查氏宗譜,內中詳細版記載了查氏的來源、變遷,權當代文壇奇才、一代武俠小說宗師查良鏞(金庸)的祖籍,就在我省婺源縣浙源鄉。
查姓,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兒等翻過村北浙嶺,來到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里龍山查家橋,查瑜是海寧查氏一世祖。1995年2月,查良鏞在給浙源查傳宦的信中稱其為「傳宦族侄」,並對他說:「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於早年自婺源遷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據查良鏞先生介紹,他抗戰的時候到過上饒,對上饒的印象很深。
❹ 7、金庸的籍貫是:
金庸 ,外文名: Louis Cha ,別名: 查良鏞, 出生地(籍貫): 浙江海寧 畢業院校: 英國劍內橋大學 ,代表作品: 倚天屠龍容記、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望採納】
❺ 金庸的籍貫是什麼地方
浙江海寧。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版、企業家、政治權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❻ 金庸的籍貫是什麼
金庸 ,外文名: Louis Cha ,別名: 查良鏞, 出生地(籍貫): 浙江海寧 畢業院校: 英國劍橋大學 ,代表作品: 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望採納】
❼ 金庸的籍貫是在哪
浙江海寧,查家是當地的大戶,文人官宦世家。移居香港後其實也並不以港人自居。
❽ .金庸的籍貫是
金庸的籍貫是浙江省海寧市。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5]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金庸是一個成功的報業巨子,更是一個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將其定義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是恰如其分的。既然稱做通俗文學大師,還是有必要通過他的小說進行一番文學雅俗觀的論辨。
金庸就像一個『黑洞』。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靠近他,就會化為烏有,根本沒法比。
金庸的作品所表現的深厚意蘊確非古龍、梁羽生所能及,他不僅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代名家 。
❾ 金庸的祖籍是哪裡的
金庸,出生於1924年,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1948年移居香港。自20世紀50年代起,他以「金庸」為筆名,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並被改編為多部電視劇、電影、廣播劇熱播,社會影響廣泛,成為當代華人界最知名武俠小說作家之一。金庸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不過,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金庸的祖籍和上饒有著密切的關系——浙江海寧查氏根在婺源
金庸對婺源故里認同與關注
上世紀90年代,在海外查氏後裔的推動下,浙江海寧查氏有了重修家譜的動議。在整理查閱祖宗纂修的《海寧查氏族譜》時,發現海寧查氏始祖查瑜是從安徽婺源(今屬江西)遷來的,便發函與婺源的查氏聯系。
海寧查氏的尋根,得到婺源查氏的積極回應。《婺源查氏宗譜》記載:「查姓,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兒等翻過村北浙嶺,來到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里龍山查家橋,查瑜是海寧查氏一世祖。」由此,婺源查氏與海寧查氏一脈相連。
婺源查氏家族是「文宦世家」。始祖查文徵,字希音,南唐時經科舉入仕,為壽州六安令,後任南唐宣歙觀察使。963年,50歲的查文徵辭官,自休寧隱居於婺源縣城西郊廖塢(後稱查公山),在此建房安家,並設立「山房道院」,與縣令廖平及社會名流修德講學,終老於此,死後與夫人趙氏合葬於查公山。其墓地所在史稱:「日上千人朝拜(對岸每日均有諸多婦人跪在河灘溪埠浣衣洗菜),夜裡萬家燈火(眾多船隻停泊在河灣,通宵亮著燈火)。」
查文徵的兒子查元修,初仕南唐,後歸宋,襲父宦蔭,授宋太常寺太祝。相傳查元修在卜居婺源時夢神人語:「見鳳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二年(964年),他來到婺北的浙源鳳山雙路口,問當地人地名,當村人說:「這里是鳳凰山。」查元修一聽,這地名,既有鳳又有凰,遂由婺源縣城西效遷居於鳳山鑄爐坦(今婺源浙源鄉查村,浙源中學址)。查元修的兩個兒子查甄、查陶均走上科甲之途。長子查甄為宋大理寺評事,次子查陶官至工部尚書。查甄因無嗣,將休寧文徽公之孫查道的第三個兒子查永之(字允言),承繼為嗣,查永之曾任福建尤溪知縣。
婺源查氏十七世查瑜,為避兵亂,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翻過浙嶺,經率水、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水路,直至槜李(即今日之嘉興),最後定居於海寧園花里(袁花)龍山東南之古樸橋(後人稱查家橋),為海寧查氏始祖,由此展開了海寧查氏家族輝煌的歷史長卷。
2005年4月1日,散居在嘉興、海寧等地的查姓家族代表共21人,乘車來到故里婺源,探訪了婺源查氏一世祖查文徵曾經隱居的婺源城西查公山及其墓,拜訪了位於浙源鳳山村的查氏宗祠。鳳山村的查氏宗祠為清康熙三年(1664年)始創,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當時題名為「孝義祠」,規模不大。1892年,在查氏後裔查允茲、查仲茲、查啟明等提議下擴建了查氏宗祠,於1898年建成,現保存較為完好,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2006年4月21日《杭州日報》「金庸力薦少女漫畫家當韋小寶老婆」的新聞中報道:
「2006年4月,19歲少女漫畫家周潔在帶著自己參與創作的《天龍八部》漫畫書前往香港拜會金庸時,被金庸意外相中,力邀她出演張紀中導演的《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老婆。當周潔出現在金庸270度海景的大辦公室里時,『金大俠』眼前一亮,對著周潔問長問短,當得知周潔是江西人時,金庸馬上和周潔認起了同鄉,『大家知道我出生在浙江海寧,但沒多少人知道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今天也算是透個小秘密。』」
由於種種原因,金庸先生沒有親自到過婺源,但從這些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金庸先生對婺源故里的認同與關注。(吳精通)
金庸:我的祖籍是婺源
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新偉村,那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屬於海寧查氏宗族。金庸對海寧查氏宗族的淵源很感興趣,也在收集查找這方面的資料。
婺源鳳山村的查傳宦於1994年5月,向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寄送了婺源查氏宗譜資料。1995年2月5日,金庸先生在百忙中給查傳宦先生回了信,他在信中寫道:「根據長輩所言,我家的確於早年自婺源遷至浙江海寧,故我們應是本家。謝謝你向我提供查氏家族資料,望以後多聯系。」
2005年2月,浙源鳳山村的查治中又給香港的金庸先生寄去婺源查氏家族及婺源縣情的資料。2005年8月23日,金庸讓秘書李以建給查治中回了信,信中寫道:「查良鏞先生衷心祝願婺源繁榮昌盛,鳳山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❿ 金庸的籍貫是哪裡
金庸籍貫是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袁花鎮。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
金庸的武俠小說表現出鮮明的個性。金庸的武俠小說在題材的選擇、人物的塑造和展現社會時代風貌方面有鮮明特色,它們在創作技法上獨樹一幟,具有範式意義。 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
金庸,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主要作品有《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等一共十五部,這些作品可以用一句詩來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