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A. 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以柔克剛的意思是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自三國·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道德經》:老子對以柔克剛最好的詮釋
《道德經》講自然之道,講辯證之法,講陰陽相和。言簡意賅,字字璣珠。在這部令後世人解讀不盡的書中,老子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以柔克剛」。
他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他說「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些說法中都包含著一個觀點,那就是「以柔克剛」。我是十分認同這種觀點的,以柔克剛其實是在把握了宇宙萬物運行規律後的一種極其高明的「方法論」。在處理事情時,我們有時是不能依據相互對立的雙方的所謂實力來判斷勝負的,剛強自然有剛強的優勢,但是柔弱也有柔弱的長處,就像太極拳,出步任意前而後,抬手隨心高復低,柔軟細膩,但與剛健有力的其它武術門類相較量時並不是不堪一擊,反而能輕巧地取勝,不少人做過實驗,太極拳中蘊含的「以柔克剛」的思想是很具有實戰性的,只要上升到一定境界,用柔弱的太極拳打敗剛勁的武術門類是完全有可能的。傳說孔子問禮於老子時,一把年紀的老子讓孔子看自己的嘴中什麼不在了什麼還在,孔子一看:牙不在了,舌頭還在。於是明白了:牙齒堅硬,舌頭柔軟,這正是柔弱勝剛強啊。深刻的道理讓孔子恍然大悟,覺得老子是「龍」一樣的人。「以柔克剛」在自然中也能得到證明,狂風中折斷的往往是那些堅硬挺直的大樹,而柔軟的小草往往安然無恙。
我認為「以柔克剛」是正確的是可以實現的,它有時其實是一種揚長避短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可它的實現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的是一種思想上的通悟,需要的是對老子真正的理解,是對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的真正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四兩撥千斤」,運乾坤於掌內,觀古今於須臾。
B. 什麼叫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成語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成語 以柔克剛發音 yǐ róu kè gāng 解釋 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示例 他要拚老命,孤注一擲,我們則要忍耐,力避同敵人正面交鋒,~,在敵人的後方狠狠地打。 ★李連慶《風雲急》。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 其他 〖道德經 以柔克剛〗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說的意思是: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注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引語] 本章以水為例,說明弱可以勝強、柔可以勝剛的道理。八章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本章可與八章的內容聯系起來閱讀。老子所舉水的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堅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軟弱無力,卻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擋的力量。這就清楚地說明,老子所講的軟弱、柔弱,並不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此處,由於水性趨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闡揚卑下屈辱的觀念,實際上反而能夠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堅強的力量。本章後面有一句話:「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辯證法思想,其含義十分深刻、豐富。 [評析] 本章內容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對水的贊美;二是「正言若反」。張松如說:「在世界上,弱能勝強,柔能制剛的事例是不乏見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大變化,看到了曾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變,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發生重大影響;同時,在這個時期,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人類在征服自然界的斗爭中,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在更遠的時代,水的特點還沒有為人們所了解,保留《山海經》中禹治洪水的傳說,和老子書中對於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認識,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里,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韌無比。所以,對於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張,應該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認為,體道的聖人就像水一樣,甘願處於卑下柔弱的位置,對國家和人民實行「無為而治」。 再說「正言若反」。老子所說「正言若反」是老子對全書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論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等。孫中原說:「這里連句子的結構都是類似的。……他們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在某種條件下,某種意義上,表示某種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對方具有了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致。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就包含了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了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中的話也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意義。」
C. 以柔克剛什麼意思
以柔克剛的意思是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拼音:yǐ róu kè gāng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白話釋義:好的將帥,他的剛強不可折,他柔不可卷,所以以弱制強,用柔制剛。
用法示例:做人不能事事以硬碰硬,要善於以柔克剛地解決問題。
(3)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以柔制剛
拼音:yǐ róu zhì gāng
意思:用柔和的辦式去制服剛強的。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白話釋義:善於統領士兵的將帥,他的剛強不可折,他柔不可卷,所以以弱制強,用柔制剛。
反義詞:以暴易暴
拼音:yǐ bào yì bào
意思:用凶暴的來代替凶暴的,指統治者雖改換了,可是暴虐的統治依然不變。現也指用暴力來對付暴力。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白話釋義: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野豌豆聊以充飢。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D. 怎麼才叫以柔克剛
以柔克剛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意思是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譯文:好的將帥應該具備的性格是剛強、剛烈,但不固執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即通常聽說的剛柔相濟。
示例 他要拚老命,孤注一擲,我們則要忍耐,力避同敵人正面交鋒,以柔克剛,在敵人的後方狠狠地打。
(4)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義詞:
以屈求伸,漢語成語,拼音是yǐ qū qiú shēn,意思是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出自《周易·系辭下》。
出自:《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譯文:行蟲把身子屈縮起來,正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的來臨,以求伸展行進的准備。
典故:
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周濟,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
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再說,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能為了一時之利而不顧長遠之計。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E. 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老子,當時老子去看他的師父的時候,他師父太老了,牙都掉了,老子看到後就哭了,老師對老子說你哭什麼,你看看我的舌頭不還在嗎!牙是很剛強的東西,而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又有柔軟者生,剛強者死的說法。而且以柔克剛還有一個含義,就是時間,所謂的滴水穿石。
F. 以柔克剛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以柔克剛成語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
G. 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以柔克剛成語指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暗合道家主張的學說,順其自然,萬物相生相剋,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征服,有時最柔軟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點。
H. 以柔克剛,柔能克剛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以柔克剛,剛能克柔。
柔和剛是相對立的兩種屬性,在這里主要是表達陰陽對立,類似於水火一樣。
水能滅火,火則能滅水。水能夠撲滅燒起來的火,火也能夠通過熱量把水燒開,蒸發掉。
以柔克剛,剛能克柔也就是水火的這樣可以相互克制。
I. 以柔克剛的解釋
成語 以柔克剛
發音 yǐ róu kè gāng
解釋 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示例 他要拚老命,孤注一擲,我們則要忍耐,力避同敵人正面交鋒,~,在敵人的後方狠狠地打。 ★李連慶《風雲急》。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
J. 以剛克柔,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啊
以柔克剛
拼音
yǐ róu kè gāng
釋義
用柔軟的去克制剛強的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典故
《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蔡沈集傳:「以柔克剛也。」用軟的溫和的去制服硬的剛強的。比喻避開鋒芒,用溫和的手段取勝。清.弘歷《難易辭》:「以柔克剛易,余甘勝黃金。」亦作「以柔制剛」。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清史稿.河渠志一》:「御史徐亮言:『鐵保等條陳修防各事,惟於原議高偃石坦坡,未曾籌及蓄清刷黃,專在固守高偃,實得全河關鍵,以柔制剛,其法最善。』」
近義詞
以柔制剛、以屈求伸
反義詞
以暴易暴
例句
(1)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曾國藩
(2) 他是個炮筒子脾氣,如果你採取柔能克剛的辦法,一定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3) 常言道柔能克剛,你沒有必要硬來。
(4) 所以說,人們沒有不好強的,但卻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剛,弱能勝強」這個微妙的道理。
(5) 從來都說柔能克剛,怎麼公孫兄加了內力,變了綿式,反而更像支持不住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