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是哪裡
Ⅰ 清朝的盛京在哪裡
遼寧省沈陽市。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在此置沈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
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占沈陽。四月,由興京(遼寧新賓)遷都東京(遼寧遼陽),十年又遷都至盛京(遼寧沈陽)。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1)盛京是哪裡擴展閱讀:
盛京是沈陽的古稱,沈陽是清朝建立政權的第一個京都。盛京的名稱是清初後金上層統治者入關之前就確立的。
「盛京」的滿文叫「木克頓和屯」木克頓意為興盛之意。和屯是城郭。按漢語習慣,將此滿文譯為盛京二字。
後金大漢努爾哈赤,從東京(今遼陽)遷都沈陽。後來其子皇太極於一六三四年(天聰八年)將沈陽正式命名盛京。
7200年前人類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西漢時期沈陽已具有城市輪廓,稱為「侯城」唐代改稱「瀋州」。
遼代,向瀋州移民,並修築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仍沿用「沈洲」之名。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管轄。由於沈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
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歷史。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 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1929年,奉天市改名為沈陽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盛京
Ⅱ 傳說中的盛京現在什麼地方
盛京,後金(清)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
Ⅲ 古代的盛京現在哪裡
盛京即今遼寧省沈陽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並在沈陽城內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Ⅳ 清朝舊都盛京是今天的哪兒
盛京 1625~1644為後金(清)都城,即今遼寧省沈陽市。
明洪武二十年(1387),曾在此置沈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占沈陽。四月,由興京遷都遼陽,是為東京。十年又自遼陽遷都沈陽。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死,清太宗皇太極即位於此,擴建沈陽城並營建宮殿。天聰八年改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陸續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置內大臣為總管,留守盛京。三年,改內大臣為鎮守昂邦章京。
(4)盛京是哪裡擴展閱讀:
盛京內城
明沈陽中衛
明時城牆建成後,城牆周長9里10步,高2丈5尺,城以中心廟為中心點,內為駐兵。明洪武21年建設沈陽城牆主要用於抵禦北部蒙古族、女真族的軍事攻擊。
這是建造沈陽城牆的最初目的。據記載,嘉靖22年(公元1543年)擴建沈城,北側「安定門」更名「鎮邊門」(九門,就在白塔小學對過),加固後的北門軍事防禦能力更強。公元1610年以後的十幾年間,在後金與明代的數年征戰中,沈陽明城牆除北門外,幾乎全部被毀壞。
清盛京城
如今中街的道路格局保留了原來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沈陽路與正陽街、朝陽街就是在原來貫穿城市的四條「井」字道路基礎上擴建的。四條道路將故宮圍在中間,與四條道路相對應的就是八個進出城的城門,即「八門對八街」。
城的東向,北為小東門(內治門),南為大東門(撫近門)。城的南向,西為小南門(天佑門),東為大南門(德盛門)。城的西向,北為小西門(外攘門),南為大西門(懷遠門)。城的北向,西為小北門(地載門),東為大北門(福勝門)。
努爾哈赤進沈陽後,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靠著鎮邊門內(即九門里)依照女真族建築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
後金對沈陽城牆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來城牆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牆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
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此時老沈陽城內除故宮外,還有汗王宮、11座王府、六部衙門、廟宇等。
內城城牆位置即如今東、西、南、北順城街。
Ⅳ 盛京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盛京是現在的沈陽。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沈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
沈陽市境內主要有遼河、渾河、繞陽河、柳河、蒲河、養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條,屬遼河、渾河兩大水系,水資源總量為32.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億立方米,地下水21.2億立方米。
(5)盛京是哪裡擴展閱讀:
沈陽東陵區多為丘陵山地;沈北新區北部有些丘陵山地,往南逐漸平坦;蘇家屯區除南部有些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同於洪區一樣,都是沖積平原。
新民市、遼中區的大部分地區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有少許沼澤地和沙丘,新民市北部散存一些丘陵。全市低山丘陵的面積為102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12%。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分布於東部山區的西坡,向西南漸拓。
沈陽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區於家房鎮。沈陽東部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遼闊平原。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均海拔30―50米。
Ⅵ 清朝時的盛京是現在的哪裡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年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廣義上盛京地區還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在內的整個東北地區。
Ⅶ 古代的盛京是當今什麼地方
盛京即清代自山海關以北至外興安嶺,內蒙古、外蒙古以東至日本海,奉天府尹及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所轄地區,概稱為盛京統部,三個將軍轄區都是平等的,都是省一級行政單位,是清帝國治下的三個特別地方。這三個將軍轄區的官員任免制度、行政單位和中原各省都不同」
Ⅷ 古代盛京是現在的哪裡
盛京,是清朝(後金)在1625年至1644年的新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
明末努爾哈赤攻下遼東後把首都由興京遷到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因畏懼明軍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擴建皇宮。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為留都。順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設奉天府,故沈陽又名「奉天」。
Ⅸ 盛京是哪個城市
沈陽。
盛京是清代兩京之一,今遼寧省沈陽市,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於此,皇太極建盛京城,並在此建立中國清朝,沈陽從軍事衛所一躍變為清代兩京之一的盛京皇城,開始成為東北中心城市。
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設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並稱,可見規格之高。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地理位置: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南連遼東半島,北依長白山麓,位處環渤海經濟圈之內,是環渤海地區與東北地區的重要結合部。
位於北緯41°48′11.75″、東經123°25′31.18″之間,總面積1.286萬平方千米。
Ⅹ 盛京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盛京是現在的沈陽。盛京是清朝在1625至1644年的首都,1644年~1912年的陪都。即今遼寧省沈陽市。天命十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並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沈陽迎來了歷史性轉折,從一個軍事衛所,一躍成為盛京皇城,逐步發展為東北中心城市。
沈陽市,簡稱沈,古稱奉天、盛京,是遼寧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共轄10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1.286萬平方千米。
沈陽位於遼河平原中部,東部為遼東丘陵山地,北部為遼北丘陵,地勢向西、南逐漸開闊平展,由山前沖洪積過渡為大片沖積平原。地形由北東向南西,兩側向中部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