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躲在什麼空間
1. 地震時我該躲哪
如果在教室里,地震來臨時,應該躲在桌子旁邊。當樓板垮塌時,桌子能為你承受一部分力,並且給你帶來部分存活空間。
如果在家裡,首先,在重心較低、且結實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並緊緊抓牢桌子腿。在沒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場合,無論如何,也要用坐墊等物保護好頭部。其次是開間比較小的衛生間牆角等地,盡量避開窗戶。
如果在戶外,盡量選擇空曠地帶,要保護好頭部,避開危險之處。
地震時要保持頭腦冷靜,及時作出避險的抉擇。
1、有條件時首選撤離房屋,迅速跑到空曠地帶。
2、室內避險時應迅速遠離外牆及門窗,可選擇廚房、浴室、廁所等開間小、不易塌落的房間避震,或躲在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千萬不要跳樓,也不能使用電梯。
3、室外避險時要選擇開闊地,避開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遠離高壓線、變壓器及化學、煤氣等有毒工廠或設施;正在行駛的車輛應當緊急停車,迅速離開汽車。
4、野外避險要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方向跑,逃離滾石流,也可躲在堅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
2. 地震時躲在三角空間里真的有用嗎
流言:一直以來都流傳一個地震求生的方法,就是要躲到「活命三角」空間中。按照這種說法,在地震中使用三角空間法,可以獲得超過90%的生存率,用傳統方法則會導致98%的死亡率。因此如果地震發生時不能躲在桌下、床下,應該迅速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卡普三角空間法的依據來自他挑選的幾張震後的廢墟照片,但他沒有說明這些空間在震前是否處於同樣的位置。還有證據來自卡普紀錄片里的模擬實驗,但他沒有像地震那樣使大樓搖晃,而是直接炸碎了大樓的承重柱,讓大樓垂直地平塌下來。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美國加州「減災教育組織」、伊朗國際地震工程學和地震學研究院等多家機構的專家調研發現:真實的地震都會有晃動;在大樓崩塌之前,各種傢具、電器和茶杯等物品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移位甚至「飛行」;而在崩塌的時候, 天花板和地板有可能從任意方向砸落,根本無法預料哪裡才是最終的「活命三角「。
3. 地震躲避方法
避震要點:
1、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2、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3、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4、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3)地震躲在什麼空間擴展閱讀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本地震帶約集中全世界15%的地震。
洋中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洋中脊。洋中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4. 發生地震時可以躲在衛生間嗎
發生地震時躲在衛生間是安全的第一選擇。
我國的房屋大部分是水泥預制板結構,垮塌後壓砸力非常強。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間」的地方才是最佳躲避地點。如承重牆牆角、大冰箱旁邊、堅固的傢具旁邊、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危急中也可以選擇桌子、床,在其旁邊抱頭屈膝,讓頭部低於床和桌子的高度,而且盡可能用枕頭、椅墊保護住頭部,這樣可以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體對人體的傷害,等主震後再逃生。
(4)地震躲在什麼空間擴展閱讀:
在家躲地震要把握三個原則:
1、地震發生的短暫瞬間,人們在進入或離開建築物時,被砸死砸傷的概率最大。因此,室內避震條件好的,要首選室內。若建築物抗震能力差,則盡可能從室內跑出去。
2、尋找可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如廚房、衛生間這樣的小開間,但盡量離爐具、煤氣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遠些。若廚房、衛生間處在建築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斷牆為薄板牆時,就不要把它選擇為最佳避震場所。
此外,不要鑽進櫃子或箱子里,一旦鑽進去後,肯定會喪失主動性,不僅會錯過逃生機會,還不利於被救。
3、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內。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不要選擇建築物的內側位置,盡量靠近外牆,但不能躲在窗戶下面;盡量靠近水源處,一旦被困,要設法與外界取得聯系,除用手機聯系外,也可通過敲擊管道和暖氣片,或打開手電筒利用聲、光方式進行聯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地震了,躲在哪裡最安全?
5. 地震時,如果還在房子里那躲在哪最安全
不要躲在桌子底抄下
國人從小到大,在防震演習中,老師總是叫學生躲在課桌下,道格得知這點後, 很焦急地一再呼籲:不要躲在桌子、床鋪下,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勢,躲在桌子床鋪的旁邊。他解釋,建築物天花板因強震倒塌時,會將桌床等傢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人以低姿勢躲在傢具旁,傢具可以先受倒塌物品的力道,讓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間。
2、不要躲在車內
道格說,即使開車時遇到地震,也要趕快離開車子,很多地震時在停車場喪命的人,都是在車內 被活活壓死,在兩車之間的人,卻毫發未傷。應該以卧姿躲在車旁,掉落的天花壓在車上,不致直接撞擊人身,可能形成一塊『生存空間』,增加存活機會)。
3、遠離帶有玻璃的傢具
在地震發生時,如果時間允許,盡可能的遠離帶有玻璃的傢具,如玻璃茶幾什麼的。否則運氣不好的話,即便你在這些傢具旁邊尋找到了生存的空間,飛濺的玻璃也有可能無法讓你等到搜救隊的到來,還記得嗎,脖子上的動脈一旦被劃開,血會直接噴射到幾米外,直接就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