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是怎麼形成的
⑴ 現實中的火焰山是怎麼形成的
現實中的火焰山為天山支脈之一,形成於五、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擠壓形成)。千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山區氣溫夏季可達47℃,太陽直射處,可達80℃,沙面可烤熟雞蛋。
⑵ 用現代科學解釋西遊記中火焰山是怎樣形成的
焰山是我國新疆境內吐魯番地區的一座山,因為吐魯番地區是一個盆地,氣溫很高,夏天最高氣溫有時可達40-50攝氏度,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岩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卧於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
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在這些溝谷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文字顯系誇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徵,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⑶ 火焰山形成的
火焰山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它的整個山體,全部由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組成。這些砂岩和頁岩是距今約1.7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白堊世的砂粒和泥土堆積而成的。那時氣候異常炎熱,堆積的砂石泥土中的鐵元素經過高溫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這些堆積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曲隆起,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深凹的吐魯番盆地中,構成了火紅底色的火焰山山體。
火焰山與一望無際的灰白色戈壁灘相映對照,紅色的山體分外醒目。每當盛夏,晴空萬里,氣溫奇高,灼人的陽光照射在山勢奇特的紅色岩石上,紅光閃耀,熱焰蒸騰,就像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
⑷ 火焰山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第地殼的運動
⑸ 火焰山形成的原因
http://www.srts.net/shenzhou/xinjiang_huoyanshan.html
火焰山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它的整個山體,全部由紅色的砂岩和頁岩組成。這些砂岩和頁岩是距今約1.7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白堊世的砂粒和泥土堆積而成的。那時氣候異常炎熱,堆積的砂石泥土中的鐵元素經過高溫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大量紅色的氧化鐵。這些堆積物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褶曲隆起,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深凹的吐魯番盆地中,構成了火紅底色的火焰山山體。
火焰山與一望無際的灰白色戈壁灘相映對照,紅色的山體分外醒目。每當盛夏,晴空萬里,氣溫奇高,灼人的陽光照射在山勢奇特的紅色岩石上,紅光閃耀,熱焰蒸騰,就像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
⑹ 現在科學家認為火焰山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火焰山古稱赤石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絲綢之路北道。呈東西走向。火焰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 山長100多公里,最寬達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禿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
現在科學家認為火焰山的形成與火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火焰山盤亘在吐魯番盆地中北部,阻攔效應使天山流水侵蝕的風化物質,難以進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後得不到物源補充,盆地自然越來越低窪。 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勢過低,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使得此地乾燥炎熱。火焰山山體溝壑林立,曲折雄渾,寸草不生。在炎熱的夏季,裸露的表層在太陽烘烤下溫度可達75℃,熱浪翻滾,使人透不過氣來。故素有「火洲」之稱。由於山地裸露,草木無覆,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以上世界唯一的熱火爐。
火焰山圖片:
⑺ 吐魯番火焰山是怎樣形成的
火焰山是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時,形成的。我就是吐魯番人,導游考過這個題。
⑻ 西遊記中,火焰山是怎麼形成的
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不是被太上老君放到八卦爐裡面煉嗎?煉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後,孫悟空出來了,一腳踢翻了八卦爐,有幾塊火炭掉入凡間,就形成了火焰山。
火焰山是我國新疆境內吐魯番地區的一座山,因為吐魯番地區是一個盆地,氣溫很高,夏天最高氣溫有時可達40-50攝氏度,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岩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卧於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
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在這些溝谷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文字顯系誇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徵,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⑼ 火焰山是怎樣形成的
煤層自燃,在新疆境內並不罕見。如今距離烏魯木齊市42公里的硫磺溝煤田,自清代光緒年間就是「裂隙縱橫,濃煙彌漫,岩隙間火焰呼呼,經年不絕。」到如今(2008年)已經有100多年了。此煤田火區歷時四年(1999年-2003年),於2003年才被撲滅。「天山是地質活動較為劇烈的地區,埋在地層中的水平煤層經過多次地質運動大多變為傾斜煤層,煤層露頭後與空氣接觸,氧化後積熱增溫,引發自燃,最終釀成煤田火災。」硫磺溝煤田火區項目技術負責人苗圃工程師這樣解釋道。 火焰山的炎熱乾燥,皆歸因於此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現實中的火焰山為天山支脈之一,形成於五、六千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期。千萬年間,地殼橫向運動時留下的無數條褶皺帶和大自然的風蝕雨剝,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勢和縱橫的溝壑。山區氣溫夏季可達47℃,太陽直射處,可達80℃,沙面可烤熟雞蛋。
吐峪溝麻扎村民居。火焰山地區的房屋,大半是半地窖式的,一半埋在地下。散熱快的土坯一直是當地主要的建築材料。
「吐魯番」為維吾爾語的「最低地」。此處地處歐亞大陸腹心,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周圍為大面積的乾旱區,夾處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格山脈之間,形成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又因氣候極度乾旱,流水搬運物質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積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盤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攔效應使天山流水侵蝕的風化物質,難以進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後得不到物源補充,盆地自然越來越低窪。 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勢過低,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高差超過5600米,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使得此地乾燥炎熱。故素有「火洲」之稱。由於山地裸露,草木無覆,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以上世界唯一的熱火爐。
吐魯番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雖然年平均溫度只有14.5℃,然而超過35℃以上的日數卻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熱天氣也有38日之多。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溫度能達到83.3℃,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熱極」。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佔一半,而托克遜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終年不雨或雨而未覺亦不足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干極」。
所以,盡管現在(2008年)已經沒有明火燒山,但是此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仍舊將火焰山造就為「火焰山」,將吐魯番造就為「火洲」。話說唐三藏西天取經路阻火焰山,遇一長者道:「敢問公公,貴處遇秋,何返炎熱?」老者道:「敝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三藏道:「火焰山卻在那邊?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卻去不得。那山離此有六十里遠,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卻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時便遭遇這一段對話,從此引出了鐵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如今的火焰山,依然屹立在吐魯番盆地北部,綿延100多公里,寬10公里,海拔500多米。《山海經》中將其稱之為「炎火之山」,維吾爾語叫「克孜爾塔克」,意為紅山,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火焰山山體溝壑林立,曲折雄渾,寸草不生。在炎熱的夏季,裸露的表層在太陽烘烤下溫度可達75℃,熱浪翻滾,使人透不過氣來。由於地層堆積比較水平,加上岩層軟硬相間,在經年雨水侵蝕下,順坡形成一條條溝壑。山體侵蝕下來的物質,在山麓前形成紅色的洪積扇裙,扇裙前緣在乾旱環境下又形成無數多邊形龜裂,格外引人矚目。
雖然高溫難耐,但火焰山山體卻又是一條天然的地下水庫的大壩。正是由於火焰山居中阻擋了由戈壁礫石帶下滲的地下水,使潛水位抬高,在山體北緣形成一個潛水溢出帶,有多處泉水出露,滋潤了鄯善、連木沁、蘇巴什等數塊綠洲,從而也造就了這一帶的生命。
火焰山為什麼這么熱?一直以來有幾種說法。頭一種說法來自吳承恩,他「認為」火焰山的生成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自太上老君煉丹爐出來,蹬掉幾塊帶著余火的磚,落到人間形成的。當然了,這是傳說。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火焰山的火,來自地下煤層的自燃。有學者在考察火焰山時曾經發現這一帶歷史上確實有過烈焰熊熊的時候,這是因為構成山體的地層中含有煤層。其中有的煤層厚達11米,它們曾發生過自燃,近地表較厚的已經自燃殆盡,而且還可以看見那留下的紫紅色燃燒結疤。關於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書上也有記載。王延德的《高昌行記》說,「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煙氣湧起,而無雲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而當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一次經過火焰山的時候,曾作詩《經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