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問題大全 »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8-04 05:02:27

1. 孔子的名言有什麼哪些

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5、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1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1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6、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9、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2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1、過,則匆憚改。
2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4、聽其言而觀其行。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29、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0、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3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5、不遷怒,不貳過。
36、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37、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4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4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4、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4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巧言令色,鮮矣仁!
47、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8、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5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52、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5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4、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5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2. 孔子的名言有那些

1、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5、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6、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1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1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6、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1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8、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9、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20、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1、過,則匆憚改。

2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4、聽其言而觀其行。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6、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7、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8、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29、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0、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3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5、不遷怒,不貳過。

36、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37、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8、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4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2、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4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4、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4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巧言令色,鮮矣仁!

47、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8、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0、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5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52、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5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4、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5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3.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

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

3、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孔子

4、學而不已,闔棺乃止。——孔子

5、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孔子

6、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7、過而不改,是謂過也。——孔子

8、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孔子

9、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1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11、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孔子

12、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

1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14、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15、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子

4.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9、是可忍,孰不可忍?
10、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2、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6、朽木不可雕也。
17、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8、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3、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2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26、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27、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9、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30、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32、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33、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37、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38、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9、不學禮,無以立。
40、有教無類。
4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4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4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48、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9、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50、禮之用,和為貴。
5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5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5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56、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8、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59、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6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1、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6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3、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 孔子的名言有什麼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來說有什麼因難呢?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解釋:用功讀書便忘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里,便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要到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5、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6.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50句以上。

人生態度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7.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釋義:孔子說: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

2、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釋義: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理,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談論什麼了。

3、不學禮,無以立。

釋義:孔子說: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釋義: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釋義:孔子說: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釋義:孔子說:「看見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著像他一樣好;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

釋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點做別人的老師了。」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釋義: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孔子說: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8. 孔子的名言有那些

孔子的名言: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 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
—— 孔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孔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 孔子

9.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