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拜校園事件電影
『壹』 科倫拜校園事件的十年回顧
2009年4月22日近千人聚集在科羅拉多州利特敦克的里門公園,紀念10年前發生的科倫拜高中校園槍擊慘案。據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報道,這起當時駭人聽聞的校園殺人事件造成12名學生、1名老師死亡,並引發嚴格管制槍枝的激烈爭辯,但10年過去,死傷更為慘重的校園殺人案仍然在美國時有發生。 1999年4月20日,科羅拉多州利特敦(Littleton)的科倫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兩名學生哈瑞斯(Eric Harris)及克萊博爾德(Dylan Klebold),全副武裝在校內冷血濫射,並安置爆裂物,意圖炸毀學校,結果造成12名同學及1名老師身亡,隨後2人也開槍自我了斷。
當時,這起事件不僅在美國,也引起全球矚目,透過媒體快速與實時的報導,大家驚訝於2名十來歲的青少年竟然能持有火力驚人的自動武器,在短時間內屠殺自己的同學與師長,並自製炸彈,想要摧毀學校。
10年後,科倫拜槍擊事件中犧牲了生命的學生和老師的親友,仍然大聲疾呼,希望他們親人的逝去能促成美國嚴格的管制槍枝;可是,10年前,呼籲嚴格管制槍枝火炮的聲音,只會比現在更大,然而,這10年間卻仍發生死傷更為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韓裔學生趙承熙帶著火力強大的武器,在9分鍾內於教學大樓中擊發170多發子彈。這起血案共造成27名學生與5名教職員喪生,成為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事件。 科倫拜高中血案兇手哈瑞斯與克萊博爾德,正是趙承熙心中的烈士;他們的共同點是心智狀態與常人有異。主張美國應嚴格管制槍枝的團體認為,再喪心病狂的人,如果無法輕易獲得武器彈葯,這些慘案或許不致發生,死傷也不會這么嚴重。
美國憲法第2修正案規定:「紀律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實屬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予以侵犯。」
槍枝管制的辯論,在美國一向是令正反雙方異常激昂的情緒性議題。
主張擁有槍枝權利的人士堅持,擁有槍枝是憲法所保障的神聖權利;然而,主張嚴格管制槍枝的人士與團體則主張,這項修正案內容起草時的背景是200多年前的民兵部隊,根本早已老舊過時。
一向主張嚴格管制槍枝的紐約市長布魯姆博格曾指出,美國每天有34人遭到謀殺,比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的死亡人數還多。
布魯姆博格說,假設你有1英里長的犯罪紀錄,你仍然能走進槍展會場,在櫃台買20把槍,然後無需查核,無視聯邦規定,就可以走出槍展會場大門。
「槍枝文化」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社會文化的一部份,從殖民地時代狩獵為生及持槍自保,代表了美國的拓荒精神。
擅長拍攝反諷電影的美國導演邁可·摩爾(Michael Moore)為凸顯美國槍枝管制鬆散的荒謬,曾拍攝以科倫拜高中校園殺人事件為題材的紀錄片《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嚴厲批判美國槍枝文化。此片上映時,正巧美國首都華盛頓在鬧狙擊手瘋狂殺人事件,在街上隨機濫殺無辜。
邁可·摩爾在該片中還親訪當時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的主席、影帝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摩爾拿著罹難學生的照片咄咄逼人地質問赫斯頓,讓這位美國硬漢無言以對,默默離開。
這部紀錄片獲得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法國奧斯卡凱薩獎最佳外語片、以及嘎納電影節影展評審團大獎,這是46年來唯一以紀錄片勇奪坎嘎納電影節大獎的影片。 1 從2008年開始,美國民眾掀起了一股購槍熱潮,槍支商店的各類槍支彈葯供不應求。購槍熱潮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更多的槍支進入美國社會將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呢?
羅伯特·馬庫斯(Robert Marcus)在弗吉尼亞州南部的諾福克市擁有一家面積達1千4百平方米大的槍店,這家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商店是諾福克市最大的一家槍店。馬庫斯毫不諱言過去幾個月來店裡生意的紅火程度:「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工作日都象是聖誕節前的購物日一樣忙。從2008年總統大選前開始到現在,我們的銷售業績穩步上升,從未間斷。和去年同期相比,我們的銷售增加了34%。顧客的流量也有顯著增加。」
馬庫斯的生意是美國目前槍支市場的真實寫照。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最新公布的數據,3月份該局進行的購槍背景調查數量同比去年上升了29.2%,而2009年第一季度的背景調查同比去年也增加了27.1%。聯邦法律規定,個人在合法購槍前必須先通過購槍背景調查,因此,背景調查的數量正是民眾踴躍購槍的有力證據。與此同時,美國的彈葯製造商也紛紛報告,目前彈葯市場的供應遠遠落後於需求。
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吉爾波特小型槍支商店的經理說,過去幾個月來,他們的槍支銷售量和顧客流量都有大幅度增加,而顧客也不再只局限於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共和黨籍中年白人男性,「不同年齡段的男男女女都有,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85歲的老婆婆或者是20歲出頭的妙齡女青年來買槍。」
『貳』 科倫拜校園事件的事件影響
由於這起事件和其他校園屠殺的震撼,許多學校開始實行反欺凌的政策,以及新的「零容忍政策」(zero tolerance)立即處罰所有攜帶武器和表現出威脅態度的行為。盡管哥倫拜恩校園帶來的恐懼影響,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絕不寬容政策實行得太過頭了。在槍擊後不久,一些基督徒開始著迷於報道中凱西·伯娜死前的對話,認為她在死前曾被其中一位槍手問道「你相信上帝嗎?」而她回答道「我相信。」於是便被殺害。但另一個說法則認為這是第一名遇難者瑞吉兒·史考特所說的。伯娜和史考特都被許多人視為是因信仰而死的烈士。但官方的調查則認為這段對話是由生還的瓦琳·施努爾說的。
當初槍擊開始的地點現在建立了紀念碑,屠殺中最多人遇難的圖書館則被拆除。在槍擊事件後,「哥倫拜恩」一詞成為家喻戶曉的校園槍擊代名詞。在後來的聖塔娜中學(Santana High School)槍擊案中,槍手查理斯·安德森·威廉斯據稱曾經向他的朋友說他要「再干一筆哥倫拜恩」,但就如同哥倫拜恩事件發生前一般,事先沒有任何人相信威廉斯會真的去做。許多之後的校園槍擊案的計劃也提起哥倫拜恩的例子,有的甚至還計劃要「勝過哈里斯和克萊伯德」。
盡管依據當時的法條,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在取得武器的過程中便已觸犯各種法律,但槍擊事件產生了要求更多槍械管制的聲浪。2000年,聯邦和州立法機構採行更多槍械的限制,要求槍械加裝安全鎖,並禁止進口高彈匣容量的槍械。雖然法條規定提供槍械給罪犯和小孩是犯法的行為,但在購槍者背景檢查和槍械展覽會的管理細節上卻有許多爭論。槍支游說團也竭力阻止這類立法,以免確保人民持槍權利的《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被進一步侵蝕。
『叄』 請問什麼電影好看啊
電影《不再讓你孤單》主要演員: 舒淇 劉燁 田亮 連凱 馮丹瀅 黃秋生 薩日娜 張頌文 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234.html 電影《蔡李佛拳》主要演員: 王寶強 葉璇 吳孟達 惠英紅 黃一飛 熊乃瑾 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233.html 電影《最愛》主要演員: 郭富城 章子怡 陶澤如 濮存昕 蔣雯麗 孫海英 王寶強 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218.html 電影《速度與激情5》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145.html 電影《美版野獸男孩》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210.html 電影《出軌的女人》 主要演員: 夏文汐 陳偉霆 吳家麗 林子祥 杜汶澤 葉璇 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207.html 電影《B+偵探》主要演員: 郭富城 廖啟智 徐正曦 譚耀文 觀看地址: http://www.mahuady.com/detail_dy/13166.html
『肆』 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中的持槍者艾瑞克·哈里斯的真實照片誰有
- -囧
我找找
『伍』 瑪麗蓮曼森出演過什麼電影
1.曼森在大衛林奇導演的《妖夜荒蹤》(Lost Highway,1997)中首次亮相。
2.又在前女友Rose McGowan的電影《風騷壞姐妹》(Jawbreaker)中露面。
3.其他電影還有 Asia Argento的《巧克力貓王》(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 2004),《血之獵 手》(Rise), 還有由北美的BMW製作的8部網路電影中的第六輯'The Hire: Beat the Devil' . 他曾在Micheal Moore的紀錄片《哥倫拜恩的保齡》(Bowling for Columbine)中被采訪,討論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於他的音樂影響等等。
4.他現在還在製作第一本自導自演的電影,Phantasmagoria: The Visions of Lewis Carroll。
『陸』 科倫拜校園事件的槍案結束
到了中午,特種警察部隊開始部署於學校外,大量救護車將傷者們送至地方的醫院。同時,學生和職員的的家屬們被安排在鄰近的黎霧小學(Leawood Elementary School)集合等待消息。
在下午12:20分在外頭部署的警方呼叫總部要求支援更多彈葯,以應付接下來的槍戰。不過一分鍾後建築物里的槍手便停止射擊了。下午12:45,數支特警隊小組開始分頭進入校舍,徹底掃盪每一個房間並檢查所有桌子和背包。在下午1:00報告發現了土製炸彈。特警隊小組在下午2:30開始疏散躲藏的學生們,所有的學生、教師和受雇員工都被疏散,在外頭的一處安全地帶接受醫療、審問,之後才將他們送至黎霧小學與家人團聚。警方直到下午3:30報告在圖書館發現大量屍體。 4月21日,炸彈處理小組徹底搜索了整個學校。官方在早上8:30宣布死亡人數為15人。早上10:00,炸彈處理小組宣布整棟建築物都安全了。到了早上11:30,警方發言人宣布警方已經在進行調查,13具屍體都還在學校里以供刑事鑒定人員拍攝現場。
下午2:30,傑佛遜郡地方檢察官大衛·湯瑪斯和警長約翰·史東召開記者會,稱他們懷疑有其他人協助策劃這起槍擊。正式的屍體身分識別還沒展開,但被推測死亡的學生家屬都已被告知。在整個下午和傍晚,剩餘的屍體逐漸被運離學校,送至傑佛遜郡法醫停屍處以供鑒定和驗屍。到下午5:00,死者的姓名開始公布,官方的正式報告也出爐了,宣布總共15人死亡、25人因槍擊事件而受傷。 在屠殺過後不久,一則新聞報道以對7名目擊者的采訪,主張有著第三名槍手存在。另一則采訪鄰近地區住宅的報道則主張,當天上午10:40左右,在幾個街區外有人目擊到克萊伯德的BMW轎車載著四個人,還稱BMW後方跟著一輛載著兩個人的棕褐色轎車。警方決定要注重這些傳聞,因為他們也懷疑為何哈里斯和克萊伯德兩人能攜帶如此之多的炸葯進入建築物。
兩名槍手的親密朋友和保齡球隊友南森·戴克曼,在接受測謊器測驗失敗了兩次後,也曾被懷疑是第三名槍手。但幾個目擊者證實他在屠殺開始前便已離開學校,而且也有目擊者在屠殺開始時看見他正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於是他被從嫌疑名單里移除。他在學校外頭打的報警電話和打給克萊伯德父親的電話也與屠殺時間沖突,證明他當時不可能在學校里。
另一個陰謀論指稱有狙擊手在屋頂上,一些警官和學生在屠殺開始時見到有人在圖書館上方的屋頂走動。但這後來被證實是一名學校僱用的屋頂修理工在圖書館屋頂進行定期的保養,在屠殺開始後他便一直躲在那裡直到整場事件結束。 在事件之後,大量的爭論聚焦於殺手們的動機為何、以及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與其他校園槍擊案不同的,兩名槍手最後都自殺了,使得這場案件格外引人注目,受害者無法經由逮捕和審判來發泄他們的憤怒,同時人們也更難尋找他們的作案動機。校園里學生間常見的小圈圈文化也成為討論的焦點。許多人主張他們兩人在學校被其他的同學所孤立,導致兩人的無助感、不安全感和沮喪感,也使他們強烈渴望作出引人注目的事情。一些學者也展開了揭露和阻止校園欺凌的計劃,避免再有青少年因此而累積憤怒和怨恨,作出類似哈里斯和克萊伯德的悲劇。
在槍擊案後的幾個禮拜,媒體報道將兩名殺手描述為「哥特文化(Goth)崇拜者」、被眾人排擠的「獃子」。但後來這種描述被發現是錯誤的,因為證據顯示哈里斯和克萊伯德都有親近的朋友圈子和非正式社交圈子,也絕非被孤立。由於媒體報道兩人與哥特文化的關聯,哈里斯和克萊伯德也被媒體誤認為與哥倫拜恩中學里一個名為「軍衣黑手黨」的學生社團有所牽連,但事實上兩人跟這個社團並沒有關系,雖然他們的一些朋友的確加入了這個社團。由於這次槍擊事件,遍布美國各地的許多學生和教師展開了抵制「哥特文化」的活動。
由於兩人最初的攻擊計劃仍是未知數,許多關於日期的陰謀論也依然存在。有些人認為原本的日子是選在4月19日——也就是克萊伯德的朋友羅賓·安德森幫他們購買其中幾把槍支的日子,但因為丙烷炸彈製作的耽擱而改至4月20日進行。一些分析注意到這一天與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是同一天,距離4年前的奧克拉荷馬市聯邦大樓爆炸案(4月19日)也只相差1天,同時距離大衛教派在韋科鎮事件中被剿滅(4月19日)也只相差一天,這些分析更進一步主張原本的計劃是在4月19日進行,兩名槍手都曾在錄像帶中提起他們將會作出比這些更為驚人的事件。一些人則認為他們選在這天是因為一年的學期即將結束了。
『柒』 科倫拜校園事件的介紹
科倫拜校園事件是1999年4月20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中學(Columbine High School)發生的校園槍擊事件。兩名青少年學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倫·克萊伯德(Dylan Klebold)配備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槍殺15人,並造成24人受傷,兩人接著自殺身亡。這起事件是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發生前,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
『捌』 你覺得有哪些是必須要看的電影呢
好的電影,不僅僅是讓人看看而已,它還會讓人沉思,思考人生的意義。1.《死亡幻覺》 :《死亡幻覺》是2001年推出的美國心理驚悚、科幻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東尼·達克的青少年,在一個擬人化兔子的慫恿下,做出一些為了要終結世界的破壞行為。 2. 《科倫拜恩的保齡》 :《科倫拜恩的保齡》是邁克爾·摩爾的第四部電影,本片獲得了第75界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導演以科倫拜校園事件為背景,將槍械合法化所衍生的問題赤裸裸的呈現在熒幕,內容極具爭議性,值得大家尤其是美國人反思。 可悲的是,14年後這部電影探討的問題至今仍然適用。
『玖』 求 科倫拜校園事件 Bowling for Columbine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科倫拜恩的保齡》是由邁克爾·摩爾自編自導的美國紀錄片,於2002年10月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源於美國科倫拜校園事件,通過講述槍殺案的背景、環境以及公眾對這個事件反應,深入到美國暴力事件的本質,把槍支作為一種符號來探討美國自由和自我毀滅之間的聯系與矛盾。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拾』 求 科倫拜校園事件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鏈接:
《科倫拜恩的保齡》是由邁克爾·摩爾自編自導的美國紀錄片,於2002年10月9日在法國上映。
該片源於美國科倫拜校園事件,通過講述槍殺案的背景、環境以及公眾對這個事件反應,深入到美國暴力事件的本質,把槍支作為一種符號來探討美國自由和自我毀滅之間的聯系與矛盾。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