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宣豐中學

宣豐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9-23 21:06:15

㈠ 羅店中學和顧村中學哪個

羅店中學好 上海市羅店中學

編輯本段學校簡介
羅店中學創立於1942年之初,創辦之初,馮玉祥將軍為之題寫校牌,葉聖陶、陳鶴琴、陳伯吹等知名人士相繼到校講學,之後著名教育工作者沈同文校長倡導 「艱苦樸素,勤奮進取」的校風,辦學卓有成效,成為蘇南辦學的一面紅旗。1956年轉為公辦寶山縣第二中學,1958年增設高中,1966年改名為上海市羅店中學。目前學校已成為現代化寄宿制高中。

[上海市羅店中學]

上海市羅店中學
學校地址
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羅新路707號
學校規模
羅店中學新校,佔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6萬3千多平方米,共有11棟建築樓體,有高標準的的行政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信息科技樓、藝體館、食堂,有1500個左右床位的學生宿舍、120個床位的教師宿舍、乒乓房、網球場、室內外籃球場,400米標准跑道等,一應俱全。學校現有32個教學班,學生總人數近1400人,教職工138人。
學校成績
學校先後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委員會特色學校,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雙擁模範先進集體,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中華美育學會美育研究會團體會員單位,寶山區素質教育示範校,寶山區五星級行為規范示範校等。
羅店中學能保持穩定的教學質量,近幾年還能做到高考一次達線率大專以上90%,二本60%,一本30%。其中09年二本82%,10年二本83.3%,均創近年來的新高。學校的長處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較好的發展,典型代表如99屆學生黨員趙膩,成為當年上海市高考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00屆雙胞胎姐妹、學生黨員馬佳、馬穎分別以538和529的考分被交大錄取;2001屆學生黨員、優秀管樂團團員馮安、馬純蔚均不用特色加分而憑500分以上的考分進入復旦,其中馮安又是當年寶山區高考總分第一名。
編輯本段學校特色
羅店中學創辦於1942年,前身是私立羅溪初級中學,寶山縣第二中學,學校在周邊地區一直有較好的聲譽,也有十分寶貴的校園文化積淀。據此,學校確立了將爭創美育特色學校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努力探索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中受到感染、感化和感悟。99年學校被中華美學學會美育研究會吸納為團體會員。作為美育的主渠道,藝術教育是羅店中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已成功申報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學校管樂團更是藝術教育中的一枝奇葩,四次在市級大賽中獲得金獎,99年被市藝教委列為上海市學生藝術團的一個分團,在其後幾年市教委、市文化局組織的好多次大型活動中,如世界中學生足球比賽、市國際旅遊節、市教工運動會、東方綠洲五?一游園活動等,均點名羅店中學管樂隊參加。日前,市管樂協會決定推薦羅店中學管樂團作為上海市18歲以下樂隊代表,參加今年七月在維也納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吹奏樂隊比賽」。復旦、交大、華政、海運、上大、上師大的管樂團中都有羅店中學輸送的學生,特別是華政,管樂團中絕大部分來自羅店中學。
編輯本段學校未來

[圖書館]

圖書館
羅店中學是上海市一期課改整體試驗學校,也是二期課改實踐基地。因此,教改意識相對比較強,教學理念的轉變了相對起步較早。相信,隨著辦學環境的優化,羅店中學必將建設成為底蘊豐厚、質量一流、特色鮮明、社會公認的上海市北部地區的教育高地。
編輯本段2010年羅店中學宣傳材料
一、概況
1、上海市羅店中學是上海北部地區新崛起的一所現代化、高標準的寄宿制高中。
2、學校現有34個教學班(高中25個,初中9個),學生總人數近1500人。
3、學校教職工近140人,其中中高級教師82人、校級骨幹教師36人、區級骨幹教師20人、市級骨幹教師3人、特級教師1人。各學科具有一批師德高尚、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師資力量雄厚。
4、學校榮譽:先後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初中教育委員會特色學校、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雙擁模範先進集體、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寶山區素質教育示範校、寶山區五星級行為規范示範校等。
二、硬體設施
上海市羅店中學坐落於羅店鎮羅新路707號,佔地150畝,投資2.4億人民幣,建築面積6萬 3千多平方米,共有11棟建築樓群,有高標準的行政樓、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信息技術樓、藝體中心、食堂,有1500個床位的高標準的學生宿舍、 120個床位的教師宿舍等,有乒乓房、網球場、室內外籃球場,有400米標准跑道的操場。教學環境、教學設施具有上海一流水平。
三、辦學實績
羅店中學已有66年的輝煌歷史,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始終位列前茅。99屆趙膩同學獲得上海市高考理科狀元,並被清華大學錄取;2001屆馮安同學獲寶山區文科高考狀元。近年來高考本科率穩定在70%左右,升學率達99%,每年均有部分同學被復旦、交大錄取,2008年楊尚東同學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自主招生的綜合考試和面試之後,被復旦大學預錄取。
學校管樂團是上海市學生藝術團,享有管樂特長生的招生權和推薦權。學校每年都有一大批藝術特長高三學生通過藝術類(管樂、美術)專業測試,分別考進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
四、管理特色
學校各項管理規范、嚴謹,尤其重視細節管理,校風、學風、教風優良,是廣大學生求學進步的好地方。
寄宿生管理科學、有序,早鍛煉、早自習、晚自習做到每班配備一名任課教師全程負責管理,學校具有濃厚的學習氛圍與文化氣息。

㈡ 南寧市的初中有哪幾所比較好

1、廣西大學附屬中學

始建於1934年,1972年起開始面向社會招生,招收適齡兒童入學。1998年原廣西大學附屬中學和原廣西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合並組建新的廣西大學附屬中學,並於當年經自治區教育廳批准按照國有民辦模式運作。

2003年學校先後貸款四千多萬元在現在的校址興建了新校區。2009年,廣西大學附屬中學經自治區教育廳批准規范為民辦學校。

2、南寧市新民中學

南寧市新民中學是經南寧市教育局批准(南教辦社〔2001〕19號),由南寧二中自籌資金於2001年秋創辦的民辦性質的學校。學校位於新民路與民族大道交匯處、市電信大樓東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民族大道18-1號。新民中學因創辦學校南寧二中地處新民路而得名。

3、南寧三中

學校始於1897年維新人士余鏡清創辦的南寧烏龍寺講堂,曾用過的校名有廣西省立第一中學、廣西省立第一高中、廣西省立第一聯中、南寧中學、南寧高中等,1955年改為現名。

4、南寧市三美學校

南寧市三美學校是一所於1996年經南寧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南寧三中創辦的國有民辦學校,是青秀區民辦市重點中學。

5、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初中部)

天桃實驗學校,創辦於1956年,91年被國家教委列為中國名校,94年被國家教委定為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實驗學校,96年定為自治區整體改革實驗學校,全國小語"四結合"實驗學校。98年又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全國、全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99年被評為全國德育實驗學校、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實驗學校、南寧市一級學校、南寧市先進單位。校園面積54畝。

6、南寧市外國語學校(初中部)

南寧外國語學校是全日制、寄宿制公辦完全中學,是廣西示範性高中和示範性特色學校,是廣西第一所在教育部備案的國有外語學校,是國家外語教學實驗基地。學校的前身是南寧市第十二中學,創建於1962年。校園佔地面積139畝,地處廣西首府大學園區和高新開發區內。

7、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初中部)

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創建於1985年,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和南寧市政府撥款興建的市直屬完全中學。學校有兩大校區。

民族大道校區(民族大道58號)校園佔地面積12227平方米(約18畝),五象新校區(廣西體育中心旁)校園佔地面積95737平方米(約143.6畝)。目前,學校有42個教學班,其中高中18個班,初中24個班,在校學生2255人。五象校區為全寄宿制高中,預設36個教學班,招生1800人。

8、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初中部)

南寧十四中創建於1964年12月9日,至今已有四十四年歷史。2001年7月,經南寧市政府批准,南寧市教育局將南寧市十四中與南寧市三十中強強聯合,組建成新的南寧市第十四中學。

新的南寧十四中實行初中部、高中部分部分址管理,現有初中37個班,高中30個班,教職工230人,學生3400多人,是南寧市規模最大的中學。

9、南寧市沛鴻民族中學(初中部)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是南寧市一所國有公辦高級完全中學,是全國民族中學示範校、自治區示範性高中。沛鴻民族中學前身是廣西軍區小學校(始創之初又稱廣西軍區幹部子弟學校),創建於1952年6月1日,2007年底,學校正式將東、西校區更名為桃源校區、江南校區。

10、南寧市第八中學(初中部)

南寧八中創辦於1958年,是西鄉塘區公辦市重點中學,舊校區位於西鄉塘區,新校區位於高新區內相思湖畔,面積150畝。

㈢ 四川省合江縣合江中學歷任校長名字

合江縣簡介
合江,地處川南邊陲,東與重慶市的江津市接壤,南與貴州的習水縣、赤水市為鄰,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三江交匯於此,系長江出川第一縣,屬盆周山區農業縣。合江縣建制於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初名符縣;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改為合江;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合江縣又改名為符陽縣,後於明太祖洪武初年(公元1368 年)才恢復合江縣名稱,沿用至今,現隸屬瀘州市。合江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長江上游岸邊置縣最早的三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2436平方公里,人口 84萬多。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氛圍和優良的教育傳統
儀書自古以來,合江以歷史悠久、山川秀美、人傑地靈、文化傳統優良著稱。著名文學家,詩人杜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文天祥、楊慎、王士禎以及民國時的朱德、馮玉祥等人都先後到過合江,作詩記游。在清末民初時合江有留日學生百餘人,有「小東洋」之稱。一時名人薈萃,讓人留連忘返,營造了符陽大地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和優良的教育傳統。合江中學就深深地紮根於這片沃土之中。
編輯本段歷史
公元1754 年
合江縣在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 年)起就在縣城內創辦了鳳院,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開始創辦新學。就是在這樣一個有重教興學傳統的地方,由當時的知縣薛宜璜,視學劉天賜於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籌建縣官立文科中學堂,張開文任監督(校長),1910年正月開始招生,定名為「合江縣官立文科中學堂」,建校之始是與城內縣官立高等小學合住,次年搬遷到合江縣城城西風景秀麗的中南山上的川主廟,9月民軍起,校舍駐軍,學校停辦。
1912 年至1946年
1912 年,政府通令改學堂為學校,改監督為校長,7月,籌議將西門外的武侯祠增加為校址,8月開學復課,更校名為「合江縣立中學校」。9月奉教育部令,規定新章 「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國民為宗旨」,確定修業年限為四年。1916年帝制之役,北軍駐校,學校再次停辦,這年秋北軍離開,學校才又開校授課。 1923年8月,奉省長訓令,按照《四川實施新學制討論會議》辦學,中學三年畢業,校名改稱為「合江縣立初級中學校」。1946年下期增設高中部,始為全日制完全中學,定名為「四川省合江縣立中學校」。
1949 年至1962年
1949 年秋初中開始招收兩個班,1951年初,合江女中合並到合江中學,開始男女合班上課,同時合江師范校也合並到合江中學,稱四川省合江縣中學校師范部,獨立上課,下期,合江師范又分立建校。1952年初學校被省政府更名為「四川省合江縣第一中學校」,1953年學校成立教育工會基層委員會,1954年上期學校成立「共青團合江中學總支委員會」,1957年下期成立「共青團合江中學校委員會」,1959年合江中學建立「黨支部」,學校大禮堂落成,1961年下期,初中部遷至菜壩中學校址內行課。1962年起,學校又被省政府更名為「四川省合江縣中學校」,簡稱「合江中學「,其校名沿用至今。
1963 年至1979年
1963年下期,初中部由菜壩中學遷回校內。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開始停課,1969年1月學校恢復活動,1970年春季開學,招收初中新生14個班,班級改為連、排建制,5月「合江中學革委會」成立。1971年秋,開始招收一個班高中。1973年9月「合江中學大橋分校」建立。1974年取消學生組織的連、排建制形式,恢復班級組織和班委會。1976年8月,「合江中學大橋分校」結束,分校更名為合江縣大橋初級中學校。為了開門辦學,1976年下期在密溪場招收一個高中班,由學校安排教師到密溪授課。1977年底恢復高考制度,密溪高中班遷回校內上課。1978年撤消學校「革委會」恢復學校領導名稱,當年合江中學被確定為宜賓地區重點中學,後為瀘州市重點中學。1979年4月,教育工會重新建立,並開展活動。
2002 年至2005年
2002年3月被命名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2003年7月,合江中學菜壩教學區被縣委、縣府整體賣給了合江縣少岷職業學校。2005年5月,縣委、縣政府將合江縣菜壩職業高中劃歸合江中學管理,成立了合江中學菜壩教學區。
編輯本段發展
簡介
自學校創建以來,學校的辦學規模就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擴大,設施設備也在不斷完善。從建校初期的幾座廟宇,一二百名學生,十多名教職工到解放初期,學校已發展到了總面積有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500多平方米,在校學生從800多人,教職工40多名的規模。
解放後
解放後,學校更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具有高初中27個班,學生1800多人,教職工80多人,佔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20000平方米的規模。成為原宜賓地區,後為瀘州市的重點中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學校的規模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學校佔地100600 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2102平方米。其中有現代化設施的,總面積為14680平方米的教學及辦公綜合樓四幢,有裝備符合國家級示範高中標准設施設備的,面積11000平方米的科技及圖書大樓一幢,有400米六道環形跑道的標准塑膠田徑運動場,有建築面積為861平方米的室內體育館,以及標准游泳池等體育設施。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現已基本達到了「國示」標准。學校的後勤設施也有了極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全市一流、設施完善,面積達2700多平方米的學生餐廳,有建築面積16881平方米的學生公寓(宿舍)6幢。這現代化的設備,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是莘莘學子的求學勝地。
編輯本段歷屆英才
植根於濃郁歷史文化氛圍中的合江中學,在建校初期,就把辦學思想的觀念看作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以合江中學的先賢們於一九二五年把「勤慎公群,德智體美並重與兼通」作為校訓提出來,並譜製成曲,作為校歌一直流傳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這一鮮明的辦學思想在合江中學一直得以傳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為這一鮮明辦思想的形成和不斷完善,是合江中學辦經驗的總結和幾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合江縣社會發展和文化生活的歷史積淀,體現了合江中學質朴的教學觀、質量觀和人才觀。通過近百年的辦學,不僅擴大了規模,改善了條件,完善了設施,同時還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教育傳統。經數代合中人的艱苦創業,團結拼搏,又融2000餘年源遠流長的合江文化於一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辦學業績。合江中學在建校之初,先有一些晚清舉人、監生在此就教;接著又加入了一些留日、留歐歸來的學生來此執教;在三十年代又有如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評論家王朝聞等名流學者在此掌門。通過他們的敦敦教誨,合江中學共畢業學生2.6萬多人,培育出了眾多的英才傑士。正如解放前校園內的一幅對聯所雲:「喬木蔭雲天,問古今楨干良材,枝葉幾經鳴鳳宿;大江流日夜,欲吩咐煙波漁父,長竿直釣卧龍來。」中南山校園的確是鳴鳳曾宿之處,卧龍潛修之所,喬木生長之地。合江中學畢業生蛟騰鳳起,事業多有所成,不乏成績卓著者。早先有畢業於初中第五班並與鄧小平同批赴法留學的中共早期優秀黨員,在三十年代曾任中共四川臨時省委書記的穆青和在解放後曾任四川省省長和中央統戰部部長的李大章;稍後有畢業於初中二十一班創辦《挺進報》,犧牲於重慶國民黨監獄的成善謀烈士。還有著名教授穆濟波、盧劍波,著名翻譯家符家欽,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著名作曲家、《洗衣歌》的作者羅念一,美術家楊洪烈、陸沉(陸賢能),原重慶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著名教授姜治文等名流學者從這里走出。從這里走出的還有原公安部法制司司長王學林,原雲南省計生委主任吳坤儀,原《農民日報》主任編輯陳代安,留美博士萬克林,留日博士金平等國家棟梁之材。此外,還有中共瀘州市委副書記文耀友,合江縣政協主席李世賢、縣委副書記宋曉紅、副縣長蘇世毅和一大批企業家、鄉鎮幹部、農村致富能手、人大代表等高素質的,為地方經濟建設和推動當地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服務人才和致富能手。僅是從2001年至2005年,就有高中畢業生2936人,為國家培養了2013名大學本科新生,其中重點大學289人,真可謂合中人在三江之水,少岷靈秀的孕育下,英才輩出。 學校一直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抓住機遇,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獲得了以下榮譽稱號: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實驗教學示範學校、四川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四川省園林式單位、四川省綠化示範學校、四川省檔案管理三級達標單位、四川省青少年國防知識競賽先進單位、瀘州市文明單位、瀘州市教育常規管理先進學校、瀘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編輯本段發展前景
在長期的教育發展和改革實踐中,合江中學始終把學校看作是辦學的主體,努力樹立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目標,追求學校自身的辦學風格和特色,形成自有的校園文化和學校靈魂,使學校成為具有自我意識、自我發展、自我改革、自我價值追求的發展主體,並在發展中學會發展,努力尋求適合校情的發展之路。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豐富了合江中學的辦學思想,形成了顯著的辦學特色。近年來,學校在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條件和辦學效益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突破,成為了川南強校,其辦學效益影響輻射到了川南、渝西、黔北等地。以此為基礎,我們決心把合江中學創辦成為一所能夠促進城鄉學生「成人+成才」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實現教育為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推動當地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與進步為重要任務的,四川盆周山區農業縣城,具有學習升學型組織特徵的高效益,有特色的示範性普通高中。 合江中學現為縣屬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要任務的普通高中,實行了校長負責制,黨總支監督保證,教代會(工會)參與民主管理。學校內部設三處兩室,即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教科室和黨政辦公室。管理網路為黨、政、工、團四條線,學校、處室、年級組(教研組)三個層面,渠道暢通,運轉協調。學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制定了《四川省合江縣中學校章程》,執大法、行小規,依章行事、依法治校、依法執教。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合江中學現有52 個高中教學班,在校學生3204名。有在崗教職工237人,其中教師210人(含兼職教師),職員13人,工人14人。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88.6%。在 210名教師中,本科學歷201人,占教師總數的95.7%,專科學歷的9人,占教師總數的4.3%。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7%,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 12人,在讀5人。學校現有中學特級教師3人,中學高級教師64人,占教師總數的30.5%。中學一級教師72人,占教師總數的51.4%。34歲以下的青年教師108人,占教師總數的51.4%。35歲至54歲的教師90人,占教師總數的42.9%。55歲以上的教師12人,占教師總數的5.7%。在教師中,全國優秀教師6人,省優秀教師8人,市級優秀教師17人。學科帶頭人市級15人,縣級25人。骨幹教師市級18人,縣級29人。有市縣黨代表、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政協委員、政協常委等5人,市級及以上教育學會及各專業委員會理事及以上成員16人。
編輯本段學校領導
學校領導班子18 人,其中,總支書記1人,校長1人,副校長3人,黨政辦公室主任、副主任各1人,教科室主任、副主任各1人,教務處主任1人,副主任2人,政教處主任1 人,副主任2人,總務處主任、副主任各1人,除總務處主任是專科學歷外,其餘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並都兼任了一門高中學科的教學。 合江中學現正在縣委縣府的領導下,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帶領全校教職工銳意進取,勵精圖治,以飽滿的激情、沖天的干勁向創「國示」發起了最後的攻堅,合江中學有過輝煌的過去,在這場攻堅戰中,我們合中人有這個實力和基礎,有這份豪情和信心,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努力將合江中學創建成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㈣ 南壩中學和宣漢第二中學哪個好

宣漢縣以內南中排第二

㈤ 宣漢中學好還是平昌中學好

我把兩個學校的資料給你,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平昌中學
學校介紹
四川省平昌中學創辦於1938年,始名「私立巴陽初級中學」。創建伊始,陶行知先生就給學校題寫了「追求真理,服務人群」的校訓。六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平中人傳承著先生的求索精神,在大巴山這片文化荒原上辛勤耕耘,播撒文明,推動學校不斷朝著巴蜀名校、中華名校邁進。2000年評為四川省重點中學,2002年,學校成為四川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有教學班101個,近幾年來,每年向大專院校輸送合格新生800人以上,近200餘人進入重點大學深造,高考十年蟬聯全市同類學校之冠。2004年高考取得了上本科線913人,市文科第一、二名和理科第一名均在我校,上清華、北大4人的優異成績。1990年至2004年,高中學生參加各學科聯賽和奧林匹克競賽獲國家級一等獎2人次,省級獎89人次,研究性課題在2003、2004連續兩年獲得省一等獎。學校有2個科研課題獲四川省教學成果三等獎。建校以來,已為國家培養畢業生近3萬人。

校園環境優美,設施設備齊全。學校坐落在省級旅遊風景區——平昌縣佛頭山森林公園下,佔地153畝,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校園四季綠樹掩映,鳥語花香。有辦公大樓1幢,教學樓7幢,有300米、20 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各1個,風雨球場1個,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理、化、生實驗室;藏書16萬多冊的圖書閱覽室,有能容納3000人同時就餐的學生食堂,9000餘個床位的學生公寓。擁有多媒體教室、閉路電視、遠程教育教學系統、校園網站等先進的教學設施,運動場館寬敞,實驗儀器先進,圖書藏量豐富。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43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116人,中級教師149人。教師具有碩士學位5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結業29人,本科學歷246人。有省、市、縣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66人,學科專業委員會理事68人次,參加全國各學術團體8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2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3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省市縣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幹80餘人。現有教學班108個,學生9300餘人 。

教育理念
辦學思想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學校內部管理嚴謹。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為辦學思想,堅持「以管理正校風、以校風促質量、以質量創品牌、以品牌求效益,以效益謀發展」的工作思路,構建了可持續發展機制和適應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發展的教育模式,鑄就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善教」的教風和「勤學尚美」的學風,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辦學目標
開放型、實驗型、示範型、高質量、有特色的一流學校
辦學特色
開放、民主、創新
育人目標
培養品質高尚、智能卓越、身體健康、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高校新生和現代建設者
辦學方略
學校按照「科研興校、名師強校、優生名校、質量立校、特色樹校」的辦學方略,大力加強教學科研工作,教改科研空氣濃厚.。先後承擔國家、省、市、縣教改科研課題36個,已結題24個。學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600餘篇,310多項教研成果在國際國內獲獎,出版個人專著58部,合著103部。學生在參加研究性學習、科技創新大賽和奧林匹克數、理、化、生等競賽中共2000多人次榮獲國家、省、市、縣獎勵。
校 訓
追求真理,服務人群
校 風
博學篤行
學 風
勤學尚美
宣漢中學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學校擁有東、西區兩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252畝,建

校園環境(18張)
築面積9萬余平方米,綠化面積5萬余平方米。

1999年投資數百萬元,新建和裝備了集信息技術、實驗於一體的科教大樓及圖書大樓。建有3個網路教室,15個多媒體演播室,6個理化生標准實驗室,5個儀器保管室,3個閱覽室;擁有圖書10餘萬冊,微機300多台;班班實現了「三機一幕」,形成了「三網合一」信息技術教育平台。2000年引資400萬元修建了設施齊全的學生公寓。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13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0000餘人,其中高中93個教學班,初中44個教學班。在崗教職工504人。先後有40多人獲得全國或省級優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及優秀教師稱號以及 「五·一」勞動獎章。
從厚重的歷史中,從競爭的現實里,宣中充分認識到: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為此,學校實施了「師表工程」「青藍工程」「名師工程」,建立了「一幫一」制度,推出了「教師校本培訓工程」,大力造就一批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教藝精湛的教師隊伍。學校鼓勵教師在職進修,先後派出5名一線教師到日本、英國、新加坡等國家考察學習;2000年與西南師大聯合開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002年選送英語教師周伶俐到英國諾丁漢大學進修。學校與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川大、西南大學、川師大、達師專、市教科所等建立了科研協作關系,與北大附中、北京四中、黃岡中學、成都七中等全國知名中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經常聘請外籍教師上課,邀請各地教育專家來校講學。學校國家級科研課題2個,省級課題2個,市縣共管項目45個,校級課題50個,個人申報課題30個。教育科研如火如荼,教育實踐扎實高效。

3教學研究
全校教師在各級報刊發表和獲獎的教研論文達600多篇,出席國家級和省級學術會議者29人,國家級、省級學會會員36人,省、市學會的理事12人,省特級教師、教育教學專家後備人才7人,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5人。先後有王專、李文欽、崔吉海、趙文祥、劉廷富等5人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及優秀教師稱號,章雲格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鄭雄策、庹傳亮、牟必繼、伍先華等15人獲省級表彰,66人獲市、縣表彰,78人成為省、市骨幹教師。

4辦學模式
辦學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宣中以「厚德勤學,勵志篤行」為校訓,以「嚴謹篤學,求是創新」為校風,以「敬業愛生 博學求真」為教風,以「自強自律、勤學思創」為學風,
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宣中大膽突破單一辦學模式,建立了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踐課程三結合的課程結構。特別是在文科教育中,突破書本限制,變革課堂形式,探索考試模式;書籍報刊、電視網路成了學生求取真知的平台;研究性學習深入高效,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對下崗擇業、社會低保、城市環保、川劇嬗變、地質災害等社會問題作調查研究,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宣中文科教育現象。
學校活動豐富,形式多樣。每年定期開展元旦晚會、「五·四」藝術節、九月軍訓、金秋歌手賽、秋季運動會、中學生成人儀式,入學典禮等活動。不定期舉行反對邪教,篤信科學;遠離毒品,珍愛生命;拒進網吧,熱愛學習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夏令營活動。英語、寫作、科創、電腦、田徑、舞蹈等10多個興趣小組有聲有色,校園社團從零文學社魅力無窮,成為全國各類文學刊物及媒體爭先報道的焦點,成立以來先後被評為全國十佳文學社、全國百佳文學社、全國創新教育實驗基地等眾多榮譽稱號。校園電視台成為亮麗風景,被評為全國百佳校園電視台,《德育》《來鹿文學》《今日宣中》特色鮮明,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了很好發展。10餘名學生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證書,上百人次獲奧賽獎、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獎、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獎,600多篇習作在全國各類報刊發表,形成了數百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美術作品獲「中日少年兒童藝術展」特等獎,單人舞《雨花》獲省中學生藝術節一等獎,武術比賽獲省一等獎,各級各類體育比賽屆屆受矚目,次次有獎杯。

5高考成績
據統計,從1573年來鹿書亭到1916年的「宣漢縣立中學堂」,再到2000年的「四川省宣漢中學」。宣漢中學為社會培養了28000餘名合格新生從宣中走進高校,其中800餘人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據統計,從2008年到2015年宣漢中學文科上線人數一直穩居達州全市第一位。[3-4]
2015年高考,一本上線376人(文科93人,理科283人),比2014年凈增64人,增長率21%,其中應屆316人,創歷史新高。本科上線1464人(不含藝體),其中應屆1075人(不含藝體),上線率61%,創歷史新高。600分以上28人,其中文科5人、理科23人。理科最高分640分,文科最高分616分。達州市文科前10名,我校有3人;理科前10名,該校佔4人。文科本科上線529人,穩居達州市第一位。文、理科重本上線和本科上線人數均居達州市第二位。[4]
2014年高考,一本上線312人,較2013年增加101人,增長48%;本科上線1568人(不含藝體),較2013年增加178人,增長13%。一本上線人數和本科上線人數均創宣漢中學高考歷史之最,居達州市第二位。文科依然保持強勁勢頭,其中一本上線52人,本科上線452人,穩居達州市第一位。藝體類上線人數126人,居達州市前列。2014年,宣漢中學再次創造了達州教育界的升學神話。3名學生被清華大學錄取、2名學生被北京大學錄取、5名學生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1名學生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由此,宣漢中學成為達州歷史上,一年考入北大清華最多的學校。

6校園社團
從零文學社
2007年,從零文學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春風中誕生了,成為學校第一個學生創辦的由學校指導、學生自主管理的校園社團。文學社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開發學生文學創作潛力,活躍校園文學創作,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配合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為發展目標,以追求純文學、探討文學與人生的關系,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及社員的交際能力、口才能力以及藝術欣賞水平為活動目的。我們的宗旨是:「讓文學之筆自由舞蹈,讓青春之夢盡情翱翔!」宣傳語是:「從零開始,一切精彩」、「零度文學,從心起跑」。文學社堅持學生自我鍛煉的原則,均由學生擔任社長、總編,學生也獨立承擔了撰稿、收稿、選稿、評稿到改稿、編輯、校對、排版的全程工作。文學社組織機構健全,分為社委會和編委會。文學社也大力開展從零杯創新作文大賽、詩歌朗誦、校園辯論賽、語文知識競賽和語文趣味活動,組織演講、創作筆會、文學沙龍、社會調查等活動。極大的激發了社員的積極性。成立以來,從零文學社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現已成為學校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社團。文學社的發展得到全國、省、市、縣作協關心,中國作協副主席、省作協主席阿來,市作協主席鄒亮等先後蒞臨我校指導工作,文學社還聘請中國少年作家協會主席張政、中國青少年作家協會主席張金童擔任文學社顧問團主席;全國中小學文學社研究中心秘書長赫學穎,劉增傑、羅偉章、牛放、邱易東、李青、馮國平、陳曉輝等當代著名作家、雜志編輯出任文學社顧問,成為文學社不斷進步的智力源泉和創新動力。文學社還是全國中小學文學社團研究中心團體會員。文學社先後被教育部關工委社區教育中心、課堂內外雜志社評為「全國創新作文教育實驗基地」、「全國創新作文核心文學社」、2010年被北京大學中國語文語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等評為「全國百佳文學社團」。2011年被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 、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全國中語會、語文報社評為「全國十佳文學社團」。《課堂內外》、《語文報》、《考試指南報》、《高中生學習》、《學生文摘》、《達州日報》、《華西文學》、中國校園文學網、創新作文網、中國散文網、世界華人少年作家網等雜志社、報社、網站先後刊登我社社員文章或專版介紹、報道我社。文學社社員先後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文章近百篇,在各項徵文比賽中,有許多社員的作品獲國家省市等各級獎勵,社員先後榮獲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內報刊最佳編輯一等獎、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一等獎、全國中學生原創文學大賽散文類最高獎,還培養出了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等眾多文學新星。才華橫溢的從零之星,還被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青年政治學院、四川大學、湖南大學等眾多名校錄取。文學社還不斷加強網路建設,QQ群、網站、博客、微博都成為文學社發展重地和社員暢所欲言的場所;社報《從零》也有著極大的特色,在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內報刊評比活動中榮獲最佳社團報一等獎(四川省前列),並摘得全國最佳編輯獎桂冠。從零正在全面發展……

㈥ 肇慶宣卿中學中考有肇中、一中指標生嗎

存在的。

肇慶,古稱端州,是廣東省地級市。廣州都市圈城市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肇慶封開(古稱廣信)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粵語的發源地,肇慶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交匯處。

肇慶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肇慶東鄰穗、深、港、澳,背靠祖國大西南,是經濟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肇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城區的七星岩,素有「嶺南第一奇觀」的美譽;鼎湖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岩等景點次遞展開,構成了千里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漢代到清代,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考古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2230多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設四會縣是廣東省4個最早建制縣之一;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高要縣;隋朝開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設肇慶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

截至2019年10月,肇慶市戶籍人口為450.15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約170萬人。 2019年,肇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8.80億元,比上年增長6.3%。第一產業增加值386.0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925.45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937.33億元,增長7.0%。

㈦ 龍華新區觀瀾中學好不好

好不好都是要看標準的。你想要上什麼樣的學校是你自己的選擇。我上過觀瀾中學。它位置比較偏,龍華新區的偏遠地方,但最近哪裡可以通往觀瀾湖新城HM,以及高爾夫球場。(我地理不是很好,不知道這樣表述合不合理),但是,假如你住的比較偏中心區,比較難到這里。近年道路整改了很多。可以坐地鐵到清湖地鐵站再坐電車到終點站,走路或者坐幾站公交就可以到。它還算是個氛圍不錯的學校,處在居民區中間,而且旁邊是個觀瀾汽車站,emmmm,人還是挺多的。但是只要你有心學習,這些都不會對你有什麼干擾。至於老師,他們都是有自己的職業操守的,我遇到的都是好老師,你只要願意學,老師都肯教。如果你放任自流,老師就算是抓著你苦口婆心,你也會覺得老師不好。校內環境,宣傳照片上依山傍水,但曾經,那條水,也就是觀瀾河很臭,現在不會了,有關部門已經整改,干凈一些,山確實不錯。在高考那段時間,你上去走走,空氣清新,整個人都會放鬆,你還會看到鍛煉身體的老師,或者是背書的同學。教學樓資源什麼的挺好的,有空調,走廊有直飲水機,課室內你們也可以自己買飲水機裝(不過現在比較少了),科學樓有實驗器材,很少去,設備在那邊。藝術樓比較老舊,水泥地板,那些是很有歷史的樓了。宿舍確實是比較糟糕。但不要太嬌貴還是能住下的。你對宿舍要求多少?單人間不可能。我沒住過不評價。食堂是所有學校的難題。我沒吃多少,但確實,一言難盡。這是我對觀中的評價。作為我的母校,我的說法帶著我的情感。我很難過,那些批評學校的人,假如你們是觀中的學子,那你們批評可以;但是作為局外人,我想說,你們沒資格。(個人觀點,勿噴)

㈧ 南京前十所最好的初中和前十所最差的初中

1、南京外國語學校

南京外國語學校簡稱「南外」,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30號,是全國首批外國語學校,是江蘇省重點中學,是教育部批準的具有推薦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學校之一,也是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博雅計劃」和清華大學「領軍計劃」自主招生的入選學校之一。

2、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前身為南京樹人國際學校,是由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於2001年獨資創辦的一所民辦初中。2013年起學校逐步搬遷至鼓樓區渡江路,實現由民辦向公辦的改制。

3、南京市金陵中學

金陵中學,簡稱「金中」,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創建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當時為匯文書院,是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在華創建的教會學校,1910年(清宣統二年)與宏育書院合並為金陵大學,改中學堂為附屬中學,簡稱金大附中、金陵中學。

4、南京市揚子第一中學

揚子一中是一所獨立初級中學,創建於1984年。目前有兩個教學區,4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770餘人。教職工170餘人,學校師資雄厚,師資達標率100%,本科率85%以上,有研究生班結業和在讀研究生8人。另外還有2名外籍志願教師。有市優秀班主任、市名校長、多名市區學科帶頭人等。

5、南京市中華中學

南京市中華中學是一所由南京市教育局主管的公立全日制普通中學,於2002年被評為中國國家級示範高中,1953年被認定為江蘇省重點中學,1980年被認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

6、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簡稱「南京二十九中」,學校創建於1945年9月,初建時名為私立石城中學,2003年8月,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組建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團,2012年,原南京市第四中學與南京二十九中整合,南京二十九中成為一所一校五址的完全中學,2014年4月,定名為「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

7、南京十三中科利華分校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科利華分校是一所公辦學校。近年來,學校從民主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文化建設入手,狠抓教育教學的過程管理,使學校的各項工作得到顯著提升,教學質量在南京市首屈一指,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區內及周邊地區居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已成為南京市義務教育的一個品牌。

8、南京市第九中學

南京市第九中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南京九中(東大附中)」,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是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江蘇省重點高中、國家級示範高中。

9、南京市寧海中學

南京市寧海中學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寧海路,是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前身為創建於1890年的文正書院。

10、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南航附中」、「航高」,原名南京市第七中學,是國家級示範高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江蘇省重點高中。學校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明故宮前御道街,周邊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四所211國家重點高校和十八個部省級研究院所。

11、南京市寧海中學

南京市寧海中學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寧海路,是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前身為創建於1890年的文正書院。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26772.4平方米,綠化面積810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有教學班40個,在校學生共計1891人,專任教師152人。

12、南京市華電中學

南京市華電中學作為省級示範初級中學、市第二批小班化辦學試點單位,學校堅持全新的辦學硬體及小班化辦學優勢,秉承「為學生一生奠基,對民族未來負責」的辦學理念;堅守「合格即優秀」的辦學目標;堅持「育人為主、德育為先」,積極打造「注重養成教育,促進人人發展」的辦學特色。

13、南京市第八中學

南京市第八中學位於江蘇南京市。1999年,學校被評為南京市重點中學。2001年,學校接受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的資助,更名為南京田家炳中學。

14、南京中學

南京中學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是創辦於2003年的一所公立學校。



15、南京行知實驗中學

南京市行知實驗中學是位於新秦淮區東部的一所公辦完全中學,目前佔地60畝,師生1500餘人。是一所辦學理念新、校風校紀嚴、校園環境美、發展後勁足的創新型學校。

16、南京市伯樂中學

南京市伯樂中學位於南京市和燕路438號,城市綠洲東面。學校環境優美,校風醇厚,傳統優良,質量上乘。是江蘇省示範初中、南京市現代化示範學校,也是全區唯一一所連續16年獲得教育教學一等獎的學校,教育教學成果豐碩,在南京市享有較高的聲譽。

17、南京市虹苑中學

南京市虹苑中學的前身為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創辦於一九七五年。因建鄴區教育布局的調整和河西發展的需要,一九九七年九月學校整建制搬至現校址(應天西路94號),並更名為南京市虹苑中學。學校現佔地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

18、南京市攝山中學

南京市攝山中學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學校擁有一支團結、實干、高素質的具有開拓精神的教師隊伍,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教師。

19、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

南京玄武外國語學校,簡稱玄武外校或玄外,成立於1996年5月18日,是經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批準的民辦全日制學校。學校執行國家制訂的課程計劃,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外語特長的人才奠定基礎。

20、南京市第二中

南京市第二中學創辦於1935年,位於南京市鼓樓區。近7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駐法大使吳健民、畫家傅小石、中科院院士孫仲秀、全美華人協會主席吳京生、破奧運記錄尹承伯、台灣新聞學會會長楚崧秋、江蘇高考外語狀元歐陽慧寧等各級各類人才數萬名。

㈨ 淶水波峰中學怎麼

還可以,波峰中學是1998年經河北省教育廳批準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型、封閉式管理的完版全中權學。校址位於高碑店與淶水之間112國道的南側。 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校園佔地180餘畝,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

中國科學院在波峰中學舉行「中國科普博覽示範基地」授牌儀式。與中科院的合作,建立科技示範基地,將會不斷地把最新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帶進校園,讓學生們走進中科院,更深入和直觀的去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和文化。

(9)宣豐中學擴展閱讀

學校大力實施名師工程,聘來重點中學的幾十名教學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教師,請來各市縣重點中學的中年教師一起擔當學校棟梁,形成學校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優勢。經過多年不斷的遴選、培養、優化,226名專任教師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精幹有力。

學校認真踐行「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育人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科知識競賽。推廣瘋狂英語學習方法,創建英語特色學校。老師們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課下輔導。

熱點內容
吳俊老師 發布:2025-05-08 12:04:49 瀏覽:809
集美大學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08 11:29:33 瀏覽:956
小學班主任工作交流材料 發布:2025-05-08 11:28:14 瀏覽:868
道歉英語作文 發布:2025-05-08 11:14:19 瀏覽:766
班主任乳房 發布:2025-05-08 10:51:05 瀏覽:167
生物鼠葯 發布:2025-05-08 09:48:13 瀏覽:303
老師穿黑 發布:2025-05-08 09:09:30 瀏覽:441
2016考研英語二答案 發布:2025-05-08 08:27:59 瀏覽:661
幼兒教育設備 發布:2025-05-08 08:07:52 瀏覽:431
電化教學論文 發布:2025-05-08 05:06:58 瀏覽: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