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對於叛逆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溝通!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孩子到底想什麼。要讓孩子平安度過叛逆期,北京艾方教育青少年心理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真心溝通 最重要】
解決厭學問題的第一步是家長能夠理解到孩子的處境,體察孩子的真實感受,走進孩子的心靈,不責備的描述孩子的厭學和由此帶來的結果。讓孩子在被尊重的情況下,敞開心扉,說出自己厭學的真實原因。第二步是把孩子厭學對家長所造成的真實、具體的感受告訴孩子。以上溝通之後,家長知道了孩子厭學的原因,孩子知道了厭學對家長的影響和學習的必要性。剩下的問題就是,家長和孩子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協商並且尋找解決厭學問題的辦法,制定出解決厭學問題的方案。
【尊重孩子 關心孩子】
父母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不要老誇獎別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說自己的孩子有多笨。不要總認為自己講的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在與孩子接觸時父母應盡可能找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孩子,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父母要給孩子發言權、自主權、表決權、時間支配權。
還要做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要少說多看,不要只講道理,還要給出方法。要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以尊重、疏導為主。不要只看學習成績,可以讓孩子每天運動一小時,讓孩子承擔家中一定的事務,讓孩子在賦予責任中學習自律、自覺。
【營造家庭學習氛圍指導學習】
在解決厭學問題之前,家長們必須首先樹立一種信心:自己的孩子仍然是優秀的,厭學只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孩子厭學並不意味著孩子的失敗,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賞識。
其次,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厭學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缺乏正確引導而導致的一種結果。家長可以建立學習型的家庭,即便是一個厭學的孩子,當他置身於一個學習氛圍非常濃的家庭中時,也肯定會積極地改變的。還有問題可在艾方威爾咨詢和查看;(北京艾方教育 提供)
㈡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習類問題: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 大多是因為作業多、上課拖堂等。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2、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2)中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擴展閱讀:
1、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准,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學校要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同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㈢ 中學生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看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對身體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趨重視。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當前,全國出現了許多起中小學生心理偏差的事故,引起了國家教委的重視。現在中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壓力感: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學生生怕考試成績不好,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理壓力過大。2.適應性差: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溫室的花朵,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學校生活和老師的指導方法及團隊活動。3.情緒不穩定;隨著考試的成績好壞,情緒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4.人際關系敏感:與別人不合群,同學之間、鄰里之問、親戚之間情感不能溝通,性格內向、孤僻。5.焦慮現象:遇到困難時或考試前,顯得精神晃惚,緊張不安。6.抑鬱、自卑現象:受到挫折後,表現出情緒低落,孤獨感、自卑感嚴重。沒有一點上進心。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別人學習成績比自已的好,別人各方面比自已強。忌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是一種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8.敵對現象:在受到批評時,容易產生抬杠,產生敵對觀象。9.偏執現象: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級里,處處都以我為中心。我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獲得了一些經驗,產生了一定的效果。關於如何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充分認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需要。 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推進,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給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通過情感的交流、情緒的疏導等活動化解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這不僅對促進青少年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獲得全面和諧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促進學校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構建現代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從容應對各種挑戰與挫折,而且能使人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輕松自然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也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拓展了傳統德育的范圍,而且由於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預防、疏導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上,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交流,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心靈空間。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理解其科學內涵,而且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是: 1. 幫助學生培養適應當代社會環境的能力,充分開發學習的潛能,在學習生活中獲得情感體驗。 2. 幫助學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安全地度過青春期。 3.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正確處理與異性及他人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的情感反應和體驗。 4. 幫助學生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與心理品質。 5. 幫助學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和未來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進行職業選擇和心理准備。三、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以下途徑:1、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教育途徑。 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課程的特色是在生理衛生課中增加心理衛生的內容,稱為生理心理衛生。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特點,通過心理衛生課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常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抵禦心理疾病的能力。 ②開展團體咨詢活動。出現同類心理疑問的小組成員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議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引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使學生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理解,進而改進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③開展多元化的集體活動。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體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體育比賽、知識競賽、登山、演講,交友聯誼會等等。④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規律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尤其是學習心理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心理規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2、面向個體學生的心理咨詢途徑首先,學校要宣傳心理咨詢的意義,改變心理咨詢意味著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確認識,鼓勵需要咨詢的學生進行個別咨詢。其次,設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詢室。開設熱線電話,多渠道開展心理咨詢。3、潛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①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實施心理教育,我們還可利用學校的隱性課程-----校園文化,把這無聲的教育與有聲教育相結合。加強校園心理文化建設,如設立心理教育專題板報,成立心理教育校刊,開設心理圖書閱覽室,開展「心理專題」手抄報等做法,可營造一種濃厚的心理教育氛圍,起滲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心理教育意識,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教育。②成立家長學校,形成心理教育網路.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不僅來自於學校,也來自於家庭。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不和諧的親子關系都會直接引起學生的心理問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應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採取「家長與學生同時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長的心理教育意識。家長學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務是:一是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教育知識,二是幫助家長了解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在這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三是向家長及時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動態及所出現的具體問題,使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極具科學性的工作,加強科學研究,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堅持做好心理教育的個案記錄與教學研究,建立學生心理成長檔案,為學生心理教育與科研積累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㈣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什麼
1、幫助孩子盡快適應中學生活
小學的一切都江堰市即將過去,充滿希望又陌生的中學生活即將開始,激動、興奮、膽怯、茫然交織在一起。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加強對孩子升入初中後最初適應期的指導,幫助他們邁好中學生活的第一步,有利於他們贏得中學生活的成功。初中生活的適應包括學習的適應、行為規范的重建、人際關系的重建等等。
2、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多,所以他們一般比較脆弱,一旦遇到生活中的風浪,就極有可能被擊垮。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父母也不能一輩子為他們遮風擋雨。
因此他們進行心理教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意志,增強他閃對挫折的承受力。挫折的承受力提高了,就像注射防病疫苗一樣,提高了心理的防衛功能和免疫力。即使面對較多的影響心理的因素,也能保持心理的穩定和平衡而不至於產生心理危機。
3、對孩子進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是了解青春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進行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春期教育的核心是性教育,這是由青春期的基本特徵,即性的發育成熟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發展的一系列特殊性的生理、心理、倫理道德知識,消除他們由此產生的不必要的煩惱,也可以預防他們從不正當渠道獲得不科學的性知識,免受黃色毒。
4、消除孩子的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就是我們平時所訪問演出的「怯場」和「暈場」現象。其實,在考試前面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有助於引起思想上的重視,為考試做認真積極的准備,但是如果焦慮過度特別是考試後仍然陷入焦慮狀態,就容易轉入慢性焦慮。
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極大。它使人的意識范圍變窄,對人的評價失去客觀標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使人的智力操作技能降低,使人的情緒活動難以穩定,終日焦慮不安,顧慮重重,遇事易沖動,自製、自控能力降低。
5、幫助孩子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如前所說,當今社會知識的高速積累,迫使人們改變原有的獲取知識的方法需要人們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則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適應社會的需要。
「方法比知識重要」未來學家認為,未來的「文盲」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學習方法不當、不善於學習,沒有預見能力的人。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
6、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
善於獨立思考,勇於走自己的路,不人雲亦雲、亦步亦趨,是社會對未來公民的要求。面對已經來到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
對於個人來說,理在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人的多項能力和創造力。只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才能適應未來社會,才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