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幸福感
⑴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近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要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可以說,「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於立德樹人,基本使命在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如何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及創造幸福,不僅關繫到其個體的健康成長,也關繫到整個社會幸福感的提升。
幸福是一種體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培養學生認知幸福、體驗幸福進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不缺少感受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感受幸福的能力也需要相應提升。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幸福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幸福能力的重要關口,直接關系未來社會「人民幸福」的實現程度。
培養健康心理是提升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關鍵。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愉悅的情緒感覺和積極的心理狀態。教育不能立刻改變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所處的境遇,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包容他人。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注重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疏導相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客觀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辯證對待人生所遭遇的挫折甚至失敗,幫助他們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加強品德修養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根本。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兩個方面,這直接影響和決定其一生的幸福程度。面對世界局勢的復雜多變,面對社會生活的紛紜萬狀,高校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
能力提升是培養大學生幸福能力的途徑。一位哲學家說,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總是伴隨著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來改變世界。提升能力是每個人回報社會、服務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奮斗目標的基礎,是創造幸福和實現幸福的保障。大學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創造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且還能更好地造福社會、惠及他人,為實現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貢獻力量。這就需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等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加強學生幸福能力的培育必須回歸生活,把握實現幸福的方法。在人的一生中,人們對所從事的工作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一般會經歷從工作到事業再到使命的過程。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自己鍾愛的工作,把有限的寶貴生命與無限的使命追求結合起來,從而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創造更大的幸福。
⑵ 改病句【初一】 每當我們在夕陽的輝映下走出校園時,都充滿著幸福感.
缺主語
每當我們在夕陽的輝映下走出校園時,(心中)都充滿著幸福感.
」每當我們在夕陽的輝映下走出校園時」是狀語
」心中」是主語
」充滿著」是謂語
」幸福感」是賓語
⑶ 淺談大學生樂觀態度與幸福感
心是否是健康的,就看你是否積極樂觀向上。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也體現出了他們不同的人生態度。從同一扇窗、同一個角度看去,積極樂觀的人看到的是一幅唯美的畫面,消極悲觀的人看到的是滿目瘡痍、蕭瑟凄涼的世界。不難發現,後者的心理是有問題的、不健康的,他們自然離幸福就很遠了。
二.部分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還受到很多其他生活情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支持、樂觀、事件的應對策略和學習壓力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社會支持下,大學生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提高。有人對大學生在非典隔離期與非典前對心理幸福感和社會支持的態度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下,隔離在校園中的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和非典前相比社會支持利用度顯著提高;與非典前相比,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支持的態度、感受和行為方式更積極,學生生活壓力顯著降低。也即大學生主觀上體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並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充分,那麼他們與他人的關系越積極與親密,越有能力選擇和創造適合自身發展的環境,生活目標更加明確,生活更富有意義,最終個人不斷成長與充實。
三.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提升的建議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發展,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向,也恰好彌補了主觀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測量上的種種局限。心理幸福感不僅僅注重人們的情感體驗是如何的,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人們的自我發展和成長,從另一個側面來界定和詮釋幸福感,使得對幸福感
⑷ 中學生對校園生活的幸福感受
感受就是過程嘍。。。
⑸ 學校生活美好,有具體實際(萬能,最好是老師的),有幸福感
學校生活非常之美好,同學之間的情誼。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成績也非常重要,老師能教會你許多道理,告訴你許多做人的道理,老同學們可以幫幫你看他同學之間的友情,大家可以一起去吃飯聊天喝酒玩游戲,而且一直在天天上課,抬頭不見低頭見,在學校的時間都比在家的時間多,所以說同學是非常好的革命友誼與老師之間老師,非常的那個樂於奉獻,給同學們講題什麼的,非常的辛苦,所以說老師是非常偉大的,有非常有幸福感,所以說我建議你自己好在校的學習時光。
⑹ 寄宿制小學如何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校園幸福指數
小孩子有許多特質,比如自理能力差,興趣不穩定,貪玩,好奇。
所以針對孩子這些特質。可以展開定期的自理比賽,比穿衣疊被系鞋帶比賽之類的。鼓勵幫助同學生活的好人好事。多設立不同的興趣班,而且要找對少兒教育有經驗的興趣班老師,常規的唱歌誤導音樂美術班,各種體育項目班,還有新穎的科技班,手工班,染印班,剪紙班,模型班,園藝班等等。就算省市沒有比賽,學校也定期比賽或者搞文化藝術節,展示這些孩子興趣學習的成果。鼓勵獎勵他們的進步和成就。學習固然要抓,但一定要勞逸結合。因為孩子本身喜歡玩,父母不在身邊,勞累的學習過後更容易有孤獨,寂寞感。在一些時間開放娛樂設施,滑梯等,或者放動畫片,讓孩子能充實精神。
所以我覺得生活上不會有較多無助的時候,課余時間能寓教於樂,再默默培養孩子堅強獨立樂觀知足,能盡量提升學生在校園的幸福感。
⑺ 求 好聽的 有幸福感的 校園音樂 謝謝 多多益善
早點的有《童年》《梔子花開》,比較經典,現在的話《素顏》,《 七里香》,《牡丹江》,《下雨天》
⑻ 我在學校的幸福感有哪些,我的理解是什麼
在學校的幸福感就是在同學的陪伴下,在老師的幫助下一起快樂的學習和玩耍。
⑼ 在學校的幸福感來自哪些方面,至少五條
可以學自己喜歡的專業;有知心好友;與老師交朋友;自己很優秀;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
⑽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大學生成長的搖籃、思想啟蒙之所、情感依託之地。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能夠賦予大學生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和合理的調節情緒能力,從而使大學生能從容面對挫敗,自信樂觀、幸福感強。相反,家庭環境惡劣,特別是情感上的缺失,比如父母感情不和,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關系不融洽等都將會造成巨大傷害。另外,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自身成長經歷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家長不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善於與孩子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把自己的思想強制性地轉嫁到孩子身上,無形地削弱了部分大學生的幸福感。
2.學校環境。
學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所,它對大學生幸福感有直接的影響。
(1)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在一些高校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始終缺少引導力度,重「硬體」,輕「軟體」。這樣,對一些自製能力差的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校門就意味著到達終點站,不思進取,迷戀網吧,沉迷於戀愛之中,生活上盲目攀比過度消費,影響其幸福感的實現。
(2)專業的設置和教育教學方式。高校專業的硬性和不合理的設置是大學生幸福感提升的障礙之一。許多高中畢業生對高校所開設的專業並不十分清楚,有的只是跟風報考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跨入大學的校門後才發現所學的專業並非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但是,高校為了穩定專業教育,在調換專業上會加以限制,讓一些想調專業的大學生望而卻步,如果無法改變認知和轉變態度,以一顆委屈的心迎接未來的大學生活,這就為以後的大學生活埋下了痛苦的種子,制約著大學生幸福感的有效實現。
3.社會因素。
大學生說到底也是社會人,大學生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的真善美。公正和諧的社會是大學生幸福感的精神源泉。只有在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中,大學生幸福才有實現和提升的可能,只有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的大學生才有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人們見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難,智者懷才不遇,而小人往往通過不道德的手段得利。那麼,只在課堂上和書本中被要求履行道德規范的大學生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幸福感。
4.大學生自身心理因素。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看,他們正處在人生轉折的關鍵時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他們具有從滿足基本生存到自我實現的各個層次的需要。他們的生理發育已基本完成,情緒整體上處於激活狀態,但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首先,表現在自我認識不夠。理想預期很高,自身實力不足,最終導致期望脫離實際,總處在無止境的追逐之中,幸福感也就隨之降低;其次,部分學生交往溝通能力不足,情商指數不高,不能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容易陷入自怨自艾的境地不能自拔;再次,部分大學生在與幸福感有關的不同人格因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欠缺,諸如信任、情緒穩定性、控制點、自尊與外向等,同時存在抗挫折能力低下,不能勇敢地面對挫敗和逆境,在挫折面前退縮無措的現象。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節奏,甚至扭曲了他們的生活態度,導致幸福感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