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太湖中學
⑴ 安徽省太湖中學
學校簡介
太湖中學坐落在太湖縣新縣城建設路。校園按教學區、運動區、學生生活區、
安徽省太湖中學主教學樓
教職工生活區規劃建設,校園面積173畝,建築面積 52000多平方米。校內群樓爭輝,花草遍布,顯得整潔而美麗。目前全校共有38個高中教學班,學生2200餘人。教職工15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1人,省級「教壇新星」4人。 原全國政協副主 席趙朴初先生生前極為關心太湖中學的建設發展,他為太湖中學題寫了校名、樓名,並設立了「拜石獎學金」。 趙朴初先生1990年視察太中時的親筆題詞「難學能學,難行能行」,已成為太湖中學的校訓。 風雨百年志不改,老樹春深更著花。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扶持下,全校師生同心協力,拼搏進取,太湖中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⑵ 毛坦廠中學,安慶太湖中學哪個好
有人覺得安慶的太湖中學我更喜歡一些,這個的話,我是非常喜歡這個學校的。
⑶ 安徽省太湖縣一共有多少所高中
2015年太湖教育局(網站)公布數據,該縣有高中6所,分別為安徽太湖朴初中學、太湖縣牛鎮高中、太湖縣北中高中、太湖二中、太湖中學、職教中心。
1、安徽太湖朴初中學。學校前身是創立於1911年的「熙湖單級師范學堂」,1963年全省師范布局調整,太湖師范是當時安慶專區江北8縣的一所中師。2001年秋季正式開辦五年制小教大專,同年,太湖師范組建附屬中學,當年招收初、高中學生600餘人。 2006年8月省教育廳正式批准太湖師范改制更名安徽省太湖朴初中學。
2、太湖縣牛鎮高中。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畔。學校佔地面積100餘畝,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現有26個教學班,1700多名在校生。學校布局規劃合理,教育教學設施齊全,擁有全縣一流的教學大樓和綜合大樓。2005年6月被命名為「安慶市示範高中」。
3、太湖縣北中高級中學。坐落在北中鎮區河東岸,環境優美,優雅宜讀。學校2002年恢復招生,2004年恢復普高建制,短短五年,發展迅速,成績顯著。現佔地面積近百畝,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現有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00餘人。硬體設施一流,師資隊伍齊備,2006年高考成績顯著。
4、太湖二中。創辦於1979年,2009年4月被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級示範高中。學校坐落在太湖新城長河路中段南側的萬花墩上。佔地面積182畝,建築面積39000平方米。現有4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800餘人。校園碧草如茵,花木繁茂,環境優美。
5、太湖中學。創建於1906年,原名太湖縣立中學堂。1952年正式定名「安徽省太湖中學」。2001年4月,被安徽省教育廳命名為「安徽省示範高中」。太湖中學座落在太湖縣新縣城建設路。校園面積173畝,建築面積52000多平方米。校內群樓爭輝,花草遍布,顯得整潔而美麗。目前全校共有38個高中教學班,學生2200餘人。教職工150餘人。
6、太湖職教中心為職業高中,屬於中專性質學校,此處略。
⑷ 安慶一中與安徽太湖中學哪個好
文科方面太中絕對比安慶一中好,理科就比安慶一中要差點,但差不了太多。
⑸ 安徽省太湖中學和懷寧中學哪個學校好
樓上純屬扯淡,你不知道就別瞎扯,搞得你看透一切似的,我可以負責人的告訴你們,太湖中學比懷寧中學好,不是好一點,不管從教學質量和硬體設施上來講。
⑹ 安徽省太湖中學的學校領導
孔凡禮,1923年生,太湖縣小池鎮孔河村人,研究宋代文學的著名學者。1943年他從六邑中學畢業後考入安徽大學中文系,1947年畢業。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任教於太湖縣立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太湖縣立第五小學、樹林小學、太湖師范任教。從1952年9月起,任北京第三中學教員直至1980年退休。孔凡禮在求學時就有志研究我國古代文史。到北京後,開始探索。1958年,他的題為《陸放翁的卒年》的論文在《光明日報·文學遺產》上發表,與他人合著的《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陸游卷》於60年代初出版。從此,他在當好語文教師的同時,幾十年如一日,不問寒暑,沉浸於古代文獻的海洋之中,廣泛涉獵,勤學苦求,為爾後的深入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備。 1980年以後,孔凡禮全身心地撲在宋代文學的研究上,他研究了宋詞、宋詩,研究了以蘇軾、陸游為代表的包括郭祥正、范成大、汪元量等在內的一批宋代作家。他點校、整理宋代文史古籍,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學術世界。 孔凡禮的著述有《全宋詞補輯》(台灣台北文化源流事業公司1982年翻印)、《宋詩紀事續補》、《宋詩紀事續補拾遺》、《蘇軾年譜》、《范成大年譜》、《范成大佚著輯存》、《增訂湖山類稿》。點校整理的古籍有《蘇軾詩集》(已印刷三次,台灣學海出版社1995年翻印)、《蘇軾文集》(已印刷四次)、《郭祥正集》、《家世舊聞》、《西溪從語》、《侯鯖錄》、《墨客揮犀》等。論文有《關於汪元量的家世生平和著述》、《范成大早期事跡考》、《詩淵前言》、《艾子是蘇軾的作品》、《見於永樂大典的若干宋集考》、《郭祥正與王安石》等60多篇。還發表有鑒賞性、知識性文章多篇。孔凡禮在宋代文學與古籍研究方面的另一突出貢獻是發掘出一批極為珍貴的文史典籍,使他們服務於國內外學術界。這里有上面提到的《詩淵》(明抄本類書,四百萬言,其所引三分之一強已不見當今流傳的各種版本的古籍)、《家世舊聞》(陸游撰,800多年未刊行過),還有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成都《東坡西樓貼》拓本殘卷、金元大家元好問《詩文自警》殘篇等。孔凡禮以弘揚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為己任。他認為這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項崇高的事業。雖已年過古稀,仍筆耕不輟。除在國內享有盛譽外,他的成果,還得到了包括日本、美國在內的海外學者的很高評價。他是學術界公認的研究宋代文學與古籍的權威。 孔凡禮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詩詞學會顧問。安慶詩詞學會和太湖縣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全宋詩》編委。 孔凡禮先生淡泊名利,自奉甚薄。他對母校六邑中學懷有深厚的感情,緬懷為他從事文學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礎的教師趙綸士、李天篤、李西溟、金真逸諸先生。他將他的著述每樣捐贈了一部給太湖中學。
何鵬,1918年生,學者,編審。早年從事中學教育工作,曾任教六邑中學,創立白沙中學。新中國建立後長期進行文史研究,有關於中國文學史、抗戰文藝理論、楚文化、民間文學、民俗學等方面的著述二百餘萬字。安徽省地方誌編纂處負責人。
何楷模,1921年生。主任工程師。1948年復旦大學畢業後長期任職台灣水利局。負責台灣河川、海堤、港口的勘測、規劃、設計、建設工作,並在逢甲大學水利工程系兼課,講授渠港工程學。任水利局主任工程師,1976年退休。台灣太湖同鄉會會長 。
趙洛,1925年生。編審。1949年清華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任職四野司令部,因病退役後長期從事編輯工作,任北京古籍出版社總編輯。古籍和北京史專家。著有《寶地》、《天安門》、《旅遊問路》、《北京的故事》等書,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趙酬,1925年生。大學畢業投奔革命,參加解放戰爭,任廣州軍區黨史辦公室主任(正師職),著有《葉挺將軍傳》等書。
蔡別文,1927年生。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38年六邑中學讀書時參加新四軍。歷任連、營、團、師、軍領導職務,屢建戰功。在任24軍政委後調任總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兵團級)。現已退休。詹碩夫1930年生。國家一級編劇。長期從事文化、戲劇工作,發表作品100餘萬字。與他人合作的《羯鼓驚天》、《姐妹皇後》等戲劇獲國家和華東地區演出獎。現任宣城地區文化局副局長。
趙國青,1933年生。《人民文學》副刊主編,副編審。1955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配至中央宣傳部工作。1961年調人民文學出版社。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編發了大量文學作品,總字數超過二千萬字。發現、培植了一大批文學新人;對文革中被「四人幫」打倒的老作家進行催化工作,使他們拿起筆來重新工作。著作有《王傑》、《藝海探微》等。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太湖同鄉會會長。
方惟寅,女,1934年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同濟大學工民建專業畢業。任安徽省國防工業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主持了省內外多項重要的工民用建築工程的設計工作。編著有《房屋抗震設計與鑒定加固》等著述。多次評為省級和系統先進工作者,是中國建築學會五屆理事,省勘測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省土建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石 楠,女,1938年生。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協副主席,省政協常委,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太中初中畢業後在安慶工廠、圖書館任職廿余年。堅持業余自學、苦讀成材,終於在1982年發表長篇處女作《畫魂—張玉良傳》轟動文壇,在海外以多種文字再版,並搬上銀幕。主要著作還有長篇《美神》、《寒柳》、《從尼姑庵走上紅地毯》、《一代明星舒綉文》、《回望人生路—亞明藝術之旅》、《劉海粟傳》,中篇《棄婦》、《晚晴》、散文集《愛之歌》等300多萬字。9次獲各種刊物文學一等獎。傳記收入香港世界文庫出版社選編出版的《世界名人傳》中。石楠將她的全部著作各捐贈一部給太湖中學。
馬 蘭,女,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安徽省戲劇協會副主席、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出生於太湖縣城關鎮向陽街7號,1974年從太湖縣師范附小畢業後進太湖中學讀書,1975年9月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開始了20年藝術生涯。馬蘭,海內外公認的當今「黃梅戲中第一人」,連續獲得過「黃梅戲十佳之首」和黃梅戲藝術節金獎等榮譽,而且在我國整個戲劇、電視表演藝術領域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先後獲得全國最高獎項「文華獎」、「梅花獎」、「飛天獎」、「金鷹獎」的最佳表演獎和最佳女主角獎,是在全國范圍享有極高知名度的優秀表演藝術家。她主演的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羅帕記》、《女駙馬》、《龍女》、《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劈棺驚夢》、《西廂記》、《遙指杏花村》、《嚴鳳英》、《紅樓夢》等,在廣大觀眾心目中影響深遠。曾赴內地各省和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日本、德國、瑞士等地訪問、演出,所到之處,都引起轟動。由於馬蘭對我國表演藝術的貢獻,她除了獲得一系列應有的藝術榮譽外,還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並作為國家級中青年優秀專家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張邦寧,1938年生。研究室主任,師職幹部。1956年在太中讀書時應征入伍。在部隊院校學習無線電技術,曾任無線電專業教員。1964年調北京總參謀部第二部工作,多次立功獲獎。
方國俊,1940年生。運動健將,高級教練(師職)。代表安徽省、南京軍區參加一、二屆全國運動會,獲第8名,多次破省級及全軍撐竿跳紀錄,並保持多年。國家運動健將。任南京軍區體工隊教練期間培養全國冠軍8人,亞洲冠軍1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冠軍1人。以中國專家身份出任巴基斯坦國家隊教練,培養兩個項目的南亞運動會冠軍,受所在國獎勵。
李鳳生,1946年生,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南京理工大學(原炮兵工程學院)畢業,留校長期從事國防技術的教學、科研工作,並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現任校兵器工業超細粉體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獲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省、部級獎10餘次,專利4項。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作為國家級訪問學者赴美、澳等國工作多年,是美、澳兩國膠體及粉體專題委員會委員。
夏銀安,太湖中學58屆校友。原中國郵電電信總局副局長。
方文漢,太湖中學60屆校友,解放軍總參56所原政委。
⑺ 安徽太湖中學和泉州五中那個更好
更好的當然是泉州五中啊,因為泉州五中它的規模不是很大,但都是精尖人才,要比太湖中學好很多
⑻ 安徽省太湖中學的辦學歷史
據舊縣志記載,熙湖書院原建在縣西北二里,1755年(乾隆二十年),知縣吳易峰創建。有會文堂,麗澤堂,景賢祠,同春亭,靜觀亭,文昌閣,東為法華寺(俗稱火神廟,今改建為福利院)。因日久傾圮,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知縣余心暢率紳士改建於城內范鐵巷(即今老城原太師南大門一帶)。中為會文堂。門東有廳堂,左右各有書舍二間。前為對廳和傍廳。東為廂屋,連接考棚。圍周一百零三丈,有圍牆環繞。1854年(咸豐四年)冬,毀於戰火。 1861年(咸豐十一年),安慶府知府下令各縣按例舉行生員考試。當時書院、考棚均遭破壞,知縣馬文夢只得用茅草鋪蓋考棚,勉強完成試事。不久,即著手重修,並就原址拓寬,後為書院,前為考棚。書院左右建兩廳,中為川堂、會文堂,堂側建耳舍,左右列號舍。東偏後為藝圃,前為龍門,偏西建余公祠。 1870年(同治九年),書院首事就範鐵巷公館舊址建屋二重,有堂,有廂房,有樓。堂的左右建倉二間,供儲書之用,四周環以圍牆。1894年(光緒二十年),知縣蕭仁丙督同縣紳士再改建於考棚之西,大門南向。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清帝下詔,改直省各屬書院為兼習中西學校,以省書院為高等學,郡書院為中等學,州縣書院為小學。
清末太湖知縣賈仕駿於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將為科舉制度培育人才的熙湖書院改為「太湖縣立中學堂」。
1912年(民國元年),經縣議會議定,改縣立中學堂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 六邑聯中,全稱為「安慶六邑聯立中學」,創建於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校址在安慶百花亭。所謂「六邑」是指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六縣,統屬於當時的安慶府。最初的校名為「安慶府中學堂」,民國建立後,府制廢除,乃以「六邑」二字名校。 學校初為府立,凡學校行政皆受命於郡守。民國之後,治權歸六邑公益董事會。董事會再選聘校長總管全校校務。校長以下設立校務主任及學監、舍監;後改設教務、訓育及事務三部,各設立主任一人。後來,為使管教結合,又採取過級任制,不久,則改設生活指導委員會和訓育委員會。學制最初為四年和五年兩種,後定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1938年(民國27年),侵華日軍逼近安慶,六邑聯中高中部撤離至桐城黃甲鋪(後因戰事吃緊,未能堅持辦學),初中部則遷至太湖。范協邦為第一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六邑師生遷至太湖以後,最初利用城北福音堂和聶、王二氏宗祠為校舍。4月上旬,4個班學生恢復上課,李啟光(西溟)任初中部主任,檀黠韓負責教務,張宿芳負責總務。6月,日軍壓境,飛機轟炸太湖縣城,福音堂被毀,部分學生組成流亡隊,向大別山區疏散。7月,經校董會太湖籍董事楊慧存、趙綸士等籌劃,決定在薛義河借王氏宗祠復課。此時,由於戰事頻仍,交通阻隔,遷至太湖境內的六邑中學初中部,實際上已與遷桐城的高中部沒有聯系,而成為太湖境內的一所獨立學校。校董會決定由趙綸士出任校長,王甸平為教導主任。當年秋季招收初中3個班,學生150人。
1939年春,校址由薛義河又遷至離縣城約8里的姜家嶺,校名曾定為安慶七邑聯立中學,不久仍用「六邑」原名。 姜家嶺的房舍,原系李幼乾先生私邸,有廳堂、書齋、卧室、客房、倉房、廚房及大小余屋30多間,李先生慷慨許諾把房屋租給學校,以示對教育和抗戰的支持。但李氏房舍僅能容納百人左右。趙校長為解決校舍不足,多次與太湖縣各界人士磋商,爭取太湖地方財政撥款,並呈文省教育廳請求資助。為解燃眉之急,他曾親自帶領師生到縣城搬運被日寇炸毀的福音堂、晉熙小學等處的殘磚斷瓦,以應建房之需。他還將為亡母治喪而收得的禮金全部捐獻給學校作建校經費,受到省政府通令嘉獎。在趙校長多方籌集之下,陸續建起樓房、平房80餘間,可容納12個班,600多百名學生。 1940年,為發展地方教育,以適應抗日救國的需要,六邑中學在辛家沖設立了簡易師范科,培養戰時需要的鄉村小學教師,由甘兆卿、辛哲明先後任師范科主任。辛哲明在簡易師范科第一、二期合刊的《同學錄序言》中說:「自民國二十九年,即我中華民族空前抗戰之第四年,我太湖縣為發展教育,以適應抗戰建國之需要,乃遵省令於縣六邑聯中附設簡易師范科。始主其事者,為甘君兆卿,甘君去職,地方耆碩強哲明繼之。」 同年秋,六邑恢復高中招生,招收2個班,學生100人。 1941年秋,又於司空山麓的店前河設立六邑中學店鎮分部,余正堂任分部教導主任。該分部共培養初中畢業生120餘人。 當時,抗日御敵,救亡圖存,是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學校成立了「青年抗敵協會」,組織師生到縣城和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並秘密翻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發給師生學習。為鼓舞抗日救國的鬥志,師生人人學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五月紀念歌》等抗戰歌曲。學校還聘請第五戰區三十四工作團團長、共產黨員孫覺以及三十四工作團團員李文濤來校任教。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時任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將軍秘書的地下黨員、趙綸士先生的長子趙榮聲回鄉探親(其妻靳明女士為六邑中學教師),學校藉此機會邀請他作了題為《論太平洋戰爭》的時事報告。他在報告中除分析了當時的世界形勢之外,著力闡述了毛澤東「持久戰」的主張,批駁了國民黨右派散布的「亡國論」、「投降論」及某些激進分子散布的「速勝論」,大大鼓舞了全校師生的抗日鬥志。在共產黨員、愛國青年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的影響下,學校抗日氣氛非常活躍,師生愛國熱情日益高漲,不少學生投筆從戎,加入抗日隊伍。曾任解放軍某軍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長的蔡別文將軍就是當年投筆從軍的學生之一。
由於國民黨政府一貫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錯誤政策,孫覺、李文濤等共產黨員及一批進步青年的愛國行動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監視。在他們即將遭到迫害的危急時刻,趙綸士校長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掩護他們安全轉移。 六邑中學向以良好的校風馳名遠近。當時辦學條件十分簡陋,物質生活極為艱苦,但學校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校園內有一塊地,是李氏廳堂的舊址,後來平作菜園,園內有松、竹、梅、烏桕等雜沓而生,而竹稍多。以往,每當竹筍剛剛長出之時,就被人割去,趙校長對此深感惋惜。他作了一首詩:「草木春來長,生意已欣然。萌芽同愛惜,幾日便參天。」他又特意製作一塊木牌,將詩抄錄其上,掛在竹木旁邊;還寫了《園竹說》一文,闡明愛護竹木與培養人才同出一理。趙校長這種就地取材、巧妙設譬的教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此,折竹割筍的人悄然絕跡,竹木越長越茂盛。 校長治校有方,教師嚴謹執教,學生勤奮學習,因而教學質量在當時形勢十分緊張、物質資料非常匱乏的情況下,仍能穩步提高。高三學生趙國廷在全國高中學生作文競賽中榮獲第一名。在當時封閉的太湖縣,一個普通百姓的子弟取得這樣的成績,猶如封建時代中了狀元一般,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 六邑中學優良的校風,還表現在對學生特殊的愛護上。 1942年冬,高三學生孫巍因病死亡,同班同學聶家型在校內壁報上撰文表示悼念,文中對校方診治失時有所批評。這篇壁報恰被來校視察的教育廳督學看見,即對學校訓導人員有所指責。軍訓教官汪鐵如則認為學生在壁報上公開撰文批評校方,是越軌犯上,違犯校規,揚言要懲治撰稿者,並當眾將壁報撕毀。這一粗暴無理的行為,激起高三學生的憤怒,當即宣布罷課,擁向教師宿舍,搗毀了汪的卧室,焚燒其衣被。汪鐵如見此情狀,幾近瘋狂,立即向太湖保安隊請調軍警來彈壓。一時間,校內崗哨林立,荷槍實彈的軍警虎視眈眈,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校園。為首的幾名學生從後山逃走。汪鐵如仍不罷休,依仗保安隊的勢力,逼著當時代管校務的教務主任陳我魯召開臨時校務會議,強行宣布開除聶家型、趙壁、梅景庚、劉先林、儲平戰、何楷模等6人。這次風潮,後來被稱為「六君子事件」。 事發之時,趙綸士校長正在外地參加會議,返校途中得知此事。他在冷靜地分析了事發的原因之後,考慮到既不能得罪有保安隊撐腰的汪鐵如,又不能讓6個有志青年白白失去學習的機會,因此,他明地里同意開除6名學生,而將開除名單一直鎖在抽屜里,並未上報教育廳,保留了6名學生的學籍,還於暗中示意6名學生到其他學校借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經過8年浴血奮戰,付出犧牲3500萬同胞的高昂貴代價的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全國人民欣喜若狂,六邑師生欣喜若狂!10月10日「雙十節」,太湖城內工農商學兵各界數千人舉行了「慶祝抗戰勝利」的提燈遊行。六邑聯中師生排演的文藝節目及繪制的各種彩燈,尤其引人注目。除踩高蹺、跑旱船、騎毛驢、盪鞦韆、舞獅子、舞龍燈、漁翁撒網、十番鑼鼓等民間傳統節目外,還有各種弘揚民族精神、歌頌抗日誌士的新鮮燈飾,如「八仙過海」、「八錘大鬧朱仙鎮」、「醒獅」、「氣壯山河」等。一些諷刺貪官污吏的彩燈,也在提燈遊行中出現,如「雁過拔毛」、「棺材裡伸出手——死要」等,觀眾紛紛拍手叫好。 1946年春,六邑中學師生與太湖人民同甘共苦、團結戰斗8年之後,帶著慶祝抗戰勝利的喜悅,遷回安慶。部分太湖籍教員及兩個班的初中學生並入太湖縣中,留在了太湖。 全校共有54個高中教學班,學生5400餘人。教職工170餘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1人,省級「教壇新星」4人。
⑼ 安徽太湖中學最出色的教師是誰
⑽ 安徽省太湖中學怎麼樣
安徽省太湖中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安徽省太湖中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