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雅稱
Ⅰ 學校的別稱是什麼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 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 織機 構。古代的學校,是按照禮制和規模來稱謂的,分為塾、庠、序、泮宮、辟雍等,這些稱謂,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並落定為禮制規范。
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 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 亥革 命以後,教 育 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1、塾
塾:是形聲字,「孰」通「熟」,意思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園地、地方;這兩個意思合起來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時,瓜果作物成熟後摘收回來,就堆放在宅門內兩側的走廊或堂屋裡,是家人、族人們聚合嘗鮮的地方。但是這種地方一年中只會在特定的季節使用幾次,平時大都空閑著,於是也就被兼做教書就讀之所。西周時,這種規制已經被確定下來,成為家族設置的初級學校,也稱為家塾或私塾。《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規模,按周禮的規定是「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共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就 教於塾」(見《禮記·學記》鄭玄注、孔穎達疏)。古時地廣人稀,方圓百里之內以二十五戶人家為單位,找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門內東西兩側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層的學校,叫做「塾」。想來這「塾」的規模也堪可觀,如若是每戶有四、五個學齡孩子(在非計劃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學 生呢。
2、庠
庠(xiáng陽平 ):也是個形聲字,「廣」字就跟房屋有關。根據《禮記·學記》的描述,「庠」是比「塾」規模和等級更大更高的學校,叫做「dǎng有庠」。所謂「dǎng」,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稱鄉dǎng,這樣的規模,大概是二十個「塾」。在夏、商時期(距今4000~3000年 前),庠就已經廣泛存在了,可見中 huá教育體 制之悠久。
3、序
序,本意是指房屋的東西牆,引申為場所,也做為學校的別稱。《周禮》記載:「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序」那時也是教xí射箭的場所,其部分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體校。東漢大儒鄭玄解釋:「序,州dǎng之學也。」庠、序在古代並稱為學校,也有解釋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時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說(《說文》)。總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規模更大的學校。
4、泮宮
泮(pan,去聲)宮:是貴 族子弟學校,大概貴到諸侯級別。《禮記·王制》:「諸侯曰泮宮」,所謂「泮水」,反映了當時的禮制,諸侯創辦的學校建築格jú只能是三面環水。這類學校注重的不是規模,而是地位和檔次,後來的科舉制 度中,生員入學也稱「入泮」。
5、 辟雍
辟(bi,去聲)雍:《禮記·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謂「辟」,漢班固在《白 虎通·辟雍》的解釋:「辟者,璧也。」它象徵著天圓地方,又有liú水環繞,意喻為陰陽拱合、教 化liú行。辟雍是在諸侯之上的、最高層的皇家子弟學校,是最高學府。至少在西周時期(距今約3000年~2700年)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個圓形建築,四面環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這里學xí,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學。後來,歷代皆有辟雍,只是功能逐漸演化為祭祀場所。唯一保留其本來功能的,應該是乾隆時建造、歷朝清朝皇帝的講學之所、現今北 京囯子監內的辟雍。
6、學堂
學堂是學校的舊稱。
Ⅱ 學校的雅稱是什麼
學堂,書熟
Ⅲ 學校還有哪些文雅、古老或富有底蘊的別稱
泮、庠、庠序、國學、鴻都門學、太學、國子監、文廟、孔廟、書院、蒙學、族學、私塾、學堂、
虞設庠,夏設序,殷設瞽宗,周設辟雍。
古代學校的名稱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癢」。高一級的大學叫「上癢」,低一級的小學叫「下癢」。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
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離現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奏定學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我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
Ⅳ 校園的雅稱
象牙塔 學府
Ⅳ 舊時代對學校的別稱
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孟子雲:謹庠序之孝,伸之以孝悌之義。 孔子辦學的地專方叫杏屬壇 後世也叫「塾」 「書塾」 「學堂」等等
Ⅵ 學校的別稱
學習的聖地
純潔之地
紅蓮凈土
學堂
Ⅶ 古代以來學校的代稱
http://..com/question/113147574.html?si=1
網路知道已經有人解答過了。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癢」。高一級的大學叫「上癢」,低一級的小學叫「下癢」。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
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離現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奏定學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我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
Ⅷ 古代學校的叫法
中國在4000多年復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制學校的名字叫「癢」。高一級的大學叫「上癢」,低一級的小學叫「下癢」。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
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Ⅸ 歷史上對學校的有哪些叫法
1、辟雍本為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 東漢以後,歷代皆有辟雍,作為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亦稱「外學」)外,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
2、成均:相傳為遠古堯舜時的學校。原始氏族公社後期,氏族的規模逐漸擴大,並組成部落聯盟。社會生活也趨向復雜化,除家庭生活、生產勞動和與外敵作戰的軍事行動外,還有各種祭祀、慶典等集體性的禮儀活動。
3、太學:封建時代的教育機構與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時代或設立太學,或設立國子監,名稱不一,制度有變,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學府,生員被稱為「太學生」或者「國子生」。
4、國子監:漢魏時代設立的太學,西晉改為「國子學」,隋朝的時候改為「國子監」,從此,國子監就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的學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機構。
5、書院:唐宋至明清時代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講學,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有四大書院。明代的時候,我們所熟知的有東林書院,培養了楊漣、左光斗等一批東林黨人士。
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那時學校的名字叫「庠」。高一級的大學叫「上庠」,低一級的小學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把學校又分成了四個等級,按級別叫做:「學」、「東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時,又把這四種學校的名字給為:「學」、「右學」、「左學」、「序」。後來的朝代還有在王府里設立的學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漢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級的學校稱做「太學」,下面分別稱做「東學」「西學」「南學」「北學」。再後來把「太學」改為「國子學」,「國子寺」,「國子監」。漢代,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比較昌盛的時期。漢代的學校分為官學與私學兩種。其中私學的書館,亦稱蒙學,系私塾性質,相當於小學程度。
到2012現在最近的明朝也有(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國子監」已經不是學校的性質了;成為國家專門管理教育的機構。而這時候一般的學校稱為「書院」、「書堂」、「私塾」等。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不但明確了整個學校教育制度,而且還規定了各級學校的課程。《奏定學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學課程是中國第一套正式的小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