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校園
1. 遵校律,守孝悌作文450字怎麼寫
12月我們又迎來了學校的文明習慣達標月,在此,在庄嚴的五星紅旗下我希望同學們嚴格遵守各項校規校紀,爭做遵規守紀的文明樂安人。
《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目標:自尊自愛,注重儀表,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朴,孝敬父母。我們樂安實驗學校的各項校規、校紀和這些守則規范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說,學校有明確要求:穿著得體大方,待人謙虛禮貌、言行文明適度等等。這些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不是嗎?有些同學總是懷著僥幸心理,認為偶爾違反一兩條紀律沒什麼關系。可是,同學們想過嗎?偶爾犯一兩次錯誤本來是可以原諒的,但如果總是懷有這些僥幸心理的話,天長日久養成了不良習慣,再改可就非常難了。要知道,各種規章制度並不是為了限制同學們的自由,而是為了讓同學們擁有一個更加有序的環境,獲得更大意義上的自由;使同學們能夠更好的學習、工作,這才是制定各種紀律、規范的真正目的。
校園環境建設對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倡導人人關心學校的發展,充分發揮教師學生主人翁作用。學校成立了學生會讓師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成共同創設「文明、整潔、優美、安靜」的校園。學校引導教師學生樹立校盛我榮、校衰我恥的思想,讓每一個師生關注學校的每一步發展。學校發展戰略由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讓師生充分感受到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展的重要性。注重學校自身形象建設和社會效益,以加快學校發展的後勁。美化綠化校園,開發校園文化,形成自身特色校風、學風、教風。校園管理逐步形成人人關心,個個參與,愛校如家的新格局。
同學們,作為樂安的一名學生,我們應當感謝學校對我們的重視,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不但自覺遵守各項校規校紀、法規法紀,養成良好的習慣,而且,積極主動作好宣傳。這樣做不僅為了使學校環境更加美好,更為了使我們能夠健康的成長,有效的學習,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前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規范自己,監督自己,使自己率先成為守紀.護法的「樂安模範標兵」!
2. 在學校老師發了獎狀是孝悌之星啥子意思啊
就是孝敬父母、尊重愛護兄弟姐妹方面做的不錯
3. 材料1 孟子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人說,多建一所學校,就會少修一座監獄。傳統文化的傳承
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時期有不同的態度,現今教育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4. 《孟子》中記載的夏朝學校類型有幾種
1、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2、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孟子 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序:周代學校的名稱。
《孟子 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翻譯:另外還要開辦庠、序、學、校以教育人民。所謂庠,意思是培養;所謂校,意思是教導;所謂序,意思是有秩序地陳述。夏朝時叫校,殷商朝時叫序,周朝時叫庠;這個「學」是三代共同都有的,都是教育人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為上層所懂得,小民百姓則能親和於下層。
(4)孝悌校園擴展閱讀:
中央官學分類:
商周學校已為出土文物所證實。據《禮記》、《周禮》,西周中央官學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分小學與大學兩級;小學在城內宮廷中,大學在南郊;王城的大學稱為辟雍,諸侯國的大學稱為泮宮。
從漢至清,中央官學大致分三類:
1、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如太學、國子學(國子監)等;
2、為招收皇室及貴胄子弟的貴族學校,如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代的弘文館和崇文館、宋代的宗學和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代的宗學、清代的旗學等;
3、為培養某種專業人才設立的學校,如東漢的鴻都門學,魏晉南北朝以後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
5. 舊時代對學校的別稱
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孟子雲:謹庠序之孝,伸之以孝悌之義。 孔子辦學的地專方叫杏屬壇 後世也叫「塾」 「書塾」 「學堂」等等
6. 孟子論文本中興辦學校陳述孝悌的句子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卧薪嘗膽呢?不卧薪嘗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斗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干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000元,工人個。幹了兩年,其產品沖向了全省,年產值達1萬,工人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為」,只要奮斗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7. 商周時期稱天子或諸侯設的學校叫什麼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xiáng )】殷商時代的學校名稱。《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內容都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