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校園文化
Ⅰ 為什麼說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呢
剪紙大家都知道,在春節和結婚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用到。其實我國商代初的時候剪紙的前身就出現了。當人們安居樂業的時候,生命得到保障的時候就會把時間和精力分到娛樂上,當時的人們用金銀箔或者絲綢之物來鏤空雕花用作裝飾之用,這就是剪紙的前身。剪紙是一門民間藝術,多出自於古代的勞動婦女們,包涵著我們古代人的智慧結晶和鄉土人情,流傳至今,成為了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
剪紙在現代除了過年和結婚的時候已經不常見了,手藝人也是越來越少,在此我希望剪紙能走進校園,成為我們青少年課外活動中的一項,讓學生們體驗它的樂趣,學會尊重它,保護它,愛護它。
Ⅱ 校園藝術文化長廊主題活動策劃方案
校園文化互動展示長廊的是為提升校園品位,打造精品校園,豐富學校文化的顯性內容,新法教育力加強校園書香文化建設,賦能校園文化的互動展示,採用多點觸碰、激光雷達、感測等技術共同實現,通過觸屏互動的方式,將校園文化、校園歷史、辦學特色、學校榮譽等信息炫麗的呈現出來。讓參觀團、嘉賓感受直觀、生動的文化輸出。還可展示教師教學成果、學生優秀作品,向全校師生傳遞積極的學習氛圍,為學校打造創意性的交互設計,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
Ⅲ 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剪紙手藝人具有怎樣的工匠精神呢
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結晶,剪紙手藝人具中國古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Ⅳ 校園文化藝術節 手工藝項目
做香囊
Ⅳ 剪紙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而中國學校至今沒有專門開設剪紙專業,這是為何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業的剪紙專業。這可能是因為剪紙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該技藝尚未普及。要想在學校開設這門專業,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3.剪紙需要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
由於現代化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影響,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兒童的工作能力逐漸下降。這對傳承傳統文化構成了巨大威脅。剪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學校尚未開設剪紙專業,原因存在於各個方面。
Ⅵ 《淺談如何讓剪紙走進校園》 培養孩子們的
民間剪紙藝術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中國廣袤的土地造就出不同風格的剪紙。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需要找到具有鄉土特色的剪紙內容,量身定做教學方案和校本教材,逐步形成剪紙特色教育。同時,我們的學生是以學習基礎功課為主的,拿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剪紙並不現實。因此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前充分做好准備工作,首先篩選、整理出優秀的作品,找出構思設計製作等各環節容易出錯的地方,制訂出方便、快捷、易懂的教學方案。總結出先進的經驗,有理論有表演有指導,使剪紙教育更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文化程度、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我們結合游戲來教剪紙,讓小朋友在啟蒙教育中學習色彩、學習圖案。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體味玩的樂趣;小學生注重民俗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圖案的構成變化和剪紙的技法技能。逐步通過學習臨摹,掌握剪紙的基礎方法;中學生需要充分了解民俗符號的各種信息,在學習臨摹的同時向創作方面發展。鼓勵學生在繼承傳統剪紙的同時,多創造出反映新時代、新風貌的優秀作品;大學生則著重加強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激發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剪紙藝術,全面學習民俗知識,系統研究傳統文化。這樣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能自覺的更多的承擔起繼承、發揚、挖掘、保護傳統藝術的重擔。在教授基礎知識後可多進行命題練習,放開手腳讓學生各自練習作品創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積極因素,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比如教「年年有魚」一課,先弄清年年有魚主題剪紙的民俗知識、使用常識,學習魚的結構特點,運動造型,再學習與魚相關連荷花、荷葉,水紋,山石等的各種元素,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創作出自己滿意的剪紙,作品完成後,老師予以逐一評點,給出具體建議,再讓學生重新製作,這樣學生在設計構思和製作技巧上都得到提高。完成從給學生們「魚」 到教會學生們「漁」 的全面升華。
Ⅶ 傳承剪紙文化困難重重,如何讓非遺剪紙真正走進校園
關於剪紙的重要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學校的新主題。在從低年級學校中就開始進行剪紙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且還可以促進民間文化的普及和傳播。民間藝術家如何在學校進行教授手工工藝是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這就需要學生們從興趣開始,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兒童的實踐和認知能力,使他們能夠學習和理解民俗。
3.因材施教
學習剪紙還需要了解祖先的文化象徵,民間剪紙是文化的血液和中國人民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標志性標志和重要載體,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感情。我們的先輩在孩提時代就受到剪紙藝術的影響。民間剪紙使用許多民間吉祥元素來表達思想,剪紙藝術也會使用類比,隱喻,擬人化等其他方法,其主題非常廣泛,剪紙的形式也很豐富多彩。出色的剪紙工作易於理解且具有吸引力,它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簡而言之,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現代的發展來教他們。
Ⅷ 小學生剪紙為祖國慶生,在你看來剪紙藝術需要納入課堂嗎
首先我想闡明的觀點是:剪紙藝術很有必要納入課堂。為何?原因有三。
第一,剪紙作為傳統民族文化之一,有必要在學生時代就給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流傳已久的民族特色之一,剪紙藝術有著超乎尋常的魅力。簡單的一張白紙、一把剪刀,在你手上就可以妙手生輝的剪出各式各樣奇妙的東西。
喜鵲迎春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弘揚傳統文化,而我們的祖國也在日漸強大,隨之而來的思想也就跟著慢慢進步,適當的加入新鮮事物才能更加有利於民族發展。當今社會,唯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相信不久的將來,教育定會多元化、多變化的更新,所以剪紙藝術必將成為課堂學習之一,也許它不會出現在必學課程里,但一定會是孩子們最愛的興趣課程!
Ⅸ 河洛剪紙文化的背景
河洛剪紙與河洛地區厚重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已被列入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目。
它是河洛地區普通勞動民俗生活形象化、藝術化的反映,其題材內容大多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相關,不僅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芸芸眾生的生活寫真,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嚮往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剪紙作品有的來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有的取材於戲曲人物、連環畫。
剪得最多的,是人們眼中的大自然,身邊熟悉的事物。而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剪紙,一般都是借物寓意,講究藝術誇張,刻意追求形似和神似,用以表現生活環境和人們熱愛生活的美好情趣。
河洛剪紙藝術的起源與特點
(1) 起源
2006年,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洛剪紙現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在積極創造條件申報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剪紙藝術是千百年來河洛地區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作的、享用的民間習俗和民間技藝。河南鞏義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區,是民間傳統藝術的沃土。河洛剪紙就是根植於河洛交匯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據專家閻興業先生考證,河洛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分布於鞏義各鎮村,尤以河洛鎮洛口村曹氏家族獨得真傳,四代延續至今。河洛剪紙的直接傳承人有據可查的始於清末,均為女性,或母女相傳,或親戚互傳,言傳身教,如此傳承至曹慧貞,已達四代120多年。曹慧貞與弟子們近三十年全心致力於河洛剪紙的傳承,深耕細作河洛剪紙藝術,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
曹慧貞這份對非遺的"堅守"是難能可貴的,值得點贊,令人敬佩!
(2) 特點
河洛剪紙和其他地區的剪紙相比,同中有異,特點為:一是,民俗烙印濃重;二是,保有黑色遺存;三是,多含吉祥寓意;四是,符號約定俗成。它對於研究河洛文化的歷史發展、本地民風鄉俗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對繪畫、雕塑、印染、圖案設計等其他藝術均有獨特的啟發借鑒意義。它在社會上應用甚廣,可以美化環境,營造喜慶氣氛;可以激發人們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水平;可為現實服務,傳播正能量,擴大當地文化影響力;可供產業開發,促進文化旅遊發展;可收藏,可作饋贈佳品,禮尚往來,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2、 河洛剪紙傳承人曹慧貞
曹慧貞女士為河南省鞏義市人,為高級民間藝術師,是河南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剪紙)第四代傳承人。曹慧貞自幼受家庭傳教,在奶奶、母親及民間剪紙高手指導下,從事民間剪紙藝術傳習、實踐。其歷任鞏義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研究員,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剪紙決賽選手,第一、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剪紙大展賽論壇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1) 剪紙藝術作品成就:1980年代初就開始在不同刋物上發表作品,其中, 2002-2003年《鳳凰牡丹》《河洛風情》獲中國文聯評審第一、二屆"華夏風韻剪紙展"銅獎; 2003年《不夜成》《丹陽》《開普亭》《豫化在我心中》獲中國文化促進會剪紙展"銀獎"; 2004年《飛鳳凰》獲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藝術展"優秀獎"; 2005年《老鷹捉小雞》《海的女兒》獲中國對外友協藝術展(紀念安徒生200誕辰剪紙展)優秀獎並被永久收藏在丹麥國安徒生博物館; 2 008年9月《民族花·哈薩克族女孩》獲第四屆國際剪紙藝術展"銅獎"; 2008年10月獲世界民間文藝家協會最高獎-"金飛鷹獎"-分項獎(剪紙)終身成就榮譽稱號。2016年《文化河洛》《馬到成功》獲河南第三屆中原文化博覽會金獎、創意獎。2017年6月《富貴吉祥》獲得全國非遺進校園研討會暨剪紙展覽優秀獎,並入編《童心飛揚》一書,論文《中原地區河洛民俗與剪紙》入編《春花秋實》一書;2018年《河洛人家》《四留余》《富貴留余》獲中國文聯、星河灣杯三個獎項。2019年,參與策劃組織聽爺爺講故事非遺進校園"迎民族盛會·慶七十華誕"民族花·剪紙情百米長卷、助力全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560米河南剪紙長卷行動,其18幅龍娃中體育競賽項目剪紙作品入選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指定唯一剪紙文創作品燒製成陶瓷杯、明信片、擺台等紀念品亮相民運會。2019年曹慧貞系列郵票在國際上發行,是曹慧貞剪紙藝術達到國際水平的重要標志!
(2) 剪紙藝術理論成就:曹慧貞不但在剪紙實踐中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在剪紙理論研究上也是碩果累累,早在1994年就在有關雜志上發表《剪紙價值》一文,並被收錄在倪寶成先生主編的《大河風》一書中,20O2年,編著《兒童剪紙》一書,受到社會廣泛好評,並被上千家小學,當成了課外教材。 奠定了河洛剪紙的理論基礎,填補了地域文化的空白,在《嵩山文明研究通訊》發表。
(3) 社會公益活動貢獻:曹慧貞與弟子們近三十年全心致力於非遺剪紙的傳承教育,堅持開展"每周一課"公益講堂,受到社會各界認可。曹慧貞多年來義務在鞏義市文化館講授剪紙技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文化活動,編寫剪紙教材,帶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為傳承民間藝術默默耕耘。
3、 創新
民間藝術不僅需要研究、傳承,更需要探索、創新。曹慧貞的可貴之處既在於其對河洛剪紙的堅守情懷,更在於她的大膽創新!這是筆者特別推崇她的原因。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迎接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鄭州市特別策劃了"剪紙花·民族情"560米民族剪紙長卷活動,共56卷,分別展示出17個民族運動項目以及56個民族的美好生活。從2018年11月開始謀劃、論證、實施,到2019年8月12日最後一卷的精修拍照完成,歷時近9個月,21個學校、3個剪紙工作室、3個文化館近2000人共同參與。560米長卷基本都是由曹慧貞輔導教師們、學生們創作完成的,其中3卷(中中1卷,民族大聯歡2卷)由曹慧貞設計主創、弟子們放樣完成的。該剪紙藝術長卷一經面世,就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曹慧貞於2020年1月30日接到抗擊新冠疫情通知的第一時間,就帶頭並號召剪紙藝人參與捐資捐款活動,又帶領河洛剪紙藝人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時,創作出一組生動有趣的《小龍人抗疫情》系列剪紙,創作出白衣戰士身著防護服,奮戰在一線的動人作品,把白衣戰士捨身疫區的大無畏英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創作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福佑中華》等正能量精品陸續問世,為抗擊新冠疫情提供激勵人心的精神力量,表現出我國"非遺"藝術家參與戰"疫"的精神風貌。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疫"中,"非遺"人沒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