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中學
首先我們先來總結一下七個葫蘆娃的特點。老大紅娃生來就擁有強大的力量,身體可以隨意變大或縮小。老二橙娃天生擁有一雙千里眼和順風耳,妖怪的一切信息都瞞不住他。老三黃娃擁有鋼筋鐵骨,刀槍劍戟對他毫無傷害。老四綠娃爐火純青,剛陽烈焰綠娃乃火神下凡,可吞吐烈火。老五青娃驚濤駭浪、氣吞山河,能把大河裡的水全吸進去,吐出來可淹死敵人。老六藍娃來無影、去無蹤,他的隱身本領使妖怪束手無策。老七紫娃手上有一個寶葫蘆,據說是當年太上老君盛丹用的紫金葫蘆。
《葫蘆娃》這部動畫不光是給小孩子看的,也適合我們各個年齡段的人群觀看,它不光是要教育我們的小孩子一些東西,它同時也深刻揭示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大家時時警惕,防微杜漸。
② 廣宗縣葫蘆中學7(3)班成績單
1、中學成績考試後成績單會保存在學校的檔案室的檔案里。
2、成績檔案既有紙質版又有電子版。
3、有的學校會成立網站,會向家長公布查詢方式,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到學校詢問。
4、打電話詢問班主任也可以知道學生成績。
只知道那邊有水西中學,在贛州升學率比較高的是贛州三中、贛州中學和贛州一中。
④ 保靖縣葫蘆中學怎麼樣
簡介:保靖縣葫蘆中學位於呂洞山腹地、鼓文化之鄉——保靖縣葫蘆鎮,前身是保靖縣第二中學,始建於1956年,是湘西州建校最早的兩所農村中學之一。 占保靖縣葫蘆中學地近70畝,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建校五十餘年來,為呂洞山苗區培養了近五萬名各類建設人才。學校現在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在校師生千餘人,教育現代化設施完善,各功能室配備齊全。
注冊資本:162萬人民幣
⑤ 房山區的普通高中有哪些啊
房山一中。 三中(北師大良鄉附中),北師大燕化附中,琉璃河中學。 交道中學。 周口店中學。 琉璃河水泥廠子弟學校。
⑥ 房山有幾所中學
1.北京市房山區岳各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岳各庄鄉岳各庄村
2.北京市房山區於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於庄村
3.北京市房山區竇各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崇各庄鄉竇各庄村
4.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婁子水村
5.北京市燕山東風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東風街15號
6.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黃山店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黃元寺村
7.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四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太平庄村
8.北京市房山區房山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辦事處東大街二十三號
9.北京市燕山東煉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栗園東里1號
10.北京市燕山羊耳峪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東路4號
11.北京市房山區長陽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北廣陽城村
12.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附屬北潞園學校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北潞園居住區內
13.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鄉大安山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大安山鄉大安山村
14.北京市房山區長溝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太和庄
15.北京市房山區晨曦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閻村鎮吳庄村
16.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西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西庄村
17.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南窖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南窖村
18.北京市房山區長操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佛子庄鄉長操村
19.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磁家務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磁家務村
20.北京市房山區窯上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窯上鄉窯上村
21.北京市房山區石樓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石樓村
22.北京市燕山前進中學綜合維修隊
北京市房山區杏花西里前進中學院內
23.北京市房山區韓村河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東營鄉韓村河村
24.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電業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昊天大街75號
25.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
26.北京市房山區霞雲嶺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霞雲嶺鄉霞雲嶺村
27.北京市房山區葫蘆垡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葫蘆垡鄉葫蘆垡村南
28.北京市房山區夏村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夏村
29.北京市房山區石窩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鎮石窩村
30.北京市房山區南召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南召鄉北白村
31.北京市房山區實驗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房山城關街道興東大街267號
32.北京市房山區房山第三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房山街道饒樂府村
33.北京市房山區張坊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村
34.北京市房山區北正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北正村西
35.北京市房山區交道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交道鎮二街三區66號
36.北京市房山區坨里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坨里鎮坨里村
37.北京市房山區稻田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稻田村
38.北京市燕山星城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化星城健德一里
39.北京市房山第四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房山街道辦事處育新街1號
40.北京市房山區良鄉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東秀街19號
41.北京市房山區十渡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十渡村
42.北京市燕山迎風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迎風一巷2號
43.北京市房山區北洛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辦事處北洛村
44.北京市燕山星城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星城小區健德三里
45.北京市房山區豆店鎮豆店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豆店鎮豆店村
46.北京市房山區蒲窪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蒲窪鄉蒲窪村
47.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鎮南尚樂村
48.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城皇廟街52號
49.北京市良鄉第三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西路西南側刺蝟河水上公園西岸
50.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史家營鄉北澗村
51.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中學綜合加工廠
北京市房山區南尚樂鄉南尚樂中學
52.北京市燕山前進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燕山杏花西里46號
53.北京市房山區李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地區辦事處李庄村
54.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辦事處
55.北京市房山區河南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河南村
56.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蘇庄東街8號
57.北京市房山區中院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岳各庄鄉下中院村
58.北京市房山區南梨園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閻村鎮南梨園村
59.北京市房山區佛子庄鄉班各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佛子庄鄉東班各庄村
60.北京市嘉華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長陽鎮稻田四區
61.北京市房山區常樂寺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崇各庄鄉常樂寺村
62.北京市房山區佛子庄鄉佛子庄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佛子庄鄉佛子庄村
63.北京市房山區良鄉第三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蘇庄村
64.北京市房山區官道中學
北京市房山區官道鄉官道村
⑦ 想了解下北京房山的教育信息.
小學一覽表
◆ 直屬小學
房山小學 房山第二小學 房山第三小學 良鄉小學
良鄉第二小學 良鄉第三小學 北潞園學校 良鄉行宮園學校
昊天學校 琉璃河水泥廠學校 北京煤礦機械職工子弟校
◆鄉屬小學
長育中心小學 良鄉中心小學 官道中心小學 蒲窪中心小學
周口店中心小學 琉璃河中心小學 南召中心小學 窯上中心小學
炒米店中心小學 竇店中心小學 交道中心小學 石樓中心小學
長陽中心小學 葫蘆垡中心小學 河北中心小學 史家營中心小學
長溝中心小學 南尚樂中心小學 張坊中心小學 十渡中心小學
坨里中心小學 青龍湖鎮中心小學 韓村河中心小學 五侯中心小學
霞雲嶺中心小學 南窖中心小學 佛子庄鄉中心小學 大安山中心小學
北正小學 吉羊完全小學 河北鎮磁家務小學
◆ 廠礦校
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電業中學附屬小學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附屬學校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職工子弟小學
◆ 民辦校
北京房山少林寺文武學校
普通中學一覽表
◆ 直屬中學
北京師范大學良鄉附屬中學 實驗中學 房山中學 房山第二中學
北京市房山第四中學 良鄉中學 良鄉第二中學 周口店中學
琉璃河中學 交道中學 坨里中學 南尚樂中學
長溝中學 河南中學 良鄉第五中學 房山第五中學
北潞園學校 良鄉行宮園學校 昊天學校 琉璃河水泥廠學校
北京煤礦機械廠職工子弟學校
◆ 鄉屬中學
房山第三中學 良鄉第三中學 良鄉第四中學 官道中學
北洛中學 南召中學 南梨園中學 晨曦中學
豆店中學 石樓中學 夏村中學 葫蘆垡中學
長陽中學 石窩中學 張坊中學 青龍湖中學
青龍湖上萬中學 韓村河中學 岳各庄中學 中院中學
南召中學
◆ 廠礦校
北京電力設備總廠電業中學 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良鄉實驗學校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職工子弟中學
◆ 民辦校
北京市博文學校 北京房山少林寺文武學校 北京中南紅星足球學校 北京市雨田實驗中學
職業高中一覽表
◆職業高中
北京房山區第二職業高中 房山職業學校 社區服務與管理職業學校
⑧ 初中書包可以掛一個小葫蘆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初中書包上掛一些小飾物無可非議。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影響自己的學習。掛什麼小飾物有自己的愛好來決定。掛一個小葫蘆也是可以的。他能吉利你努力學習,爭取將來有一個好的福祿前程。
⑨ 北京市房山區葫蘆垡中學怎麼樣
簡介:北京市房山區葫蘆垡中學,建於1969年。是一所鄉屬初中校,現有12個教學班,在校生293人,教職工53人。原葫蘆垡鄉的八個自然村的孩子在我校就讀,另外還有部分借讀生。
注冊資本:163萬人民幣
⑩ 柳關中學老師名單
柳是報春的使者,杜甫有詩:「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它告知楊柳是春天氣息的預報員,因而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楊柳,形成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國古代寒食節,清明節,那天家家門前有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著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掃墓時把柳條插墳頭上以示紀念,這種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的。【折柳】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折柳」一詞最早見於六朝無名氏所撰的《三輔黃圖》一書。此後「折柳」在詩文中為送別的同意語。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含有願春色長留人間,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現了人們珍惜春光的良好心願,此為其一,其二,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樹種,又是極易長大的速生樹木,可謂生機蓬勃,戴柳又有前程發達之意。相傳,黃巢起義時,曾規定戴柳為號,就是取其生機勃發、容易成功的寓意,現在我國北方及閩台等還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射柳】據有關資料講,這是古人在清明前後開展的一項娛樂活動,即在距離柳樹一百步遠的地方,用弓箭射擊懸掛的柳葉。這一活動起始於戰國,流行於漢朝,至唐時,被官方確定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後,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來射柳葉改成射葫蘆:在葫蘆里裝一隻鵓鴿,掛於百步之外的柳樹上,射中葫蘆,驚飛鵓鴿,以命中率高低決定勝負。雖是射葫蘆,仍舊叫「射柳」。【賞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機。《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艷妝飾,金翠琛玉,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踏青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看柳,這點,從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可以看出來,如,宋人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徵。柳葉初生,似睡眼剛展,故稱「柳眼」。李商隱《二月二日詩》:「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細長為柳葉,喻為「柳眉」。王衍詩《甘州曲》:「柳眉桃臉上勝春」。女子身腰若柳條柔軟,故稱「柳腰」。韓屋詩:「柳腰蓮臉本忘情。」晉代衛灌的書像柳葉,世稱「柳葉篆」。柳絮散落為絮綿,又稱「柳綿」。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蘇東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詞句。【詠柳】歷代詩人以柳入題,歌詠不絕。古代的《詩經》中所寫的「楊柳依依」,早已成為人們吟詠的佳句。唐以後,詠柳的詩詞名篇迭出,如「柳絮飛來片片紅,夕陽方明桃花塢」,「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等等。但是在詠柳的詩詞中,把柳樹的柔美形象描繪得最真切動人的,要數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愛柳】春秋時,有個柳下惠,原來不姓柳,因為很愛柳才改姓,於是,他的後代都姓柳了;東晉陶淵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北宋歐陽修曾在揚州平山溏掘土種植柳樹,人稱「歐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薩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樹,後人名之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齡臨泉卜居,泉邊栽柳,便自稱「柳泉居士」;清末名將左宗棠出征西北時,命令軍隊在河西走廊沿途種柳,長達數千里,人稱「左公柳」。現代畫家豐子愷曾將屋子取名為「小柳屋」;現代史學家陳寅恪也特別愛柳,他的書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編為《寒柳堂集》。【詠柳詩】柳詩文「春風楊柳萬千條」,柳樹在春風中吐綠綻芽,隨風起舞,搖曳生姿,極具風流,很早就贏得了國人的喜愛,成了歷代文人題頌謳歌的對象,寫下了大量的詠柳詩文。縱觀古代詩文,有關「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橋柳」、「水邊柳」、「隋堤柳」、「青門柳」、「江邊柳」、「城邊柳」、「東門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煙柳」、「風柳」、「問柳」、「柳色」、「柳絮」「楊柳曲」、「折楊柳」、「楊柳枝」、「柳枝詞」等諸多柳詩、柳賦、柳記、柳詞、柳曲,構成「柳文化」的重要內容。柳作為文學形象出現是在先秦時期,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采微》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漢枚乘《忘憂館柳賦》是第一篇柳賦。魏晉六朝時期伴隨著詠物詩的產生,出現了以柳為題材的詠柳詩,梁簡文帝《折楊柳》則是第一篇詠柳詩。縱觀歷代詠柳詩文,則以唐賀知章的《詠柳》詩最著名、最傳神,詩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為文學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徵意義是表達「離情別意」的符號。柳色如煙,柳條曼長,猶如親友間繾綣的柔情,彷彿離人不盡的別恨,加之「柳」與「留」諧音,人們樂意把柳當做情感的寄託物和負載體,產生了「折柳贈別」和「折柳寄遠」的風俗。長期以往就把柳視為別離的代名詞,從而植根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時期產生「折柳」風俗以後,代代相傳。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折柳枝》(又名《折楊柳》、《楊柳枝》)的樂府詩。《宋書•五行志》載:「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辭。」《唐書•樂志》也載:「梁樂府有鼓吹歌雲:『上馬不提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此歌辭源出北國,即鼓角橫吹《折楊柳枝》是也」。梁•簡文帝《折楊柳》就有「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的詩句。唐代以後詩詠折柳極為興盛,如唐•王之渙《送別》有「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詩句,孟郊《古離別》詩有「楊柳織別愁,千條萬條絲」,李白《勞勞亭》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白居易《青門柳》詩也有「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許渾《重別》詩有「留卻一枝河畔柳,明朝猶有遠行人」,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有「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施肩吾《折柳枝》有「傷見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宋•韓琦《新柳》有「驛路行人東復西,等閑攀折損芳枝;有生自是無根物,忍向東風贈別離」,歐陽修《詠柳》有「長亭送客兼迎雨,費盡春條贈別離」,周邦彥《六丑》詞有「長條故意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明•晏鐸《詠柳》有「河橋楊柳半無枝,多為行人贈別離」,等等,不勝例舉。學者羅宗濤先生分析古代文學作品中大量出現的以柳象徵「別離」原因時說:「我國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楊柳,有人說『中國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樹木是楊柳』,似有道理。楊柳是別離的象徵,而中國人喜聚不喜散,最怕與別人與朋友分開。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別離又是經常發生的,於是在我國詩歌中,別離成為最重要的主題,詩人筆下經常出現那依依的柳條,飄舞的柳絮,以及笛聲鳴咽的折楊柳曲。」[36]正是如此。古代詩文中還出現「折柳寄遠」的亞意象符號意義。如唐•許景先《折柳篇》詩有「折芳遠寄相思曲,可惜容華難再持」,盧照鄰《折楊柳》詩有「攀折將安寄,軍中音信稀」,張九齡《折楊柳》詩有「纖纖折楊柳,持取寄情人」,張旭《柳》詩有「濯濯煙條拂地垂,城邊樓畔結春思」,李賀《致酒行》詩有「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唐彥謙《柳》詩有「春思春愁一萬枝,遠村遙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詩詠折柳寄遠的事象,藉此以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思念,祈盼早日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