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天津校園文化

天津校園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5-23 10:25:47

Ⅰ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學校文化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被人們沿傳引申,毛澤東也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達材成德,與有榮施。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蕭友梅、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中國,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用埋頭苦乾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

Ⅱ 天津市45中校園傳統文化作文800字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Ⅲ 天津石油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文化

學院堅持「以大慶精神辦學、以鐵人精神育人」的辦學理念,秉承「尚德礪能」的校訓和「求實、勤奮、和諧、創新」的校風,把「學習大慶精神、傳承石油文化、培養當代鐵人」作為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

Ⅳ 天津哪家公司做校園文化強

海口溯新文化做得不錯

Ⅳ 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學的校園文化

五字學德:三十五中對學生提出了勤、孝、禮、善、誠五個字的學德。這五個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結晶,也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表現。所以,在三十五中我們特別強調了「五字學得」這一點。我們把「勤」放在第一個字,因為勤能補拙。我們說,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所以我們非常崇尚孝道,而且孝為尊,孝為上。第三個字是「禮」。因為,中國從儒家孔子提出「以禮平天下」,所以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德。實際上,法是人們行為的最低限,而德要高於法。我們的學生教育他們,要知禮、懂禮、明禮,這是三十五中學生必備的。第四個是「善」。一個人如果心地不善良,最痛苦的是自己。看到別人好處於一種嫉妒、不平衡。培養孩子一顆善良的心非常重要。再一個就是「誠」,誠實是做人做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如果社會失去了誠信是很危險的。

Ⅵ 天津大學管理學院的學校文化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被人們沿傳引申,毛澤東也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達材成德,與有榮施。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蕭友梅、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中國,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用埋頭苦乾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

Ⅶ 南開大學的校園文化

校名 1904年8月,嚴修、張伯苓東渡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即將嚴氏家館和王益孫家館合並,招收新生,並於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學。校舍在嚴宅偏院,規模狹小,當時校名初稱「私立中學堂」,不久先後易名「敬業中學堂」、「私立第一中學堂」。此後得邑紳鄭菊如捐城西南「南開窪」地10畝,幾經周折,起建校舍。這片地位於天津城西南的開窪地帶,向有「南開窪」之稱,簡稱「南開」。「南開」地名由此而來。 經過這一番周折後,學校在此起建校舍。 1907年秋,由嚴宅遷入新校舍,學校因所在地名改稱「南開中學堂」,後改稱「私立南開學校」,這是學校稱「南開」之始。
在南開大學的校門上鐫刻著四個大字「南開大學」,金光閃閃、蒼勁有力、飄逸揮灑。每一個南開人都知道,這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校名。這幾個大字已經成為南開的重要標識。 校徽 為紀念南開系列學校百年校慶,2004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啟用了新的校徽。
南開大學標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圖形標志和字體標志兩部分構成。其中,圖形標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實際應用中也稱為「校標」。
南開大學校標的核心圖像為八角形,它既是南開大學校標的原始形態,也是其核心形態。八角星行由兩個正方行疊加、結合而成,八個角皆為直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一是體現「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體現南開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懷博大,廣納新知,銳意進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圓互動,融合東西,體現了南開大學「智圓行方」的入世哲學、「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學和「允公允能」的濟世哲學。
校標中的「南開」二字凝練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簡約明快,表徵了南開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面向世界的東方學府,圖標下部以「1919」 具體說明南開大學的創建時間。
由來
1917年9月22日,天津南運河決口。當日夜裡,洪水涌進天津南開中學。10月,在張彭春親自指揮下,全校遷入河北政法學校。為同其他學校學生區別開來,每名學生胸前都佩戴著一枚紙制的紫白色臨時校徽。紫白是南開校色(紫色意取「紫氣東來」),正是這枚紫白校徽,使學生們念念不忘自己是南開人。以後,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學校都要在飯廳里舉行一次「水災紀念會」。全體學生坐在飯桌前喝粥紀念,而且胸前都佩戴印有「南開」二字的紫白色卡片,同當年那個一樣,只是下面加印了一行小字:「民國六年水災紀念」。
變化
後南開大學校徽由盾徽改為圓形校徽,與新校徽不同之處在於底部的字樣為南開大學的所在地天津的拼音「TIANJIN」。原「TIANJIN「標志又改為了"1919",標志著南開大學的建校時間,校徽顏色為南開校色青蓮紫。 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辦學理念的凝結,治校傳統的升華,體現了南開人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正如喻傳鑒先生所說:「『公,能』二字,為全校精神之所寄,先生之所施教,本此二字,學生之所努力,也本此二字。」南開大學的校訓始創於1934年,在南開學校創辦三十周年的校慶紀念會上,校長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為南開校訓。
「允公允能」這種話語形式,語本《詩經·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語首助詞。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張伯苓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變化,形容進步迅速。
張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麼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作到最能,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有現代化的科學才能,而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培養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理論才能,而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為新事物的創始者;不但要能趕上新時代,而且要能走在時代的前列。」
校訓中文標准字體源自1962年4月吳玉如為張伯苓校長夫婦合葬墓碑撰寫的碑文拓片,後加以標准化處理。 校歌 由來
為鞏固團體精神,南開在五四運動前就創制了校歌,編校歌的動議,是1917年5月16日在東京南開同學會歡迎當時赴日本參加遠東運動會的張伯苓老校長和南開運動員茶話會上,由留日南開學生張蓬仙提出的。
1918年末,張伯苓老校長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校後,即請音樂教員孫潤生審定一歌,為「於聚會之時,千人合唱,以期神會而鑄就南開真精神」,曲子採用的是西方的聖誕之歌——《on Christmas Tree》。
歌詞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汲汲駸駸 月異日新 發煌我前途無垠
美哉大仁 智勇真純 以鑄以陶 文質彬彬
渤海之濱 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開精神 南開鏡箴,又稱四十字鏡箴、容止格言,是流傳於南開體系的大中學校,僅次於「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他是由著名教育家、南開體系創建人張伯苓訂立的。南開體系的各所學校在重要通道處都設有大鏡子,提醒過往的師生隨時注意儀容儀表,這些鏡子上都鐫刻有這段鏡箴。鏡箴要求南開學子擁有整潔合適、積極向上的儀容儀表以及平和、寬仁的處世態度,提醒學生注意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每逢開學時節,新生們都會被要求背誦鏡箴,不忘張伯苓老校長的諄諄教誨。
原文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
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顏色:宜和、宜靜、宜庄。
來歷
張伯苓信奉這樣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合適的著裝習慣和文明行為,張伯苓特意在天津南開中學東樓中的過道左側(一說校門入口處一側)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鏡子,上面鐫刻著張伯苓請嚴范孫書寫的四十字:「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南開四十年校慶紀念特刊》)使學生出入校門有所儆戒,後得名「鏡箴」,一直流傳下來。 在南開主樓後廣場上,懸掛著南開精神的象徵——校鍾。兩邊銅鑄支架也呈鍾型,支架上架一橫梁,校鍾懸掛其上。此鍾體積巨大,重達3000多公斤,古香古色,給人一種滄桑感。每年新生入學,必到此鍾處舉行儀式。南開校鍾靜靜地懸在主樓的後廣場,學校每逢新生入學和畢業生離校都會鳴鍾紀念。
當年的校鍾系德國克虜伯工廠製造,原是為慶祝李鴻章壽辰而製作的紀念鍾,銅鍾鍾面鑄有整部《金剛經》,重達一萬三千餘斤。1904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英軍曾將該鍾取走作日常用鍾,八國聯軍向天津交還政權後,大鍾移至海光寺,後海光寺贈與南開大學作為校鍾。銅鍾置於思源堂西側,以4根弓形樑柱做支架,並懸掛於約2米高的台基之上。翻看南開舊時的照片,當時那口銅鍾頗為壯觀,是當時南開的一景。九一八事變1周年時,南開師生為銘記國恥,每日連敲校鍾9響,次敲1響,再敲8響,用以象徵南開人將銘記九一八國恥,鍾聲轟鳴,聲震方圓數里。
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而駐扎在海光寺的日軍則將炮口直接對准八里台的南開大學。南開罹難,建築被毀,圖書設備遭到野蠻劫掠,而萬斤大鍾亦不知所終。戰後學校多方查索校鍾,張伯苓校長曾致函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將軍在日本幾個掠奪物品集中地搜尋,但都杳無無音,校鍾終難逃被毀的厄運。1997年7月,為銘記南開園被侵華日軍炸毀60周年的慘痛歷史,學校決定重鑄校鍾。新鑄校鍾是由南京金陵古藝術青銅研究所所長、南京靜海寺警世鍾設計者王鍾泉設計,江蘇冶金機械廠鑄造的。大鍾的鍾槌與南京警世鍾的鍾槌共同出自一棵有著80年樹齡的檀木,一南一北兩棵鍾槌堪稱一對孿生姐妹。
新的南開校鍾重達3000公斤,鍾高1.937米,寓意要師生員工牢記1937年日軍炸毀南開。鍾的周邊雕刻著60枚校徽圖案,意寓60周年,鍾的正面是「南開」兩個大字。鍾上文字由著名書法家康殷先生書寫,左面是校歌,中間是校訓。
南開大學校鍾銘文:
河海泱泱,立學啟庠;
英彥蔚起,山高水長;
翔宇負笈,邦國之光;
七七事變,倭寇似狂;
毀我校園,景鍾雲亡;
今茲重鑄,宮生喤喤;
莘莘學子,濟濟堂堂;
允公允能,蹈勵發揚;
日新月異,科教騰驤;
猗歟南開,宏業無疆。

Ⅷ 天津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的校園文化

和諧校園。學院重視黨、團、就業指導、公寓管理、輔導員、班主任等團隊的思想政治建設;全面推進以學生和諧發展為目標、理想信念為核心、愛國主義為重點、道德規范為基礎的德育系統工程,積極開展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知榮明辱、黨課團課等方面的系列教育;以四十多個社團為載體,營造健康校園文化;以五四文化節、健康體育節、外語文化節、公寓文化節、可口可樂美食節等品牌節日為契機,營造多彩校園文化;以軍訓、公益勞動、支援西部等責任教育為引領,營造主流校園文化;以師生國際交流為熏陶,營造高雅校園文化;同時加大對困難生、住校生、畢業生等特殊群體的悉心關懷,全方位建設和諧校園。
服務社會。學院連續多年為華北、西北、東北地區外經貿千名在職幹部提供全面輪訓;為本市紡織集團、渤海化工集團、機電集團、一輕集團、二輕集團、冶金集團、佳能集團、北方集團、利和集團、外運集團、網通集團等幾百家企業的萬名外向型業務人員提供外語、國貿實務、商務禮儀等專項技能培訓;為支援新農村建設,學院免費為靜海縣160餘家企業進行出口跟單信用證600條款運作的技能培訓。2008年,學院緊緊抓住天津成為全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重大機遇,積極創造條件「天津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成為本市第一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

Ⅸ 論天津大學精神文化起之緣起

學校文化指的是學校里所有人員共同創造、共同享有的總體文明樣態,
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天津大學校園文化之緣起,我覺得與天津大學的校訓「實事求是」密不可分。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的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並承繼至今。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近二十年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一直沿襲至今。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傳》,文中說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被人們沿傳引申,毛澤東也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對昔日的北洋大學和今天的天津大學在治學、育人諸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 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 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 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 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 達材成德,與有榮施。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 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如今的天津大學,有全國一流的導師、一流的學者、一流的實驗室、一流的設備。天大對研究生的畢業要求一如它的治學一樣嚴謹,容不得一絲懈怠。近年來,天大在學子畢業時,通常會贈予一副筷子,希望借用它的三個含義:其一,是繼承傳統,將華夏文明發揚光大;其二,希望各位學子能夠團結協作、正直做人、認真做事;其三,希望各位學子憑借在校學到的本領和技藝,在各行各業都能取得卓越的業績,大展宏圖。由此可見天津大學的精神文化應該無不是緣起於「實事求是」的嚴謹校訓在教育方面秉承的理念。

熱點內容
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德育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28 05:16:12 瀏覽:975
師德自查反思 發布:2025-08-28 05:14:48 瀏覽:52
c羅射門教學視頻 發布:2025-08-28 03:56:00 瀏覽:176
教師編數學題 發布:2025-08-28 03:44:21 瀏覽:617
高二數學期末考試卷 發布:2025-08-28 03:44:20 瀏覽:319
保護環境英語 發布:2025-08-28 03:15:54 瀏覽:899
蕭愚家庭教育網校 發布:2025-08-28 03:09:25 瀏覽:238
歷史朝代皇帝順序表 發布:2025-08-28 02:00:58 瀏覽:699
馬雲哪裡人 發布:2025-08-27 23:35:16 瀏覽:467
如何看微信聊天記錄 發布:2025-08-27 23:24:53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