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情緒
一、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1、情緒的自主性。
中學生的情緒自主表現為更強的自我依靠、主動性、對同伴壓力的抗拒力,對自己的決定和生活的責任感。
2、情緒活動的豐富性。
在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獨立意識日漸增加,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需要,由於新的需要不斷出現,中學生在自我認識的態度體驗上,形成了自尊、自信、自我、自負等,以及由同伴交往帶來的多種情緒體驗。
3、情緒體驗的跌宕性。
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4、情緒變化的兩極性。
中學生情緒變化的兩極性具體表現為:
(1)復雜與簡單共存
進入中學以後,隨著環境的改變,視野的擴大,知識的增多,中學生的情緒領域也在不斷拓寬。但是,由於諸多因素影響,中學生的所有情緒體驗,尤其是高級情感體驗尚存在一定的簡單性,如有的中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僅僅是因為興趣深厚,對學習的熱情僅僅是為了榮譽,把友誼理解為「義氣」等。
(2)強與弱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十分強烈,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歡呼雀躍,或垂頭喪氣的現象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他們的情緒還有著溫和細膩的一面,在與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師長交往時,他們也會表現出溫文爾雅、和顏悅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發生,有時也會冷靜理智地對待和處理。
(3)波動和穩定共存
中學生的情緒波動性表現為情緒的大起大落,往往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與波動性相對的是穩定性,中學生在形成一種看法後,有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堅持性,不易改變。
5.微妙的隱蔽性
中學生的情緒表現具有內隱的性質。但中學生畢竟閱歷較淺,涉世未深,內心深處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強烈願望,依然比較坦露、率直,當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緒時,也會鋒芒畢露,遇到知己時,也會傾訴真情,所以,情緒的隱蔽性是相對而言的。
二、指導中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運用內部語言的形式來調節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這種方法,很多情況下可以趕走憂郁和膽怯,恢復快樂和自信。
(2)轉移注意力。
所謂轉移注意力,就是讓注意力從引發挫折感或消極情緒的情境中轉移開,並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其他活動中,以減低情緒的反應。
(3)調節期望值。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定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如果學生的期望值太高,一旦遇到需求難以滿足的情況時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
(4)適當宣洩。
當情緒處於經常性的壓抑狀態時,應該進行適當的宣洩,讓情緒回歸到正常狀態。
❷ 中學生的情緒主要有哪些
(一)自覺性品質有所提高
自覺性是指一個人對行動的目的、意義有明確而深刻的認識,並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動,使自己的行動服從於社會要求的品質。中學生由於認識的局限性,自覺性、幼稚性仍處在錯綜矛盾的狀態。中學生的自覺性品質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的,不同年級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如初一、初二學生身心巨變,他們的自覺性品質比起小學生已有很大的提高,他們處處表現出獨立、能幹、勇敢,而不依賴於家長、教師,也不像小學生那樣易受暗示。但是他們畢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自覺性還不十分穩定,有時把魯莽冒險、頑皮、頂撞、破壞紀律誤認為勇敢。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已有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並且能為自己制定短暫的學習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增強了,並能積極主動地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二)果斷性品質有所發展
果斷性是指一個人能迅速而又合理地採取行動的意志品質。初中生的果斷性水平還比較低,而輕率往往是他們的主要特點。
由於他們反應快,行動比之中學生有以下進步:知識更加豐富,社會生活經驗不斷積累,因而在處事的果斷性方面有了很大發展;對新事物、新情況反應快,行動也快;懂得珍惜時間,反對因猶豫不決而浪費時間;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能及時解決,對待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並不迴避,而是以積極態度果斷處理。
(三)意志薄弱
1.受暗示性和獨斷性
受暗示性是指不加分析和批評地接受影響,輕率地改變行動方向。獨斷性是指堅持已見,一意孤行。毫無理由地拒絕考慮別人的任何批評和勸告,也不善於吸取經驗教訓。
2.優柔寡斷和冒失
優柔寡斷是指在需要做出決定時,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做出決定之後,又遲遲不採取行動。冒失是一種輕率的表現,是指對任何事情都不能深思熟慮,只憑一時沖動匆忙做出決定,有時不計後果。
3.任性和怯懦
任性是對自己的行動不加約束,隨興所致,怯懦是在行動時畏縮不前,情況變化時張皇失措。
4.頑固或執拗
頑固執拗的人追求的是不合理或根本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他們不能客觀地分析外界情況,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執迷不悟,一意孤行,甚至明知行不通也要堅持己見,這樣必然會導致失敗。
以上四點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現。一般來講,意志薄弱不算意志異常,經過修正可以堅強起來。但經常表現出盲目、草率、優柔寡斷、半途而廢,在行動上又不能控制自己,就可以稱之為意志異常。概括起來有如下表現:
(1)意志喪失
行為缺乏目的性,盲目性大,不知自己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
(2)強迫行為
在某種非理沖動的影響下,不由自主地反復地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動作.自己又不能控制這些不必要的行為。
(3)固執行為
意志正常的人,在主、客觀條件發生變化時,能修訂計劃;而意志不良的固執行為,明知已經錯了,仍一意孤行,固執己見。
(4)不能隨意支配自己的行動
如運動亢進、坐卧不安、動作遲緩、行為及運動不協調
(四)第二性徵的出現及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中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少年男女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顯現出各自鮮明的性別特徵。人們將這一特定的時期稱作青春期。在這一時期,人的性器官明顯發育並出現第二性徵,性意識開始覺醒,對異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生理上迅速發展,心理上急劇動盪的時期。
中學生性意識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隴:性無知、性朦朧、性思慕。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處於青春期的男女中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些性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性恐懼
(二) 性壓抑
(三) 罪惡感
(四) 性變態
(五) 性罪錯
(六) 早戀
❸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調節的方法有哪些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調解方法,首先讓自己的心態平靜下來,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任何突發事件或者事情,應該能夠正確的對待其次,應該有正確的處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採用消極的心態
❹ 中學生常見的異常情緒有哪些
1、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
2、抑鬱,情緒低落,思維鬆弛,怎麼高興不起來,容易胡思亂想,思維消極,精神運動性抑制,對什麼事都不感興趣,喜歡獨處,不願與人交流。
孤獨,即使身處熱鬧人群、聚會中,還是覺得寂寞。
3、敵對,因利害沖突而不能相容;仇視而相對抗。每次有一點點事情發生,哪怕沒有事情發生,莫名其妙的對身邊朋友的一點動作或者行為,產生厭惡,而且是十分厭惡,完了就不想再去理會他們。
4、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5、自卑,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說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
6、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
❺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及影響
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一)焦慮症
焦慮症又叫焦慮性神經症,它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患者以焦慮情緒反應為主要症狀,同時伴有明顯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焦慮症在正常人身上也會發生,這是人們對於可能造成心理沖突或挫折的某種特殊事物或情境進行反應時的各種狀態,同時帶有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危險或災難、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應付的東西。如果對此無法預計其結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決,這時心理的緊張和期待就會促發焦慮反應。過度而經常的焦慮就成了神經性焦慮症。
青春期是焦慮症的易發期,其身心變化處在一個轉折點上,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個體對自己在體態、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變化會產生某種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諸如女孩由於乳房發育而不敢挺胸、月經初潮而緊張不安;男孩子出現性沖動、遺精、手淫後追悔自責等,這些都將對中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帶來很大影響。他們往往由於好奇和不理解而導致出現恐懼、緊張、羞澀、孤獨、自卑,同時還可能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眩暈乏力、口乾厭食、心慌氣促、神經過敏、體重下降和焦慮不安等症狀。患者常因此而輾轉於內科、神經科求診,經反復檢查並沒有發現任何器質性病變,這類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診斷為青春期焦慮症。
(二)挫折心理
中學生常常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為了將其變成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不能得到滿足或部分滿足時,就容易產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如果挫折產生於較為重大的目標,如學業、工作、愛情等,這種挫折可稱之為失敗;如果挫折的障礙與壓力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使其處於一種不利於身心發展的位置,則稱為身處逆境。挫折、失敗和逆境容易給中學生帶來失望、壓抑、沮喪、憂郁、苦悶等緊張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四)逆反心理 ,
逆反心理是指個體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中學生就是「不受教」、「不聽話",甚至經常與老師、家長「頂牛"、「對著干」。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可能發生,而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作不信任、不認同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感,為其喝彩;對思想政治教育消極抵制、蔑視對抗等。
❻ 中學生情緒發展特點
中小學生的心態發展趨勢父母們就需要分外的留意,由於她們早已進到到青春發育期環節,這一段期內便會顯著的覺得到自身小孩的心態轉變十分大,波動也是非常的明顯,應當要先平穩住自身小孩的心態,能夠 給他開展一些心理指導,在平常日常生活還需要對她們多搞好關注,不必忽略她們的體會。
青春發育期是以兒時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學、心理狀態上面有很多轉變,如心態非常容易波動,摯愛異性朋友,興趣愛好易遷移等。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狀態是不是身心健康,關鍵反映在下列七個層面:
與他人類似人和人之間都相互類似。當聽見月兒時,想到到太陽光或星辰,全是一切正常的反映。但想到到身亡,就要人難以理解。這類狀況出現多了,就應留意他的心態是不是一切正常。假如一個人的念頭、語言言行舉止、愛好、服裝等,與他人相差太多,則他的心理狀態可能不足身心健康。
與年紀相符合人的行為是伴隨著心身的生長發育而轉變的。各種各樣年紀的人,在念頭、興趣愛好、個人行為上都是有不一樣。青春發育期,應是精力旺盛,活躍性愛動。而老成持重的學員,從精神衛生的視角看來,事實上是並不大身心健康的。
擅於與人溝通每一個人都日常生活在社會發展中,全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組員。一個人不可能擺脫社會發展而獨立存有。在青春發育期,社交媒體范疇擴張。在相處中,相互之間揚長補短,塑造互助合作精神,豐富多彩人群社會經驗,鍛練融入別人的工作能力。
開朗奮發進取心態開心表明心裡健康。樂觀的人,對萬事萬物都不斷進取,不管碰到哪些艱難都不畏懼,即便碰到悲劇的事兒,也可以迅速地再次融入,而不容易長期性沉陷於憂慮煩悶當中。反過來,敏感多疑、心態常常抑鬱的人,心理狀態上是不健康的。並且,心態愈低,心理不健康的水平也愈重。
適當的反映每一個人對事情的反應速率與水平也不同樣。但區別不容易很大。如反映偏於極端化,他的心理狀態就不健康。如學員因考試不成功而一時不爽,是一切正常的狀況;但若他因此而幾日不想吃飯,乃至有尋短見的潛意識,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自然,對考試不成功視而不見的學員,心理狀態也不一定身心健康。
❼ 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的特點
一、 情緒體驗豐富多彩。
中學生處在心理未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他們的情緒表現既有兒童時期留下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慮。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社會性情感趨於豐富,積極的思索人生傾向。另一方面不同個體在情感發展、情緒表現上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男女的情緒各有特點。
二、情緒的波動較大
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知識經驗的累積,有的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緒趨於穩定。但同成年人相比,中學生情緒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時而激動時而平靜,時而消極時而積極。學習成績的優劣、同學關系的好壞等等,都會引起情緒的波動。
三、情緒的不穩定性
中學生對於情緒雖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外顯性與內隱性並存,及他們的喜怒哀樂常形於色,但又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學會了一些曲折的文飾的表達方式。沖動性與理智性並存。
四、情緒體驗強烈並易沖動
中學生在外界刺激下表現出強烈的情緒體驗很容易產生沖動性行為,表現的感情用事,也表現得情緒易心境化。中學生發生打架斗毆事件太多源於此。
❽ 初中生如何調整情緒
中學生如何調節情緒
一、轉移注意力法
注意力轉移法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可以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
二、合理的發泄情緒
常說:哭吧!哭吧,大聲地哭嗎!而沒有說去遛遛吧,到外面轉一圈吧!因為遛一遛轉一轉不管用。苦痛的悲傷的情緒,只有向親朋好友說出來,對著蒼天,大地喊出來,大聲哭出來,才能緩解我們的悲傷。因此,我們不但要懂得宣洩,更要學會控制。
三、控制情緒
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常為一點小事而爭吵打鬧不止,現在我們成為中學生懂得了「克制」兩字的真正含意,因此開始變的成熟,等到老的時候不但知道「克制,忍讓」兩字的含意,更知道把他變成自覺的的行動,所以,修煉到一種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的境界,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超越於自我的境界,我們現在做不到,但必須努力追求。適當控制情緒的方法主要有:
(一)自我暗示法:要和別人打架之前先數10個數,也許就會避免一場無謂爭斗。上台表演之前跟自己說「別緊張,我一定能唱的非常好」,也許你就會成功的。給自己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大錯誤變小錯誤,從而減少自責自罪或減輕不良的情緒反應。
(二)自我激勵法:把挫折,不幸當作上帝給予自己鍛煉的機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世界上凡是成功之人有誰沒有經歷波折、痛苦,面對這些小小的困難,我一定能戰勝。自我激勵不但能改善情緒,更可以使人堅強勇敢起來。對個人的發展很有幫助。
(三)心理換位法:也稱為換位思考,「我要是他會是怎樣呢?」「別人出了這樣的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別人是不是也有出現過同我一樣的問題。」換位思考讓我們轉變偏面思考問題角度,正確地認識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拿到考卷突然感到考題很難,很多都不會做,因此,緊張焦慮起來,越緊張越不會做,就會使考試越不理想。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也許會緩解緊張,使情緒穩定下來。應該這樣思考。「我感覺難,大家都難,我要是考不好,別人也都會考不好。」
(四)升華法:一個人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就會對人生充滿信心,他的情緒也會變得積極而穩定。心胸寬廣的人,熱愛生活的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人,他們能主動適應生活、體諒別人,對生活充滿樂趣,因而情緒自然是「健康、積極而穩定的」。
良好情緒的培養其關鍵是靠自己,今天我們了解中學生情緒的特點,學習了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將所學的方法,靈活地運用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相信經過長期的鍛煉,同學們都會達到較高的境界
❾ 如何控制中學生情緒
當我們有了不良的情緒時,我們應該怎樣調節呢?
(1)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就可以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從而激發積極、愉快的情緒反應。
轉移注意力可以通過改變注意的焦點來達到目的。當自己情緒不好時,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使自己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另外,還可以轉移話題或回憶自己高興、幸福的事,使消極情緒轉移到積極情緒上去。
轉移注意力還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達到目的。當自己情緒不理想時,到室外走一走,到風景優美的環境中玩一玩,會使人精神振奮,忘卻煩惱。把自己困在教室里,不僅不利於消除不良情緒,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緒對你的危害。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看起來是一種消極的調節方法,但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它適合於比較容易排解的情緒。那麼,對待一些難以排解的情緒應該怎麼解決呢?
(2)合理發泄情緒。
合理發泄情緒是指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來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是一種情緒表現的方式,它可以防止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危害。發泄,應該是合理的,要表現得有理、有度,既不損害自己,也不損害他人。
①哭——適當的哭一場。
從科學的觀點看,哭是自我心理保護的一種措施,它可以釋放不良情緒產生的能量,調節機體的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哭是解除緊張、失望,煩躁的好方法。許多人哭一場過後,痛苦、悲傷的心情就會減少許多。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當受到不良情緒困擾時,不防痛快地喊一回。通過急促、強烈的、無拘無束的喊叫,對與我們來說可以通過喊口號來宣洩不良的情緒。將內心的積郁發泄出來,也是一種方法。它可以使人人的心理達到平衡,有助於培養自信心。
③訴——向親朋好友傾訴衷腸。
俗話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把不愉快的事情隱藏在心中,會增加心理負擔。找人傾訴煩惱、訴說衷腸,不僅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感到舒暢,而且還能得到別人的安慰、開導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向朋友訴說是一種良好的宣洩方法。請記住培根的名言:「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將得到兩個快樂;把憂愁向一個朋友述說,則只剩下半個憂愁」。
④動——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往往不愛動,越不動注意力就越不易轉移,情緒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通過跑步、打球等活動改變不良情緒。
發泄的方法不同於放縱自己的感情,不同於任性和胡鬧。如果不分時間、場合、地點而隨意發泄,既不會調控好不良的情緒,還會造成不良的後果。
調控情緒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自我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