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貝滿中學

貝滿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5-24 02:22:55

1. 貝滿女中的課外活動

貝滿女中的課外活動是有其獨到之處和相當豐富的。學校對學生的課外活動做了精心安排,並給予有力的領導。更為突出的是,學生本著「自治」、「自理」的精神組織領導了各種課外活動,如,學生自治會即仿照當時政府機構的形式組成,稱為「學校市」,其組織結構圖示如下:
「學校市」從市負責人到下屬「院」、「局」工作人員全部是學生,但各「院」、「局」都聘請教師一人擔任顧問。「學校市」的全部工作、活動是納入整個學校教學教育計劃之內的。「學校市」協助學校貫徹「學則」,為保證學校各項制度的實施做些具體工作。
「警察局」是幫助學校維持秩序的。平日上課時,課間經常換教室,要通過院內或上、下樓梯,學校要求一律靠一側行進。大禮堂的座椅是一排排橫的座椅,學生集會時,進、出哪個門,走哪條路,誰先誰後,學校都有規定,「警察局」對這些規定要求的實現做出了保證。
「衛生局」負責組織一些有關衛生方面的活動。如每學期都要進行的宿舍、教室清潔比賽,檢查飲水室水杯的清潔等等。
「社會局」常常是高、初中聯合起來搞一些大的活動。每年新生入學有隆重的迎新會;每年聖誕節組織熱烈的慶祝活動;尤其已形成良好傳統的是每年為畢業同學舉行盛大的歡送會,這個會總是安排在畢業典禮的當天晚上,高、初中聯合準備節目,每年在這個會上都要演出一個大型多幕話劇,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藝術局」是「初級市議會」獨有的,它組織班級間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獨幕劇比賽等。
「膳務局」和「教育局」是「高級市議會」獨有的。高中學生年齡較大,所以高中部的伙食由「膳務局」負責。「教育局」除開展班級間的演講比賽、歌詠比賽、常識測驗比賽等經常性活動外,還要負責本校工友的夜校工作,組織高中住校同學為工友講課。有一個時期,社會上開展「平民教育」活動,貝滿女中也與有關方面合作在京郊東壩建立一所小學。這個時期,「教育局長」要兼任東壩小學校長。每年的年刊出版工作也由「教育局」負責組織。
貝滿女中有一個水平較高的歌詠隊,在30年代,它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過唱片。它和隔壁育英中學組成的聯合歌詠隊更有悠久的歷史。聯合歌詠隊每年都要公演一次。解放前,曾公演過《可愛的中華》及神曲《彌賽亞》等,剛剛解放後,就又公演過《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每次參加市、區演出,都名列前茅。
體育方面的課外活動也很多。平時學生除體育課外,每周都有兩次課外體育活動。此外,還有 籃球、排球、田徑、體操等運動隊。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願參加。每年學校都要舉行運動會。在運動場上,各年級都要表演團體操,穿插在田賽、徑賽之間。每年都要在班級間開展排球比賽、籃球比賽,以及壘球比賽、拔河比賽等。在市運動會上,貝滿女中也常取得不少團體或個人冠、亞軍稱號,或獲優異成績、創新紀錄等。

2. 貝滿女中的校訓及校歌

貝滿女中的校訓是「敬業樂群」,它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書寫在一塊醒目的橫匾上,掛在作為高中部禮堂的「訓懷堂」北牆上。它留給在這里工作和學習過的教職員工及學生們以極深的印象,並以一種無形的力量鼓舞著大家。
「敬業樂群」是中國古代的一句成語,出自《禮記*學記將》,它的基本含義是要學生們敬重 自己的學業,專心致志地學習,不斷前進;又要樂於生活在群眾中間,同學們彼此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它夠得上是中國教育、教學上的箴言,體現了一種優良的傳統,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對莘莘學子們的培養與成長有著一種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貝滿女中以此為校訓,即表明它是以此為辦學指導思想,在這個校訓的指導下,形成了這個學校的好傳統、好作風。
為了把學校辦好,保證「敬業樂群」的實施,學校領導在管理上體現了「辦學靠大家」的的思想。學校最高的管理機構是董事會,由董事會任命校長,校長對董事會負責。校長總管全校的工作,具體實施則靠廣大教職員分擔,教員們組成「周會委員會」、「 資助委員會」「圖書委員會」等近十個組織,各自分頭負責各方面的工作。
為了切實貫徹「敬業樂群」的精神,學校訂有《學則》,要求學生遵守。《學則》在考勤、成績考核、升留級等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甚至對學生的衣著都有統一要求,規定「學生衣著要莊重樸素,在校要穿『學衣』——深或淺色的藍布大褂,上體育課要 換『操服』。」學校還有各項具體的紀律要求,例如在操場上走路不能穿硬底鞋,在院內走路不能踐踏草坪等等。學校很注意從各方面具體培養、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紀律習慣。
為了保證學生真正做到「敬業」,學校對學生在學習上有嚴格的要求:學習每門功課要從預習入手,上課要專心聽講,課後要認真復習,在復習的基礎上做作業,作業及試卷都要達到統一的規范要求。學習要有小結,強調要加強理解,加強記憶,要側重培養 訓練各種學習能力,諸如會觀察、會思考、會想像、會書寫、會辨析等等。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勤奮,一絲不苟,又要能靈活,會舉一反三。更重要的是要「敬業」,使之表現出對學習的專一,能集中精力,對學習熱愛,懷有極大興趣。
為了保證學生能做到「樂群」,學校很注意學生群體的教育。無論是全校,還是各個年級、班 組,都經常開展一定的活動。大多數學生都承擔為集體服務的工作。學校經常從各方面給學生以鍛煉的機會,使大家有條件交流聯系。有一種姐妹班、姐妹同學的做法曾實行多年,即高班和低班建立聯系或高班同學與低班同學個人之間建立聯系。這個做法很有益於學生品質的培養和精神的熏陶。
當然,「敬業樂群」的體現還遠不止這些。它還反映在師生關繫上,反映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反映在學習的日常生活中……
正是由於「敬業樂群」思想的指引,圓滿女中培養了數以千計對學習精益求精、對工作認真負責、對人友善相處、對群眾關懷備至、為國為民盡力的英才。這種好的傳統、好的作風一年一年地繼續貫徹傳播。直到解放後,貝滿女中變為一所新學校後,「敬業 樂群」又被賦予新的內容,即從引導青年敬重學業,到敬重國家社會主義大業,從樂局部群眾到樂人民大眾,從而有了更深刻的含義,由「敬業樂群」所創立的好傳統、好校風在新時期得到進一步傳播、建立,乃至發揚光大。
與校訓內容相一致的,是學校在3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的一首校歌。其歌詞為:
一、可愛可親我貝滿,諄諄訓育青年,敬業樂群為我校訓,同學一齊奮勉。東西南北聚一堂,彼此歡樂無限,速進修,莫遲延,萬勿辜負我貝滿。
二、可愛可親我只滿,時時規勸青年,克勤克儉金石良言,終身實行不變。德智體群四育各,力圖人生美滿,齊努力,莫留連,萬勿辜負我貝滿。
副歌:我貝滿,我貝滿,同學會唱歌聲歡,研究真理社會進展。
高聲唱,大聲喊!
我貝滿!我貝滿!
齊歡呼我貝滿壽綿延,
同慶祝我貝滿億萬年!
可以說,這首校歌的內容是包括了學校的辦學准則,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特點,更反映出全體師 生的熱情、心和志向。當大家以鏗鏘有力的曲調唱著這首歌時,無不感到精神振奮。情緒激動。無論平時或在集合時,一旦這首歌響徹校園,都使老師、同學受到莫大鼓舞。以後一直被師生們牢記並不時地唱著。

3. 北京市一共有多少所高中

北京市一共有37所高中,部分高中名單如下:

1、北京市第二中學,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教育部「開展高中特色發展試驗」項目學校、北京市高中示範校、北京市高中課改自主排課自主會考實驗校、北京市培養創新人才翱翔計劃基地校、北京市高中新課程「選修模塊」網路資源開發與實施項目實驗校。

4、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是一所由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是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始建於1954年;1975年成為北京市第一所招收外籍學生的公立中學;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文憑組織確立為中國大陸第一所國際文憑學校。

5、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是一所由北京東城區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是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創建於1864年,前身為「貝滿女中」和「女十二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更名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截止到2019年2月,學校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2020年5月,入選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範學校名單。

網路-北京市第二中學

網路-北京市第五中學

網路-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

網路-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學

網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4. 貝滿女中的教師教學

貝滿女中建立之初,教師全是美國人。後來逐漸聘請了一些中國教師。1927年,貝滿女中在政府立案後,教師中除極少數是外國人外,大多數已都是中國人了。學校聘請來的教師大都是業務扎實、治學嚴謹、學有成就、品質優良的。學校給老師的聘書是一學期發一次。一旦學校發現有的教師在業務上不能勝任,或者有不足為人師表的地方,下個學期就予以解聘。而教學較好的教師,常常能在學校延續工作很多年。這些教師勤懇認真,業務精湛,熱愛學校,有主人翁感,他們不是著眼於聘金高低,而是認為學校環境好、學習氣氛濃、學生素質好、領導得人心。有的教師在這所學校里工作終生;有的教師放棄了其他更高的職位而堅決來到這所中學工作;有相當一部分女教師在這所學校工作,到很晚才考慮結婚,個別還有一生獨身的。他們 共同的特點是對學校、對學生、對自己的工作都懷有熱愛的感情,以在這里工作而感到自豪。若把貝滿女中這些出色的教師的名單列出,恐怕難以勝數,這里僅舉三五例:
前面提到的五四運動參加者錢中慧校友,大學畢業後,又回到母校任幾何課教師。她教課非常認真,對學生要求嚴格,注意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深受學生愛戴。
語文教師陳介白先生講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修辭學、應用文、古文都講活了。有時講完一篇古文,當堂就讓學生背誦。
英語教師林瑜鏗、林懿鏗姐妹二人的教學極有特色。她們把各年級的教材全部連貫打通,做了近萬張卡片,重新編出新教材,使學生英語水平大大超過一般中學。
物理教師孫念台,業務精湛,知識淵博。在教課中,不僅注意講理論,還重視實踐,教學效果好。一次,講靜電反應,他讓全班四十餘名學生手拉手,然後在一個人手上通上靜電,使全班人都有感受。幾十年後,學生對這一實驗仍記憶猶新。
生物教師常鳳笄,工作態度嚴肅,教學一絲不苟。業務好,師生關系好。為了教學需要,她曾在一個暑假內親手繪制一百多張掛圖。
歷史教師宋毓真,業務水平高,講課語言生動,引人入勝。講述歷史人物和事件時,感情充沛,愛憎分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幾位教師只能說是貝滿女中師資隊伍中的代表,可以說更多的教師都有其獨特、新穎之處,這里難以一一列舉。
正因為貝滿女中有這些出色的教師,所以使教學達到了一流水平。語文教學重視知識的多面性,重視啟發學生多讀書。活讀書,求精求深。特別注意讓學生養成讀書習慣,學會寫讀書筆記,在作文中會搜集材料、開闊思路。史地教學注意讓學生掌握豐富的 知識,培養學習興趣。英語教學授課量較大,既注意因材施教,又注意全面提高,特別是要培養學生會聽、會讀、會說、會寫。從初一年級開始,就要求課堂上都用英語授課、對話。數學教學除注意講清概念、明辨理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認真驗證外,特別注意啟發學生多方面思維,提高周密思考、邏輯推理的能 力。理、化、生教學重視概念講述的明晰准確,重視知識的系統性,重視實驗,注意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音、美教學注意啟發學生興趣,培養鑒賞能力。體育教學注意嚴格訓練,使學生不僅掌握一些項目的技能技巧,更注意身體素質的提高。總之,各科教學都能達到良好效果,促進學生們獲得優異成績。
使教學得以達到一流水平的另一條件是學校有較好的教學設備。學校教室有大、小兩種,大教室設課桌椅,供文、史各科及自習之用。小教室設扶手椅,四面牆壁都是黑板,供理科課程及外語課使用,上課時半班學生一齊上黑板是絕無問題的。學校里有儀器完備、葯品齊全的實驗室;有藏書量較大的圖書館和頗具規模的閱覽室;不僅有平時上體育課的正規操場,還有容量不小的風雨操場;有音樂、美術的專用教室,更有數間琴房放置著鋼琴供學生學琴、練琴用。
此外,貝滿女中校園優美、校舍整齊,有完備的教室、宿舍、禮堂、食堂、浴室、操場……稱得上是一座幽雅安靜、設備高超的學府。這為教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促進教學獲得良好效果方面不能不說也起了保證作用。

5. 我入了貝滿中齋的讀後感

《我入了貝滿中齋》
我在北京閑居了半年,家裡的大人們都沒有提起我入學的事,似乎大家都在努力適應這陌生而古老的環境。我忍耐不住了,就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向我的舅舅楊子敬先生提出我要上學。那時他除了在家裡教我的弟弟們讀書以外,也十分無聊,在生疏的北京,又不知道有什麼正當的娛樂場所,他就常到米市大街基督教青年會去看書報、打球,和青年會幹事們交上朋友(他還讓我的大弟謝為涵和他自己的兒子楊建辰到青年會夜校去讀英文)。當我舅舅向他的青年會幹事朋友打聽有什麼好的女子中學的時候,他們就介紹了離我們家最近的東城燈市口公理會的貝滿女子中學。
我的父母並不反對我入教會學校,因為我的二伯父謝葆珪(穆如)先生,就在福州倉前山的英華書院教中文,那也是一所教會學校,二伯父的兒子,我的堂兄謝為樞,就在那裡讀書。彷彿除了教學和上學之外,並沒有勉強他們入教。英華書院的男女教師,都是傳教士,也到我們福州家裡來過。還因為在我上面有兩個哥哥,都是接生婆接的,她的接生器具沒有經過消毒,他們都得了臍帶風而夭折了。於是在我和三個弟弟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去請教會醫院的女醫生來接生。我還記得給我弟弟們接生的美國女醫生,身上穿的都是中國式的上衣和裙子,不過頭上戴著帽子,腳下穿著皮鞋。在弟弟們滿月以前,她們還自動來看望過,都是從山下走上來的。因此父母親對她們的印象很好。父親說:教會學校的教學是認真的,英文的口語也純正,你去上學也好。
於是在一九一四年的秋天,舅舅就帶我到貝滿女子中學去報名。
那時的貝滿女中是在燈市口公理會大院內西北角的一組曲尺形的樓房裡。在曲尺的轉折處,東南面的樓壁上,有橫寫的四個金字「貝滿中齋」——那時教會學校用的都是中國傳統的名稱:中學稱中齋,大學稱書院,小學稱蒙學。公理會就有培元蒙學(六年)、貝滿中齋(四年)、協和女子書院(四年),因為在通縣還有一所男子協和書院,女子書院才加上「女子」二字。這所貝滿中齋是美國人姓bridgeman的捐款建立的,「貝滿」是bridgeman的譯音——走上十級左右的台階,便進到樓道左邊的一間辦公室。有位中年的美國女教士,就是校長吧,把我領到一間課室里,遞給我一道中文老師出的論說題目,是「學然後知不足」。這題目是我在家塾中做過的,於是我不費思索,一揮而就。校長斐教士十分驚奇嘆賞,對我舅舅說:「她可以插入一年級,明天就交費上學吧。」考試和入學的手續是那樣地簡單,其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是又高興而又不安。
第二天我就帶著一學期的學費(十六元)去上學了。到校後檢查書包皮皮,那十六元錢不見了,在校長室里我窘得幾乎落下淚來。斐教士安慰我說:「不要緊的,丟了就不必交了。」我說:「那不好,我明天一定來補交。」這時斐教士按了電鈴,對進來的一位老太大說:「叫陶玲來。」不久門外便進來一個二年級的同學——一個能說會道、大大咧咧的滿族女孩子,也就是這個陶玲,一直叫我「小謝」,叫到了我八十二歲——她把我帶進樓上的大課堂,這大堂上面有講台,下面有好幾排兩人同桌的座位,是全校學生自修和開會的地方。我被引到一年級的座位上坐下。這大堂里坐著許多這時不上課的同學,都在低首用功,靜默得沒有一點聲音。上了一兩堂課,到了午飯時間,我仍是羞怯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同學們都走了,我也不敢自動跟了去。下午放了學,就趕緊抱起書包皮皮回家。上學的第一天就不順利,既丟了學費,又沒有吃到午飯,心裡十分抑鬱,回到家裡就哭了一場!

6. 冰心對貝滿的學生生活是怎樣評價的

冰心在北京貝滿女中的四年中學生涯,教會學校的正規西式教育和品德養成,為冰心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人生起步

7. 貝滿女中的介紹

貝滿女中,1864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建,是北京近代最早引進西方教育的學校,現為北京市第166中學。原學校建築尚存三棟樓房,學校操場的西側。由南而北分別是貝氏樓、邵氏樓和貝滿中齋。

8. 貝滿女中的歷任校長

貝滿女中從建立到1922年,一直是由美國傳教士任學校負責人的。1922年,學校董事會聘請管葉羽先生擔任校長。他在北平教會中學里任校長的時間最長,是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在舊社會,由於時代、歷史的局限,他難以了解革命、理解共產黨。他自己是大學教授出身,不願接觸政治,但他為人正派。待人寬厚,一生務實儉朴,對工作精益求精,在貝滿女中工作二十多年,治學有方,德高望重,為這座學校的建設。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雖說管校長不問政治,但他是有鮮明的政治態度的。概括地說,他喜歡「廉政親民」,這無疑 表現出他是憎惡禍國殃民者。痛恨軍閥反動派的,他的行動也表現了這一點。1924年,1915屆校友李德全,因受反動的執政府迫害而求助於他,他毅然讓李德全住到學校近半個月,以致事後他自己被拘禁;對學生歷次參加政治活動,他確曾勸阻和禁止過,但更多地是出於關心和愛護學生,當學生真的出去參加時,他又十分惦念;地下黨員陳璉被捕,他十分憤慨;國民黨當局向他要進步師生的「黑名單」時,他則斷然回絕。
貝滿女中的校訓「敬業樂群」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的。他經常向學生進行「校訓」教育,同時 自己也身體力行。他致力於教育事業,認真管理領導學校;善於團結同仁,關心師生,獲得廣大師生的愛戴。他到校時雖是20年代初期,但已具有一定的改革精神。到校不久,就將學校的學制改為6年。在發展建設學校的同時,傾心建立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學校的管理日臻完善。他對宗教是信奉而不迷戀,不宣傳,不允許宗教干擾教學。他深知辦好學校的關鍵靠教師,因此擇師極其嚴格,對教學質量有明確要求,並制定了保證措施。他對學生關懷備至,既似嚴父 又如慈母,不僅要求學生一定要學習好,而且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和健康,主張學生要能自治、自理。他的教育方法是「諄諄教導、循循善誘」。
管校長為貝滿女中嘔心瀝血,而他個人高潔清廉、淡泊名利,且安於清貧。他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風不僅讓在這里工作、學習過的師生們敬佩和贊嘆,而且潛移默化地對他們產生了影響。管校長於1952年病逝,但他的精神永存於廣大師生的心中。
1948年,管校長年事已高,又體弱患病,就委任陳哲文先生代理校長職務。陳先生是1937年到貝滿女中的,曾任這所學校的語文教師及教務主任,後於1952年正式接任校長職務。他就任代理校長時正值解放前夕,在風雨如磐的年代中,他的可貴精神,就是不畏艱難險阻、保護師生安全。他防禦反動派對學生的誘惑,關心學生的思想情緒。他緊緊依靠地下黨組織,向地下黨員及時反映情況,通報信息。此時,他自己也參加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聯盟」,參加了「北平市中學迎接解放委員會」的工作。解放後,在政治上他一直要求進步,積極靠攏組織,在黨支部領導下,以一位優秀的、進步的民主人士身分主持學校工作。1951年,他參加了赴朝慰問團。1954年,被選為北京市東城區主管文教工作的副區長,同時兼管學校的領導工作;不久,調離學校專職做副區長工作。以後又被調到北京教師進修學院任副院長。他曾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國家教委教材審查委員等多項工作,1983年,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現他已從北京教育學院退任為顧問。
陳校長和管校長一樣,也是身體力行地實踐著「敬業樂群」的精神。他不僅在政治思想上一直嚴格律己,而且在業務上具有精湛的水平和不凡的能力。在作風上他寬厚、朴實。多年來他一直把全部精力傾注在培養和教育青年的事業上。在中學語文教學方面,堪稱專家,尤其在語文教材編寫及教學改革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陳校長在北平解放前後這段重要時期內,為貝滿女中的發展、建設、變革做出了貢獻。他教過的學生都懷著非常崇敬的心情牢記他的教導,以致幾十年後還有很多人和他保持密切聯系。校友們聚會時經常要請他到場。

9. 貝滿女中的宗教活動

貝滿女中既是由基督教傳教士所創辦,它當然會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建校以後,學校里的宗教活動佔有相當的分量。但它絕不是這座學校的全部內容,而且隨著時間推移,也有著發展變化。
在學校最初建立的五十幾年間,學校的領導管理權掌握在外國傳教士手中,大部分教師是美國傳教士。學生大都是基督教教徒,《聖經》是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們每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做禮拜」。學校里有查經班,平時還常有公理會的牧師或本校的教師來給學生「講道」。可以說,學校的宗教氣氛是相當濃厚的。學校要求
學生參加這些活動,目的是讓她們對耶穌基督有所了解,從而樹立起對宗教的信仰,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那時,學校的辦學方向和宗旨也就是基督教教會的宗旨,隨著美國傳教士們的言傳身教,美國的思想、文化伴隨著宗教活動也就不斷地在學生中滲透。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北洋政府要求國內各種不同的私立學校都要在教育行政部門備案,成為政府所承認的私立學校。還要求外國人或外國教會在中國辦學,其校長必須由中國人擔任,所有的私立學校都要設立董事會,都要按照中國政府的規定設置課程等等。
1922年,貝滿女中成立了董事會。同年,董事會聘請管葉(音xie)羽先生為貝滿女中第一任中國校長。管校長到校後,取消了《聖經》課,把宗教活動移到課外進行。基督徒的主要組織是「團契」,活動形式有查經班、晚禱班、宗教問題討論班等等,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均可自願參加。在學生中,非基督徒的比例逐漸增加,到20年代末,學生中的基督徒人數已在半數以下。1927年,教育部批准學校立案。此後,對於每個學生來說,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校的各科課程,這些課程是根據當時政府的規定而設置的,學校內的宗教活動已居於次要地位,因此學校的宗教氣氛逐漸淡薄。
我們可以這樣估計:以《聖經》為必修課的訓練及濃厚的宗教氣氛的熏陶,確實將貝滿女中的很多學生培養成了虔誠的基督教徒,使她們把一切希望寄託於「上帝」,信仰「上帝」成為她們學習與生活的動力,有的甚至迷上了宗教;很多學生還接受了崇美、 親美的思想。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即使天天上《聖經》課,經常聽牧師講道。聽聖經故事、參加查經班,也並不虔誠地信奉耶穌基督,她們參加這些宗教活動,僅僅是由於這是當時學校的規定而已。貝滿女中畢竟是坐落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的一所學校,學校的外面,是多災多難的祖國,是水深火熱的中華民族;加上學生們的家庭也在風雨飄搖中難得安定,作為華夏子孫、熱血方剛的青年學子,「神聖的」耶穌基督難以禁錮住她們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學校宗教氣氛日趨淡薄的必然原因和基礎。
進入30年代,宗教氣氛日趨淡薄之後,宗教思想的影響也相對下降。學生中的非基督徒人數已佔2/3以上,宗教活動都安排在課外,並且自願參加,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都是普通同學關系,彼此不一定相通,各有各的思想天地,也不要求互相理解,反而互相是極為尊重和友好的。這樣,學校里的宗教活動雖然一直延續,但已經沒有當初的影響了。但是每年的聖誕節確實是很熱鬧,這一天一定要放假,師生共同活動,一派節日氣氛。參加的人們各有心思,在這一天有的人會更堅定自己對耶穌基督的信仰,有的人會向「上帝」傾訴衷腸,而相當一部分人則是覺得新奇、有趣, 對宗教意義卻毫無考慮。
倒是有一點還必須看到,因為貝滿女中是一所教會學校,它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從另一個方面起了作用,那就是訓練學生們良好的素養,不越「軌」,不違「德」。這對學校樹立良好的校風起到了積極作用。

10. 貝滿女中的辦學歷史

貝滿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間宰相嚴嵩之子嚴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賜給順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親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稱為「佟府」。學校的大門是一座檐牙高啄、紅柱綠椽、彩繪繽紛、青瓦灰牆的典型的明代建築。大門道中間有一塊 長6米、寬2米的漢白玉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紋,從門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間有一個坐像觀音。牆上的磚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間的印號。這些都顯示著王府貴族的豪華氣派。大門內原是一個小院,有三個門通向後面。中間是府邸的二門,兩側的門通向東、西跨院。二門是個描金彩繪的垂花門,走進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訓懷堂」的大殿; 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長得枝繁葉茂的紫藤,北房則稱「紫蘿軒」;第三座院落內原栽有能結豐碩果實的扁桃樹和葡萄架;最後一座院落原有一叢綠竹依牆搖曳,正房因而稱為「翠竹館」。東跨院原有一行松樹,幾株合歡……西跨院則被發展改建為學校的操場、食堂、宿舍等。這里的一切顯示著幽靜、和諧,又美麗而莊重。以後幾經滄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場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樓,但有的地方還隱留著王府的痕跡。早一些畢業的校友,都會記著它原來的面貌,都喜歡仍用「佟府」稱呼它。可以說,「佟府」的稱呼,不單純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義,其中還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即大家對於母校幽雅安靜的環境,嚴整獨特的布局,和諧統一的結構留下的深刻記憶,以及這所具有百年歷史的學校,給予它培養的無數英才的強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貝滿女中當初是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其創始人是來中國的傳教士艾莉莎貝滿夫人。貝滿夫人於1864年在北京設立貝滿女子小學,校址在燈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鵓鴿市胡同,規模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務。以後有了中國教員,逐步發展,到 1895年,已初具規模,開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學,校名為貝滿女子中學。1902年,校舍往南擴建,校門建在燈市口大街路北公理會大院內。1905年,在貝滿女子中學課程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大學課程,名為協和女子大學。後因學生增加,遂於1916年將協和女子大學移到伶府這個地址。燈市口的校址則僅為貝滿女子中學所在地。1920年,協和女子大學與通州的協和大學(由潞河書院升格成立,其中「齋」部後來更名為潞河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通縣一中,現又恢復潞河中學名稱)、北京匯文大學(校址在東城區盔甲廠,其中學部分稱匯文中學,建國後曾一度改名為二十六中學,現恢復原名匯文中學)合並成立燕京大學。協和女子大學改稱燕京大學女校,仍設在佟府。1923年,貝滿女中改為三三制完全中學,學生人數劇增。1926年,燕京大學女校與男校合並遷往城外(今北京大學所在地),貝滿女中高中部遂遷佟府,初中部仍在燈市口公理會院內。1927年經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為北平私立貝滿女子中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被日偽當局接管,曾一度改名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學校又於當年9月恢復貝滿女中校名。此時學校已發展到高中有9個班、初中有12個班的規模。1949年北平解放,學校於1951年改名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設在佟府內(1952年定名為女十二中),從此結束了貝滿女 中前後長達87年的時代。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熱點內容
武當道教學院 發布:2025-08-27 17:31:23 瀏覽:744
女圍棋老師 發布:2025-08-27 16:48:45 瀏覽:218
精銳教育地理 發布:2025-08-27 14:01:34 瀏覽:591
回想起老師 發布:2025-08-27 13:56:33 瀏覽:183
中小學教師師德學習心得 發布:2025-08-27 11:00:22 瀏覽:95
教師評職稱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7 07:13:07 瀏覽:719
教育營銷信 發布:2025-08-27 06:19:46 瀏覽:634
英語輔導五年級 發布:2025-08-27 04:49:21 瀏覽:464
二年級下冊數學角 發布:2025-08-27 03:31:32 瀏覽:239
同英語 發布:2025-08-27 03:22:12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