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安全教育
1.加強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對學生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請公安、司法等相關部門到校開展法制教育,組織教職工集中學習對校園欺凌事件預防和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2.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
3.完善體系。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並明確負責人;
4.及時處置。一旦發生欺凌事件,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並配合立案查處。
Ⅱ 幼兒園防學生欺凌與暴力事故安全教育
提高個人思想素質。團結同學,和同學和睦相處,善於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嚴禁打架、罵人。
關注課間安全。請同學們在課間不做劇烈的活動,避免發生各種傷害事故;上下樓梯右邊走。
學會自護自救,提高防禦能力。學會簡易的防護自救方法,遇到偶發事件要冷靜對待;敢於批評。
講究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拒絕三無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偏食,不暴飲暴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
Ⅲ 《校園安全教育》
一、校園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對校園暴力形成的影響
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點,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因此家庭是校園暴力形成的起源,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1、家庭構成。不同的家庭結構,會在各項家庭職能的發揮上有所差異,就子女的教育來說,一個理想的家庭應該是父母健在,並且能對子女負起養育責任的家庭。一旦家庭的這種完整性受到破壞,如父母故亡,父母病殘,父母離婚,家庭教育職能往往就會減弱。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大多人格發展都很不完善,性格孤僻,冷漠,偏激,容易沖動,在學校里很難和同學相處,暴力發生在他們身上也變得很自然了。
2、家長素質。家長是家庭生活的主持人,是子女的直接榜樣,家長素質好壞,關繫到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長。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缺少道德修養,政治覺悟低,經常對社會,對現實流露出不滿情緒,這些反社會情緒直接影響到孩子身上,父母的理念也灌輸到孩子身上,導致他們直接把這些反社會情緒外化成反社會的行為。有些家庭中,雖然父母很有文化,也沒有反社會情緒,但自身性格高傲,總是瞧不起人,父母的這種性格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的形成,這就影響到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之間的相處,很有可能因為孩子的高傲而導致心理暴力發生在他身上。
3、家庭教育。家庭自然構成和家長素質好壞,都要通過家庭教育這個中間環節才能對子女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責任心不強,對子女缺乏真正的愛護,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長一聽說孩子不聽話,就直接打罵,從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也沒有從正面去教育。孩子在暴力家庭中成長,自然會把這樣的性格帶到社會中,帶到學校里。
(二)社會文化對校園暴力形成的影響
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青少年學生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游戲場所,歌廳、舞廳和游戲機室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游戲機的願望,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另外,帶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書刊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形成影響很大。
(三)學校管理對校園暴力形成的影響
學校是青少年繼家庭之後走進的又一個人生重要課堂,學校的管理及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發展有極其大的影響,因此學校是校園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從某個角度來看,校園暴力是學校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惡果。由於長期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學校的各項工作,使得學校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大量的精力投注到智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諸如道德品質、人生理想、生活能力、審美能力等培養。很多學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內容不夠充實,形式比較單調,不注意青少年的特點,對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
2、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教育工作抓的不緊的學校,校園里的學習風氣不濃厚,早戀現象比較嚴重,學生的自我認識水平發展得很不好,學校對學生也很少採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學校對他們的管理都是一味的制止,強行要求,沒有從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考慮,學生的抱怨很多,很多學生表示希望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多一些,責罵少一些。因此學校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是校園暴力形成的客觀原因。
3、教師的教育態度。教師的教育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他們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偏愛有加,而對由於各種原因出現的後進生簡單地批評處分,沒有足夠細致、耐心地說服工作,有的甚至使用郫視的手段,治標不治本;有的沒有深入探討教育的方式方法,淺嘗輒止,這些使得在形式上班級的學風、班風似乎有了改觀,但實際上是將班級學生明顯地一分為二,分為兩種受到不同待遇的階層;實際上就是將本來是潛在的行為越軌的主體和被侵害的客體明確化,使得本來可以通過適當教育手段教育好,本來可以轉變的後進生從自身心理上將自己劃分為與教師相對立的一面,也實際上就是將學校教育失敗的後進生推到了社會,留下了社會隱患。
(四)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分析校園暴力的成因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的關鍵時期,在少年期的社會化過程中,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內部心理結構的動力以及主觀需要和客觀現實性之間的矛盾更為錯綜復雜。青少年的心理發育水平與生理發育水平不同步,兩者之間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這就成為校園暴力發生的一大誘因。
1、精力過剩與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於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對緩慢,因而缺乏足夠的調節和支配過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下,精神空虛的少年往往將過剩的精力用於暴力性的活動,如打架,斗毆,搶劫等。
2、好動好奇與認識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發展,但由於心理發展,特別是認識能力的發展不成熟,思維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難以找到正確的宣洩方式。
3、興奮性高與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體發育還未成熟,尤其是腦垂下腺還不成熟,因而興奮性高,情緒波動大,心境不易持久,與此同時,少年的意志品質尚未發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與沖動,導致不良行為發生。
4、性機能發育成熟與性道德觀念形成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機能漸漸發育成熟,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向成熟過渡,並產生朦朧的性意識,如在異性面前怕羞而又被異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開始初戀;對性機能有好奇和新穎感,但性道德觀念的形成卻落後於性機能的發育成熟。這時,如果缺乏正確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識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推動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脹的物質需要,嫉妒,逞強好勝,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動機通常不穩定,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性和情緒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結構是由於個性心理結構內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園暴力的根源在於青少年內心機制的發展,要解決校園暴力的問題也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二、校園暴力及其現象
所謂的校園暴力主要是指發生在學校校園,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包括勒索、搶劫、起侮辱性外號、造謠誣蔑、甚至是肉體上的虐待等一系列侵害行為。校園暴力現象總結起來可分為三種形式,即語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語言暴力。語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號,造謠污衊等一系列對學生精神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語言暴力雖然不會對學生的身體直接造成傷害,但對學生的性格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大部分語言暴力的受害者的性格都會越來越孤僻,極度自卑,導致患社交恐懼症,抑鬱症等,同時也可能導致受害學生產生一些自殘的行為,危害極大。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園兇殺、打架斗毆、搶東西、強索錢財、毀壞物品等一系列對學生身體及精神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力量暴力在校園暴力現象中最為普遍。力量暴力表面上對受害學生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讓受害者殘廢,甚至死亡。但除了身體上的傷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傷害。作為受害者有可能導致反社會人格的形成,嚴重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對施暴者也有極其嚴重的影響,對他們的心靈成長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導致他們成人後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社會歸屬感長期得不到滿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對學生的精神造成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心理暴力的問題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無處不在,而且任何學生和老師都可能成為施暴者。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潛在持久的,讓學生無法對自己建立正確的認知,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到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同時對社會,對人性也無法建立正確的認知,嚴重的也可能導致受害學生患上抑鬱症,及社交恐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