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校園欺凌
1、給孩子的穿戴和學慣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於招搖。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較霸道和強悍的同伴;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3、教育孩子上下學和活動時盡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東西,就給孩子要帶到學校去的學習、生活用具上貼上姓名。這樣有利於證明這些物品都是屬於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一樣,這也沒有什麼關系。盡早地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孩子會形成堅實的自我價值感,會認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樣值得尊重。6、讓孩子參加自衛訓練。你也許並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情況一旦惡化,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這些訓練還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嚴,減小他成為受欺負者的可能。7、如果欺負僅僅是口頭或網路上的,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理會那個侵犯者。有時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應或是被欺負者並未因此而擔驚受怕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失去興趣,事情就過去了(當然,但願他們不是繼續去搜尋下一個目標)。如果情形繼續,讓你的孩子告訴侵犯者,他給別人帶來的感受是什麼,並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為。有些侵犯者面臨挑戰時,會收斂和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8、如果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可以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幼兒園的兒童可以說:你為什麼打我,你這樣做是壞孩子。)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心虛,洪亮的聲音可以起一個震攝作用。如果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而不是受挨打。自衛的原則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樣起一個震攝作用,以行動告訴對方我們不是軟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軟怕硬,若看到欺負對象奮起反抗,多會心虛停止攻擊行為,而如果被欺負者默默受,反而會讓他更加得意忘形,從而持續攻擊行為,直到達到目的為止。如果反抗後對方仍未停止攻擊,應該在自衛的同時大聲呼救求助,並且尋找機會逃走,保護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9、如果遇到校園,一定要沉著冷靜,採取迂迴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當他在公共場合受到一人脅迫的時候,應該採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態度,這種辦免去一些麻煩。真正等到事情發生之後,到了一個封閉場所裡面就比較難辦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話,可能會遭來更加激烈的一些。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對方,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尋找機會逃走,而不是准備在那兒受一切。受到這種以後,很多人都是被威脅報案的話會受到報復,但還是應該告訴孩子,碰到這種事情一個是,再一個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來解決。10、事情發生後,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靜,並把發生的情況告訴孩子的老師、員、園長或校長。可以先問問孩子是願意自己去告訴,還是由你去告訴。嚴重的行為應以法律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貳』 如何遏制校園欺凌事件和和未成年人犯罪行為
可以考慮從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力度。這個問題,版家庭和學校都權有責任。
道德教育很重要:道德教育是培養人的最基本條件。良好素質從建立良好道德意識開始。這一點從一些優質教育環境的學校可以看出來。這類學校很少甚至從未發生過此類問題。
法制教育在當前社會刻不容緩:從小抓法制教育已經迫在眉睫。因為法治國家需要法制意識的提高。
『叄』 國家如何遏制校園暴力
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專案,明確相關崗位屬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並明確負責人;各校要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並配合立案查處。
『肆』 各國如何遏制校園欺凌
日本
2013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了《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首次將防止校園欺凌問題法制化。該法適用於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學校,法律規定學校必須創造讓青少年安心學習和開展其他活動的環境,教導學生不在校園內外欺凌他人,遇到欺凌事件時不沉默。
在該法案的引領下,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各地方政府紛紛出台防止欺凌的方案舉措,明確了國家、地方政府、學校和家長的職責,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社會聯動的應對措施。
2013年6月,日本文部科學省設立了全國統一的24小時免費求助熱線「0120-78310」,以確保家長和學生可以隨時咨詢校園欺凌問題並獲得幫助。
澳大利亞
根據中小學生的不同年齡,澳大利亞實施相應的沖突解決教育,分為四個年齡段,核心內容是認識沖突、溝通和感受、團隊建設、沖突解決技巧、同伴調節、協商與和平。5歲至7歲的學生需要了解沖突可能發生的地方,明白沖突的問題是什麼,知道解決沖突的做法,回顧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沖突。8歲至10歲的學生需要分析導致沖突的原因,什麼使沖突變得更糟,以及存在偏見的可能性。11歲的學生要學習雙方是如何捲入沖突的,什麼會讓沖突升級,並根據給定的沖突情境,嘗試解決沖突並說明理由。12歲至15歲的學生要系統了解與家人、同伴或權威人士的各種沖突類型,嘗試解決電影、電視或書籍中出現的沖突場面,掌握同伴壓力、嫉妒偏見、拒絕服從等沖突的常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