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解讀
❶ 談談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能力的重要階段,處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關鍵時刻,處在能否成為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時期。學校在常規課堂教學以外,引導學生直覺或直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顯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實現師生個人價值和團隊價值的統一。
(一)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德育范圍常抓不懈。
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在學校德育中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課本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滲透和延續。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和在國旗下的演講,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定期舉辦學校運動會,能激發學生拼搏進取、團結向上的學風和校風;張貼名人名言、設立校園板報、建立校訓有助於優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愛好,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充分加強學校團組織的建設,為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供組織保障。
(四)更新課堂教育觀念,借鑒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
(五)結合學校實際,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初中生活潑好動,知識面廣,求知慾望強烈,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他們既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❷ 鄭州74中的校園文化內涵詮釋
從古至今,樓台、亭閣、書房命名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一個學校的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和靈魂。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以「理解教育」為背景,以「中的精神」為核心,體現「理解、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努力營造富有學院氣息的寧靜清雅的理解型校園文化。
我們嘗試將「中的精神」化解為九個關鍵四字詞,即「中的精神」內涵闡釋系列化,即:「閎約深美、中正平和、忍耐精進、慎獨自修、忠恕寬容、平淡天真、虛懷若谷、至誠盡性、上善若水」九個篇章。其中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為「中的精神」的三個主要行動原則,這九個篇章分別以校園九座建築物的樓名來進行命名。
群雕作品:《對話》
此群雕作品的題目設計叫做《對話》,由純青銅製作,群雕由四個人物和兩個空著的蒲團組成。這四位人物分別是:師尊孔子、弟子顏回、弟子子路、弟子曾參,分別代表了立德、立功和立言,兩個空著的蒲團意即虛位以待、中和化育,通過心靈對話、增進理解,和而不同。《對話》是我校「理解教育」辦學思想的精神象徵,也是「中的精神」總的統領和體現。
1、辦公樓:閎美樓(閎約深美)
閎約深美源於清張惠言的《詞選序》中「唐之詞人,溫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閎約」。1918年蔡元培先生書「閎約深美」贈上海美專,對「閎約深美」詮釋曰:「『閎』就是知識要廣闊;『約』就是在博採的基礎上加以慎重的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深』就是鑽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後達到完美之境」。
此四字,一是要求為學者要有寬闊的心胸和眼界,要博學多識,有廣博的知識,堅定的目標,崇高的藝術理想,百折不回的求學精神,向著知識高峰永無止境地跋涉攀登,永不停育的歷史責任,以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為己任,志存高遠,心系眾生,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2、科技樓:中和樓(中正平和)
「中正平和」系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能「致中和」,則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境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所之繩也。道教語,中正平和指的是正氣。《太平經,含三氣興帝王法》:「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北周瘦信道士步虛詞之曰:「中和煉九氣,申子謝三元。」「中正平和」,此後引申為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種原則。儒家認為人們的道德修養能達到致中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的境界了。現代漢語詞典釋:中正是指公正、公平的意思,平和泛指性情和言行溫和,氣氛平靜,紛爭停息的意思。
3、實驗樓:精進樓(忍耐精進)
關於忍耐。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另一半還是耐心。學會忍耐了,心胸才會寬廣,心胸寬廣了,才能裝下知識和財富。有人說,人的心胸是冤枉撐大的,不無道理。就我們常人而言,忍耐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我們堅決地和自己的慾望做斗爭,更需要一種異乎常人的遠見卓識與堅定意志。特別是在確定了一件事情,並堅持到一定程度將要突破之前,會出現一種難以忍受的難過,人一般在這個時候出現分化,忍耐到位的人,巨大的幸福感會不速而來,突然出現在你面前的是一種從未意料到的歡喜,歡喜在拐角的地方!沒有忍耐到位,就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馮侖說,偉大是熬出來的,很形象很准確。
關於精進。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不能忍受超過半小時以上的孤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精進是分階梯的,階梯是人內在精神生長的基本過程,也是基本規律,就像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階,第一階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階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第三階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精進之道,在於修煉自身的氣息與氣場以及狀態,不斷的精進,將不斷提高自身內心世界豐富程度,在我看來,精進的途徑無非是,內省與感悟,內省是擴胸運動,使人有智慧,而感悟是益智運動,感悟後的東西才能算是自己的東西,與我們74中師生的核心習慣:「在錯誤中反思自己」也相輔相成相呼應。
4、北教樓:修德樓(慎獨自修)
中的精神主要行動原則之一: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這一原則。其文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人們必須嚴格地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尤其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地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5、南教樓:忠容樓(忠恕寬容)
中的精神主要行動原則二: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這一原則分別見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雲:伐柯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6、北餐廳:真味樓(平淡天真)
中國文化的審美,「平淡天真」是一個核心元素,也就是說,「平淡天真」是中國文化傳統思想的核心之一,意味著真、善、美的品學之境,也隱含了審美的文化理想,溫柔而天真,敦厚而平淡。其實是「中的精神」的意境最美詮釋。
在生活上,洪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意思是:用粗糙的麥子大豆作為飯食羹湯,滋味清淡卻悠遠,放下筷子時嘴邊處猶有餘香。認真吃飯,真誠面對每一粒飯、每一口菜,然後在它的營養下努力,平淡天真是為真正的生活之中道精神。
7、南二樓報告廳:虛谷樓(虛懷若谷)
《老子》:「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
所謂「大盈若缺,大智若愚。」最大的聲音反而聽不見,最白的東西反而有污點。整天穿金戴銀的人恐怕不一定真有錢;柔弱的人不一定膽小;糊塗的人不一定真傻。聖人的胸懷空虛得好像天地間的風箱,又好似山間的低谷,無邊無際。所以他對自己從沒有過自滿。因為低谷不容易充滿,而高嶺也不容易失去。只有匯小溪、納百川才能成為江海湖泊。這才是《道德經》中「虛懷若谷」的真締!
虛懷若谷,典自《道德經》「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8、男寢:至誠樓(至誠盡性)
中的精神主要行動原則三:至誠盡性。至誠盡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堅持至誠原則,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發揮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夠發揮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良天性;能夠充分發揮萬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參與天地化育萬物。便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達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並列為三了。這就堅持至誠盡性原則所達到的理想境界,達到了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間的真正位置。
9、女寢:上善樓(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意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❸ 校園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這個參考: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恆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❹ 談談你對校園文化的認識
初中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長能力的重要階段,處在能否塑造健康向上人格的關鍵時刻,處在能否成為綜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時期。學校在常規課堂教學以外,引導學生直覺或直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顯得是何等的重要和必要。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創新精神,而且可以實現師生個人價值和團隊價值的統一。 (一)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德育范圍常抓不懈。 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在學校德育中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是課本教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滲透和延續。通過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和在國旗下的演講,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定期舉辦學校運動會,能激發學生拼搏進取、團結向上的學風和校風;張貼名人名言、設立校園板報、建立校訓有助於優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情操。 (二)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愛好,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充分加強學校團組織的建設,為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供組織保障。 (四)更新課堂教育觀念,借鑒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讓學生真正感到學習的快樂。 (五)結合學校實際,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初中生活潑好動,知識面廣,求知慾望強烈,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學生參加。他們既是活動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❺ 分析你所熟悉的校園文化現象 談談你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學校作為傳播人類文明、培育新生一代的聖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更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不僅能夠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而且能夠推動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能夠提高學校的文明程度,而且對學校風氣、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重要影響。所謂校園文化,就是指師生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校園文化建設本身就是學習創造的過程,根據黨中央自「十二大」以後,反復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推進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全面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精神。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它應該囊括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的精華,歷史與現時的文學藝術的精華,哲學的美學的歷史學的以及各種學術與科技的成就,文化與教育方面的種種設施,體育與娛樂中的項目 ,衣食住行及工藝美術活動等,都屬校園文化活動的范籌。文化的淵源是絕對不能割斷的,傳統的民族的精神與文化,應成為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高等學校,文化活動牽涉面相當廣泛,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地說,如民族的歷史、人類的發展史、民族文化的搖籃、古都文物、古塔寺院、壁畫石刻、絲 綢之路等等的研究及其演化的藝術品,都是宏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意識的最好教材。民族意識的培養,在文化教育中各國都是極為重視的。因為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心,是一個民族意志的表現,是一個國家的凝聚力之所在,其不可屈服的意志與自強不息的精神,總與民族的尊嚴連在一起的。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體現在教學及各種文化學術活動中,體現在各種生活技能的培養之中。 如哲學、史學、邏輯學、經濟管理學、美學、宗教、醫學、農學的領域,是重要的文化活動陣地。各種文學作品、繪畫、書法、雕刻、歌曲、舞蹈、電影、電視、相聲、雜技、魔術等,也是文化活動中的熱門內容。至於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中的內容,也是極好的文化教育項目。即使是對聯謎語的運用,花卉盆景的營造,對 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也是有好處的。體育活動中的武術、氣功、球類、象棋、圍棋等項的練習與比賽活動,也 能為校園文化添增活力。日常服飾、傢具、食品、烹飪、茶、酒、刺綉及各種裝飾品等,都可造成一種文化氛 圍,造就高雅的文化氣氛。
校園文化建設與合理使用主要表現在:
1、環境育人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環境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方面。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娛樂身心、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促進文明、可以煥發激情、催人奮進。在學校,要想有一個好的環境,必須要搞好文化建設,創設學校獨特的文化氛圍,讓大家感受文化,也創造文化。第一步,修建文化藝術長廊,讓師生一起動手來建設,用自己的作品去美化。一首小詩、一幅水彩畫、一張毛筆書法等等,展示大家的生活,親手描繪成長的歷程,畫出未來的藍圖。在藝術長廊里自由的呼吸,充實自己。第二步,創設校刊,使學校有一個文化載體,通過校刊,營造特殊的氛圍,傳播思想,交流看法。教師借校刊,發表教育教學觀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學生可以交流學習心得,發表自己的作品。讓校刊成為我們的好朋友,尊敬的師長,成長的夥伴。第三步,形成獨特的校園精神,通過藝術長廊、校刊等文化設施,再現一種特有的精神內涵,在每一個人身上形成獨特的氣質,影響其一生。因此,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相當重要。當這種文化一旦成為學生的精神,必然給他們無窮的力量,推動社會不斷前進!
2、校風育人校風是一所學校傳統的風氣和作風,是學校成員所處的精神環境,它體現在學 校成員的精神面貌上,而且集中表現為學生的學風、教師的教風、領導的作風。校風一經形成就有相對的穩定性,在較長時間內影響教職工和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好的校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凝聚力、約束力和推動力。第一、校風要刻在顯要位置,讓大家在自然而然中受熏陶,時間一長,校風就深入每一人的心中,最終成為做人行事的准則。第二、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要進行愛校教育,熟悉校風就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內容。也只有學會愛校,長大才會熱愛祖國。第三、在升國旗或其他重大節日時,集體背誦校風,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在全體師生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校風就成了大家精神的重要部分。
3、活動育人活動是校園文化中運動的部分,它是教育教學的延伸,也是寓教育與活動之中的有效結合。第一、要充分利用各種紀念日、節日開展教育活動。如頌英雄事跡,學英雄精神;不忘國恥,奮發圖強等。第二、要自創各種活動節、活動月,如讀書月、藝術節、科技節、文明活動月等,集中一段時間,開展一項主題活動,增強教育效果。第三、要設計組織系列教育活動,如爭創文明學校、爭當文明學生等活動。第四、要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學生聽廣播、看電影、課外閱讀、參觀展覽、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等。
總之,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相結合,一定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也一定能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培養和造就一代社會主義新人。
❻ 如何理解學校文化
理解學校文化,首先應該理解文化。文化內涵豐富,古今中外學者對文化的定義眾多,但是,對於學校文化的定義和界定沒有統一的觀點。鄭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定義就有310餘種。張岱年和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國文化與文化爭論》一書中,比較科學、全面地定義了文化:「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與世界關系中所採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書中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方法,分析了文化內容和它的本質特徵。它既強調人類的活動成果,又強調人類的活動方式。人類活動方式本身就是文化,不僅是活動成果。也就是說,文化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是靜態和動態的統一。人類是由各種民族組成的,文化是各種民族集群創造的,因此,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文化又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所以 文化同時又具有時代性。
學校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對學校文化的詮釋,諸多學者也是見仁見智。概括的可以定義為: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這里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裡意識等。學校文化決定辦學質量。英國羅伯·高菲,蓋瑞士·瓊斯兩位教授對學校文化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建築物建立起來之後,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築物將會倒塌。文化對於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
學校文化具有教育性、選擇性、創造性、個性性和差異性,學校文化是沖突和融合的過程。
❼ 學校文化的定義
關於學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兩類:第一,廣義定義類。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准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意義在於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於促進學校內人的發展。第二,狹義定義類。概括之,有「校園文化」說,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有「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范、行為和風尚;有「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有「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學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氛圍等等。
❽ 分析校園文化的成因和影響 。。。
當前,校園文化以其潛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一個學校要發展,一定要有一種校園文化的定位」。如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現就我校如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談談認識、實踐和思考:
一、關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認識
1、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建設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硬環境建設,如高雅的建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賞心悅目的綠化等;二是軟環境建設,如牆面、樓廊、櫥窗的環境布置,班級文化、組室文化的開展,制度文化的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等。顯然後者更為重要。校園文化應是一個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的表層結構,而精神文化則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
2、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它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准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同時,還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活力與靈魂,一個學校若缺乏校園文化,那麼就如鮮花缺少水分的滋潤一樣,沒有發展的潛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校園文化對校園中每一個人的影響和制約正好與管理的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我們認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德育模式。
二、關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做法
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東西,它必須依賴於各種載體來體現,並作用於人們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校園文化亦是如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校園文化強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種載體,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1、以校訓校風為載體,形成學校精神文化
三年來,我們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提出了「厚德、博學」的校訓和「理解、踐行、和諧」的校風,扎實開展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組室文化建設,努力培養「厚德、博學」的學校人文精神,目前,全校上下文化活動見諸行動,奮斗目標深入人心。
2、以環境建設為載體,營造學校環境
2005年,區政府、教育局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南橋中學辦學條件,原奉賢中學作為我們南橋中學的新校址,如今,學校整體面貌煥然一新,綠樹成蔭,草坪如毯。
樓廊布置了名人畫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語,更多的是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書畫作品,由此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貼近了學生的心靈,更具教育示範作用。教室內張貼國旗,班班有綠化角,根據各年級按學生的認知水平,每班確立一個主題,文化布置各具特色。
我們同時注意各種文化的熏陶,辦好學校牆報、櫥窗,能夠做到:每月一期,有專人負責,有專題內容。
這無聲的一切,都在訴說著我校師生的審美能力,辦學水平;這無聲的一切,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影響著學生、陶冶著學生、提升著學生。
3、以制度建設為載體,形成學校制度文化
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後用文化來內化。近年來,學校致力於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完成了8編130多條10萬字的《南橋中學學校制度》。制度體現了三個特點:「全」,涉及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為了便於教職工了解和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學校將之裝訂成冊,人手一份。平時加強學習,抓過程管理、抓內化自律。從而形成了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有利於營造一種公正、公平感,有利於形成正義向上的校風。
4、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形成優良的教風
學校堅持倡導教師上課需做到「三個帶進」:把微笑帶進教室,把愛心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教學;強調教法中的「三個注重」:注重學生的學法指導、注重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注重知識的擴展延伸;教學過程體現「三個為主」:啟發式為主、討論式為主、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為主;教學的流程管理中,強調六個精心:精心備課、精心上課、精心設計練習、精心批改作業、精心輔導學困生、精心組織考試。
2003年以來,學校廣泛開展教師文明用語的活動,提倡教師用「老師喜歡你、老師也有說話不對的地方、請你原諒、你真行」等九類關愛型、平等型、贊美型的愛語,要求教師棄「你真笨、你真沒救」等16類辱罵性、打擊性、推卻性、怨恨性的忌語,這一活動的開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友好合作關系,受到了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5、以各項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我們注重全方位的開掘校園文化活動的途徑:(1)把升旗儀式、校會、晨會、班會、專題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常規活動;(2)把各種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有效載體,如學雷鋒活動、祭掃烈士墓、「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社會實踐活動、軍政訓練、革命傳統教育;(3)把家長會、家長學校、社區實踐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生活的的延伸部分。(4)把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等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各類活動做到班班行動,人人參與。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活動突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了夥伴間的合作與團隊精神,強化了實踐體驗,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了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塑造人的活動目標。
6、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提升校園文化品位
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我們根據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結合我校學生實際,十分重視有關校園文化建設的課題研究。我們要求每個班主任每學期至少撰寫一篇校園文化建設論文,對優秀論文給予獎勵。近二年,我校關校園文化建設的課題如《教師理解教育行動研究》被列為區重點課題,《新時期「家庭訪問」策略的有效研究》被列為市級條線課題。
通過科研,全體教師對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作用形成了共識,開掘出了一系列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途徑,有效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
7、以校刊為載體,積聚文化底蘊
2002年,我們創辦了《南中教苑》。現已經出版了12個教育教學專集,約80萬字。
2003起年,學校恢復了潮汐文學社,出版了社刊《潮汐》。一篇篇文章來自於一個個學生的心靈感悟,一本本校刊的出版,凝聚了校園文化精髓,積聚了校園文化的底蘊。校刊的出版、傳閱,促進了校園文化的交流,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使全校師生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這種凝聚力又大大推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三、關於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領導重視
我們感覺,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成功,第一要素就是領導的重視。領導重視的工作應該是非常具體化的。如,班子的配設,隊伍的培訓,財力的支持等,都要到位。
思考之二:定位準確
要抓好校園文化建設,應有明確的文化定位:如,學校原有的文化傳統,校園物質表層文化的建設水平,載體的確立與利用,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的表現形式等。
思考之三:全員參與
要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全員參與。從這個意義看,班主任老師、課任老師,各部門要有高度認識,通力合作。
思考之四:形成文化陣地
作為一種文化,在經歷一段時間後,應該形成一種文化陣地。如,校刊、學生刊物等。
四、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必須解決的幾對矛盾
1、硬體與軟體的矛盾
就物質文化而言,現在的校舍建築的造型與空間布局越來越講究,校園現代教學設施越來越完善,校園的美化綠化凈化也做得越來越好,但作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離現代教育對學校的要求還有不少距離,藝術教育,勞技教育及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停留在口頭上、筆頭上的較多,落實在行動上較少。
2、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矛盾
傳統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影響著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遺產,理當發揚廣大。但教育要面向未來,首先要具有現代意識,表現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著力體現時代精神,吸納補充先進文化的營養,構建校園新文化體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❾ 解釋並理解 學校文化
學校的硬體設施,所達到的水準,就是一個學校的硬實力
學校的學生人數、教師數量,學生的實力和教師的實力,所形成的綜合力量,是學校的軟實力
學校文化就是學校實力中,學校師生共同形成的精神力量,精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