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校園招聘
1. 美團和餓了嗎哪個好
美團力壓餓了么更受互聯網大眾歡迎。雖然餓了么今天備受關注,但大數據分析顯示,當下美團力壓餓了么更受互聯網大眾歡迎。這也反映了美團的發展以及市場情況.
就消費比例來看美團更受歡迎,如果從不同的消費群體角度出發,餓了么在某部分群體中的份額要大。
2. 找個工藝主管怎麼那麼難
招聘到實用的人才的技巧:
首先先說下我招聘的時候使用的渠道,可能跟大家使用的大同小異,我首先會選擇招聘會,但是這里的招聘會主要是以校園為主,其他的社會的招聘會個人不建議去,因為那裡求職者比較少,而且相對來說年齡也偏大,不太符合我們企業的條件(現在都想要小鮮肉~)
其次我會選擇網路招聘,以前的時候我經常使用的就是58同城和趕集網招聘,自從2015年58趕集合並了以後,加上近幾年手機端的用戶迅速提高,網頁版的58和趕集效果也已經不好了,加上他們的收費價格比較高,也不保證效果,另外保險行業已經佔領了他們的半邊天,求職者的質量也是迅速下降,所以我果斷舍棄了這兩個渠道。
目前來說網路渠道,我主要是用手機端的軟體,網頁端作為輔助的工具。舍棄了58和趕集以後,我用過了人力資源公司、還有一些手機軟體(大約有二三十款),效果都不好,甚至還不如當時用58和趕集,最後我找到了一款比較靠譜的招聘平台。
我最近使用的這個平台叫做「上啥班」(這個名字個人感覺還挺接地氣,這些年出來的好像都是比較奇葩的名字,像什麼「餓了么」),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我就感覺很有意思。
軟體在各個應用市場可以直接下載使用,我在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我主要介紹下它的亮點:
首先,在「上啥班」,可以錄制企業視頻,剛開始使用的時候,聽說這個軟體可以錄制視頻,我就讓公司的宣傳部的同事幫忙錄制了一個公司招聘的視頻,然後上傳到了「上啥班」上面,結果還挺順利, 第一次就通過了(據說他們比較排斥宣傳片和一些亂七八糟的內容,最好有人出境,這樣更容易通過喲~),好多求職者來的時候都是說在軟體上看到視頻不錯,就決定來了~
其次,」上啥班「這個平台有聊天系統,另外,「上啥班」裡面的電話是高度保密的,如果對方想看我的電話,需要經過我的同意才可以~(這點我是非常支持的,以前用趕集和58的時候,經常會有各個地方的推銷廣告,都快把我煩炸了!!!)
最後,「上啥班」的求職者也有視頻,雖然大多數視頻時間不是很長,但是通過一個短視頻,基本可以讓我知道他合不合適了,這樣也省得不合適再來面試才知道,耽誤我不少時間~
另外,在校園招聘會這方面,大家也記得都要參加,學校裡面的效果也很好,我在學校的招聘會也招來不少人。但是記得,學校發的單頁和易拉寶等宣傳的東西一定要足夠吸引學生的眼球(這點需要親們的公司自己設計自己的喲,我就不過多介紹了)。
3. 校園招聘通過前程無憂網申,但是前程無憂的簡歷是已處理卻未被瀏覽,這代表了我被拒了嗎
可以問客服的。
4. 請問中國移動(深圳)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的待遇怎麼樣!求具體回答~~謝謝
我會詳細回答和分析你的問題,在此之前我想說一下,你只是簡單問工作好壞和待遇是很難衡量的,因為這關繫到你有多大的能力和能找到多好的工作以及你周圍的環境,所在的高校,同學朋友找到什麼檔次的工作,還有你擅長什麼等等。因為同樣的工作在不同社會層次的人眼裡,肯定就完全不同,比如提到中石油中石化電網煙草(勉強再加上移動吧)這些單位,又是正式員工,又是待遇最好的省份,可能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說單位好啊,福利高啊,生活有保障啊等等。甚至猜測還有比較好笑的回答說什麼一年至少7,8萬美死你什麼的(我就見過,這些人不知道廣州移動6崗年收入就14,5萬+),但是對於社會層次比較高的人,比如大小摩工作的,比如個別銀行總行的,比如一些投行招行中層,比如一流外企的(別說才進去也就10多20萬,但是幾年後大多數都混出來了,待遇翻幾番,移動煙草中石油這些幾年後估計連職都升不了半崗),甚至很多國內一流待遇的公司(像網路搜狗這些,應屆生都開到近20萬了,別說工作幾年之後的待遇了),這些單位工作的人,恐怕很多又看不上深圳移動了。
這樣說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你如果這么籠統地特別是在網路上咨詢,回答的大多都是不懂的或一知半解的,只知道說移動好或移動不好,說移動好的就是我說的那樣,站得不是太高,只是從自己或身邊人角度在看問題的人,覺得一年有個10萬就算高收入,然後別無所求的那種。而說移動不好的也不代表他們社會層次很高收入很高,而是對移動一知半解,比如他身邊有人在移動,但是不是正式的而是勞務派遣,勞務派遣收入很低工作很辛苦,無法和正式的比較,又或者身邊確實是有移動的正式工,但是定崗很低,而且工作的公司效益和待遇很差(比如落後地區的移動地市級甚至縣級分公司),無法和深圳移動對比的那種分公司,而且他的那個朋友可能本身又屬於沒能力混得特別不好的(這也是實話,混得好的大多數也不會來抱怨,混得不好能力強的多半也跳槽了沒時間抱怨,只有混得不好能力也不強,不敢跳槽的才沒事天天抱怨)。
所以移動到底是好是壞,需要你自己通過你周圍的環境包括你自身的能力和拿得到的OFFER中來進行對比,才能知道他到底是好是壞。還是我那句話,周圍圈子朋友年收入大多都是5萬以下的,一個年收入10多萬的就算是高新,就算鶴立雞群了。但是周圍朋友熟人年收入都是20萬以上,甚至還有40,50萬甚至百萬的(應屆生不可能百萬,除非自己開公司,呵呵),而且有很大的升值空間,那10萬年收入就是墊底的。
接下來詳細給你分析一下吧,你首先問清楚是不是正式的(AB類),因為只有省級分公司才有資格招正式的。如果不是正式的而是派遣的,社會地位會比較低,收入看崗和職能,如果崗位高部門好職位好的話收入尚可(僅僅尚可,在深圳中等或中下),如果崗位低職位和部門不好的話很可能吃飯租房都成問題。
如果是正式的,深圳移動應該在全國移動里還算不錯的(應該和江蘇、浙江這些移動省級分公司待遇接近吧,我本人也是清華大學通信專業畢業的,全國各地移動都有同學朋友,但好像深圳移動裡面沒有經常聯系的朋友,所以深圳移動的待遇是通過廣州省分推測出來的,如果有不對,歡迎下面的朋友指出),但是你得對比你自己的能力和你能找到的工作,比如你可以找到去一流外企的工作(比如研發和企業文化型的MS比如養老型福利型的IBM),或一流待遇的國內公司(比如網路,搜狗,騰訊等),待遇和發展方面可能比深圳移動都要好很多,只是說移動是國企,所以可能在內心可以給你一個保障,但是說實話你去了大公司一樣有保障,像IBM這些好幾十年的企業,比你國企的歷史還悠久。而且即使大公司垮掉,也不會虧待你們,根據年限,老員工幾百萬的遣散費肯定是有的。
但是如果你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只能去一些待遇中等的公司企業,那可能深圳移動就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了。
因為不知道你的專業,移動分市場部和技術部,還有少量新人可能進入管理崗(非常少)。待遇的話市場部可能略高,但是有一定的業務壓力(比銀行小,派遣的壓力更大一些),技術部的沒業務壓力,心理上要舒服一些,但是有一定的身體負擔,也就是可能勞動強度大一點,因為技術部做運維比較多,和搞開發一樣,都是體力活。
收入的話,深圳移動轉正後本科生年收入不算福利(各個分公司甚至部門福利方式和多寡都不一樣,不好衡量)算上年終,應該是有10萬多的樣子,最多應該不會超過15萬,最低應該不會低於10萬(我按比廣州略低一點算的,如果深圳和廣州差不太多的話,收入會更多一些,如果比廣州少不少的話,就往下走一些)。研究生會再多個20-30%。總的來說在深圳的公司和企業里,算是中等或中上的樣子。你說它好,它也不錯,既穩定收入也還可以。說它不好,也有它的缺點,比如升職非常緩慢,比如勞動強度比你想像得大(市場部還有業務壓力)。不過勞動強度我向來是覺得年輕人應該多承擔一些,多努力一些,只是說升職緩慢這個問題就很惱火了,努力得不到回報,升不了職,就很郁悶。
總的來說還是我的那句話,你得橫向對比你能找到的工作和你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咨詢這個工作好不好,比如你是美國哈佛畢業,回國後找到摩根的工作,一年50,60萬,甚至可能當個亞太地區的一官半職什麼的,那深圳移動肯定就遠不如了。但是如果你是985重本里排名很靠後的一所高校畢業,學的專業也不是很好,找不到特別好的外企或金融單位。那能進深圳移動當然就算是不錯的選擇了。至於非985的,深圳移動應該不會招的,所以這里也不提了。
另外你的能力擅長的方面和工作也非常有關系,比如你是學通信學IT學電子學自動化的專業能力特別突出的,能找到很多好公司里的研發工作,那我覺得可能你去公司會發展得更快一些。因為移動首先升職比較慢,其次專業能力不是太能體現,包括做運維,這些大多是重新學的,你的開發和科研能力基本就用不上了。像我一個好朋友就是看不上移動,去了一家500強的外企做開發和科研,他專業能力就非常強,去了半年一漲工資,每次都超過30%,現在年薪應該有50萬了,而且才工作2年而已。
又比如你是學金融的,業務能力和關系網都非常不錯,又可以找到金融業內特別好的單位(什麼四大國有銀行就別拿來說了,除非進建行總部或特別好的省份的分行,不然的話在金融行業里待遇非常非常普通。不過看個人能力和環境,如果周圍人都那樣,普遍只能去這類銀行支行什麼的話,那你能進分行也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如果你所在的高校或身邊的人特別強,比如美國的一些金融名校或本國最好的經濟專業的學生,那比起來真的就算很差了),話說多了,我是說如果你能找到一流的金融單位而你個人能力也非常突出,那深圳移動也是肯定比不上的,不僅是待遇問題,比如你才去工作,即使是一流的金融公司,待遇也不見得比深圳移動高多少,而且多半會壓力大不少。所以很多人可能就覺得不如去移動。但是很多人沒考慮清楚的是,金融行業的升遷遠比在通信行業快。前提還是那句話,你得是個人能力很突出才行,如果你不突出,業務就很難完成,也不受器重,壓力還特別大,就不如在移動安安穩穩地混到老,餓不死也撐不死,呵呵。我覺得移動就是一個事業單位,工作一定年份後帶編,然後進入一些管理部門,運氣好能力強的可以當個小官,運氣不好能力一般的就給個閑職混到退休(運氣特別不好的到老可能既沒官工作也不輕松,這種是最倒霉的,但是移動成立到現在不過11年,所以有沒有這樣倒霉的還不知道)。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還是那句話,你得對比你的環境和你個人能力,環境好大家找的工作都好,你能力也強找的工作也非常優秀,那移動真的不算什麼好單位。但是如果你周圍大家找的工作都不咋地,比如都是一些待遇中等的公司或進入一些普通的銀行支行,那你深圳移動的工作可能還算是比較不錯的了。
5. 餓了么2016校園招聘
這個你進它的官網
看看有沒有相關的招聘信息
你再進行申請就好了
或者裡面有較近的學校招聘
自己去方面面試這可以
6. 餓了么的物流管理分析2000字
過去的2014年,外賣O2O市場廝殺的激烈程度令人咋舌。餓了么和美團外賣在三四線城市展開正面競爭,不時被爆出的惡性斗毆事件可以窺見競爭的慘烈程度。資本方的進入,又把始發於打車軟體的補貼大戰,重新復制到了外賣市場。
而到家美食會,一支與餓了么基本同一時間起步的外賣團隊,卻在2014年整個市場的突飛猛進中,保持著原有的低調姿態。
從訂單量看,日單量「幾萬單」的到家美食會似乎無力與餓了么、美團外賣抗衡,但這只以「重物流、重服務」模式取勝的團隊,已經在北京等一線城市收獲了不錯的口碑。
到家美食會創始人、總裁孫浩近日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詳談了到家美食會的發展路徑以及他個人對於外賣市場的理解。
以下文字來自騰訊科技對到家美食會孫浩的采訪紀要:
餐廳選擇從大餐館擴展到快餐
10年到家美食會起步的時候,還沒有人談O2O,這些都是後來的事情。那時候我只是覺得(外賣)這件事情很有需求,而且我也能看到,未來也許能夠平台化。
當時在北京做外賣的也就是麗華快餐比較大,但是北京整個市場當時還都比較傳統(騰訊科技注: 2007年,在幾次創業後,孫浩以職業經理人身份加入傳統家族企業麗華快餐,10年時離開麗華創辦到家美食會)。那會兒「餓了么」也剛起步不久,美團也剛剛開始做團購,整個市場不是像現在這么吸引人注意的一個市場。
我們完成整個北京市的覆蓋,用了大概有一年半的時間。從一開始,我們就不太想做低端的餐廳。一個是因為不正規,有風險;第二個沒有看到那裡面有太多未來可以貨幣化的機會。所以我們一上來都是連鎖,或者相對知名的一些餐廳。
但從去年開始,我們在餐廳的標准上也有所改變。原來我們對快餐其實都會相對謹慎,我們希望拿來的食品都是比較有特色的。但從去年我們感覺說連鎖知名品牌的快餐,對很多我們的消費者來講也是需要的,所以我們現在也越來越介入一些連鎖品牌的快餐,包括像吉野家,嘉和一品。
用差異化面對市場競爭
現在的市場其實處在一個資本熱度很高,但你說大家的服務需求很好的被滿度了嗎?還沒有,真實良好的服務能力是很缺乏的,大家無非在打價格戰,但是是不是很好把這個服務呈現給大家了,好像還沒有,我覺得這個市場其實在一個比較粗暴的競爭階段。
對於價格戰,我們始終做得很少。我們會對新用戶比如說有一點歡迎的動作,但我們從來也不會做大面積的補貼。我們認為在生活服務的這個區間,實際上最有價值的還是固定在有消費力的人群,這個人群對價格有得一定敏感度,但是他們對外賣這件事,要得首先還是服務保證,譬如配送的速度。
所以我想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有差異化來做這件事。而不是說好像大家都在比少錢,因為比錢我們無論如何不可能燒過阿里或者是騰訊。
團購和外賣的邏輯不一樣
擴張的速度永遠重要,但是要看你怎麼分析這個市場。我其實對於盲目的跑馬圈地,不是特別的認同,因為如果我們仔細去看,團購的邏輯和外賣的邏輯是反著的,是不太一樣的。很多人會看到點評在做團購的時候,沒有快速的沖到三線去。但外賣和團購,不可以這么去類比。這兩個生意其實驅動力是不一樣的。
團購的驅動力是低價,因此越低價往三四線城市去的吸引力越大。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模式不一樣。不像北京、上海,已經有了追求便利,追求服務穩定性的這批人群。在三四線城市能省20塊錢是王道,所以美團先去佔了這些城市,獲得了這種驅動力,讓那些城市獲得訂單。
外賣的驅動力是什麼,是生活方式。你需要有比較繁重的生活壓力,然後是小夫妻獨立居住,而不是跟父母在一塊住,還需要是每天在路上交通時間很長,下了班不想做飯,滿足這些條件,你的外賣的需求才強勁。我們如果去看美國或者歐洲,它真正健康的外賣生意,都是圍繞著大都市來進行的。因為在這樣的大都市裡面,年輕人都不做飯,大家都想把時間花在各種增值的東西上。但是如果我們沖到三四線城市去,你可以想像,可能下了班步行3、4分鍾回家,旁邊就是小市場,可能還跟父母在一塊住,可能5點半就下班。在這種情況下,三四線城市如果沒有資本的力量,其實核心的驅動力是很弱的。
而對於學生市場來講,如果是一個大平台,拿外賣作為一個側翼的戰場,來增加對於核心團購人群的黏度,那我認同。反正我還有別的生意跟這些學生做,現在我拿外賣黏住他,讓他們更多的跟我交互,把更多的新學生圈進來了,再在別的地方賺錢,我認為這個模式聽起來有道理。但如果你就是一個外賣的玩家,那我覺得學生市場的吸引力相對是有限,因為他們都對價格非常敏感。
所以我們其實覺得還是希望在校園外的市場來滿足更多的需求,而不是冒然進入校園內的市場。因為其實中國跟國外的情況又不一樣,中國的食堂有國家補貼,在沒有資本的力量情況下,其實食堂最便宜,所以我相信一旦補貼被拿掉的話,真實的需求其實沒有那麼多。
(騰訊科技註:餓了么也在前段時間逐步停掉大規模補貼活動,創始人康嘉把這個過程形容為「擠水分」,在大規模補貼學生外賣市場後,餓了么也認為,其中的真實需求要打折扣。)
輕模式和重模式最終會融合
從中長期看我覺得外賣市場一定會融合的,我們也會去提供一些(輕服務),比如說非自有物流,餐廳如果物流能力還行的話,可以讓餐廳去送。「餓了么」現在也在提供物流服務,所以我覺得其實最終大家去做出來可能是一個類似的一個模式,但是各自最早的基因,還會影響它的品牌定位。
我們希望以服務取勝,讓大家想到到家美食會的話,會說它都跟好的餐廳在一起,食品有保證,服務本身有保證,是很靠譜的一個服務。我們希望是這樣一個定位。
其次,在介入餐廳的這個標准上,各家最終也會相對的趨同,誰都希望和有名的好餐廳合作,我們當然有我們自己一整套的服務標准和體系,我們對於餐廳也會做實力勘察。隨著今年外賣平台幾次食品安全問題被曝光,我相信像我們這些同行,也會逐步轉到我們的方案來。
但餐廳其實不是主要體現差異化的地方,因為每一個餐廳都會想有更多一家幫我賣不是壞事。特別還有網路、淘寶這樣的大品牌,所以沒有誰能夠說真正的壟斷餐廳,或者簽獨家。我覺得真正的差異還是在打造核心的服務領域,就是誰能真正得在消費者的心理面建立一個靠譜的形象。我們面對的人群是一些對時間比較寶貴,希望釋放自己生活壓力的人,如果真是敏感到5塊錢就走的話,這樣的客戶我可能並不認為他會成為我的用戶。
規模上去後重點是保證服務質量
現在其實做生活服務O2O的很多。我覺得最大的難度說怎麼在你擴展規模以後,你還能保證服務品質至少是穩定的,不說提升至少別下降。其實這是很難的。O2O和傳統B2C電商特別大的差異就在這,因為更多是人在參與,而不是機器。或者說人直接走在服務第一線,而電商,他們更多的是倉庫、倉儲、包裝這些東西。所以生活服務O2O是由標准化走向個性化,導致說品控其實是一個大事。這裡面還涉及到食品的物流,這和傳統的B2C物流差異還是挺大的,我們的物流時間敏感度其實遠高於京東,京東急速達不過3小時,在電商領域已經駭人聽聞。但在外賣這個領域如果你超時15分鍾或者20分鍾,用戶可能已經非常生氣,所以你怎麼能夠做這么時間敏感,還對溫度有要求,同時還對食品一些特殊的處理有要求,它的服務度和復雜度其實還要遠高於傳統的B2C。
從服務品質而言,我覺得這是到家生命力的本錢,但是這一點其實是一個綜合的能力,它並不是某一點上你做到怎麼樣,他涉及到人員的招聘到培訓,到你的運營的支撐體系,到整個IT體系,這是一個綜合能力。我們還是希望形成一個真正的核心服務的能力,因為這一點大家都講O2O要去做一個重度垂直,我說重度垂直意味著市說你在你所在的這個垂直領域的鏈條上,你能夠佔有一個不可或缺的一個位置,我特別不喜歡同質化的競爭。
O2O會圍繞核心一線城市
我認為整個的O2O市場,都會圍繞核心城市進行。為什麼?今天我們談的O2O都是想提供便利性,就是比以前更好的便利性,但它的要求是說用戶需要珍視這個便利性。
所以O2O的市場,真正值得去做的,不像想像的那麼大,還是那句話生活方式驅動。所以說O2O這個市場,現在可能有很多沖進來燒錢,燒很多的錢,但是可能都燒在沙灘上,市場可能完全沒有進去。哪怕去對比美國,美國的外賣平台opentable上市的時候,招股書說服務600城市,簽約餐廳只有3萬家,3萬家平均配到600個城市,一個城市只有50家餐廳而已。所以你一算就知道它其實絕大多數訂單集中在前四到五名的大城市,其他的小城市都很小。如果美國這樣一個這么發達的一個市場,大家對於便利性要求很高的地方都是這樣,我覺得在中國市場到了二三線城市去看,這種新生活方式驅動的服務,拿掉補貼的話都沒有那麼搶眼。
餐飲O2O最難的問題還沒解決
我覺得O2O其實難度比較大的是說在堂食的部分,其實還沒有人找到一個特別理想的方案去解決店內的這部分。現在也有一些在做的,比如說遠程手機點菜,到店下單,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需求,需求很弱。還有的去做排隊機等等,這都是很小的點,這些東西我覺得不能夠真正的介入進去,形成這種真實的需求。
而餐飲這個市場,原來的商家他們的IT能力太弱,導致他們想真正的數字化和互聯化,其實還是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其實蠻痛苦,比如我們想去和餐廳對接,很大的餐廳可能也沒有什麼可以和你對接。重要是找到一個點,真正讓你的傳統的合作夥伴先掙到錢,這樣他才有動力跟你繼續往下走。
搭建開放的物流體系
我們和投資方京東也有業務上的合作。其實像京東前一段推出的京東快點,有一部分是我們來做的,因為畢竟對於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這個也是京東在實驗的一些東西。但他自己的物流體系並不是那麼方便,我們幫他做這個也順理成章。實際上快點的業務更像我們的業務,就像我們去某一個餐廳拿了東西再出去送,所以蠻順理成章。但是只是說快點對京東而言,今天還是一個嘗試,沒有變成很大規模來做。我們將來也會在更多的業務層面上攜手來合作。
未來我們可能是一個開放的配送平台。想像空間其實很大,我們如果在北京市每個區域簽一個花店的話,我們可以送花,假設沒有牌照限制我簽一個葯品,我可能也能送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去做,而且我認為將來整個的本地商家的生態,可能都會因為最後一公里產生變化,我可以幫助更多的商家把服務直接延展出去,這裡面其實能做的事很多。
7. 四川電信校園招聘的面試技巧
哈哈 一看來LZ就太嫩了
什麼面試技巧 不要源太信
每個面試官 用的理念 做人的態度都不同
沒有一定的技巧!
你只記住 堅持你自己本身的風格!什麼都不要想
該怎麼就怎麼 不要刻意去做什麼
放鬆點!
都是80後的人了,社會在變化了 人也要變
做自己的風格
8. 互聯網公司工資待遇怎麼樣
這個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名氣越大的公司待遇越好,尤其是已經在c輪融資之後、上市了的,待遇更是不用說。
我想說這種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創業公司其實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如果融不到資,他可能明天連工資都發不了,而且大部分創業公司它的待遇都屬於中下的,五險一金能不能交齊都是一個問題。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有一些創業型的公司,其實它是有資源以及靠山的,這一類其實就是在依賴背後的靠山來燒錢,總的來說發展前景也不會特別好。
9. 快跑者平台的餐飲配送系統可以對接美團、餓了么嗎好像也是可以做外賣的。
快跑者的外賣配送系統早就可以對接美團和餓了么等其他第三方平台的訂單了哈,可以做跑腿、生鮮、商場等配送服務,適用於各個場景,不論在大城市還是小縣城,還有各個校園,都是可以的。
10. 餓了么如何成長為獨角獸
張旭豪喜歡打籃球,位置是得分後衛。這一愛好從學生時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創業期間他依然保持著打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