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中學
㈠ 流沙河 簡介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他的詩《理想》被編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6課,魯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課。
㈡ 初一理想 流沙河
流沙河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詩人。四川金堂人。四川大學肄業。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
流沙河簡介
作家簡介: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勛坦,四川成都人。1948年高中時期開始發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編輯開始寫詩。1956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農村夜曲》。1957年1月參與創辦詩刊《星星》,並發表散文詩《草木篇》,由此為詩界、文學界矚目。但後者不久即遭到公開批判,被認為是「站在已被消滅的階級立場」上,「向人民發出的一紙挑戰書」,由此被打為右派,遣送回原籍勞動。七十年代末回歸文壇,仍然以詩作為主,記敘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體驗,後結集為《流沙河詩集》(1982)、《故園別》(1983)、《游蹤》(1983)等。
因才識揚名,因清脫為人仰重,因謙虛而備受愛戴,這便是人們心目中的著名詩人流沙河。
流沙河曾在中國詩壇上筆走龍蛇,飲譽海內外。10年前,先生突然「見異思遷」,棄詩而作文,鼓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撥弄出舉世矚目的一個大旋渦。近年來,突然又波瀾不興,一時間,文化人都在詢問他的「流向」。蜀國的文學圈子壓根兒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黃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讓人心頭擱不下的謙恭,消失了他興之所至談笑驚座的幽默。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體重卻只有90多斤,怎一個「瘦」字了得,他的樣子,容易使人聯想到經霜後的棗樹,秋塘里的殘荷。光陰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兩鬢如霜了,但雙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態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談海闊天空,雅俗共賞,亦庄亦諧。他幽默的質量,可謂絕唱,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引經據典,從早「幽」到晚。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於1931年11月11日,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和《星星》詩刊編輯。1957年「反右」運動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親自點名,「假百花齊放之名,行死鼠亂拋之實」。流沙河在全國上下被批倒批臭,後連續接受多種「勞動改造」,累計20年。1979年他被調回四川省文聯,從1985年起專職寫作,並先後出版了《鋸齒嚙痕錄》、《獨唱》、《台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隨筆》、《流沙河詩話》、《故園別》、《游蹤》、《莊子現代版》、《Y先生語錄》等著作。迄今為止,已出版小說、詩歌、詩論、散文、翻譯小說、研究專著等著作22種。
先生原名余勛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書•禹貢》之東至於海,西至於流沙,因國人名字慣為三字,遂將「河」復補。
先生的400則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語錄》堪稱一絕,真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標新立異,出語有典,理據有度。流傳頗廣的《莊子現代版》就是佐證,充分體現出他的學者風范。
先生走路的步態有異於常人,似乎有點腳不著地,給人一種飄逸感,但又不是飄飄欲仙的那種,身子薄菲菲像只風箏。風箏飛在藍天高處,輕輕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幾次出川游歷,最遠的一次是南斯拉夫。雖然足跡未遠,雖然已逾七旬,卻足以擔當起一個「老才子」的名分,寫起文章來縱橫捭闔,才情橫溢,機智幽默,反諷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間隨處可見。
閑暇時,先生喜歡養養樹。他家布滿了各種小樹,卻沒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樹,他似乎頗有些為之自豪。那株橡樹站在窗前,為他擋住了市塵與市聲。太陽出來時,他的書桌上便滿是葉影晃動。
先生對家鄉菜餚偏愛有加,對成都一川菜館題壁贊曰:「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銓,百姓所贊揚,物美價且廉。」並對「白肉拌蒜泥,腰花炒豬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為鮮。雞丁說宮保,豆腐說淮南,鍋巴燴肉片,炸響滿堂歡……」大加推崇。有朋自遠方來,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等來訪,便以燒餅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於是主客盡歡,念念不忘。先生還在《Y先生語錄》中說:「春天的苕菜,還有香椿拌嫩胡豆喲,夏天的涼粉,還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喲,秋天的泡海椒,還有干煸狗爪豆喲,冬天的泡青菜,還有豆豉熬臘肉喲。」引得讀者口水長流,望梅止渴。
先生日常居家好靜思,喜讀書,此外亦獎掖後進,扶持新人,基本謝絕社交應酬。常以春蠶吐絲之態,為中國文學的寶庫傾吐著字字珠璣。滄桑歲月終未使這條河枯竭乾涸,相反,它正滿載至清至純之水,以自身獨有的流向,靜靜地匯入我們民族文化史的無盡長河。
㈢ 流沙河是誰`
流沙河,當代詩人。原名余勛坦。1931年11月11日生於四川省金堂縣城。1948年在成都讀中學時,開始寫作。在成都《西方日報》、《新民晚報》、《青年文藝》等報刊上發表詩歌、短篇小說等,加入本地中學生組織的青年文藝社和麥穗文藝社。1950年在《川西日報》副刊上發表一些詩歌和短篇小說,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紹到《川西日報》副刊任編輯和見習記者。其間與人合寫中篇小說《牛角灣》。1952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調四川省文聯工作,先後任創作員和《星星詩刊》編委。1954年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1955年在《西南文藝》上發表《寄黃河》等優秀詩篇,受到好評。1956年出席全國青年創作會議,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窗》(中國青年出版社),詩歌集《農村夜曲》(重慶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詩集《告別火星》(作家出版社),發表組詩《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一期),作品以白楊、藤、仙人掌、梅、毒菌為賦,抒發愛憎之情,寓意頗深。但卻被錯劃為右派。此後,在省文聯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鄉做鋸木工謀生,歷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工作。復出後發表了不少詩作,《故園六詠》榮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新詩獎。現任《星星》詩刊編輯。
㈣ 理想 流沙河初一的 資料(作者和文章)要全面的
6 理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理想使……」,大贊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說「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希望人們樹立遠大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總而言之,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贊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意義。
二、問題研究
1.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
2.第2節詩是說,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對嗎?除此之外,還包含什麼意思?
說得對。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飢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說的。
3.第3節的意思怎樣理解?跟第2節有什麼聯系?
第2節講,人類的理想步步提高,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具有歷史性;第3節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類理想有如珍珠鏈。為什麼它又是歷史的脊樑骨呢?因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這個「照」字,既承接「瑩瑩光」,又照應第1節詩里「照亮」的「照」,先輩的理想照亮了子孫前進的道路。概括地說,這節詩的意思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4.第4節詩意的重點是什麼?
重點在後兩句。「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與第1節第三句「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都說理想使人明確方向。第1節第四句說「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來的,這種理想是必然能實現的。第4節說了另一種情況:「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這里說的是,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5.第5節的大意怎樣概括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詩。「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這是說,理想使人樂觀。例如,飢寒年頭,有了溫飽的理想,相信靠勤勞的雙手一定能贏得豐衣足食,滿懷希望,情緒就樂觀了。「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是說,理想使人充滿鬥志,頑強不屈地奮斗。例如,面對不幸,面對厄運,有了理想,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地奮斗。「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就是說,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齡非常年輕,他壯心不已,奮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滿活力。
一是樂觀,二是鬥志,三是活力,概括起來,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內。這節詩的大意,可以概括為,理想給人力量。
6.第6節怎樣理解?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不是指黃金夢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錯。顯然,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決不是什麼黃金夢。一個人想發財,想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資產,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即使通過正當手段發財致富也不是詩人所說的理想,更不必說,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錢財了。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後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7.為什麼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麼「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麼有歡笑?歡笑里怎麼又有酸辛?
製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於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8.第8節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第8節分兩個大句,每個大句上下兩個小句之間都用分號。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節說的,「不幸」就是指「被誤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兩句意思是轉折的,寫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可見意思側重在後一句。這一節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9.第9節是什麼意思?跟上一節有什麼關系?
第9節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樹立了理想,他也可以獲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樹立了理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理想是還魂的仙草」,是說,罪人之所以為罪人,是因為喪失了靈魂,為邪惡的念頭所驅使,為非作歹。樹立了理想,就恢復了良知,恢復了正常人的靈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愛的母親」,是說,理想能引導著浪子走上正軌。
10.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麼?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後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11.第11節與上面有什麼聯系?「誇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麼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麼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後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
誇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願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12.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麼?結尾為什麼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徵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3.探究這首詩的脈絡。
探究脈絡,先要明白各節大意,然後把相近的歸並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兩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歷史意義」來概括。
4、5、6、7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義」來概括。
8、9、10、11節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義」來概括。
可見,全詩主要贊揚理想的意義,從歷史意義,到人格意義和人生意義。
開頭一節總說理想的意義,最後一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這樣合並概括,全詩的脈絡就清楚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這首詩,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問題。
1.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2.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說說《理想》與《在山的那邊》的內在聯系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本題挑出幾個難點鍛煉學生探究能力,並聯系舊課作比較閱讀。有的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有的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學生有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為理想而勤奮學習,做功課的時間就不能看電視,可以說犧牲了看電視的愉快。用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詩句就容易理解了。
參考答案:
1.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本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兩首詩的內在聯系是主題相同,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以上詩句都說,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邊》:「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以上詩句都說,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題從略。
教學建議
一、調動學生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引導探究詩句含義
這是一首哲理詩,聯系生活經驗,有助理解。如「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學生為自己的理想而作的犧牲也是有的。假如問一問:你們愛不愛玩兒?做作業的時候能不能玩兒?就可以理解「犧牲」二字。但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還應該聯系間接經驗。聯系革命烈士,聯系獻身科學、獻身真理的仁人志士,聯系先進人物,就容易理解「犧牲」的含義了。有些詩句所說的情況是學生的經驗所沒有的,如「被誤解的寂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等等,那就只有靠老師舉例了。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算達到了教學目的。至於透徹的理解,有待今後不斷感悟。
二、可以從《在山的那邊》導入
導語設計:第一課學的是《在山的那邊》,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
三、最好能背誦
「練習」只提了朗讀的要求,沒有要求背誦,最好鼓勵學生背誦。能背,朗讀比賽就不必捧著書念了,可以朗誦得更好。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背誦很有好處。
四、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達到感悟和理解。
2.重視詩歌朗誦教學。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理想」是什麼?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麼,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鬥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2.默讀。
3.藉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 飢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 相吻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5.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1.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2.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3.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4.朗讀全詩。
5.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並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裡,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一____________綴連著一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歷史的脊樑骨。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天相吻的弧線。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而不可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磨著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
(7)___________________倔強地反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運。
(8)_____________________鬢發早白。
(9)__________________洗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絕處逢生。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玷污了。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碌碌終生。
6.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有關資料
一、流沙河自撰《流沙河小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二、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徐虹北)
以前只是從書本上讀過一些流沙河的詩,後來,又讀到他寫的Y先生語錄,幽默之中含著令人心痛的記憶,提醒人們對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的繼續反思。有人說他,嫻熟於正話反說,直話曲說,庄話諧說,因此,文章之中總是彌散著一股不同凡俗的怪異之趣,這樣的感覺在我見到應門而出的流沙河先生本人時才得到完全印證,那種步履輕移的身姿,那種似動非動的神態,加之那重重的川音,悠悠的語調,輕輕的語氣,讓人覺得這就是寫莊子現代版的流沙河,就是寫Y先生語錄的流沙河,就是寫鋸齒嚙痕的流沙河。
流沙河先生把我領到陽台,整個陽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許多詩人鍾愛而我卻叫不上名的綠色植物所覆蓋,遮天蔽日,倒有點令人覺得像是身處熱帶雨林之中。我說:給您在這極具特色的小世界裡拍張照吧?詩人雙手插在褲兜里,那神態,讓我覺得是Y先生的最好造型。然後,他又拿出一些小竹簍,說:我就是喜歡養些花草和小蟲蟲。喏,這只小蟲蟲,我們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紡織娘,河北人叫蟈蟈,你看嘛,我的這本隨筆中,就有好些個是寫這些小動物,寫花草植物的。好吧,你就把這個內容作為你的采訪記的結尾,我替你想好了,你看好不好?
(摘自《就是那一隻蟋蟀——訪流沙河先生》,《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三、詩人說他寫詩「像老牛拉破車」(徐虹北)
他又說:他寫詩,很注意詩的韻律,所以,常常在一張紙上塗塗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湊,一字字地緩緩雕琢,像老牛拉破車,嘴裡一邊嘟噥,手裡還要一邊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計較,一點也不爽快,當別人紛紛改弦易轍,更新觀念,投奔「現代詩」麾下時,他仍然鍾情於傳統詩的形式節奏之美與音韻平仄之諧,講求詩句的流暢易懂,琅琅上口。「不過,」——他加重了語氣,給我和讀者一個特別的提醒——「我的好些詩,只有用四川話念才押韻,我曾經用四川土話念自己詩給成都人聽,很上口,還念了餘光中的小詩《鄉愁》,聽眾反應強烈,一用普通話念就不押韻了,念出來聽的話,就很蹩腳,這個缺點,你在文章中一定要說出來。」
㈤ 流沙河是什麼
詩人流沙河
1.簡介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他的詩《理想》被編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
http://ke..com/view/62318.htm
㈥ 流沙河 的簡介
、詩人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語文學習》1996年第6期)
附:
1948年高中時期開始發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編輯開始寫詩。1956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農村夜曲》。1957年1月參與創辦詩刊《星星》,並發表散文詩《草木篇》,由此為詩界、文學界矚目。但後者不久即遭到公開批判,被認為是「站在已被消滅的階級立場」上,「向人民發出的一紙挑戰書」,由此被打為右派,遣送回原籍勞動。七十年代末回歸文壇,仍然以詩作為主,記敘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體驗,後結集為《流沙河詩集》(1982)、《故園別》(1983)、《游蹤》(1983)等。
因才識揚名,因清脫為人仰重,因謙虛而備受愛戴,這便是人們心目中的著名詩人流沙河。
1、眾人看流沙河
[編輯本段]
近況
流沙河曾在中國詩壇上筆走龍蛇,飲譽海內外。10年前,先生突然「見異思遷」,棄詩而作文,鼓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撥弄出舉世矚目的一個大旋渦。近年來,突然又波瀾不興,一時間,文化人都在詢問他的「流向」。蜀國的文學圈子壓根兒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黃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讓人心頭擱不下的謙恭,消失了他興之所至談笑驚座的幽默。
外貌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體重卻只有90多斤,怎一個「瘦」字了得,他的樣子,容易使人聯想到經霜後的棗樹,秋塘里的殘荷。光陰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兩鬢如霜了,但雙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態依然恬淡超然。先生言談海闊天空,雅俗共賞,亦庄亦諧。他幽默的質量,可謂絕唱,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引經據典,從早「幽」到晚。
著作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於1931年11月11日,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和《星星》詩刊編輯。1957年「反右」運動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親自點名,「假百花齊放之名,行死鼠亂拋之實」。流沙河在全國上下被批倒批臭,後連續接受多種「勞動改造」(白天修路,鋸木頭,傍晚遭批鬥),累計20年。1979年他被調回四川省文聯,從1985年起專職寫作,並先後出版了《鋸齒嚙痕錄》、《獨唱》、《台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隨筆》、《流沙河詩話》、《故園別》、《游蹤》、《莊子現代版》、《Y先生語錄》等著作。迄今為止,已出版小說、詩歌、詩論、散文、翻譯小說、研究專著等著作22種。
筆名來由
先生原名余勛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書•禹貢》之東至於海,西至於流沙,因國人名字慣為三字,遂將「河」復補。
點評著作
先生的400則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語錄》堪稱一絕,真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標新立異,出語有典,理據有度。流傳頗廣的《莊子現代版》就是佐證,充分體現出他的學者風范。
老才子的表現
先生走路的步態有異於常人,似乎有點腳不著地,給人一種飄逸感,但又不是飄飄欲仙的那種,身子薄菲菲像只風箏。風箏飛在藍天高處,輕輕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幾次出川游歷,最遠的一次是南斯拉夫。雖然足跡未遠,雖然已逾七旬,卻足以擔當起一個「老才子」的名分,寫起文章來縱橫捭闔,才情橫溢,機智幽默,反諷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間隨處可見。
養樹的愛好
閑暇時,先生喜歡養養樹。他家布滿了各種小樹,卻沒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樹,他似乎頗有些為之自豪。那株橡樹站在窗前,為他擋住了市塵與市聲。太陽出來時,他的書桌上便滿是葉影晃動。
對家鄉菜的愛
先生對家鄉菜餚偏愛有加,對成都一川菜館題壁贊曰:「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銓,百姓所贊揚,物美價且廉。」並對「白肉拌蒜泥,腰花炒豬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為鮮。雞丁說宮保,豆腐說淮南,鍋巴燴肉片,炸響滿堂歡……」大加推崇。有朋自遠方來,如台灣詩人餘光中等來訪,便以燒餅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於是主客盡歡,念念不忘。先生還在《Y先生語錄》中說:「春天的苕菜,還有香椿拌嫩胡豆喲,夏天的涼粉,還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喲,秋天的泡海椒,還有干煸狗爪豆喲,冬天的泡青菜,還有豆豉熬臘肉喲。」引得讀者口水長流,望梅止渴。
「獨特」的行為
先生日常居家好靜思,喜讀書,此外亦獎掖後進,扶持新人,基本謝絕社交應酬。常以春蠶吐絲之態,為中國文學的寶庫傾吐著字字珠璣。滄桑歲月終未使這條河枯竭乾涸,相反,它正滿載至清至純之水,以自身獨有的流向,靜靜地匯入我們民族文化史的無盡長河。
2、精選詩歌
[編輯本段]
《乞丐》
門外誰呼喚?
河南父老,逃荒來討飯。
「俺們不是壞人!」
懷中掏出證件。
東家端來剩菜湯,
西家端來陳飯。
兒學英文識beggar,
這回親眼看見。
愧我書生無能,
敢怒不敢言。
呼兒送去冷紅薯,
羞見父老,掩門一聲嘆。
《哄小兒》
爸爸變了棚中牛,
今日又變家中馬。
笑跪床上四蹄爬,
乖乖兒,快來騎馬馬!
爸爸馱你打游擊,
你說好耍不好耍?
小小屋中有自由,
門一關,就是家天下。
莫要跑到門外去,
去到門外有人罵。
只怪爸爸連累你,
乖乖兒,快用鞭子打!
《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飢寒的年代裡,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裡,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裡,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裡,理想是繁榮。
理想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
貫古今,串未來,瑩瑩光無盡。
美麗的珍珠鏈,歷史的脊樑骨,
古照今,今照來,先輩照子孫。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載著你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
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觀察著生活;
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你忘記鬢發早白;
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鍾,敲碎你的黃金夢;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種獲得,
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
那隻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歡笑,歡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
世界上總有人拋棄了理想,
理想卻從來不拋棄任何人。
給罪人新生,理想是還魂的仙草;
喚浪子回頭,理想是慈愛的母親。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
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
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
可厭地誇耀著當年的功勛;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
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
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
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㈦ 流沙河的簡介
1、詩人流沙河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被錯判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1985年起專職寫作,作品出版20種。
㈧ 流沙河資料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他的詩《理想》被編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
㈨ 流沙河簡介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城廂鎮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被錯判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1985年起專職寫作,作品出版2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