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教案
"做中學、做中教"是適合職業教育的特殊性,
是適應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
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有利於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突出學生的主體
B. 小班做中學2欣賞《有趣的年畫》教案
作為一個老師
寫教案是他的責任
不然如何教書育人
希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滿意請點擊採納
C. 小班做中學內容《種苗苗》教案
活動意圖:
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形成他們的科學意識與能力是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根本目的。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有策略、有規劃地解決問題,能充分利用材料探索不直接用手運乒乓球的多種方法。
2、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和良好的科學素養,體驗發現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乒乓球、乒乓球拍、紙杯、鉛絲、繩子、小剪刀、吸管、橡皮泥、紙盒子、筆、記錄紙等。
三、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實驗設想
1、問題:怎樣在不移動盤子又不用手碰到乒乓球的情況下,把球從這個盤子運到另一個盤子里?
2、請幼兒將實驗設想記錄在下班實驗設想 ?一欄里,然後與同伴相互交流。
(二)、充分利用材料,動手實驗操作
1、幼兒實驗並記錄
a、提出要求:動手實驗後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實驗結果」這一欄里。
b、師適時指導,並提醒幼兒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2、交流實驗情況
a、幼兒講一講: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是怎麼做的?結果怎麼樣?
b、師發現幼兒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請其它幼兒幫助解決。
c、引導幼兒發現:兩種材料協作可以運球
改變材料形狀可以運球
三、活動延伸:游戲「運球比賽」
1、引導幼兒選擇一種又快又方便的運球方法。
2、每組選1名選手運用選擇的方法進行運球比賽。
活動反思:
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捕捉幼兒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和現象,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獲得他們需要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探究慾望和探究精神,使幼兒的科學教育既來源於生活,又指導生活。
D. 在教學中怎樣開展「做中學」
談到「做中學」思想,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世紀,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美國的教育陷入了一片混亂,出現了刻板化,單調無趣的教學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杜威根據其教育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他的尊重兒童天性的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從做中學」。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明確指出:「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應該認識到,自然的發展進程總是包含著從做中學的那些情境開始。」杜威的「從做中學」就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學為做服務,做促進著學。可以說杜威的「從做中學」實際上就是從實踐中學、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是具體化的「做中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讓兒童靜聽」,知識的獲取成了教學的最終目的。相比之下,「做中學」下的教學方式認為:人最初的知識,最能永久不忘的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而不僅是停留在知識的獲取上,更重要的是將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加以運用,變「純粹的灌輸」為「重知識的實踐」。
但即便如此,「做中學」思想也並不是那麼的完美。往深處想,「做中學」給孩子們更多的是動手方面的能力,通過操作實際體驗,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量上的獲得。因此,如何更好地將「做中學」的教學方式結合於現有的教學之中,將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一)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主要是指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兩個相互聯系的活動。在我們看來,在教學中要想有一定的成效,教學就應該本著「教」服務「學」,「學」促進「教」,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交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自主、創造性的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上的事半功倍。教師應實行角色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和課堂教學的共建者,真正適應新課標下的教與學。
(二)「做中學」中教師的角色
與傳統教學中的教師相比,「做中學」中的教師不是知識的掌權者,也不是刻板知識的灌輸者,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給學生一個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具體來說,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他是學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但要有淵博的熟練的知識,而且要有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巧。這樣才能有效地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簡言之,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必須落實在學生的身上,一切以學生為本。
陶行知曾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橘搏,教學生學」, 「教學生學就是把教育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教學合一》)從陶行知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責任:「教學做合一」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無目的地受教科書的拘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引領學生真真正正地學習。教師的身份要從一個教材的執行者轉換成課程的開發者,做實踐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做學生學習中的激勵者。教師的任務性質也發生改變,從團旅設計能夠讓學生動手做的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有效的材料到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鼓勵他們自己嘗試著動手解決問題,為探索鋪路搭橋,再到及時疏導學生在遇到困難後產生的畏懼心理,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被信任感。
(三)「做中學」中學塌伍凳生的角色
1. 「受教育者」一說,給我們的誤解。要想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成為知識的主人,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在該過程中不斷創新,勇於實踐。受傳統的灌輸教育的影響,我們早已不可避免地給了學生「受教育者」這一稱謂,導致一些錯誤信息:首先,「受教育者」這一稱謂意味著將客體的角色強加給了學生,使學生和老師對立起來;其次,受教育者成了學習的聽眾,缺乏了交流、合作、分享、探究、體驗等教學形態,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後,課程完全地交由教師掌控,學生只是教師整個課程安排的一個受眾對象。因此,如何給「做中學」學生一個正確的角色定位,變得尤為重要。這樣的角色不能局限於對「受教育者」概念的認識上,而是要對它進行更加深刻地理解並加以表述。
2. 學生在「做中學」中的角色。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才能擁有其有效性。這也就是由學生自己來確立學習的目標。「做中學」中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知識的領會者」 「知識的所有者」。作為「做中學」中的學生首先要能夠從外界獲得相應的知識,這是「做中學」的前提;接著就是領會所學知識,進而將所學知識內化的過程,這是「做中學」的關鍵一步;最後,也是最能夠檢驗「做中學」的一點,經過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去,即知識的運用和實踐。
因此,相比傳統的「接收器」式的學生角色,「做中學」中的學生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符合我們的價值判斷的標准,學生更能夠體會知識的價值,學習的快樂。
(四)「做中學」中教材所起的作用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滿足的前提下學習。更具體地說,學生的能力、需要和興趣會受教材的影響。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一本好的教材尤為重要。
而從教師方面來說,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都知道,教師要「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往往可以給教師更多想法和思路,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不斷學習的引導者。杜威曾提過:「如果承認教材的自然的發展進程,就總是從包含著『做中學』的那些情境開始。」這是杜威對教材與「做中學」思想的深刻的闡述。
《教材及教學法通論》一書中提到,在教材編著的過程中,要常從各中小學教科書及補充讀物中選擇適宜的教材,以應本地區社會及兒童的特殊的需要。具體的,要根據以下標准來編著教材:1.教材在生活中應用次數較多而且常見;2.在緊要關頭需要時的知識(如防空知識、防震知識);3.社會所認為適當而優良的知識;4.永久性的教材內容;5.較深奧、不易由生活中無意地自主地習得的教材。由此可見,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視,從生活中引介而來的教材更能夠帶動教師和學生的激情,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對於課堂教學,人們已經慢慢地走出了傳統的「坐中學」教育思想的局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二十字工作方針,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在廣泛普及教育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質量問題,每個孩子能夠學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在最適合自己的領域發展成才,便是教育質量得以保障的根本。「做中學」結合於目前我國教育仍較為普遍的「坐中學」教學中,以「做中學」的方式開展教學,不免為途徑之一也不失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
E. 中班資源包做中學1降落傘(目測數群)教案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能按群目測數群。
2、能把兩部分數量合起來看,學習按群測數。
3、敢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活動准備:
教具:5、6、7、8、9、10的實物卡片共6張。
學具:幼兒用書,鉛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 目測數群,感知10以內的數。
教師分別出示實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上有什麼?有多少?L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帶領幼兒一一點數,並說出物體的總是。
(2) 學習按群測數。
教師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個x x?說一說:你們覺得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快?為什麼?組織幼兒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帶領幼兒看5的實物卡片,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教師引導幼兒觀察6——7的實物卡片,鼓勵幼兒自己用這種辦法說出總數。教師藉助手勢,啟發幼兒用手畫圈表示總數。
2、操作活動。
(1) 看實物和圓點連線。(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和圓點的數量,說一說,圖上有什麼?每張卡片上的數量是多少?啟發幼兒用連線的方法,連接數字和相應的卡片。
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請你給多的一組打√,再寫上數字。
(2) 統計活動。
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哪些動物?請你將同類的動物圈在一起。啟發幼兒按標記在格子里寫上相應的數字。
3、活動評價。
(1) 重點評價:「看圖連線」和「按標記寫數字」,請幼兒自己講述操作過程。
(2) 對操作正確以及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給予表揚。
F. 幼兒園中班做中學的教案《小花有幾朵》
活動目標: 1、能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製造出聲音。 2、體驗自製聲音帶來的樂趣。 活動准備: 聲音錄音(生活中的.馬路上的.自然界的),各種材料人手一筐, 空塑料瓶一人2個,黑豆,小米,音樂《沙沙沙》
G. 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實現做中教做中學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質量培養大量的計算機人才已經成專為屬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放眼當前,我國各高校計算機教學水平方面良莠不齊,師資素質差異性較大,因此,為計算機教學過程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因此,如何對現有狀況進行改進值得廣大教師深思。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將講授、學習同實踐過程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以實踐為導向,對教與做進行統一,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學生,使其能夠自信的張揚自己的個性,並引導其有效學習,真正實現「做中學,做中教」。1我國計算機教學現狀分析對於我國計算機教育而言,其大體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專業型人才的培養、二是非專業類教育,三是計算機輔助類教學。由此可見,我國有關計算機教育方面基本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但是,應當注意的是,由於我國各高校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使得我國計算機教學方面很大程度上還未達到所預定的目標,且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實際問題。
H. 做中學袋子里有什麼科學活動教案
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核心經驗包括觀察、比較、分類、交流、測量、推斷、預測等。其中觀察、比較、交流、分類被美國科學促進會認為對兒童智力發展有益。能否在一個活動中涵蓋上述過程性科學探索活動的要素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設計了活動"盒子里有什麼"。這個活動包含了上述科學探索關鍵經驗的大部分內容,凸顯了本活動設計的價值所在。
目標:
1.在活動過程中主動地觀察、分類、比較、推斷、排除、預測等。
2.積極參與活動,樂於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發現。
准備:
1.同樣大小的盒子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每個盒子內裝有一個網球,盒蓋用帶子固定。盒子外呈以下幾種情況:有的盒子外貼有小小的商標粘紙,如kitty貓、米老鼠;有的盒子上抹一點玫瑰精油;有的盒子一角用蠟筆塗抹了幾下。
2.另外准備四個盒子:一個空盒子,一個內裝氣球,一個內裝幾張餐巾紙,一個內有一顆糖果被膠布固定在盒子底部。
3.一條毛巾,一把尺,一個裝著醋的小圓瓶,一副鈴鐺,一小盤黃豆,一個網球,一個網球大小的水晶球。
過程:
一、幼兒初步接觸不能打開的盒子,分辨盒子里是否有東西,並說說理由
師:這些暫時不能打開的盒子里有東西嗎?請你們試一試,把盒子分成裝有東西的和沒有裝東西的兩類。(幼兒操作。)
師(指著幼兒認為裝有東西的盒子):大家都認為這些盒子裡面有東西,請說說你的理由。
幼:我聽到有聲音,感覺裡面有東西。
師:你從聲音方面確定裡面有東西。是什麼聲音?能演示一下嗎?
幼:我感覺重重的,說明裡面有東西。
師:你從重量方面感覺到盒子里有東西,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
師(小結):有些人是聽到盒子里有聲音發出來,所以確定裡面有東西;有些人是感覺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確定裡面有東西……
(析:用問題引導幼兒感知盒子里是否有東西,並鼓勵幼兒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如:從輕重上感覺到盒子里有東西,從聲音上感覺到盒子里有東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