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寮中學
A. 什麼是「吳川文化」
鑒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水交江在這昔有「小佛山」美譽的江心小島,江水倒映著吳川人忙碌的身影:拉橫幅的、描紅的、貼綠的……宛如一幅新的《清明上河圖》
尋根...多元文化交匯的小三江文明。
以昔日的江心島梅錄為代表的吳川文化,確有其獨特而耀目的一面。
如果說,中原諸子百家予吳川人正氣、智慧、思辨,那麼,古越文化給吳川帶來的是強悍、和納、團結。長岐鎮梧山嶺貝丘遺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先民便繁衍生息於此。吳川秦屬象郡,漢屬南越,南朝歸屬高涼縣。高涼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吳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涼,因紀念夫人和睦漢俚統納千洞渠帥而設的冼太夫人廟香火繚繞。尚武的吳川人將這種強悍、團結,演變成飄色活動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錄街頭人們對小偷群起而攻的場面,「梅錄佬打賊」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膽寒。
三江交匯,一面臨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錄人的傳統職業之一,歷史上的兩次閩人南遷,使以泉州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吳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遺裔為逃避元兵追殺,由閩入粵,由雷入瓊,護駕的十萬福建軍民在粵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閩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吳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話」外,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徵——天後廟,在民眾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後又叫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被漁民視為海上保護神。
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開放、開拓、兼容、創業的精神特性及商貿能力在吳川人身上得到體現。一名在吳川創業的雷州籍建材商這么說:「吳川人最可怕的是一種兼容,不論你是哪個地方,操那種語言的人,吳川人就能和你搭得上話。」在國內城市,活躍著20萬吳川人的身影。在吳陽的芷寮村,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創業,留守的是婦女兒童,村裡人手機號碼前七位數字五花八門,村民的聯系電話冊上,留下的區號超過100個,人們戲稱,在芷寮找村民要撥長途電話。
同樣是芷寮村,還是鮮為人知的廣信文化(即嶺南學者所稱的南江文化)的南漸之地。古廣信位於梧州、肇慶、雲浮一帶,是兩廣之宗,無論是唐分嶺東嶺西兩道,宋設廣東廣西兩路,均以廣信為界。史志記載及考古發現證明,廣信——鑒江是楚人和中原漢人進入雷州半島海港徐聞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靜靜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於鑒江出海口,興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廣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國都有商船到此貿易,有「金芷寮,銀赤坎」的說法。鑒江水系溝通廣信與粵西,山貨源源不斷隨江運至梅錄、芷寮,古華南山區文化的重要代表——廣信文化,隨江交融到吳川。山區文化賦予人們刻苦、忍耐、勤奮、上進的精神特性。吳川文化人歐鍔是這么回憶的,「小時候,我們沿江而上,在高州念書,山裡的同學很刻苦,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他們很羨慕吳川人,說高州府城讀書厲害,怎麼沒有出狀元,廣東九個狀元,粵西就一個吳陽林召棠。」
中原、古越、海洋、廣信四大文化的交匯,文化賦予吳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產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吳川人亂世則投身行伍,將星閃耀,盛世則不惜涉險地僻壤,立家創業;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當地文教日興,學者仕人並起;海洋文化帶來發達的手工業和貿易業,成了今天不少吳川人發家的基本技能;廣信文化帶來的勤苦奮發,使眾多吳川人「先苦後甜」。
部分嶺南學者俯覽了兼容博蓄的多元文化打造出獨特而璀璨的吳川文化後,一度使用了「小三江文明」來形容:言於天時,吳川人敢為天下先,從林懷蘭冒生命危險率先將番薯帶回國內平息飢饉,到陳蘭彬首辦中國留學生,首駐使美利堅,再到陳華首開內地民營企業家邀超級大國卸任總統來華演說之先河。言於地利,在國內經濟版圖上,吳川人已經獨領羽絨、海蟄業螯頭,全球每三個人便有一人能穿上一雙博鋪鞋。言於人傑,則往者名人熙熙,近者巨賈攘攘。
B. 吳川的風景名勝
吳川市是一個瀕海小城,海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也非常有特色,傳統景區有吉兆灣,吳陽金海岸,現又開發出「南天一石」景區。
吳川八景:一般指「吳川古八景」,包括一覽憑高,麗山樵唱,延華弄月,極浦漁歸,文翁聳翠,東海朝陽,限門飛雪和通駟垂虹。歷史變遷,滄海桑田,如今不少景點已經消失,或者僅僅留下遺址。
一覽憑高:位於吳陽中學(為吳川學宮之聖殿所在地),古代有一小山,山上長滿蓬蒿,山底部周寬六丈,高不到兩丈,登上山頂,朝東南可望見大海帆影,於西北可見江流如帶,景色迷人。後因吳陽中學擴建新教學樓需而平整。
麗山樵唱:位於塘綴鎮麗山嶺,山幽林密,人多樵牧其間,樵唱牧歌,繚繞山中,遠近皆聞。天氣晴朗時,歌聲傳播更遠。由40里外的吳陽鎮向西北遠望,可見此山時而霧鎖,時而綠翠青蔥。
延華弄月:位於吳陽城裡村,在吳川學宮傍,有延華池,延華井。池水清澈可鑒,當月亮正空之時,俯視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池水,風光雲影,幻成奇觀。
極浦漁歸:位於吳陽黃李村,始建於南宋年間。它地處江口,常有舟船停泊,漁艇縱橫。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之時,燈光點點,有如繁星滿天。晝夜皆商賈雲集,買魚沽酒,擊掉謳歌,熱鬧非凡。
文翁聳翠:位於吳陽文翁嶺,俗稱「漁翁撒網」,高近十米,嶺巔四周長滿茸茸茅草,嶺上往東遠眺,即見滔滔南海,蔚藍無際。西即一望田丘,形如網狀,更有帶泥丸小丘陵,布列周圍,又如網泡,因而得名。為李族始祖李穆公、鄉賢李凌雲之墓地,千年祭祀,長盛不衰。
東海朝陽:位於吳陽金海岸,當天將破曉時,一輪如盆紅日從彩錦般的波浪中冉冉升起,若浮若沉,水波雲彩,五光十色,交相輝映,壯麗非凡,遊人如織。
限門飛雪:位於吳陽限門海域,乃鑒江出口及通往湛江之內河口與南海交匯處,為吳川乘船到湛江或遠洋的必經之道。該海域險狹,水流急湍且兩旁有礁石,故稱限門。限門海邊流沙細白,有時風飛浪卷,如雪花飛舞。有時波濤浪涌,巨浪沖天,蔚為壯觀。
通駟垂虹:位於塘尾街道邱屋村,原有橋名垂虹,是吳陽至梅錄的主要通道。因長年有車馬來往,故又名通駟橋。橋下水雖不深,但終年不涸且澄如鏡,天晴日麗,橋影如虹。 吳川,文物古跡頗多。有有聞名遐邇的吳川八景,有新石器時代梧山嶺貝丘遺址,有晉代茂山書院,有唐朝吳陽古船、止寮港遺址,有宋朝梅菉祖廟、極浦亭,有明朝吳川縣遺址、吳川學宮、雙峰塔、巷門寨東炮台遺址,有清朝狀元林召棠故居、吳川縣城南門、陳蘭彬故居,還有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張炎將軍故居等。 新石器時期遺址:梧山嶺貝丘遺址,在吳川市長歧鎮黎屋村南梧山嶺西坡。初步鑒定為距今五千至一萬前,文物普查隊1983年發現,1984~1986年試掘。遺址面積350多平方米。文化層高1.3米。含大量蜆、螺殼。出土陶器主要是釜、罐、紋飾有繩紋、籃紋和石器。這些證明了吳川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生息。
古代遺址:塘尾鎮東隅村南蛇嶺東漢生活遺址,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嶺南朝村落遺址,王村港譚尚村南的奴嶺東晉村落遺址,吳陽鎮那良村的宋代貝丘遺址,吳陽鎮白沙絲茅嶺下的宋代村落遺址,長岐嶺頭村下廟嶺宋代窯址,王村港譚尚村奴嶺北端的南朝古墓,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烏嶺南朝墓群,黃坡鎮那羅嶺尾村背東北的那拉嶺隋唐墓群,覃巴鎮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梅菉鎮解放路烈士紀念園門前清代陶棺墓。引 芷寮港: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國的近千年間的我國南方大港,縣志記載:「此地富庶曾為六邑之最。」故有「金芷寮,銀赤坎」之說。芷寮港遺址位於吳陽街南端,在芷寮村與橋頭村兩地交錯點上,芷寮元末成港,明代最盛,清代衰落。 香山古廟:位於吳川博鋪鎮西南方,始建於公元283年前後(西晉太康初年),後經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曾有廟聯(已不存)曰:襟梅水帶鑒水潘水長流文曲水,坐茂山向茂山香山遠巒武當山。
梅菉祖廟:位於梅菉頭村西南邊,始建於宋代,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838年(道光十八年)迭修。經修葺後,現基本完好。廟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前進兩廊卷棚頂,為琉璃瓦面,多柱支撐。門額刻有「梅麓祖廟」四字。引
茂山書院:位於吳川博鋪鎮,由晉代王浚創建,距今1700多年,原來是王浚藏書的地方,陳蘭彬書「茂山書院」額,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 吳川學宮:坐落於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朝,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原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由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五座建築物組成。歷經明、清兩朝多次重修,屬宮殿式建築、磚瓦木柱結構。現僅存學宮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失修。 雙峰塔:坐落在吳陽鎮文塔村,公元1599年(明代萬曆二十七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迥流處建此風水塔,又因特思山、麗山遠揖塔前,故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仿樓閣式磚樓,高23.15米,首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坡魁星樓:黃坡鎮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古時候,各地都有魁星樓,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極浦亭:坐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1241~1252年間(南宋淳祜年間),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南城門:南城門又名永和門,位於吳陽鎮城裡村南路口,建於公元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原為土城;公元1340年(永樂元年)改用磚砌建成;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用巨磚建成城牆,設四城門。1938年為避免日本飛機尋找轟炸目標,吳川縣長劉應時下令拆城,南城門因當時來不及拆毀而保留下來。是吳川歷史的見證。 通津橋:位於吳川塘綴鎮圩內,建於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為七券拱柱式磚砌建橋梁。橋長25米,原面寬3米,兩側石欄桿;橋高3米多,七孔,各寬3米。橋墩兩端呈錐形,各出欄桿1米左右,存宋代船拼浮橋遺風。 林召棠故居:位於在吳陽鎮霞街村,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為吳川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故居:坐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公元1875年(清代光緒元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李漢魂故居:坐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當地人亦稱「伯豪園」。引 張炎故居:坐落在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定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 雷州東里鎮鄭氏起源分布
東里鎮位於雷州半島東部,又是東海岸的一個小半島,面積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下轄21個管理區,132個自然村,人口67276人。
鎮政府所在地--東里圩,距雷城41公里。農業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為主。番薯尤為出名,每年種植2萬多畝,最高畝產1.2萬斤。總產3萬多噸。沿海漁業和鹽業比較發達,大小船隻920艘,每年捕撈大蝦、墨魚、鯧魚、魷魚、海蟹等魚產品,產值2000多萬元。海水養殖聞名省內外,精養蝦池一萬多畝,年產對蝦1000噸以上,產值3000多萬元。是雷州市對蝦生產的主要基地。
泥蚶螺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海鮮,已有500多畝,產品銷往汕頭和港澳,很受歡迎。東里地下礦藏比較豐富,已發現的有鋯英礦、鈦鐵礦、金紅礦和機毒礦。
鄉鎮企業有冷凍廠、對蝦飼料廠、制磚廠、金屬選礦廠和皮革廠等。 雷州市東里鎮地處雷州半島東部沿海,三面環海,是典型的沿海鄉鎮,鎮政府所在地-東里圩,距雷城41公里。區域面積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607畝,蝦池面積2.2萬畝,海岸線長42公里。
全鎮現有20個村委會1個居民社區,共202條自然村,82833人。該鎮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農民主要種植番薯、水稻,農作物結構單一,產量低。
近年來,該鎮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特別是對蝦養殖,養蝦業的發展帶動了蝦料銷售、對蝦加工、運輸、餐飲等相關行業。2008年,全鎮生產總值4.1億元,養蝦產值達2.3億元,佔全鎮經濟總值一半以上,養蝦業已發展成為該鎮支柱產業。
折疊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東里鎮有東里中學,東里二中,東里中心小學及下割各管區小學共36所,其中以東里中學最為著名,目前在校學生3000多人,其中初中學生2900多人,高中學生500多人,是目前東里鎮最高的學府,曾經培養了很多著名的人才,其中有:麥堪成(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麥教猛(惠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等為國家及地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東里中學也是雷州市的面上中學中名列前茅中學之一
D. 什麼是「吳川文化遺產」
吳川文化大看台
一、文化概況
民間藝術之水上飄色。
民間藝術之泥塑《伏虎羅漢》。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粵劇之鄉,文物古跡多,文化底蘊深厚。現有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多個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川有梧山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南朝平定令遺址、唐潘水縣遺址、明吳川縣遺址、明限門東炮台遺址、芷寮港遺址;有晉茂山書院、元吳陽學宮、宋極浦亭、明雙峰塔等。這些歷史文化景點源遠流長,是訪古探幽的勝地。此外,還有狀元林召棠故居、中國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民國名將李漢魂故居,亦有現代文明,具有特色文化建設的村莊,如林屋、芝藹、蛤嶺等187條風景如畫的鄉村。吳川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48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晶瑩,礁石奇特別致。同時還有被定為「聯合國人與生物園考察點」的蔚為壯觀的林帶。吳川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是海水浴和度假的悠閑勝地。
吳川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吳川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飄色、泥塑、花橋、牌樓、花塔、舞貔貅、舞龍、舞獅、舞二真、舞六將、長笛、陶鼓、山歌、木魚、木偶等。其中,泥塑、飄色、花橋以其精、巧、奇被稱為吳川民間藝術「三絕」。
吳川是粵劇之鄉。吳川人喜愛粵劇,每逢年例佳節,城鄉都上演幾場粵劇熱鬧熱鬧。吳川粵劇團是粵西地區較完整地保留「下四府」、「南派」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特色的專業劇團。該團繼承傳統,博取眾長,革新創造,形成粗獷豪放、古樸剛勁,又溫婉柔情的藝術表演風格。曾先後應邀參加歷屆羊城國際粵劇節,並應香港政府邀請赴香港作粵劇藝術研討性質演出。
二、歷史文化
中國清代首任使美大臣陳蘭彬故居
陳蘭彬故居座落在黃坡鎮黃坡村,建於清代光緒元年(1875年),二進磚木四合院式結構,面積420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蘭彬是我國近代外交史上的知名人物。清代嘉慶丙子年(1816年)生於吳川縣黃坡村,20多歲以優行貢京師,名動公卿。咸豐三年(1853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史國館纂修散館,後任刑部主事。咸豐八年,清廷擇陳蘭彬管理洋務。同治三年(1863年),陳蘭彬受命審理積案,大批冤案得以昭雪;復使大名府賑濟水患飢民,救活災民數十萬人,並著《治河芻言》,提出治理黃河的主張。時值南北洋務籌措海防,以上海機器局為樞紐,陳蘭彬受命於清廷總理其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歷七月初八,清廷派遣陳蘭彬為監督,容閎為副監督,先後帶領四批少年共120多名,赴美國留學。
光緒元年(1875年)秋回國後,陳蘭彬上奏美洲數百萬僑民遭受奴役苦況,清廷旋又命他出使美國、日爾巴斯(西班牙)、秘魯等國。此期間,他與秘魯諸國周旋,揭其誘買華民、肆意虐待的事實,議訂慵工限期及款待條目,海外赤子慶生還者無數。陳蘭彬旋由太常寺卿補授宗人府丞、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祀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職。光緒帝又以陳蘭彬久歷歐美,習知外情,命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68歲的陳蘭彬因病引退還鄉。
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故居
張炎將軍故居座落在塘綴鎮樟山村。
張炎將軍是吳川籍的抗日愛國將領,他青年時期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後任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副師長、代理師長,曾率領第六十一師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
1933年,張炎就任福建省中央政府軍事委員會,兼任第四軍軍長。1938年,張炎被任命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主任,提出抗戰利益高於一切等口號,依靠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開展抗日宣傳工作,使南路抗日求亡運動蓬勃發展。1945年1月13日,張炎在吳川舉行武裝起義,次日攻克當時吳川縣國民黨政府,震動粵桂兩地。同年3月22日在廣西玉林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1984年,張炎故居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愛國將領李漢魂故居
李漢魂故居座落於黃坡鎮嶺頭村,建於抗戰時期,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有多間建築,主間設有勤園、儉園,配有值班室、涼亭、花園等,貫通布衣一巷、二巷,規模較大,整齊美觀。
李漢魂在第一、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曾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為國家的自由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勛。
抗日戰爭時期,李漢魂任64軍軍長,請纓北上抗日,重創日軍,國民黨當局授予他「華胄榮譽獎章」。1938年11月,李漢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發表《告廣東各界同胞書》,形成「人人抗戰」、「處處抗戰」的局面。一方面配合軍事需要支援前方;一方面視察災區,賑濟災民,安定社會,發展教育,恢復生產,政績顯著。抗戰勝利後,曾到歐美考察。1949年李漢魂定居美國。1987年在美國紐約病逝,終年92歲。他的骨灰由其女李湞帶回祖國。
李漢魂有子、女、孫、婿等14人獲得博士學位,大女兒李湞與五子李浩經常回國回鄉。李湞是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有名的文科教授,李浩獲法學、數學兩個博士學位。
狀元故里——吳陽霞街
清朝道光三年,即公元1823年,吳陽鎮霞街村出了一名狀元林召棠。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又字蓉舟,號芾南。他勤奮好學,自幼便隨父在教館聽學,12歲操筆立就,思致超遠。18歲應童試,七試皆優。道光三年成進士,應殿試,皇帝得卷,硃批:「今科得一佳元」,遂拔一甲及第,受職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陝甘正考官,後主講於肇慶端溪書院,培養大批人才。林召棠生平誠朴、謙慎,不於渴有司,不面斥人過。教後人專務讀書植品,以驕侈夤,緣然戒,得「高賢里」族表,著有《心亭亭居筆記》、《心亭亭居詩集》等。
林召棠故居在吳陽鎮霞街,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一廳兩房,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11平方米,佔地面積191平方米,1983年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
狀元故里霞街保存有狀元故居、狀元古井、狀元坊、狀元紀念館、林氏大宗、「高賢里」牌坊等建築物。
三、古跡今貌
雙峰塔
雙峰塔座落在吳陽鎮文塔行政村塔腳村,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吳川縣令周應鰲於江海河流處建此風水塔,謂之「筆塔凌霄」。又因特思山(俗叫尖山)、麗山遠揖塔前,定名「雙峰塔」。塔為平面八角形,七層,高23.15米,第一層直徑9.8米。塔身為壁內折上式,各層設假平台。塔基為石板雕花裝飾,高1米,塔邊稜角處嵌有石雕托塔力士,形象古樸,姿態各異。
茂山書院
茂山書院座落在博鋪街道東江區。晉代樓船將軍王於晉武帝太康初年創建,後為晉代高涼太守楊芳、宋代觀察使耿著修茸完善,元、明、清歷代多次重修。歷為名士隱居、著述、教學育人之所。1990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 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茂山書院為土木結構建築,懸山頂,進深30米,面寬三開間共27.1米,中間天池寬10.5米,兩廡各寬8.3米,右邊空地一塊總面積約970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合理,整齊美觀,保存較好。
茂山書院距今1700多年,雖經歷代重修,至今皆為講學育才之所,實為難得,是吳川最古老的唯一保留到現在的古書院,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於晉代創建且延續至今的書院。它對研究我國古代教育制度特別是明清科舉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具有較高的古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
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是吳川市和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舊址座落在吳川市梅錄先鋒街28號。它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路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
辦事處舊址建於清末,原系衙門,為高州鎮台下設專管梅錄的分府。1983年,辦事處舊址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吳川市委於2002年11月20日命名該辦事處舊址為「吳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極浦亭
極浦亭座落在吳陽鎮中街內,始建於南宋淳祜年間(1241-1252年),是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之所。1983年被公布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極浦亭原建築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現存建築屬清代祠堂式形制,總面積485平方米。門額「極浦亭」三字由高州知府桐城胡方塑所書,亭內前進右牆鑲有「極浦亭」石碑,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孟冬高州府同知李國珍所書及立。
極浦亭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多次重修,仍保存清代建築風貌。
吳川學宮
吳川學宮座落在吳陽鎮吳陽中學內。始建於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為主簿唐必達和教諭吳仲元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光緒年間重建,原有建築五座,沿中軸線,依次為戟門、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總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學宮現僅存大成殿,殿面寬20.3米,進深12米,前檐深1.5米。學宮建築頗具特色,紅牆綠瓦,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其內無牆,靠8條圓石柱支撐整個屋頂,畫棟雕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吳川學宮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培育了很多著名人物。清代狀元林召棠、我國首任使美大使陳蘭彬等,均曾在此就學。1983年,吳川縣人民政府公布吳川學宮為吳川縣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四、文明巡禮
吳川現有各級文明村187條,各具特色,尤其是黃坡鎮的林屋村,吳陽鎮的芝藹村、蛤嶺村。近年來,林屋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單位和安全文明小區,同時也獲得全國綠化千佳村、全國文明村、廣東省百強村、廣東省文明示範村等稱號。
全國文明村芝藹村與廣東省文明村蛤嶺村毗鄰,雞犬相聞。這兩條文明村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位於吳陽鎮;過去都是貧困小漁村;都是220多戶,1300多人口;都是由改革開放後外出務工經商發達了的村民捐資搞公益建設。兩條村莊都建起了宏偉壯觀的門樓、寬闊的硬底化環村公路、高標准衛生公廁、集體豬舍、自來水水塔供水系統、地下排污系統、文化樓、文化中心、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網球場、村莊小公園。兩條村莊都獲得了很多榮譽稱號:芝藹村先後被評為省、市文明村,全國文明村;蛤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廣東省和湛江市衛生村。
五、旅遊勝地吉兆灣
吉兆灣省級旅遊度假區建於1994年。這里的海岸線曲折,十里九彎,海水清澈,沙灘潔凈,礁石奇特,風景優美。「南天一石」可以跟海南三亞的「南天一柱」媲美。氣勢磅礴的鎮海石,維妙維肖的鱷魚石,活靈活現的烏龜石,與藍天、碧海、銀沙構成獨特奇異的風景圖。吉兆灣氣候宜人,環境優雅,年平均氣溫22.9℃.目前這里已建起100多幢度假別墅。天然海浴場——月牙灣浴場,沐浴沖浪,既舒暢又安全。吉兆灣旅遊區各項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已通過了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評定。在吉兆灣可以盡情欣賞美麗的海景,盡情在月牙灣浴場遨遊。在海邊沙灘,或騎駱駝,或跑馬駕車,或休閑垂釣,或燒烤野營,一切隨心所欲,令遊客流連忘返。
E. 潮州會館的分布區域
北京廣東七邑潮州會館,北京市延壽街12號,破損現為民居
廣東潮州會館,北京市海柏胡同23號,破損現為民居
潮州會館,北京市菜市口胡同84號 破損現為民居
天津廣東潮州會館,天津市北門西,旁邊就是閩粵會館
閩粵會館,天津市北門西,後門直通針市街
煙台芝罘潮州會館,遺址在今天煙台的市府街東方電子集團處
漢口韓江別墅,漢口牛路口中路
潮嘉會館,漢口多寶林路
潮梅會館,
蕪湖潮州會館,蕪湖華盛街二號(江岸路小學)
上海潮州會館,上海市洋行街(今陽朔路)105號
揭普豐會館,上海市裡馬路(今中山南路)
潮惠會館,上海市外馬路
南京潮州會館,建於明末,舊址不祥
蘇州潮州會館,蘇州市閶門外上塘街278-1號(現市五中)
南通潮惠會館,
嘉興潮州同鄉會,
廣西宜州市懷遠鎮潮州會館
福建長汀潮州會館,福建長汀縣城郭家巷2號
長汀縣城五通巷31號
海南海口潮州會館,舊址在海口市解放西路海口百貨大樓對面
萬城潮州會館,海南萬寧市萬城鎮朝陽街
廣州潮州八邑會館,廣州市長堤大馬路348號 (現市第九中學)
江門開平赤坎鎮潮州會館
湛江赤坎潮州會館,湛江市福建街30號(現市第十一中學)
海安潮州會館,湛江市徐城鎮民主路120號
吳川芷寮潮州會館,已沒
梅州興寧潮州八邑同鄉會館,梅州興寧市城內河背街
香港潮州會館,香港德輔道西81至85號,潮州會館大廈9字樓
粉嶺潮州會館,香港粉嶺馬會道278號二樓C,D座
台北潮州會館,台北市潮州街
台南潮州會館(三山國王廟),台南市西門路三段100號
鹿港潮州會館(三山國王廟),鹿港舊大街最北的菜市頭 法國潮州會館,44, avenue d』Ivry, 75013 Paris
泰國潮州會館,泰國曼谷市谷庄仁集路越卜一巷1號
合艾潮州會館,泰國宋卡府合艾市碧甲森路
宋卡潮州會館,
(泰國各類潮州會館數量眾多,大概有20多個)
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新加坡登路九十七號潮州大廈
大馬檳榔嶼潮州會館,雪隆潮州會館,35, Jalan Ampang,50450 Kuala Lumpur
柔佛潮州八邑會館,新山惹蘭依不拉欣蘇丹門牌五十三號(No.53, Jalan Ibrahim Sultan, 80300, Johor Bahru, Johor)。 柔佛州還有11間潮州會館(新山、古來、笨珍、峇株巴轄、巴冬、麻坡、東甲、昔加末、居鑾、哥打丁宜和南亞)
吉中潮州會館,
馬六甲潮州會館,馬六甲雞場街114號
森美蘭潮州會館,
柬埔寨潮州會館,No.144 Hassakan Bivd. Phnom Penh, Cambodia
越南胡志明市潮州義安會館,胡志明市第五郡阮街六七八號
會安古城潮州會館,越南會安古城的東部NGUYEN DUY Hieu街,157號
寮國潮州同鄉會,位於23/1Thatluang South P.O.Box638 Vientland,Lao P.D.R.
印尼蘇北省潮州公會,Jalan Timor No.33 Medan-Indonesia
蘇南省巨港市潮州聯誼社,Jalan Kopral Daud(Lorong Asia),No.5067,Palembang 30126,Sumatera
西加省潮州同鄉會,Jalan Hidayat No.9,Pontianak,Kal-Bar, Indonesia
印尼潮州鄉親公會,Jalan P.jayakarta No.141 Blok D-28 Jakurta 10730 Indonesia.
占碑潮州公會,Jalan Makalam No.12,Jambi36134,Indonesia.
加拿大魁省潮州會館,987 Rue Cote,3eEtage,Montreal,Quebec,Canada
安大略省潮州會館,568 Dundas Street,West Toronto,Ontario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潮州會館(卑詩省潮州會館),161 Keefee St.Suite 203,Vancouver,B.C.V6A 1X3,Canada
緬省潮州會館,644 Mc Gee St.,Winnipeg,Manitoba,Canada
渥太華市潮州會館,1089 Somerset St.W.,Ottawa
愛城潮州同鄉會,9366-107 Avenue,Edmonton,Alberta,Canada
維省潮州會館,9 Newcomen Road, Springvale, Vic, 3171 Melbourne, Australia.
亞省卡城潮州同鄉會,Bay 357/361, 3rd Level 328 Centre Street S.E.Calgary, Alberta, Canada
沙省潮州聯誼會,2108 Wascana Green,Regina, Saskatchewan S4V 2K8 Canada
溫哥華潮州同鄉會,250 East Georgia Street,Vancouver B.C.Canada
美國洛杉磯潮州會館,
加州聖荷西潮州會館,2580-2582 Alvin Avenue San Jose CA 95121,U.S.A.
北加州潮州會館,
南加州潮州會館,649 North Broadway,LosAgneles,CA90012,U.S.A.
夏威夷潮州會館,134 North King Street,2nd Floor,Honolulu,HI96817,U.S.A.
德州潮州會館,12248 N.LAMAR BLVD AUSTIN,TX
芝加哥潮州同鄉會,1022 West Argyle Street,Suite208,Chicago,IL60640-3715 U.S.A.
西雅圖潮州同鄉會,666 South Weller,Seattle,WA98104,U.S.A.
紐英侖潮州同鄉會,9 Knapp St,Boston MA 02111 U.S.A.
奧斯汀潮州同鄉會,12230 N.Lamar Blvd.,Austin,Texas 78753,U.S.A.
賓州費城潮州同鄉會,908 Arch Street,2nd Floor,Philadelphia,PA19107,U.S.A.
澳洲維省潮州會館,
墨爾本潮州會館,
南澳潮州鄉親會,(Shop 3),93 Days Road,Croydon Park,S.A.5008,Australia
F. 在吳川有什麼好吃
芷寮蟹產於廣東吳川市吳陽鎮芷寮村,為蟹中上品,馳名中外。芷寮蟹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這種螃蟹的肉質極其鮮美,並有特有的「頂角膏」。打開芷寮蟹的蟹殼,可見一層蛋黃色的蟹膏覆蓋在雪白的蟹肉上。煮熟後,蟹肉雪白,蟹膏金黃,入口,鮮美嫩滑,回味無窮。秋後之蟹,不但長得肥大,硬殼底下還會長出一層軟殼,不但蟹肉蟹黃味美可口,那層軟殼更膾炙入口,令人百吃不厭。
芷寮蟹是中國四大各蟹之一。芷寮蟹是有蟹的一種,因產於吳川吳陽芷寮而得名。地處江口與海域交融的芷寮,水體養份充沛,為蟹提供了豐盛的食品。因此, 芷寮蟹體大、膏多、肉厚,味道別具一格。宋蘇東坡當年經過吳陽吃螃蟹,即寫下"沒看黃山徒對目,不吃螃蟹空負腹"的詩句。狀元林召棠也曰"執杯持蟹,足了一生事。
吳陽沙螺生於江口海邊,是一種貝類海產,在湛江許多海岸都可見到,但唯吳陽沙螺最有名。吳陽沙螺個大肥肉嫩肉滑,無論湯、炒、煮、粥,味特清香,百食不厭。相傳,有個吳川人帶沙螺幹上京考試,送了一點給主考,竟得中進士,人稱"沙螺進士"。
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傳說古代越國的范蠡和西施嬉遊於五湖後,入鑒江河口,唾液而生。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鑒江河口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肉質細嫩,美味可口,它還有滋陰降火,泌心潤肺之功效,是廣東有名的特產。
禾花雀,學名黃胸鸝,是一種候鳥。原產於內蒙古和東北一帶,每年由北往南飛遷過冬,經過吳川正是十月水稻揚花季節,故稱「禾花雀」,每年在吳川蘭石停留時間約45天,由於它專門吃水稻穀粒,肉質肥美,骨軟如綿,營養豐富,有「空中人參」的美稱,現屬保護動物,禁止捕獵。
麻通是吳川糖果生產中的獨特名優產品,該產品系用大糯米、水芋頭、白糖、芝麻等原料,經過特殊的處理方法和製作技術做成半成品,曬干後隨時備用。再加工製作時,將此半成品先後投進分別用文武火煮成不同溫度的兩個油鍋中去炸,炸至膨脹適度,取出淋上白糖膠,灑上芝麻即成。成品粗如甘蔗,長7~8公分,中空充滿泡沫,入口鬆脆香甜,是糖果中佳品。麻通的製作,在吳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但其製作技術長期秘傳,直至60年代才公開。
吳川市區特色美食雞、鴨、鵝、豬、牛、羊、狗、兔樣樣齊全。而各色各樣的大排檔也盡顯其獨特的風味。如果你留心一點的話,你就會發現每到飯市的時候,各個大排檔各顯神通,都會拿出招牌菜來招攬食客,在經濟較為蕭條的情況下,有這樣的生意是不錯的了。
說到吃當然是雞了。白切雞、鹽局雞、豉油雞等,花樣多,真是應了「無雞不成宴」這句話,幾乎每檔大排檔都少不了它。而鴨呢?人們比較喜歡的是鴨粥,比較出名的是「水東鴨粥城」。它座落在圍蘭勇橋頭,地處鑒江河畔,一邊吃,一邊還可以細細的欣賞鑒江的風景呢!這個所謂的「粥城」名稱雖然大,但實質上是個破舊不堪的地方,而人客還是挺多的。說到鵝,有燒鵝和白切鵝,兩種載然不同的味道。大排檔里一般是白切鵝,給人原汁原味的感覺,香而滑口。
最近幾年興起的狗肉,也別有特色。它不同於湛江的白切狗,它有它的獨特味道,湯清甜而肉淳香。在海濱中學對面的那間狗肉檔,每當秋冬之至,喜歡吃狗肉的朋友都會到那裡吃下狗肉。雖然環境不怎麼樣,但人客如雲。
在梅錄,還有許多地方都集成模式,形成了一些食街。在車站對面,就有一條食街,你知嗎?這里豬、牛、羊、兔都有。早兩三年的豬雜水、牛雜水曾經風靡一時。六、七元一位,既經濟又實惠,深受人們的歡迎。而羊肉鍋、兔肉鍋更是吸引了無數客人。每到傍晚的時候,這里的小車、摩托車都無處插身。一鍋鍋熱騰騰的火鍋,幾個知己圍在一起邊食邊聊,其樂趣無窮。
吳川蟛蜞汁價廉物美,清香可口,能下氣化痰,去積膩,助消化,是當地人極喜愛的佐餐醬品小食和調味品,也是饋贈遠方親友極富地方風味的珍稀禮品。吳川蟛蜞主要繁殖於吳陽的芷寮、限口和黃坡、中山沿海一帶的灘塗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它形如小蟹,拇指大小,當地亦稱"黃鉗"。其種類較多,常見的根據其雙螯的顏色,分為"紅螯"、"白螯"兩類,制蟛蜞汁則以活動於潮田中的"白螯"汁味最佳,消食化積功效最強。人們把捕到的蟛蜞鹽腌一兩天後,放進刻制有交叉紋齒的陶盆內擂研成漿,濾去殼渣後即成蟛蜞汁。將蟛蜞汁裝進瓦罌內,用灰泥漿密封罌口,貯放陰涼乾燥地方,過了一段時間後,罌內蟛蜞汁發酵成熟,開封取食,濃香撲鼻,可令人食慾大振。
G. 講解「吳川八景」
金秋尋訪吳川古八景 這一次我們活動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尋找吳川的古八景。因為東海朝陽景觀只能在早上觀看,所以凌晨五點鍾,我們就已經從市區出發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沿途也有其他人在趕路,開車的,或走路的。秋天的風很涼爽,開著摩托車感覺有點涼。
大概六點鍾,我們到了金海岸。天還是灰朦朦的,岸上依稀看到有人影在走動。鎖好車,步下海灘,聽著海浪聲,吹著海風,心曠神怡。過了不久,海上的天空慢慢亮起來,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遠處的景物。但是,不見太陽。難道天氣不好,我們與日出無緣嗎?
海灘上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三三兩兩的,或跑步,或打拳。沙灘上開來一輛推土機,有漁民在拉繩子,然後將粗粗的繩子絞在鏟土機後面的轉軸上——漁民在利用鏟土機的動力來拉網呢。
正當我們看得入神時,傲雪突然叫了一聲:「看,日出了!」我們放眼遠眺,海天相接的天上已經呈現一輪紅日。顏色鮮艷,但不刺眼。我們抓緊時間用手上的DV拍攝這令人激動的景色。
沙灘上的人越來越多,岸上走下來三位少婦,其中兩個挺著大肚子。新鮮的空氣,溫柔的海浪聲大概是給小生命最好的禮物吧。我們退回到岸邊,海灘上的人和物都背光,和黃昏的景色有點相似。
大概早上七點,肚子餓了,到農村信用社約五十米(即麥可基對面)的一個小檔口吃及第粥。花費不多,只用了二十元就讓三個人填飽了肚子。
吃過早餐,我們來到吳陽工商行政管理所附近的幾個小山丘上。這里樹木茂盛,雜草叢生。古時這里樹木不多,視線較好,遠處望過來,這里的景色象一個老漁翁正在撤著一張網。故名漁翁撤網。但現在,無論從哪個角度,我們都看不出老漁翁的形象。我們爬了兩個山丘,親身去體驗這種尋訪的樂趣,並且在一個小樹林里稍為休息。
我覺得部落組織的活動,最大的樂趣在於親身探訪,而不是走馬看花的來到景點,口裡道一聲「噢,原來是這里!」就匆忙離開。
離開金海岸旅遊度假區,我們來到塘尾的邱屋村,看到了通駟垂虹遺址。我們略微有點失望,因為據資料介紹,古時,此處有鑒江支流經過,小河彎曲蜿蜒,河上有石拱橋一座,此石拱橋猶如垂虹橫跨兩岸。如今再也領略不到那種景色了,只見破爛的小石橋。
告別通駟垂虹,我們折回吳陽,進入吳陽中學。古時吳川城內東門正對文廟後有個相對較高的小山丘,登山憑望,吳川城內景物盡收眼底,好比在越秀山上眺望廣州城一樣,故稱一覽憑高。當然,如今小山丘已經消失,好在還有座水塔。我們爬到了第二層,視野開闊了許多。無奈高樓阻礙,依然找不到「盡收眼底」的感覺。
意外的收獲是看到了吳川學宮,但這座文物已經破爛不堪,急切需要維修。
離開吳陽中學,我們到城裡村尋找延華井。碰巧有個阿婆,家裡就住在延華井旁,坐上我們的順風車為我們指路。資料介紹,此井不是太深,水位較高,春秋二季月滿之時,月影於井裡水中,微風吹拂,井中泛起漣漪,水中之月亦隨之盪漾,加之周邊人文環境,此處為吳川一景實不過分,故稱此景為延華弄月。而我們所看到的延華井,確實不深,但水位很低。正好有阿姨在打水,看到井水還是比較清的。延華井旁邊有個延華池,以前井水滿的時候會溢出來流到池裡。可惜的是,延華池裡浮著一隻死老鼠,讓人實在無法想像延華弄月的神韻。
帶著略微的失望,我們來到附近的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堂破舊不堪,而且樓梯已經拆掉,沒有辦法到上面探個究竟。門口有幾個儂兒(小孩子)在玩耍。
離開中山紀念堂,我們來到極浦亭。極浦亭前有個水塘,走到九曲十八彎的小橋盡頭是一座小亭。我一直以為那就是極浦亭,其實錯了,岸邊貌似祠宇的那座建築才是極浦亭。
資料介紹,極浦漁歸遺址位於現在吳陽鎮中街村,極浦亭始建於南宋淳佑(1241-1252),為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處,極浦亭原構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外貌變成祠宇。極浦亭前原是鑒江支流入海處,每當夕陽西下,歸帆點點,漁歌晚唱,景色怡人。古代文人墨客詠為極浦漁歸。
極浦亭還沒有重修,雕梁畫柱都是古色古香的。但據稱不久後,這里將建設一座極浦公園。
臨近中午十二點,我們到沙角璇一處叫做土生海鮮店吃飯。叫了臘魚湯、金槍魚、雞雜炒絲瓜、青菜、炒河粉、啤酒。花費也不貴,只了55元。
八景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行程中最令人感到難忘的和最有意境的,恐怕就是限門飛雪景點了。我們都認為,限門飛雪是最值得去發掘的一個景色。
舊吳川八景之限門飛雪遺址位於吳陽鎮沙角漩的鑒江出海口處,古時,鑒江下游特別是鑒江出海口處江面寬廣,風浪較大,當時往來在鑒江出海口的船隻都不大,浪花打在船蓬上,浪花四濺,遠遠望去猶如雪花分飛,故稱限門飛雪。
大概已經有許多人來過看過景點,未經多說船家便知道我們的意圖,很快帶我們去看限門飛雪。坐船的感覺很奇妙,因為船是有篷的,熱日之下,迎面吹來的卻是涼爽的江風。伴隨著輕微的搖晃,人的感覺很愉快,「像神仙一樣」。船行駛在江中,只見江面上金光閃閃,還可以不時見到有魚從水中跳出來。
大概二十多分鍾,我們便到達觀賞的位置。這邊是江,那邊是海。遠遠望去,海天交際的地方,一道道數不清的白色浪花在游動。這,就是限門飛雪了吧?
不遠處有一道長長的白色的線,大概是一個島吧?叫船家開過去,果然是一個沙島。船家說他小時候就來過這里,但沒有島。十年前這座小島才慢慢出現,並且不斷的上升,現在已經初具雛形。
這個小島應該是由鑒江沖積下來的沙所屯積而成,島的中間有一堆樹枝等雜物。船家說水面最高的時候也沒有浸沒這個島。黃色的沙,白色的雲,藍色的天,站在上面環顧四周,360度的水天一色。
回航途中問船家:這座小島有名字了嗎?船家說沒有。於是我們決定為小島起一個名字——飛雪島。希望通過部落組織的這次活動,將飛雪島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
在飛雪島可以看到對面是坡頭,上面有一個燈塔。
依依不捨的告別飛雪島,我們開始整個旅程中最為艱苦的一站——驪山樵唱。
古吳川八景之麗山樵唱遺址位於現在塘綴鎮豐六洞村西面的麗山嶺,麗山嶺山高56米,山上林木蔥翠,風景秀麗,山頂有口天然井,俗稱山尤竅。井內之水冷熱各半,井旁有八角亭遺址。並有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腳印,山腰有石泉,俗稱麻藍水碗,傳說山腳下留有三仙女的足跡。古時民風淳樸,上山打柴的樵夫唱著吳川山歌自娛自樂,歌聲悠揚飄渺,悠然自得,儼然世外桃園,因此麗山樵唱成了吳川八景之一。
從沙角漩出發,沿芷寮到325國道的鄉道經過黃坡墟,再沿著黃坡東線公路到板橋。問傲雪,地名板橋和古人鄭板橋有啥關系?傲雪說沒有關系,以前板橋叫板埠,後來才改名為橋板。
在橋板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道路崎嶇,鄰近麗山嶺這一段完全是山路,摩托車開起來相當不容易。勉強將車子開到山腳,就發現實在沒有辦法再開上去了。爬上山嶺,有點喘氣。看到了快到山頂的地方有個由大石頭砌成的天然井,但井已乾涸。山嶺上有很多石頭,大概是八角亭的遺址?但怎麼也找不到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腳印,也找不到石泉。
站在山頂上,視野開闊,所有景色盡納眼底。遠遠的是吳川境內最高的山峰——天子嶺。山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縱橫交錯。
秋天了,收割的季節。
凌晨5時出發,傍晚6時回到梅錄,整整13個小時的旅程。雖然身體疲憊,但絲毫掩蓋不止心中的興奮和滿足。這次活動相當的盡興,更多的內心體驗實在無法用毛墨來形容。我願意用小鳳姐的這一首歌的歌詞來完結這篇遊程: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
願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
愉快悲哀在身邊轉又轉
風中賞雪
霧里賞花快樂迴旋
毋庸計較
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
還願確信美景良辰在腳邊金秋尋訪吳川古八景 這一次我們活動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尋找吳川的古八景。因為東海朝陽景觀只能在早上觀看,所以凌晨五點鍾,我們就已經從市區出發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沿途也有其他人在趕路,開車的,或走路的。秋天的風很涼爽,開著摩托車感覺有點涼。
大概六點鍾,我們到了金海岸。天還是灰朦朦的,岸上依稀看到有人影在走動。鎖好車,步下海灘,聽著海浪聲,吹著海風,心曠神怡。過了不久,海上的天空慢慢亮起來,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遠處的景物。但是,不見太陽。難道天氣不好,我們與日出無緣嗎?
海灘上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三三兩兩的,或跑步,或打拳。沙灘上開來一輛推土機,有漁民在拉繩子,然後將粗粗的繩子絞在鏟土機後面的轉軸上——漁民在利用鏟土機的動力來拉網呢。
正當我們看得入神時,傲雪突然叫了一聲:「看,日出了!」我們放眼遠眺,海天相接的天上已經呈現一輪紅日。顏色鮮艷,但不刺眼。我們抓緊時間用手上的DV拍攝這令人激動的景色。
沙灘上的人越來越多,岸上走下來三位少婦,其中兩個挺著大肚子。新鮮的空氣,溫柔的海浪聲大概是給小生命最好的禮物吧。我們退回到岸邊,海灘上的人和物都背光,和黃昏的景色有點相似。
大概早上七點,肚子餓了,到農村信用社約五十米(即麥可基對面)的一個小檔口吃及第粥。花費不多,只用了二十元就讓三個人填飽了肚子。
吃過早餐,我們來到吳陽工商行政管理所附近的幾個小山丘上。這里樹木茂盛,雜草叢生。古時這里樹木不多,視線較好,遠處望過來,這里的景色象一個老漁翁正在撤著一張網。故名漁翁撤網。但現在,無論從哪個角度,我們都看不出老漁翁的形象。我們爬了兩個山丘,親身去體驗這種尋訪的樂趣,並且在一個小樹林里稍為休息。
我覺得部落組織的活動,最大的樂趣在於親身探訪,而不是走馬看花的來到景點,口裡道一聲「噢,原來是這里!」就匆忙離開。
離開金海岸旅遊度假區,我們來到塘尾的邱屋村,看到了通駟垂虹遺址。我們略微有點失望,因為據資料介紹,古時,此處有鑒江支流經過,小河彎曲蜿蜒,河上有石拱橋一座,此石拱橋猶如垂虹橫跨兩岸。如今再也領略不到那種景色了,只見破爛的小石橋。
告別通駟垂虹,我們折回吳陽,進入吳陽中學。古時吳川城內東門正對文廟後有個相對較高的小山丘,登山憑望,吳川城內景物盡收眼底,好比在越秀山上眺望廣州城一樣,故稱一覽憑高。當然,如今小山丘已經消失,好在還有座水塔。我們爬到了第二層,視野開闊了許多。無奈高樓阻礙,依然找不到「盡收眼底」的感覺。
意外的收獲是看到了吳川學宮,但這座文物已經破爛不堪,急切需要維修。
離開吳陽中學,我們到城裡村尋找延華井。碰巧有個阿婆,家裡就住在延華井旁,坐上我們的順風車為我們指路。資料介紹,此井不是太深,水位較高,春秋二季月滿之時,月影於井裡水中,微風吹拂,井中泛起漣漪,水中之月亦隨之盪漾,加之周邊人文環境,此處為吳川一景實不過分,故稱此景為延華弄月。而我們所看到的延華井,確實不深,但水位很低。正好有阿姨在打水,看到井水還是比較清的。延華井旁邊有個延華池,以前井水滿的時候會溢出來流到池裡。可惜的是,延華池裡浮著一隻死老鼠,讓人實在無法想像延華弄月的神韻。
帶著略微的失望,我們來到附近的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堂破舊不堪,而且樓梯已經拆掉,沒有辦法到上面探個究竟。門口有幾個儂兒(小孩子)在玩耍。
離開中山紀念堂,我們來到極浦亭。極浦亭前有個水塘,走到九曲十八彎的小橋盡頭是一座小亭。我一直以為那就是極浦亭,其實錯了,岸邊貌似祠宇的那座建築才是極浦亭。
資料介紹,極浦漁歸遺址位於現在吳陽鎮中街村,極浦亭始建於南宋淳佑(1241-1252),為解元李凌雲隱居講學處,極浦亭原構為亭制,經明、清多次重修,外貌變成祠宇。極浦亭前原是鑒江支流入海處,每當夕陽西下,歸帆點點,漁歌晚唱,景色怡人。古代文人墨客詠為極浦漁歸。
極浦亭還沒有重修,雕梁畫柱都是古色古香的。但據稱不久後,這里將建設一座極浦公園。
臨近中午十二點,我們到沙角璇一處叫做土生海鮮店吃飯。叫了臘魚湯、金槍魚、雞雜炒絲瓜、青菜、炒河粉、啤酒。花費也不貴,只了55元。
八景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行程中最令人感到難忘的和最有意境的,恐怕就是限門飛雪景點了。我們都認為,限門飛雪是最值得去發掘的一個景色。
舊吳川八景之限門飛雪遺址位於吳陽鎮沙角漩的鑒江出海口處,古時,鑒江下游特別是鑒江出海口處江面寬廣,風浪較大,當時往來在鑒江出海口的船隻都不大,浪花打在船蓬上,浪花四濺,遠遠望去猶如雪花分飛,故稱限門飛雪。
大概已經有許多人來過看過景點,未經多說船家便知道我們的意圖,很快帶我們去看限門飛雪。坐船的感覺很奇妙,因為船是有篷的,熱日之下,迎面吹來的卻是涼爽的江風。伴隨著輕微的搖晃,人的感覺很愉快,「像神仙一樣」。船行駛在江中,只見江面上金光閃閃,還可以不時見到有魚從水中跳出來。
大概二十多分鍾,我們便到達觀賞的位置。這邊是江,那邊是海。遠遠望去,海天交際的地方,一道道數不清的白色浪花在游動。這,就是限門飛雪了吧?
不遠處有一道長長的白色的線,大概是一個島吧?叫船家開過去,果然是一個沙島。船家說他小時候就來過這里,但沒有島。十年前這座小島才慢慢出現,並且不斷的上升,現在已經初具雛形。
這個小島應該是由鑒江沖積下來的沙所屯積而成,島的中間有一堆樹枝等雜物。船家說水面最高的時候也沒有浸沒這個島。黃色的沙,白色的雲,藍色的天,站在上面環顧四周,360度的水天一色。
回航途中問船家:這座小島有名字了嗎?船家說沒有。於是我們決定為小島起一個名字——飛雪島。希望通過部落組織的這次活動,將飛雪島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
在飛雪島可以看到對面是坡頭,上面有一個燈塔。
依依不捨的告別飛雪島,我們開始整個旅程中最為艱苦的一站——驪山樵唱。
古吳川八景之麗山樵唱遺址位於現在塘綴鎮豐六洞村西面的麗山嶺,麗山嶺山高56米,山上林木蔥翠,風景秀麗,山頂有口天然井,俗稱山尤竅。井內之水冷熱各半,井旁有八角亭遺址。並有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腳印,山腰有石泉,俗稱麻藍水碗,傳說山腳下留有三仙女的足跡。古時民風淳樸,上山打柴的樵夫唱著吳川山歌自娛自樂,歌聲悠揚飄渺,悠然自得,儼然世外桃園,因此麗山樵唱成了吳川八景之一。
從沙角漩出發,沿芷寮到325國道的鄉道經過黃坡墟,再沿著黃坡東線公路到板橋。問傲雪,地名板橋和古人鄭板橋有啥關系?傲雪說沒有關系,以前板橋叫板埠,後來才改名為橋板。
在橋板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道路崎嶇,鄰近麗山嶺這一段完全是山路,摩托車開起來相當不容易。勉強將車子開到山腳,就發現實在沒有辦法再開上去了。爬上山嶺,有點喘氣。看到了快到山頂的地方有個由大石頭砌成的天然井,但井已乾涸。山嶺上有很多石頭,大概是八角亭的遺址?但怎麼也找不到石椅、石凳、石砧板、石菜刀、石碗和石腳印,也找不到石泉。
站在山頂上,視野開闊,所有景色盡納眼底。遠遠的是吳川境內最高的山峰——天子嶺。山下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田,縱橫交錯。
秋天了,收割的季節。
凌晨5時出發,傍晚6時回到梅錄,整整13個小時的旅程。雖然身體疲憊,但絲毫掩蓋不止心中的興奮和滿足。這次活動相當的盡興,更多的內心體驗實在無法用毛墨來形容。我願意用小鳳姐的這一首歌的歌詞來完結這篇遊程:
路縱崎嶇亦不怕受磨練
願一生中苦痛快樂也體驗
愉快悲哀在身邊轉又轉
風中賞雪
霧里賞花快樂迴旋
毋庸計較
快欣賞身邊美麗每一天
還願確信美景良辰在腳邊
H. 2017芷寮中學中考成績
一百人考,取前20到50名。(不過還是要一點關系 ,還要准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