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園暴力事件
首先將受傷學生送到醫院並通知學生家長,看事態嚴重再決定報不報警,對學生按事情情況嚴重程度進行處分,警告,記過,開除等決定。
⑵ 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校園暴力事件案例 詳細點的
2013年5月9日,新鄭市市直中學一名學生在校門口附近被打傷,
「我再也不去上學了,沒臉見大家了」,見到高俊宇時,他正躺在病床上,頭上纏著厚厚的紗布,一邊說一邊流淚。
一天前,高俊宇在學校門口附近被打成重傷,而施以毒手的,竟是自己的同窗。
2013年5月9日,新鄭市市直中學(下稱市直中學)門前發生了一起惡性校園暴力事件。
該校初二學生牛高(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特使用化名)糾集10餘名社會人員和新鄭市苑陵中學學生,將同校學生高俊宇堵在了距學校不到300米的地方進行毒打,最終導致高俊宇受傷。
醫院的診斷證明顯示:高俊宇後腦縫20多針,臉部縫10多針,耳膜穿孔。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牛某對同窗下此狠手?
高俊宇說,被打的具體原因他自己也不清楚。不過據他判斷,應該是8日下午,他的一個朋友和別人發生沖突時,他在一旁進行了勸阻,可能是此舉得罪了某些人。
一個簡單的勸阻,竟招致一頓毒打,學生之間戾氣如此嚴重,學校在教育和管理上是否存在巨大漏洞?
⑶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涉事者都是小學初中生 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
校園暴力並不是都是孩子的原因,也有一大部分是因為父母和老師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問題 加上現在的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優越,他們不太善於與別人共享。進入到集體環境生活後,一些小細節往往會引起矛盾,不能為他人考慮。身體發育提前,心理發育卻滯後;由於教師和家長對隱性教育的忽視,導致很多孩子都以成績為生命品質的唯一衡量標准,極度缺乏愛和感恩的教育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系。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布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系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簽,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里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的變化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
⑷ 校園暴力事件
是高中生嗎,這些學校經常有的,處理這事先通過學校保衛科,他們會出面處理,還有告訴家長,家長會根據情況幫你拿主意,班主任老師一定是最先知道的,多種途徑,你心裡一定有數,他們會教你怎麼辦,再告訴她,出了問題她必須承擔的後果,明確提出打了你的後果非常之不利,呵呵,再給我個回復,不要告訴我你還驚動了警察局。
⑸ 初中生遭遇校園暴力,家長該怎麼辦
告訴孩子,遭遇校園暴力該怎麼辦?
1、如果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保持鎮靜,不要驚慌。採取迂迴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有勇有謀地保護自己。爭取有機會求救。
2、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採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
4、當自己和對方的力量懸殊時,要認識到自己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以及通過理智和有策略的談話或藉助環境來使自己擺脫困境。
5、遇到自己和對方力量相距不是太遠時,可以考慮使用警示性的語言來擊退對方的企圖。但要避免使用恐嚇性的言語,以免反而激發攔截者的逆反心理。
6、告訴孩子如果遭遇校園暴力事件一定要及時跟家長老師溝通情況,不要在忍氣吞聲中一個人默默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7、如果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事件後,在心理上出現害怕上學、害怕出門、交友焦慮等情況,需要及時與專業人士交流,從心理層面給予幫助。
8、孩子遭受暴力後要穩定孩子的情緒,理解和同情孩子。同時家長要抽出時間多多陪伴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9、知道孩子遭遇校園暴力之後第一時間和學校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實情況,並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孩子。
預防和應對校園暴力,家長該怎麼做?
1、重視與老師、學校的溝通與聯系
不少家長忽視與班主任老師的溝通與交流,又很少去觀察學校周圍情況,因而對孩子上學期間的安全情況缺乏了解。家長可以找機會與孩子同學聊聊天,了解孩子學校是否有校園暴力現象。
2、以預防為主。
家長平時可以結合一些常見的校園暴力現象來引導孩子,進行預防教育。在預防教育中,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分辨事情的對與錯,曲與直,不能誘導孩子片面出手,或者為不受欺負而以暴制暴。當然,也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讓孩子平時有心理准備,遇事能從容處理。
3、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時,家長自己先要管理好情緒。
在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時,家長容易出現激動情緒,甚至不理智的行為。這時建議家長自己先要平靜下來,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孩子學校的安全情況,是否對孩子做過如何自我保護的教育?是否曾引導孩子分辨校園暴力的嚴肅後果?等等。如果是理性的家長,在通過一番分析之後,會根據已有的現實情況,在與打人孩子溝通、通過班主任、學校協調解決,還是通過法律途徑等選擇中間得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4、不要盲目指責打人孩子及其父母。
如果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傷害,一定要及時收集相關人證和物證等關鍵證據。燃然後,再去找當事孩子了解情況。一般說來,打人孩子或是其家長,面對證據不敢推脫責任,即便是訴諸法律也有理有據。切莫光顧著指責班主任和校方引發對方反感,導致他們不願意配合與協助解決問題。
5、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日常家庭教育中避免粗暴解決問題的方式。
孩子暴力傷害他人,並不是單一現象,與家長的教養方式有密切聯系。提醒部分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有欺負別的同學現象,一定要認真反思,家裡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現象?以暴制暴,如果引導不好,可能會讓孩子從被打中學會經驗,反過來發泄內心的負面情緒,轉而去傷害其他無辜同學。
⑹ 如何防止初中生校園暴力的發生
第一、在威脅與暴力來臨之際,首先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壓正,終歸大多數的同學與老師,以及社會上一切正義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堅強後盾,會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萬不要輕易向惡勢力低頭。而一旦內心篤定,就會散發出一種強大的威懾力,讓壞人不敢冒然攻擊。
第二、大聲地提醒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同時迅速找到電話准備報警,或者大聲呼喊求救。
第三、如果受到傷害,一定要及時向老師、警察申訴報案。不要讓不法分子留下「這個小孩好欺負」的印象,如果一味縱容他們,最終只會導致自己頻頻受害,陷入可怕的夢魘之中。
怎樣防止發生校園「暴力」,加強自我保護?
近年來,勒索錢物、恃強凌弱、打架斗毆等校園「暴力」現象時有發生,這已不是個別學校的個別現象,尤以一些中學為最。較突出的校園暴力有如下幾種:
一、勒索錢物。
湖北某校秋季剛開學就發生了3起毆打、勒索學生事件,被劫現金達1千餘元。後經查證,做案者竟是六名剛升入該校的初中生,平均年齡不到12歲。勒索錢物的現象近年來較為常見。這類暴力活動常常是以團伙形式出現,有組織有計劃地針對他們早已了解好的目標。
二、聚眾斗毆。
一些學生由於受社會的不良現象和一些粗俗港台影視片影響,崇拜那些「草莽英雄」、「黑社會老大」,還有一些同學大講「哥們義氣」,因此在學校拉幫結派,常因一些小事聚眾斗毆,這類暴力事件涉及人較多,造成的危害也較大。
三、隨意傷人。
部分中學生唯我獨尊,缺乏起碼的法律意識,在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或個人的利益受到損傷時,甚至採取了惡性的手段,例如某市的一名學生就是因為借筆發生口角產生了傷人事件。
四、早戀引出糾紛。
早戀在中學時代是應該制止的,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和教育不當,中學生的早戀或明或暗地進行著,而這其中又不免有「單相思」和「三角早戀」。由於中學生的單純幼稚和性情的沖動,往往產生一些難以想像的後果。某市一高三學生,就因為「單相思」產生了懷疑和忌妒心理而殺人,釀成了悲劇。
校園「暴力」事件雖然為數並不很多,並且大都發生得較隱蔽,但其反面影響是極大的。這一問題的產生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暴露了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存在問題。杜絕校園暴力必須綜合治理。社會有關部門特別是治安部門要對校園暴力引起充分注意,要指導學校建立健全的學校內部的保衛組織,經常結合典型案例,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以確保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保證師生的安全。
學校對此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一方面要搞好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出現問題嚴肅處理,不要怕暴露問題而「捂」著不報,更不能採取讓家長私了的辦法來助長壞人壞事的氣焰。教師要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盡到師責。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不應歧視,或害怕而放手不管,而應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學生中的事故苗頭。
學生是校園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但同時也是防止校園暴力的主要力量。對學生來說,讓「暴力」遠離校園,應該做好下面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從自身做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鏟除校園暴力滋生的土壤。許多案例表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條件,一定的氣候,越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學生紀律差的學校,發生的事件越多。學校暴力事件又是一種見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勾當,因此它只能在黑暗中進行。如果我們讓陽光普照校園,那麼參與暴力者就不敢出現。陽光是什麼,陽光就是學校的正氣,就是全校同學的正氣,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每個同學都要樹立正氣,這樣才會形成學校的正氣,這就要求我們同學要按中小學生守則要求自己,養成舉止文明、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的好品德和好習慣。我們應該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
要舉止文明,不要口出臟話,隨意罵人。
要自尊自愛,不要自以為是,盛氣凌人。
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傷人或戲弄同學。
要團結互助,不要欺弱怕強。
要禮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毆。
要強身健體,不要喝酒、吸煙。
要友誼為重,不要早戀。
要參加有益活動,不要看不健康的影視圖書。
要遵守秩序,不要圍觀、起鬨。
要加強法紀學習,不要個人意氣行事,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在發現校園暴力事件時,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同學們應該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青少年在哪些方面應受到保護。在受人欺侮,遇到危險或可能發生危險時,要主動、及時地和老師、家長、公安人員取得聯系,積極爭取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保護和幫助。發生事情後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要大膽揭發壞人壞事
⑺ 校園暴力欺凌事件
建議告知來老師和家長,讓家長和老師介自入,我國刑法規定,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年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負部分刑事責任,年滿16周歲視為完全刑事能力責任人,應負刑事責任能力。雖然雖然你們的年齡還沒有到達受刑事處罰的時間,但由於你的問題涉及到校園暴力欺凌事件,應該相信學校和家長會給你們最好的保護,想要詳細問一下樓主,在此過程中,樓主有沒有還手?如果還手的話,這屬於互毆,但是你們都還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就算是互毆,頂多也就是批評教育。在此建議樓主,下次遇到此類情況,36計跑為上!
正當防衛是指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行為的人,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樓主的行為是否是正當防衛,還有待商榷,正當防衛的要求很嚴格。一般像打架斗毆,如果您還手了,那麼就是互歐。
最後,祝樓主學業順利,早日擺脫校園暴力!
⑻ 初中生校園暴力有哪些
好多,語言侮辱謾罵,人身攻擊傷害甚至群毆。學生的特殊身份儼然已經成為他們違紀甚至違法的保護傘,所以近年來校園暴力愈演愈烈,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學校缺乏有效手段遏止,導致好多孩子有過被暴力傷害的經歷但又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