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美國校園霸凌

美國校園霸凌

發布時間: 2021-06-07 23:57:30

❶ 美國高中是如何看待校園暴力的

你好
各州反霸凌法都明確規定了學校在反霸凌上的責任,並將懲罰權交給學校,美國學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撐。一旦學校發現霸凌事件,須立即採取行動,例如,對嚴重的行為可以直接開除學生;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門應及時介入;如果案情嚴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後來,美國各州又紛紛將反霸凌的觸角延紳到網路霸凌領域。在社交媒體上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的行為,也被定義為霸凌行為,被稱為「網路霸凌」。

可見首先在立法上對霸凌行為明確的定義為犯罪行為,才能有法可依,才能使霸凌者明白其行為是犯法行為。

美國對校園霸凌行為採取「零容忍」的對策

美國特別重視法律的執行到位,首先美國法律給於學校對學生行政處罰的權力,一旦學校出現霸凌事件,必須立即行動,對嚴重行為可以直接開除。

此外,還要求學校必須採取三項措施:第一,提供舉報霸凌事件的渠道,老師和教職員一旦發現霸凌行為必須舉報(有一學校發生霸凌事件,沒有報警,被家長舉報後,校長丟了飯碗)。第二,對被舉報的霸凌事件必須進行調查。第三,要採取積極措施進行干預,輕者口頭警告,重者開除學籍。對開除學籍的學生,社會組織也要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不能放任自流。

有這樣完善的法律制度,美國的校園暴力犯罪在過去十多年中有所減少,校園霸凌得到有效遏制。

希望可以幫到您
滿意請採納謝謝

❷ 美國社會如何應對校園事件暴力

校園欺凌極端案件每隔一段時間就集中暴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對待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司法遠未形成共識和合力。國外的情況怎麼樣呢?《環球時報》06-25)
日本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日本校園的現狀。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期的跟蹤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欺凌。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路圍攻。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欺凌,12.7%從未欺負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發現13歲男孩上村遼太的屍體。調查發現,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因此導致對方更暴力。最後,3名高年級學生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手法,將上村殺害。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面對泛濫的校園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並告知學生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於網路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採取監控等對策,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監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美國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美國校園的現狀。
2013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少年對當地學區提起訴訟,緣由是學區未能制止他從4年級到高中期間在校園內受到欺凌。《今日美國報》在報道這起案件時提到,一名律師在兩年內曾代理過60到70起校園欺凌訴訟案。 根據美國欺凌統計網提供的數據,校園欺凌是美國學校系統的巨大問題。調查顯示,6年級到10年級的學生最有可能參與欺凌活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和計劃,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與此同時,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 這些「反欺凌」法是為了保障學校安全、降低逃學率及減少校園暴力。它要求學校創建可以預防欺凌以及進行相應培訓和執法的舉措。違反者將被停學、開除以及受到民事罰款或刑事處罰,學校和學區也會面臨大額民事賠償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3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於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印度、巴西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印度、巴西校園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4年,6-14周歲學童能夠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人數比例不到60%。同時,印度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學校校舍簡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個老師要管教約70名學生。 上述情況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學適齡兒童缺少教育、疏於管理,這給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據印度教育部一份統計顯示,去年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邦的校園暴力事件報案數就達600多起,其中多數發生在學校周邊,少數族裔學生成為受侵害的重點。而且,相當比例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寄宿制學校。 「為什麼女生不敢上學?」《印度斯坦時報》曾分析稱,印度女學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還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園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園「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
據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教授邢玉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巴西,中小學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的不多,學生也不太容易考進去。而教育質量較差的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多來自貧民窟,校園欺凌現象明顯嚴重。相對來講,中產階級多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這里學校管理比較嚴格,欺凌現象也容易杜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近些年來印度各界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不少嚴厲懲罰措施,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不只巴西,經合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整個拉美地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墨西哥尤甚。為解決這一問題,非政府組織「欺凌無國界」將拉美作為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試點,該組織主要對教育界權威、教師及家長等進行專業培訓,以讓他們辨別什麼是學生間的正常沖突,什麼是校園欺凌。

❸ 找一部美國關於報復校園霸凌者的電影

終極囚禁 The Final導演: Joey Stewart編劇: Jason Kabolati主演: Jascha Washinon / Whitney Hoy / Marc Donato類型: 劇情 / 驚悚 / 恐怖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版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權: 2010-01-29片長: 93 分鍾美國德州一所高中,以布萊德利(賈斯廷·阿諾德 Justin Arnold 飾)為首的一眾男女學生風生水起,橫行霸道,經常以欺負人為樂趣。印度裔學生萊比(Vincent Silochan 飾)、瘦小的戴恩(馬克·多納托 Marc Donato 飾)和有些內向自閉的女孩艾米莉(林德賽·西德爾 Lindsay Seidel 飾)等人更是他們優先欺負的對象。學校的狀況已然如此,與親人的關系又分外冷淡和緊張,戴恩他們的生活看不到一點兒希望。 8個月前,戴恩的叔叔去世,留給他一座偌大的農場作遺產。飽受欺負且試圖自殺的他找到和自己同病相憐的幾個人,他們決定把學校的小霸王們請到舉行派對,在勁歌熱舞之中准備已久的血腥復仇……

❹ 美國校園欺凌電影

大多是喜劇類的電影,被霸凌的最後成了英雄。
霸凌人的最後被打的滿地找牙。

❺ 美國一個校園暴力的 電影叫什麼來著

就是叫 《大象》沒錯!

榮獲2003年第5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大象》揭開了美國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但很快就演變成一場悲劇。影片凸現了高中生活的紛繁復雜,少男少女們的陽光熱情同樣可以瞬時變為冷酷黑暗。

這部電影聚焦校園暴力,風格上繼承范·桑特的前作《蓋瑞》。製作上比之還要低調,沒有馬特·達蒙這樣的大明星,拍攝時也沒有劇本,只使用一台攝影機。演員大部分是波特蘭當地的高中生。

影片揭開了美國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樣,這個平淡的日子裡被家庭作業、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滿。對於每位學生來說,高中生活都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獨的,或艱難的。

「大象」的意思出自英國的一條諺語:「當大象出現在起居室,人們要麼當作沒有看到它,要麼當它不是真的大象。」意思為「被忽視的現實」。

❻ 美國校園暴力是怎麼回事

近年來,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引發不少擔憂。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加利福尼亞州等地多個學區均出台類似措施,允許教職員工自願持槍上崗。

按照一些學區的做法,教師需接受46小時射擊訓練,此外每年還有追加訓練,並且必須心理評估合格。每人的訓練費用約為3000美元,槍支彈葯的費用另計。據一名學區管理人員估算,這樣仍比僱傭專門的安保人員來得省錢。

❼ 在美國如何處理孩子的校園暴力

今年2月得知自己入選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2016-2017年度訪學學者,女兒隨我月中旬啟程來到波士頓劍橋,進入劍橋某公立小學一年級讀書。班上共有17名學生,大多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二代」,以及來這兩個學校的訪問學者的子弟。

是夜,習慣早睡晚起的我,徹夜無眠。翌日上午,趕緊討教小區內相熟的媽媽們,澳大利亞媽媽,冰島媽媽和美國媽媽三個人的意見一致,這事應該立馬投訴,要求面談解決。

趕緊回家寫郵件,自忖核心內容應該包括事實陳述,情感動員和直接訴求三部分。先描述女兒轉述的事實,對女兒造成的傷害,涉事男生跟女兒以往的不愉快經歷;接著試圖喚起班主任(她有三個女兒和兩個外孫女)的同理心,請她設想我周五晚至周二面談前的心理煎熬;最後提出在不幹擾正常教學的前提下,請她安排周二與我面談一次,商討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末了,感謝老師們對女兒入學以來給予的關心和照顧。

郵件發出後,我撥打學校的總機電話,留言提醒班主任老師查收我的緊急郵件。周二清早,送孩子上校車後,我立馬撥打學校電話,轉到班級,班主任老師接聽,我簡短告知此事,她答應馬上查閱郵件,並約定中午十二時半教室面談。

隨後,我按時去辦公室工作。當天中午,哈燕為訪問學者組織了哈佛學術期刊主編和哈佛出版社總編,主講有關英文發表和出版的講座,根本無心聽講。我將投訴信列印四份帶著,直奔學校。

按時走進女兒的教室,發現班主任正在跟一個男生談話。看他高高壯壯的樣子,我馬上猜想這位可能就是「本案」所涉男生。老師看到我,請我進去,同時送那孩子出教室門。我佯裝隨意地問這孩子的名字,果然是那孩子。我現在理解女兒的處境了:這么高大壯的男生,即便女兒班級第一女高個,熱愛體育,體質優秀,可哪是這孩子的對手啊。

未幾,校長、助手和班主任魚貫而入,互致問候入座。我主動走到「主位」坐定,三位老師陸續坐好。根據社會學理論,占據有利空間,是無聲地宣誓個體對談話的某種掌控權。跟三位母語是英語的美國人,正式嚴肅地討論校園暴力問題,我這個英語是第二外語的中國人需要理論傍身,自我暗示並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我把列印好的郵件分發給三位老師,大家開始閱讀。我再次陳述事實,班主任接著說明她了解到的情況,助手隨後補充,我最後重申問題的性質,並列舉麻省最新校園暴力的統計數據,主要的暴力現象以及學者的追蹤研究得出的對受害學生的心理傷害。總之,我認為這是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同時,鑒於男孩的年齡和行為,我不排除此事涉嫌性騷擾。四位女士在他人講話時,都飛快地做記錄。末了,校長表示歉意,承諾翌日一早開啟正式調查(a serious investigation),分頭找兩個學生研討此事,同時約見男生父母。

我表示感謝,再次重申女兒很喜歡這個學校和她的老師,感謝他們對孩子的呵護和愛心。同時,我提出三條建議:第一,在兩個孩子能夠友好相處之前,上課時,盡量將涉事男生與我女兒分開就坐;第二,在我女兒能夠用英語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前,希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把我女兒安排在靠近老師的位置上;第三,希望老師能夠時不時在放學前問問孩子當天的情況,如有問題,請迅速聯系我。

三位老師同意照辦,校長答應告訴其他任課老師前兩條安排,並承諾女兒每天離校前,她會親自詢問她當天情況。最後,校長和班主任都表示最近會集中跟學生討論校園暴力問題,並進行校園安全教育,助理老師說她每天送女兒上校巴時,也會跟她聊聊當天的情況。

談話過程中,我一直暗自告誡自己,不要遺漏重要細節。結束談話前,我突然想到女兒第二天早上跟校長談話時的語言問題。提出需要學校的ESL老師在場,幫忙翻譯。校長補充說,同時在場的還會有學校的心理醫生。

面談和溝通很順利,我十分感謝她們的幫助。晚上孩子的反饋也很正向,當天班主任的課上,的確討論了校園暴力問題。離校前,校長和助理老師都詢問了她當天的情況。

翌日下午,我接到校長的電話。調查結果是:男生說他不是故意碰我女兒的胸部,只是伸胳膊時無意中碰到;我女兒也承認男生並非有意為之;而且,我女兒要求男生正式向她道歉,稱若是再次道歉,她會感覺好很多。

我仔細聽完,首先感謝校長高效的工作,表示接受她的調查結果,但對我女兒要求對方道歉一事表示懷疑。我了解自己的女兒,援用這種外交辭令,並不是一個接受外國校長質詢的7歲小女孩的正常反應。況且,判定一種行為的目的性並不容易,尤其是缺乏視頻證據,未成年雙方當初各執一詞的時候。盡管當時班上有目擊者,或可佐證男生行為到底是否故意,但按照美國教育領域的政治正確性原則,大概也不可能操作。因此,這事就此打住。但是,我希望學校關注此事,防止再次發生。

掛斷電話前,我問校長,此事是否會記錄在案,若是,能否給我一份檔案資料。作為歷史學者,我對檔案的執著再次顯露。校長承諾翌日請孩子帶回給我。

周四,女兒帶給我一個信封,裡面是一份麻省公立學校校園不安全事件的正式記錄,班主任填寫了這份公文表格,上面有校長和班級助理老師的簽字。校長還貼了一個小便條,解釋說因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的規定,她用塗改筆隱去了涉事男生的姓名,給我備案的這份記錄裡面,我女兒的名字由First
name的第一個字母代替。

如今,此事過去兩周,三位老師信守承諾,校長更是堅持每天在女兒放學前,詢問她當天的情況。目前孩子一切皆好。我衷心感謝她們,設身處地想想,我若在她們的位置,我能否做到她們這么好。

平心而論,女兒的兩位老師很好。因為參加學校組織的School
Night等活動,跟她們接觸過幾次,印象很好。班主任從教24年,是一位慈祥可愛的老太太;其助手很年輕,哈佛畢業的本科生,和聲細語,女兒很喜歡她們。我曾應女兒的要求,與她一起手繪卡片,送給感冒痊癒返校的班主任;也曾共同手工製作玫瑰花,送給過生日的助教。校長女士接觸不多,但印象也不錯,入學第一天,她親自介紹學校和女兒所在班級的概況,引介女兒的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老師,並帶我們辦理校巴登記和午餐注冊等事情。她高大壯碩,笑容親切,握手很力,跟學生也頗成打成一片,我親眼看見她在廣場上拉著學生們一起跳舞。

今晚女兒的學校組織萬聖節Party,我要再次向老師們表示感謝。

❽ 美國校園暴力包含哪些

主要表現是欺復負、欺制負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粗言穢語、喝罵。

·對受害者的重復的物理攻擊,身體或物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於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讓受害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害者招致處分。

·中傷、譏諷、貶抑評論受害者的體貌、性取向、宗教、種族、收入水平、國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結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

·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

·畫侮辱畫。

·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網志或論壇上發表具有人身攻擊成份的言論。
希望能幫到您~

❾ 美國學校如何處理校園暴力,真值得深思

美國校園暴力同樣也是有,但是非常的少,因為美國對於校園暴力管內理是非常嚴的容。在中國的話,校園暴力很多時候不會被人真正的看做一件事情,因為之前我也受到過校園暴力,但最後老師都沒有管。在美國只要有這個問題的話,法律是非常嚴格的。假如有人在美國校園犯法。首先有專業人員會在你手上帶上定位器,每天必須在規定范圍內活動,一旦超出范圍的話,管理人員就會找你,直到你回到規定范圍內,還要進行嚴格的思想改造,這也是美國校園暴力少的原因。

❿ 向「校園欺凌」說NO,看看國外都是怎麼做的

美國:嚴厲立法懲處校園欺凌行為
「我國校園欺凌事件高發,首先和法制和規則教育的缺失有關。」熊丙奇談到,同樣是校園欺凌事件,在我國,通常會被視為「惡作劇」淡化處理。然而,在美國校園,卻不一樣,如果欺凌事件,造成對學生肉體和精神的傷害,學生將被訴上法庭,由法院進行判決。
美國從2000年以來,開始立法嚴厲懲處校園欺凌行為。近年來,全美有約45個州頒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針對學校欺凌。
近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在網間熱傳。其實,校園欺凌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是不少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面臨的頑疾。
並且,美國官方還設有專門的反校園欺凌網站,和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
美國還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校園安全管理計劃,並且同時從學校、家庭、媒體等社會層面採取措施。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2015年5月公布的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4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
「相對而言,在校園暴力虐待案件中,美國對施害者的懲罰要重得多。」清華大學法學博士陳實認為,中國在對待校園暴力犯罪方面的處罰,確實太輕了。
陳實表示,這跟中國的法律制定有一定的關系。在《刑法》上,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此屬於未成年,在量刑上應當減輕或從輕處罰;其次,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也因未滿18周歲,在量刑時應當減輕或從輕處罰。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對校園暴力的處罰力度。
陳實認為,這與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關注的側重點不一樣也有關系。美國法律比較重視個人的安全、人身自由、隱私等個人價值方面的東西要多些,關注的層面也要比中國的要細致的多。
德國:對孩子從小進行「善良教育」
「其次,校園欺凌多發也反映生命教育的缺失。」熊丙奇說,未成年學生間的相互傷害案,反映出學生對他人缺乏同情心、關愛心,動輒持強凌弱,採取暴力手段解決同學間的小小沖突和矛盾。
熊丙奇表示,我國教育部門曾反復要求各學校重視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要學生形成生命尊嚴意識,珍惜自己,也尊重他人。可是,在目前強調知識教育的整體教育環境中,生命教育被邊緣化,學校並不重視。即便開展生命教育,也只是給學生一些知識化、概念化的生命教育內容,並沒有進入學生的內心。
在預防校園欺凌方面,德國就十分重視對孩子從小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
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另外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相幫,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近日,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在網間熱傳。其實,校園欺凌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是不少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面臨的頑疾。
日本: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詢室
「第三點就是學校心理教育薄弱,一些校園欺凌事件,與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關,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會在遇到問題時採取極端手段。」熊丙奇說。
針對「心理攻擊」,日本學校為學生設立的心理咨詢室,聘請律師、心理醫生、退休警察和大學教授坐診。
一方面,考慮普通老師在校園里的權威形象,無形中給前來咨詢的學生心理壓力,第三方也可為需要「訴說煩惱」的老師提供心理援助。此外,第三方立場的心理援助團隊也可以避免在調查欺凌事件時,學校偏頗事實。
「心理教育也是我國教育部門反復要求學校必須重視的。」熊丙奇談到,但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學校投入的師資、精力很不夠,根本不可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心理輔導、咨詢。
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是採取專業的心理咨詢手段咨詢、疏導,而是把心理問題,作為道德問題和思想問題,對學生進行說教。尤其是對成績差的學生,學校老師除了批評之外,就是把家長找來訓話,這讓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加嚴重,也與學校老師和同學變得更加疏遠,很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混跡網吧,變為問題少年,通過欺凌其他同學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熱點內容
火鍋雞的歷史 發布:2025-08-05 06:06:24 瀏覽:605
教育咨詢經營范圍 發布:2025-08-05 03:05:28 瀏覽:580
教師言行 發布:2025-08-05 01:31:21 瀏覽:436
男主班主任 發布:2025-08-05 00:21:52 瀏覽:17
很帥老師 發布:2025-08-04 22:43:17 瀏覽:523
生物必修一知識點填空 發布:2025-08-04 21:25:07 瀏覽:603
山東教師資格證考點 發布:2025-08-04 20:05:03 瀏覽:155
星球大戰生物 發布:2025-08-04 19:59:40 瀏覽:60
2015年幼兒園師風師德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04 19:22:32 瀏覽:813
化學品物流 發布:2025-08-04 16:15:56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