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數字校園項目

數字校園項目

發布時間: 2021-06-13 08:49:03

⑴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容

大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應首先提出總體解決方案,確定數字化校園的體系結構,制定數字化校園的信息標准,以及各系統之間的介面標准。 校園一卡通建設,必須滿足數字化校園的整體規劃設計,一卡通的設計要架構在校園網上,不僅具備消費功能,而且還要具備身份識別和校務管理功能。正確處理好一卡通與其他已有的信息系統(如圖書管理系統、人事、財務、教務等管理系統)的對接和系統數據共享問題是「數據集中」和「應用集成」的重要關鍵。
校園一卡通系統以學校校園網為載體進行建設,是集身份識別、校內消費、校務管理、金融服務為一體的新型數字化校園核心應用項目,它不僅是數字化校園系統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數字化校園的基礎工程,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支撐點之一,也是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切入點。
「通」什麼
「校園一卡通」系統的目的是實現「一卡在手,走遍校園,一卡通用,一卡多用」。校園卡可以作為借書卡、上機卡、就餐卡、醫療收費卡、洗澡卡、購物卡、門禁卡、存車卡、乘車卡等。
功能和用途
「校園一卡通」的功能和用途主要體現在校園消費、管理和金融應用(銀行)兩方面。
消費:可直接支付在校內的各種費用,如食堂就餐、商店購物、班車乘坐、上機上網、醫院診療、資料復印、文件傳真、洗衣、洗澡、理發、體育、禮堂等等;
管理:可用於身份識別、圖書借閱、自行車存放、門禁出入、考勤考績、教學科研、學籍學分、醫療信息等管理工作。因此,校園卡既可以作為現代化的電子支付工具,又可以作為校內個人身份的證明。
金融應用(銀行):由於我校校園卡一期工程未與銀行連接,此項功能暫不能實現。由於我校校園卡在設計上採用兩張卡,一張銀行卡,一張校園卡,這兩張卡在物理上分離,邏輯上一體。校園卡具有校內消費、管理功能,銀行卡具有金融應用功能。待我校一卡通系統與合作銀行連通後,由合作銀行發行的銀行卡可在國內該合作銀行各營業網點、櫃台、ATM機進行存/取款,也可在設有該合作銀行POS的商業、飲食、娛樂場所消費、購物。
其他
建設數字圖書館、校園無線網、構建遠程教育平台、教育資源建設等也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
院校通系統是針對學校的信息化管理,將學校的信息數字化共享,從而達到數字化校園的體系。
「院校通」完成後,學校將會形成一個跨平台、跨資料庫的可自我發展的數字化校園信息平台。
「院校通」是一款院校綜合管理系統,針對院校的數字化校園而研發,使用的是現 在主流的PHP語言+Mysql資料庫,採用「先進性、實用性、開放性、標准化、可靠性、穩定性、可擴展性、易升級性、安全性、保密性、易維護性、可管理性」的設計原則。經過多家院校使用中不斷的完善,

⑵ 什麼是數字校園

數字校園是在信息技術日益普遍和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概念。 它是在充分整合中國電信語音、寬頻互聯網、七彩鈴音、全球眼、校園一卡通、綠色上網、校園百事通、IT整體服務等通信信息服務的基礎上,開發數字校園教育在線行業應用平台,面向教育行業的綜合產品包。該產品能充分滿足校方、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教學、溝通、信息獲取的需求,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IT服務保障能力,構建和諧平安數字化校園。讓信息技術惠及下一代從數字校園開始。 它反映現代社會對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師生成長等領域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發展歷史
「數字校園」 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國外數字化校園建設起源於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發起並主持的一項名為「信息化校園計劃」的大型科研項目。我國高等學校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大多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並得到快速發展,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並強調了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推進教育的改革。我國「數字校園」就是在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來的。在隨後的數字校園建設實踐過程中,數字校園的理念得到了逐步擴充和完善。

主要組成
校園一卡通在學校內也稱為校園卡系統,是數字校園的有機組成部分,校園一卡通工程是數字校園的標志性工程和前導性工程。校園卡是將廣大師生員工與數字校園有機連接在一起的最有效的媒介,實現了 「一卡在手,走遍校園」,校園卡是校園數字化的重要形象和重要標志之一,所謂「校園一卡通」,即在學校內,凡有現金、票證或需要識別身份的場合均採用卡來完成。此種管理模式代替了傳統的消費及身份識別管理模式,為學校的管理帶來了高效、方便與安全。一卡通系統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校園信息化提供信息採集的基礎工程之一,具有學校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的部分功能。

⑶ 數字化校園建設實施方案

益教數字化校園建設實施方案分為實施建設、中期調度和驗收三個階段專
1.數字化校園實施建設階段:各屬職業院校要成立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管理機構,確定主要負責人。做到職責分工明確,有計劃,有措施,有總結。
2.數字化校園中期調度階段:組織召開項目建設中期調會,聽取項目匯報,肯定並推廣好的經驗做法,發現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數字化校園驗收階段:項目啟動第3年,市教育局將根據各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組織專家進行驗收。

⑷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

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應該是系統的,具有先進性、標准性'實用等特點。
益教教育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基於硬體網路設施、應用支撐體系、公共平台、應用系統、校園門戶、資料庫等方面的建設

⑸ 數字校園的系統建設

三維虛擬校園系統是數字校園的基礎和平台, 開展三維虛擬校園系統及相關課題的研究適應了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數字城市和數字校園 開始涌現並逐步轉變為現實。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實現學校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是新時期對學校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數字校園系統結合三維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再現實際地理環境的真實情況,系統具有動態性和實時交互性的特點。 三維虛擬校園系統設計的交互中,主要包括視圖操作(平移、旋轉、渲染、光照、霧化、視點變換)、三維漫遊(繞點漫遊、沿路徑漫遊、自由漫遊)及漫遊控制等功能。 用戶可以在系統中通過行走, 鳥瞰以及選擇不同的攝像機視圖來多視角觀看校園景觀,以達到全方位認識校園的目的。 平台選擇包括建模平台的選擇和開發平台的選擇。
(1)建模平台的選擇。2013年前三維建模的方法主要有:
①直接利用傳統GIS中的二維線劃數據及其相應的高度屬性進行三維建模,各建築物表面可加上相應的紋理,但這種方法只限於平頂建築物的三維建模。
②使用3D 軟體,如AutoCAD、3DMAX可直接做出逼真的三維模型,特別是對於那些不規則的建築物(如路燈、涼亭、塔型建築物等)效果較好。
③利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進行三維建模,但採用這種方法過程較復雜,成本高,逼真度不好。基於開發系統成本和條件的考慮,本文利用二維CAD數據、數碼相機實地拍攝的紋理數據、GoogleEarth 航拍地圖基礎,使用3DMAX 對地物進行三維建模。
(2)開發平台的選擇。2013年前開發平台種類繁多,通過比較,本系統採用深圳中視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開發的一款三維虛擬現實平台--VR-Platform(簡稱VRP)三維互動模擬平台。
該軟體特點是可同時支持多個max 版本的安裝與使用,支持適時導航圖顯示、視角切換功能,能模擬高效高精度物理碰撞,支持自動漫遊、手動漫遊,可自定義漫遊軌跡,可使用行走相機、飛行相機、繞物旋轉相機等相機,可提供完善的SDK 介面。該軟體適用性強、操作簡單、功能強大、高度可視化,真正做到了管理意義上的所見即所得。 場景三維建模是虛擬三維校園漫遊系統主要構成部分,也是工作最為繁重的部分。模型的好壞直接影響模擬的效果和相似度,所以構建的模型一定要遵循建築物的實際形狀。在建模過程中,把獲取的原始工程CAD 圖紙導入到3DMAX 中,根據CAD 圖紙建築物的頂面圖、立面圖創建三維模型。在創建模型時,為方便後期導入到VR-Platform 三維互動模擬平台,有幾點需要恪守的建模准則。
首先要盡量做簡模。虛擬現實中的運行畫面每一幀都是靠顯卡和CPU 實時計算出來的,如果面數太多,會導致運行速度急劇降低,甚至無法運行;模型面數的過多,還會導致文件容量增大,在網路上發布也會導致下載時間增加。
第二點要注意模型的三角網格面盡量為等邊三角形,不要出現長條型,因為長條形的面不利於實時渲染,還會出現鋸齒、紋理模糊等現象。
第三點模型的數量不要太多。如果場景中的模型數量太多會給後面的工序帶來很多麻煩,如會增加烘焙物體的數量和時間,降低運行速度等,因此,一個完整場景中的模型數量控制在2000 個以內(根據個人機器配置)。
第四點合理分布模型的密度。在VRP 中,所有模型的面與面之間的距離不要太近。推薦最小間距為當前場景最大尺度的二千分之一。在製作場景長(或寬)為1km 的室外場景時,物體的面與面之間距離不要小於20cm。如果物體的面與面之間貼得太近,在運行該VR場景時,會出現兩個面交替出現的閃爍現象。另外還需要注意在表現細長條的物體時,盡量不用模型而用貼圖的方式表現;相同材質的模型,遠距離的不要合並;保持模型面與面之間的距離;刪除看不見的面;用面片表現復雜造型等准則。
要生成具有真實感的校園三維景觀,就需要在校園地形以及建築物表面粘貼真實的紋理影像。地物紋理主要通過數碼相機來獲取的獲取之後對紋理影像進行處理,使用的軟體是Photoshop CS2,處理工作包括傾斜度的調整、障礙物的擦除、顏色的調整等。對改正過的照片,再在3DMAX 的環境下,調用貼紋理命令在相應的建築物模型上貼上相應的紋理。
場景貼圖完成後,要進行烘焙,再導入VR-Platform平台中製作交互,這就要注意在3DMAX 環境下正常的材質貼圖,是否能在VR-Platform 平台中正常顯示。因此,在製作VRP 場景時盡量使用Advanced Lighting、Architecturd、Lightscape Mtl、Stan-dard 的材質類型。
如果在VRP 場景中使用了多維材質,需要更改為手動展UV 的貼圖方式,否則將不能正常顯示。最好VRP場景中每一個模型都賦上相應的材質,如果模型有明確的紋理屬性,可以根據紋理屬性給模型賦上相應的貼圖;如果模型沒有紋理屬性,就是一個顏色的,則需要製作一張色系貼圖。如果沒有給模型賦上貼圖,在對其進行烘焙完之後,導入到VRP編輯器中會發現該模型光感很平、過亮等效果。另外可以添加一些片面物體製作人物,體現場景的真實性。為了讓VR 場景的氣氛表現的更好一些,在VR 校園場景內的湖面上添加一個流水的atx動畫用於模擬水波紋等。 系統現實了校園三維景觀的可視化模擬,是基於現實校園的三維虛擬環境與傳統的二維校園圖形相比更加直觀、生動、逼真。該系統可通過瀏覽器訪問,操作方便,能選擇不同的攝像機任意進行平移、視點變換、角度旋轉等。同時實時渲染速度快,能迅速重建和還原地形、地貌,而且整個系統開發成本較低。
通過VRP 平台建設數字校園,得出以下注意點:
(1)模型個數優化。模型個數的多少直接影響到VRP 演示DEMO 啟動時的速度,在製作VRP 項目時盡可能的把同種材質的模型合並成一個物體(以達到減少模型個數目的)。製作後地整個場景中的模型個數控制在3000~5000 個以內(包括了全部模型)。
(2)模型面數優化。面數優化主要是把看不到和不需要的面刪掉,只留看的到的面。為了在後期瀏覽順暢,整個場景中的模型面數應控制在300 萬~500 萬面以內。
(3)場景貼圖量優化。貼圖量的優化需要從一開始烘焙貼圖時就要開始遵循一個優化原則:即重點建築,其烘焙貼圖尺寸可以為1024×1024,相對於重點建築小一些的模型,其烘焙貼圖尺寸可以為512×512,比較小的模型,其烘焙貼圖尺寸可以為256×256 或者128×128。另外盡可能的重復利用已有的貼圖,以減少貼圖量。 數字校園系統以VRP技術為平台,初步構建了一個具有漫遊等功能的網路信息系統, 瀏覽者僅需計算機必備的外設(如滑鼠、鍵盤)即可實現的虛擬現實效果。

⑹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容都有什麼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容可以用階段來劃分:
(1)網路硬體為主的建設。這一階段主要關注的是校園網路的硬體基礎建設,同時提供部分網路基本服務,與此同時,也進行部分信息應用內容的建設,如電子化圖書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等。
(2)信息系統為主的建設。主要表現在應用支撐系統的建設,如辦公自動化、各類管理信息系統、數字化圖書館及網路教學系統等。由於應用的需要與推動,繼續完善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並提供更多的網路基本服務(如身份認證)。另外,隨著應用的增加,統一的應用服務系統開始建設。由於各管理部門的信息化建設與學校的管理模式和部門的具體業務活動緊密相關,這項工作將伴隨著清華大學在進行一流大學建設中教育體制的改革逐步進行,信息系統的建設
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
(3)虛擬大學建設。預計將持續若干年以上,在校內信息化普及後,建設一個新型的數字化大學將是此階段的主要任務。這一階段,是數字化校園真正展現魅力的時候。現代化的遠程教育、虛擬實驗室、個性化信息服務將是這一階段的重點。

⑺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內容是什麼

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對校園內的學習、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許可權控制。 棗尚數字化校園是側重於學生在校園內可隨時通過Wifi接入校園網及互聯網,方便的獲取學習資源,教師可利用無線網路隨時隨地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完成備課及進行科研工作。其核心在於無線電子教室,及校園內無線網路的延伸。

⑻ 「數字校園」是干什麼的

數字校園是在信息技術日益普遍和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概念。 它是在充分整合中國電信語音、寬頻互聯網、七彩鈴音、全球眼、校園一卡通、綠色上網、校園百事通、IT整體服務等通信信息服務的基礎上,開發數字校園教育在線行業應用平台,面向教育行業的綜合產品包。該產品能充分滿足校方、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主管部門的管理、教學、溝通、信息獲取的需求,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IT服務保障能力,構建和諧平安數字化校園。讓信息技術惠及下一代從數字校園開始。 它反映現代社會對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師生成長等領域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重要作用 數字化校園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對校園內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許可權控制;通過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推動學校進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最終實現教育信息化、決策科學化和管理規范化。 以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為主體,以教學、科研、管理活動為主要服務對象,通過校園數字化實現資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動,建設數字化教學、科研與管理環境。 傳統校園的基礎上,以網路為基礎,從環境、資源、到活動全部數字化,實現網上辦公、網上管理和網上服務。 學校在開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對外通訊工作全過程中運用寬頻、交互性和專業性的區域網絡實現數字化教學和學校辦學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