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聚奎中學校

聚奎中學校

發布時間: 2021-06-13 14:58:48

❶ 重慶江津聚奎中學面積有多大

有5座教學樓,1幢實驗樓,3座寢室(其中1座在修),食堂也專門有一座樓,還有聚奎大講堂,川祖廟,飲水思源池,九曲池,400米大操場,200米小操場,被綠樹環繞,春夏還有大量白鶴前來繁殖(太多,掃公地有點痛苦),

❷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重慶市級「文明單位」、 「優秀園林綠化單位」、「文明禮儀示範學校」、「德育示範學校」、「市容整潔單位」、「園林式單位」等二十多個重慶市級榮譽稱號。學校黨委多次獲得「五個好」先進基層黨組織。校團委是重慶市「五四紅旗團委」。學校被江津區委、區府考核為「先進領導班子」,學校黨總支再次獲得江津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學校將抓住江津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的契機,以城鄉教育統籌為基礎,全面建設平安校園、健康校園、綠色校園、人文校園、數字校園。

❸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校園環境

聚奎校園是重慶市乃至全國范圍內發育最完美的森林學校,有國家級保護樹近200餘株。校園內獨有的大小黑石,無數的古樹名木、名花異卉、珍禽異鳥,70多處名人墨跡石刻,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聚奎書院」、明代的川主廟,陳獨秀作最後一次演講的鶴年堂等,與遍山的池、橋、碑、亭珠聯璧合,統一和諧。珍貴而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強的潛移默化作用。
聚奎校園黑石山,風景佳麗,聞名川東。《辭海》、《中國名勝詞典》以及美國旅遊圖上均有記載。
明代,川主廟、寶峰寺依託此山叢林建成,但只是一個小小的宗教寺廟園林,香火雖盛,卻並不為外界所知。清代乾隆年間,開始有文士欣賞此地的秀麗風景,留了「函谷」、「第一觀」等贊詞題刻。清末,白沙鎮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四川四大鎮之一,這激發了人們對發展文化教育的需求。於是,這里的自然環境茂密的叢林,奇異的黑石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被認為是讀書勝地。他們決心在此興學,經歷了種種艱難,辦起了聚奎書院,發展成為後的聚奎學校。
黑石山興學以後,這里成為校園,學校又著手培植花木,挖池建亭,修築山路,進行園林建設。隨著聚奎聲譽的增長,各地文士來往增多,黑石風景,逐漸為世所知。1912年10月,吳玉章被任為中央政府宣慰使來川到白沙時,便曾來此游覽。校友吳芳吉(1910年畢業),在周遊全國各地後贊揚聚奎校園說「就同等學校言之,見聞所及,更無風景佳麗勝於此者」。又說「山川之勝,甲於全蜀學校。某之詩趣,得此誘啟最多」。校友周開慶(1919年畢業)於1970年在台灣寫的文章中引用了這段話,說「並非誇大之辭」。校友蕭湘、鄧鶴丹、吳芳吉、張采芹、鄧少琴、鄧燮康都深深留戀黑石聚奎校園,他們死後,按其遺願安葬於此。
百年來,聚奎校園也經歷了風風雨雨,1919年以後幾年,黔軍控制江津政局,任意變動校長,形成學校混亂局面。1921年2月楊學淵受委任校長,到任後,立即以種種藉口,大片砍伐山側林木,護校森林為之缺其一面。留渝校友會債而呈控,楊被迫下台。其後值軍閥混故,四鄉匪患乘機而起,為了避亂,聚奎於1922年初遷到白沙鎮上。黔軍一營長駐黑石山,他們大肆破壞,學校園林損失極大,原始古樹,多半在此時被砍伐。
1926年初,聚奎遷回黑石山後,鄧鶴年、鄧鶴丹兄弟,集巨資重建園林。兩年之間,發動師生種植紅枯七、八千株,香樟、梅花、紫微等花木雜樹數千株,尤以菊花為盛,連年秋季都舉辦菊花會.並同時舉辦校慶,或懇親會,或農作物展覽會。在此期間,又建造石桌、涼亭、水池.為聯,卑崖題刻,為園林增添人文色彩。經十年努力除原有參天古樹外,環山擂林已十分茂密。在函谷下,九曲池側的數百株紫微、數百株梅花(其中有數株綠粵、紫蒂頗為珍貴)均已成林,特別引人注目。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中央圖書館、國立編輯館等文化單位遷來白沙又創辦了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大學先修班遷來了、川東師范、國立十七中等大中學校二十一所師生總計達萬人,一時人文薈卒來游黑石山的人士大增。陳獨秀、歐陽漸、梁漱溟、程希孟、盧前等均曾在此小住,陳可忠、蔣復璁、謝循初、曹芻、邰靜農、曹靖華、胡小石、佘雪曼等常來遊玩。馮玉祥、魏建功、唐圭璋等許多名人也曾來此一游,他們寫下了大量的詩文,給黑石山園林風景以很高的評價。浙江蔣復璁(中央圖書館館長,後去台灣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稱贊說「峰嵐勁秀,水木清奇」。安徽程憬(中央大學教授)稱贊說「黑石盤錯,古木參天,松鳴禽嗓,一絕景也。」湖南周光午(武漢大學教授,曾任聚奎校長)也寫道:「是山也,怪石盤錯.古木參天,因風則松濤鳴空,別蘚則雲根宜座,草色侵人,禽聲盈耳,如畫溪山,不假人為之助」。詞學家唐圭璋游後,所寫《浣溪沙,黑石山曉行》中有「一路紫薇紅冉冉,千株黃橘密垂垂」的描述。作家李霽野曾說「到白沙來,原是應朋友的約,來看梅花的,聽說有三百棵」(後來他留在白沙,執教於女子師范學院)。抗戰勝利後,學校雖然日漸衰落,但校園風貌,比較完整地保持到建國以後。
對黑石山的風景園林,縣人民政府一直關心保護。1950年修建成渝鐵路時,有關工程單位派人來山准備砍伐林木作枕木,縣長王昭聞訊,立即騎馬前來制止。1958年大煉鋼鐵時,有附近區、鄉,集中百餘人來山駐扎,准備伐木煉鐵,縣委書記凌文遠立即傳下命令,不許動一木一石,黑石山園林才得以保存。
文革開始後,校園內文物林木,也遭受一次浩劫。「破四舊」時,學校教職員被集中學習勞動,留守學校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的總務人員,僱人將所有石刻題詞幾乎全部鑿毀(只有少量在隱蔽處的題詞未被發現而倖存下來)。由於學校出於長期無人管理的混亂狀態,一些人乘機對林木明砍暗偷,除參天特大石樹外,損失近二分之一。其中多為邊界側的松柏。花樹損失尤為嚴重,梅林、紫薇林被一掃而光。一些風景石也被開鑿運走。池亭校舍也殘破不堪。只是自然面貌仍大體保存。
1980年以後,縣府開始重視保護恢復和發展黑石山園林風景。縣長宋正琪把這項工作作為任內重要事務之一,縣紀委副主任程志銘(中十八班校友)為此多方奔走,1981年5月,縣計委在黑石山召開了保護恢復園林風景的座談會。5月24日,縣府發布通告明令保護並開始撥專款培修九曲池。1982年,縣府又兩次發布通告。保護黑石山鳥類和禁止在黑石山採石。以後,縣計委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商定建設進程。縣城建局擬出黑石山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撥款修建了飲水思源池、鷹嘴亭、花苑、綺笙亭、黑石山大門。縣府、縣教育局又連年撥款。加上學校自籌經費,修建了圖書樓、教學樓、宿舍、道路和一些景點,聚奎校園煥然一新。政府和學校又邀請書法家侯正榮、徐伯健、毛峰、程漫漫、蕭嘉輝,校友鄧少琴、周浩然來校作書,補書原有題詞,新書一些內容摩崖題詞。學校又於1984年舉行迎春書畫文物展覽。於是黑石山風景文物為各方所注目。
每年春節,五一節,國慶節前後,黑石山遊人如織,除縣內以外,多來自重慶、永川、合江等地的學校、廠礦、團體。省內外領導楊超、張力行、安法孝、黃啟璪、丁衡高、魯明,地市領導白蘭芳、王昭、孟廣涵、劉文泉、孫同川等先後來此視察,文教界知名人士王利器、鍾惦雯、樑上泉等許多人也陸續來此游覽,有的還留下詩文。
自1981年以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台,四川台、重慶台多次播放了有關黑石山風景的文章。1984年,市電教館來山拍攝了電視片《黑石風光》,四川日報、重慶日報、文摘周報、南京周末報、四川畫報等十餘家報刊發表了關於聚奎和黑石山的文章數十篇。
抗戰期中,曾在聚奎講學數次的香港雪曼藝文院院長佘雪曼教授了解黑石山近況以後,為「問梅亭」題書匾額、1984年4月,他在70壽辰時,寫了《黑石山詩畫小記》一文,印多份,並將這一書法精品回贈給每一位向他祝壽的友人和弟子。
廣大校友,對校園感情更為深厚,來信詢問的、返校重遊的絡繹不絕,許多談黑石山的文章即出自校友手筆。留台灣校友雖遠離大陸,也非常眷戀校園。1978年,校友曹中嶽就寫了《憶母校——聚奎中(小)學》一文,1986年,校友卞伯理又寫了《憶黑石山》一文,都載台灣的同鄉會會刊上。自台灣開放探親以後,返校重遊的就有校友曹中嶽、何鎮池、卞伯理、張志君、李森農等十多人。
1990年7月30日下午4時,校園遭受百年未遇的強風暴襲擊,最大風速達十級以上,大樹被毀63株,小樹及竹子、花草被毀兩千餘株。房舍等建築設施也遭相當的破壞。消息傳出以後,各界都至為關懷,副市長蕭祖修、縣長康綱有都迅速趕來視察,市縣並撥款5.9萬元支援。附近的糖廠、水電廠、油氈廠等單位也立即從人力、物力上給以援助。經搶救整理後,除被毀林木短期無法恢復外,校園大體保持了原狀。

❹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怎麼

簡介:重慶市聚奎中學校(JUKUI HIGH SCHOOL CHONGQING)位於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村,是重慶市重點中學。 學校始創於1870年3月15日,1912年改成聚奎學校,1950年,聚奎中學與新本女子學堂合並,更名為「奎新中學」,200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確認聚奎中學為重慶市重點中學, 2012年9月26日,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更名為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截至2015年1月,重慶市聚奎中學校佔地300多畝,其中黑石山77畝,長石塔83畝;有70餘個教學班,在校師生5000餘人 ,以高中為主,兼設初中和小學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注冊資本:588萬人民幣

❺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學生培養

近兩年,學校獲市、縣級先進達50多次,學生在各種競賽中有29人獲全國級獎,159人獲省市級獎。高考統招上線率達90%左右,重點、本科上線率50%以上。
2015年學校1561人參加高考,1530人上線,僅31人落榜,上線率達到98.1%,比全區平均上線率高出5個百分點。各批次上線率提升明顯,高分考生人數大幅增加,體育、藝術、飛行員均有斬獲,出現了文理並進,體藝齊放的升學局面。
·重點本科首次突破200大關。裸分上線211人,不僅實現了重點大學人數連續十一年增長並且創造了聚奎高考新紀錄。
·本科上線再次超越千人。本科人數達到1007人,上線率65.8%,比去年增加6個百分點。
·翻轉實驗班取得佳績。本年級共有6個翻轉實驗班358人,重點上線127人,上線率達到35.5%。
·出口成績提升明顯。學校在入口成績(中考成績)前800名一人都沒有的情況下,79名同學高考成績超過600分,而全區文理科600分以上僅有670人。
·高分人數同類學校領先。除600分人數大幅超越同類學校外,劉宇航和王勇同學分別以645分和658分居除江津中學外的文理科第一名。
·體育重本全區共5人,我校有2人。

❻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辦學條件

基本建設:清同治九年(1870年)興辦義塾時,校園面積僅為214平方米。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經知縣同意,以銀300兩,贖回廟產馬家塝、二郎石、白瓦房三處作為校產。到1880年,學校建築面積已達到2314平方米,校園面積已達77畝。宣統元年(1909年),經白沙團總周常廉(曾任聚奎學監)勸說澄心寺僧等捐出新屋基、橫山溝等處校產(租谷二十餘石)給聚奎,其時校地已達百畝。1910年修成仿日式建築石柱樓,同時在校內依石築池建亭,建成了「九曲池」「鑒止亭」等人文景觀。
1925年,聚奎成立董事會,鄧鶴丹首任董事主任,他將鄰近學校長石塔地產數畝捐贈。1932年,得駐軍師長張清平的支持,學校以修建禮堂所余資金二萬二千元(為鄧鶴年所捐)半價購入官、公、營、廟、會產多處,這時,校地面積達200餘畝。1943年,澄心寺僧月寬,又將老屋基、堰坎上、大田坎等處地產捐贈學校,從此時至土改,校地面積約300畝,建築面積9470於平方米。
1950年,由於學校避土匪暴亂,校舍、校地無人管理,遂被一些附近的農民乘機侵佔。1951年冬土改時,被占的校舍、校地多被分給了農戶。學校保留校舍、林木(包括橘林)、場地佔地共200餘畝。1952年,學校經費困難,師生人數大減,無力經營橘林,將成片橘林七十畝交給紅豆樹農場經營管理。1963年,經縣委副書記聶榮貴出面,學校與黑石大隊會談,於2月26日達成雙方山林界盤協議。
1966年文革開始後,校地繼續被零星侵佔。1972年,學校恢復,逐漸收回原有大部分校地。同時,又將原岩灣頭土地數畝與黑石大隊佔有的土地交換。1983年12月,縣政府為支持黑石山風景區的建設,出資約萬元,購旗桿田、陰陽界、岬根柱等處土地三畝多,交給學校管理。1982年,學校投入20萬元恢復文革中被毀的名家題刻、詩刻二十餘處,對校內200餘株國家一、二級保護樹進行重點保護。1983年3月,江津縣政府確定農場歸還校園內橘林169株的土地。1987年9月,學校將黑石村小學接辦改稱聚奎附屬小學,增加佔地2.3畝。1987年12月,學校在區、鄉政府及教育局的支持下,與黑石一、三隊達成《關於太平洋水池地界的協議》,將4.2畝土地交給學校,並由教育局撥款八千元,徵用土地費補償給有關生產隊。到1995年,校園佔地近200畝,建築面積達到31528平方米。
1995年—1999年,學校先後修建學生寢室2幢4800平方米,集資修建教職工宿舍一棟3800平方米。2001年,學校開始創重點中學,修建學生食堂一棟六組5500平方米,建成綜合教學樓6800平方米。2004年,修建學生寢室2棟8438平方米,同年建成400米環形標准運動場。2008年,集資修建教職工宿舍4989平方米。2010年建成學生宿舍1980平方米。
到2012年,學校新增校地120餘畝,建成標准塑膠運動場一塊,籃、排球場五塊,約8000平方米,學人均面積約5平方米。新修教學用房、師生生活用房33000多平方米。同時還對校內的聚奎書院、鶴年堂等古建築進行了維修。
儀器設備:聚奎開辦以來,對充實理化生儀器設備,歷來比較重視。1906年,即自東京采購進口儀器、標本。1925年,鄧蟾秋捐銀元300元,購置了高倍顯微鏡、收音機等貴重儀器。1938年,鄧蟾秋再捐1200元,從法國進口軍樂樂器20餘件,並派學生周一堂到重慶向德國樂師學習吹奏,回校後組成了一支學校軍樂隊。每逢升降旗,舉行慶典、遊行及開運動會,均由軍樂隊伴奏。
1952年,上級曾撥專款3000萬元(相當於現在3000元),由學校自行采購儀器設備。一些簡易教具,則由教師自製。到1960年,各種實驗用的設備已比較齊全。但1966年文革開始,大部分被毀。
1972年,學校恢復辦學後,上級又陸續配給。1978年,學校又用自有資金、逐年添置錄音機、錄像機、教學錄像帶等加強電化教學的各種設備,到1992年,已擁有價值約20萬元的理、化、生等科的實驗及電化教學設備。
2000年-2004年,學校自籌資金80萬為教師配備筆記本電腦,每位教師補助3000元;同時建成「千兆校園網」和「班班通」。同時又投入30多萬元更新理、化、生實驗室,並添置了大量先進的儀器設備。
2009年,學校自籌資金70萬,建成了多媒體教室70間。2011年,投入100萬添置平板電腦,用於實施翻轉課堂研究。2012年建成通用教室2間。
教育經費:聚奎義塾和書院時期經費來源主要靠民間集資(包括董事會籌資)、校產收入和學生繳費;政府撥款只是補助性的,比例較小。1951年,學校由川東行署撥款,基建經費由文教廳撥款。1953年,學校開支由縣財政撥款。學生繳費,除學費上繳外,雜費由學校自行收支。到1956年,全年常年經費撥款為41535元,平均每生年經費為65元。
1972年恢復辦學後,學校經費由地、縣兩級撥款逐漸改變為列入縣財政預算撥款。1979年以後,財政撥款逐年迅速增加。專項撥款增幅猶大,自1979年至1990年12年間,共達撥款141萬元,平均每年約117862元,占撥款總數的37.4%。
2000-2004年,學校為創重慶市重點中學,先後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用於新增校地和改善辦學條件。其後,每年投入200餘萬元,用於修建學生宿舍,更新軟體和硬體設施。2012年,學校投入150萬用於購置平板電腦,推動學校翻轉課堂實施。

❼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介紹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位於江津區白沙鎮東南3公里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黑石山,是一所以高中為主,專兼辦初中的完全中學屬,隸屬於重慶市江津區教育委員會。學校是第四批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諧校園先進學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級平安校園、森林校園和優秀園林綠化單位,也是重慶市唯一一所向遊客收取門票的中學

❽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學校歷任校長

姓名 性別 民族 籍貫 職稱(或學歷) 任職時間 鄧石泉 男 漢 江北 1870 邱澤溶 男 漢 江津 1879 劉清傑 男 漢 江津 1879 程綏仁 男 漢 江津 丙午舉人 1880.3 程德燦 男 漢 江津 乙亥舉人 1887 周庚 男 漢 江津 乙酉舉人 李蔭南 男 漢 江津 貢生 程德音 男 漢 江津 乙亥舉人 1899-1904 鄧鶴翔 男 漢 江津 丁酉拔貢 1904-1905 鄧鶴翔 男 漢 江津 丁酉拔貢 1905-1911 鄧鶴翔 男 漢 江津 丁酉拔貢 1912 唐定章 男 漢 永川 1912-1918 夏風薰 男 漢 江津 貢生 1918-1918 刁煥祖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18-1920 夏風薰 男 漢 江津 貢生 1920 龔萬材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21 楊學淵 男 漢 江津 專科 1921-1921 李星橋 男 漢 江津 1921-1922 李式如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23-1924 代坤垣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24-1932 鄧燮康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30-1931 代坤垣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32-1936 周光午 男 漢 寧鄉 大學 1936-1942 黃德毅 男 漢 壁山 專科 1942-1943 顏學榮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43-1944 朱孝鴻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44-1947 盧福泰 男 漢 泰州 大學 1947-1950 吳漢驤 男 漢 江津 大學 1950-1954 成伯初 男 漢 江津 1954-1959 黎宗權 男 漢 江津 1959-1960 羅仲平 男 漢 江津 大專 1960-1983 李治烈 男 漢 江津 特級教師 1983-1993 石懷湘 男 漢 江津 特級教師 1993-1998 朱焱偉 男 漢 江津 高級教師 1998 -2007 張躍國 男 漢 江津 高級教師 2007——2012 何世忠 男 漢 江津 高級教師 2013-

❾ 江津聚奎中學校長叫什麼名字

羅昌一

❿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校史縱橫

聚奎中學辦學歷史悠久,其前身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鄉人在此開設的義塾。同治九年(1870年),義塾由時任白沙團總的張元富正式命名為「聚奎義塾」。清光緒六年(1880年)建成聚奎書院,由程綏仁任齋長,「聚奎義塾」更名為「聚奎書院」。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令天下書院改設學堂,一律兼習中西學科。聚奎書院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更名為聚奎學堂,原書院齋長鄧鶴翔轉任堂長,除留下部分年幼的書院學生外,開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學,全學堂學生共有56人。次年,招四年制高小男生入學。1912年聚奎學堂改成聚奎學校,1913年聚奎學校定名為「江津縣立聚奎初高等小學校」。由於學風好,質量高,兩年間學生增至297人,被白眉初著《四川地誌》稱為「川中模範小學」。1922年,由於軍閥混戰,土匪猖獗,黔軍進駐黑石山,學校被迫遷到白沙鎮桓侯宮與白沙女子高小合用校地,次年又遷到遛馬崗(原新本女校),學生人數由297人銳降為78人。1926年,學校又重新遷回到黑石山。1928年,學校邀請校友吳芳吉制定校旗,編寫校歌並首次撰寫校史,寫成《聚奎學校史稿》。1929年,建成了能容納1300人的仿羅馬歌劇院式建築鶴年堂。1935年―1940年,學校三次獲得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廳特令嘉獎,被社會各界譽為川東名校。
1942年,學校增辦三年制高中,但採取男女生分班教學。1946年,由於女生人數減少,男生女生實行合班上課。1950年,聚奎中學與新本女子學堂合並,更名為「奎新中學」。1952年,江津縣人民政府接管奎新中學,學校更名為「四川省江津縣第三中學校」並於秋季開始招收高中新生。其後學校教學秩序逐漸建立,師資逐年加強,到1960年,學校規模發展到26個班,學生達到1300百人,形成了以高中為主的完全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逐漸停課。1970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當時學校雖未復課,但「四川省江津縣第三中學校」的校名並未明令撤銷。1972年開始恢復辦學,再次招收高、初中新生。1978年,恢復校長責任制,同時恢復新生入學考試,學校被江津地區確定為重點中學。1984年6月,經江津縣人民政府批准,學校改稱為「四川省江津縣聚奎中學校」。1987年秋,江津縣人民政府將黑石村小學劃入聚奎中學將其設立為「聚奎附小」。2001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市容整潔單位」。2002年,被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2003年,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綠色學校」,同時獲評重慶市「誠信文明單位」。200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確認聚奎中學為重慶市重點中學。同年,學生參加高考,升學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

熱點內容
晉商歷史 發布:2025-07-19 00:08:49 瀏覽:421
安大歷史考研 發布:2025-07-19 00:02:57 瀏覽:382
教師幫扶學生記錄 發布:2025-07-18 20:01:06 瀏覽:677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