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中學生負擔

中學生負擔

發布時間: 2021-06-14 10:48:35

A. 作文以中學生負擔為題的議論文800字

當代,一部分中學生開始有了厭學情緒,大家都叫它「厭學症」。為什麼大家會有厭學的情緒呢?盡管現在的社會中一直在號召減負、減負,但是,減負得到了應有的結果了嗎?在我看來,減負雖會給一些學生帶來好處,但是大多數的學生並沒有得到減負的「優待」,反而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怎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現在,學校里、班級里,同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每次的考試中,都會「跑」出兒匹「千里馬」。成績沒考好的,不僅會受到同學們異樣的眼光,老師的批評,還會受到家長的特別待遇。這樣,自己的心中也出現了自卑心理。看著眼前書桌上的書一天天增高,卷子一張張地加厚,同學們的腦子時刻處在緊張狀態。這樣,會給同學們帶來好處嗎?
另一方面,還在於自己的家長。有的家長沒見你玩一會兒,就開始嘮叨:「怎麼還玩呢?某某每天都復習到十二點呢,人家還准備考省重點呢!……」一串串的話語傳到了我們的耳朵,迫使我們又開始看那永遠也看不完的學習資料。有的同學,作業沒寫完,上課說了兒句閑話,碰上有的老師,第一句話就是:「打電話把家長叫來!」唉,回家免不了又是一頓批。同學之間,今天你鬧了矛盾,明天又和別人鬧了別扭,心情總是有不好的時候,這又成了我們心裡的一個負擔。現在,中學生的負擔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在我看來,同學們依然背著重於泰山的負擔。這種沉重的擔子不知到何時才能消除?

B.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承擔社會責任

作為中學生應該按照以下這些方式來承擔社會責任:

1、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勇於承擔社會責任,樹立崇高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3、應該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4、關心時事政事,多做有利於民族團結,國家和平統一的事。

5、應該對學習負責,做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對父母負責,做一名孝順的好孩子;對社會、他人負責,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2)中學生負擔擴展閱讀:

中學生如何為承擔社會責任感做准備:

1、培養自身對社會責任的認同感。

中學生應該以獨立、理性、自為、自由的人格主動參加教育活動,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在活動和實踐中學習如何根據自身的理智去選擇、思考、判斷事物,通過分析相關事物的關系培養自身對社會責任的認同感。

2、多接觸優秀文化,獲取承擔社會責任的文化精神依據。

優秀文化會啟迪人的思想,同時也能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進學生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認同,以文化的精神來充當社會責任感的基礎,在文化精神的傳遞與創生中,全面喚醒人的內在能動性,為全面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謀求文化精神的依據。

3、加強承擔社會責任行為訓練。

社會責任的培養,不僅要提高認識,增強自覺性,而且應該在校內外的實踐活動中加強行為訓練,使社會責任感通過活動得以強化。

C. 中學生應怎樣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

引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必須為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學會承擔責任,我們才能健康成長,只有積極承擔責任,我們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第一框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

第一目「我是集體的一員」,首先通過一個活動說明集體與個人相互依存,集體離不開個體,而個人也同樣離不開集體;一個班風不好的班級對於生活在其中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的消極影響,說明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互依存,一旦集體利益受損,個體利益也難以得到保證;只有切實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根本保障。

第二目「關愛集體人人有責」,集體是每個人的集體,集體需要每一個成員主動關心和建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關愛集體,就要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體的安排;發揚集體的好作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此外,運用「眾人拾柴火焰高」和「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兩句俗語,感悟「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明白關愛集體也表現在能夠求大同存小異,善於團結他人,使集體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第二框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第一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首先關愛社會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大家都有責任去努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其次,在外企工作的大學生憤然辭職的實例,說明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主動為國家分憂、勇擔重任、與國家共渡難關是我們中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應當肩負振興中華、鑄造民族輝煌的歷史使命。

第二目「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當今社會是一個需要互助、彼此關愛的社會,社會公益活動既能夠造福他人和社會,也能夠提升個人的自我價值;一位老人自費做艾滋病的預防和防治工作的感人事跡,說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在於年齡大小、時間早晚、精力投入多少,而在於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熱情和實際行動,因為只有每一個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社會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第三框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第一目「信守承諾勇擔過錯」,主要說明中學生學會承擔責任的兩方面要求。承諾就意味著責任,失信於人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有損自己的人格形象,而信守承諾是負責任的表現。中學生要做到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接著,一名打工的女學生不慎丟失公司宣傳畫面臨著矛盾抉擇的故事,說明中學生有了過錯不應該逃避或者推卸責任,而應該主動承認自己的過錯以及由此產生的後果。

第二目「自覺承擔責任」,主要說明了承擔責任要有積極的態度。反思自己承擔責任的態度,體會被動承擔責任和主動承擔責任的不同感受。中學生只有做責任的主人,積極主動承擔責任,才能享受到自覺承擔責任的快樂;通過完成一份責任自我評價的表格,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在學習、家庭、班集體和社會中自己應當承擔的具體責任,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意識、責任感和責任能力,在更好地履行責任中不斷成長,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我是集體的一員

(1)集體與個體的關系:集體的存在離不開個體。個體只有緊緊地依靠集體,才能有無窮的力量。

(2)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①只有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保障。

②保障個人利益是集體的責任,而集體利益是集體中每個成員努力的結果。

③集體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個人利益,個人更應該積極關心和維護集體利益。

2、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關愛集體,人人有責

(1)關愛集體的原因:集體是我們每一個人集體,只有人人都主動關心、愛護集體,為集體建設出力,集體才會真正成為我們依戀的家。

(2)我們關愛集體的方法(或表現):

①要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服從集體的安排,積極主動地為集體建設貢獻才智。

②要發揚集體的好作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集體遇到的困難。

③要在集體中求大同存小異,善於團結他人,讓集體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3、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1)作為公民,要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2)公民應該這樣承擔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①要維護國家的尊嚴、榮譽和利益,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體現出對祖國、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②要主動為國分憂、勇擔重任、與國家共渡難關,這體現了公民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③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4、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1)互助和關愛社會的形成需要公民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2)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義:

①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他人,並使自己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

②當你參加公益活動時,也許你覺得自己的力量不夠大,但你的一次行動將會吸引眾多關注的目光,你的一個倡議將會得到眾多的人的積極響應。

5、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信守承諾,勇擔過錯

(1)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是我們負責任的表現:

①我們許下諾言,也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信守承諾,也就會為自己贏得信任。

②失信於人,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會對他人、對集體的利益造成損失。

(2)勇於承擔過錯:當我們做錯事時,承認錯誤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正是考驗我們的勇氣。

6、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自覺承擔責任

(1)要自覺承擔責任,做責任的主人,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

(2)自覺承擔責任的表現:就是我要承擔責任、我願意承擔責任、我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要我承擔責任、被迫地承擔責任。

(3)自覺承擔責任的要求:

①要拿出實際行動,按照嚴格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不能懈怠。

②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在反思中,我們將會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責任,更好地履行責任,並在承擔責任中不斷成長。

1、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

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兩者之間的關系。集體利益是長遠、根本意義上的個人利益。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正是通過維護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才有保障,脫離了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就成了無源之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相互間產生的利益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應該採取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方法解決,不能夠為個人的私利而危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在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前提下,集體也必須充分關心個人正當利益的滿足,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和個人價值的積極實現。這也是集體主義原則的內在要求。

2、責任心究竟是什麼

按照《漢語大詞典簡編》的解釋,「責任」一詞有三重涵義:其一,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其二,分內應做之事;其三,做不好分內應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所謂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與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雄心、恆心、事業心、孝心、關心、慈悲心、同情心、憐憫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燦爛中的核心。由此可見,責任心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

沒有是非標准,責任心就無從談起。責任心與人生觀、價值觀、道德、理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緊密相聯。如果人的價值取向以奉獻為樂,那麼他就會有很強的責任心。

責任心以情感為基礎。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情,就不可能對家庭承擔任何責任,一個對社會、對祖國、對人民沒有情感的人,當外族入侵,祖國受難之時,就不可能挺身而出,捨生忘死,為國獻身。

責任心靠意志來維持。盡責盡心主要體現在行動之中。不管承擔什麼樣的責任,都離不開堅強意志和毅力的支撐。只有在堅強意志和毅力的支撐下,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克服各種困難,才能忠實地履行責任。

1、關於責任與義務的關系

一般認為,責任與義務是同一概念,都是權力所保障的必須且應該付出的利益。不過,義務更強調應該、重在應該、應該重於必須,是應該且必須付出的利益。責任強調必須、重在必須、必須重於應該,是必須且應該付出的利益。

因此,一般說來,一方面,凡是與職務有關的、職務所要求的必須且應該付出的利益,便都因其更強調必須性、強制性、法規性而叫做責任。反之,與職務無關的、不是職務所要求的,則因其更強調應該性、道德性和教育性而都歸於義務。例如,保衛祖國是公民的義務,然而卻是戰士的責任。維護國家安定團結是公民的義務,卻是國家首腦的責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2、關於責任沖突的處理

人們在履行責任時,常常會出現沖突,而要在相互沖突的責任之間進行選擇往往是比較困難的。在相互沖突的責任之間進行選擇時,主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緊迫性,首先確定哪個責任更重要,更緊迫,就應當先履行哪些責任;

二是相對重要性,即某一責任相對於其他責任的重要性;

三是時間要求,就是要考慮履行責任的時間以及自己可能擁有的時間;

四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個人是否擁有諸如設備、體力、金錢或特殊技能等必要的資源;五是相互沖突的利益與價值觀,即在決定履行某一責任時,需要考慮自己的興趣等因素;六是其他的解決辦法和途徑,一個創造性的辦法可以使矛盾迎刃而解。

人這一生,或重如泰山,或輕於鴻毛,或豐富多彩,或平淡如水。曾經你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曾經你有一份似火的熱情,曾經你有一次執著的追求…生活如鏡,你在這「單程的旅行」中可以不時的透過鏡子看看自己。有時生活這面銅鏡會映射出輝煌和自信;有時卻只有冰冷的金屬光澤中那一張沮喪的臉。當生活無情的澆滅你往日的激情與夢想的時候,無需怪罪,無需責罵,因為它只是一面鏡子而已,我們應該做的是為自己承擔責任。假如我當時認真學習,假如我努力奮斗,假如當時懂得珍惜…太多的假如只能使自己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當我們回到現實,透過鏡子審視自己之時,便會體會到從萬丈高空墜落之後那撕心裂肺的痛苦了,而那冰冷的古銅色的光也便愈加的冰冷了…人的勇敢就在於敢於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悔恨、懊惱、推脫、無奈都只是在逃避責任,當躲進心靈的角落祈求庇護的同時,我們也變得更加的無助了…我相信公平,相信每一扇成功之門都是向我敞開的。從嗷嗷待哺到塵埃落定,這漫長的路上的每一個腳印都是自己的!不要「無可奈何」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不管多彩還是平淡,勇敢的睜開雙眼面對鏡中的自己,為自己承擔生命的責任…

責任,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是他人寄予的希望,社會託付的使命,它是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責任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文明傳統的核心,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學問,大到國家社稷、天下蒼生,小至家庭和個人,甚至你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要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要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並能為之努力奮斗,要努力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學生!

做有責任感的中學生要求我們同學必須做到「六點六會」,即以對自己負責為起點,學會修身;以對家庭負責為基本點,學會孝敬;以對學習負責為支撐點,學會求知;以對他人負責為出發點,學會合作;以對集體負責為凝聚點,學會關心;以對社會負責為制高點,學會報答。

學生以學為本,而學習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則是根本所在。作為一個公民,要具備社會道德、公共道德;作為一個學生,要遵守校規校紀,學有所長;作為子女,要懂得孝敬父母……人的身份有很多種,無論以何種身份出現,都要盡好身份責任。雖然身份責任不同,但做人的道理不變,要做一個正直的人、誠實的人、對社會有益的人,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而這一切又決定於是否對自己負責,對周圍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個人無法十全十美,但只要有責任意識,就可以盡善盡美。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學校興盛,我的責任」。只有這樣的思想,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如果我們的公民都能說:「國家不富強,是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師生都能說:「學校辦不好,是我的責任」;如果自習喧鬧的同學說:「對不起,保持課堂安靜是我的責任」;如果上操拖拖拉拉的同學說:「對不起,准時出操是我的責任」。如果人人都主動承擔責任,並立刻行動起來,而不是推脫責任,天下哪有不興盛的國家?哪有不進步的學校?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愛家愛校做起,從提高自己的素質做起,真正把愛國當作自己的責任,升華為一種情感。

責任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須的.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學習生活中,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嗎你會主動撿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紙屑嗎答應別人的事,你能努力做到嗎如果你不小心傷害到別人,你會感到內疚並勇敢承擔責任嗎你能認真學習,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嗎?做人必須要有責任感.我們在這里生活和學習,不僅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還要對關愛我們,為我們嘔心瀝血的爸爸媽媽和老師負責.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還要學會對國家,對社會負責.那麼,就讓我們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中學生!

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聽聽我們的先賢哲人的話,記住他們的話吧:

------雷鋒說:一個人的責任,就是使別人獲得快樂。

------朗費魯說: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動和責任。

------吳玉章說:人生在世,責任為重,一心向存,決不松勁。

------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善於工作,熱愛工作,對工作有責任心。

------羅曼羅蘭說:一個人的責任感越崇高,生活就越純潔。

------高爾基還說:人需要責任感,就像瞎子需要明眼一樣。

-----培根說:責任好比寶石,它在無數光影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燦爛。

如果今年高考每個人都額外加10分,那不等於沒加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於大家無責。「匹夫有責」要改成「我的責任」,「以天下興亡為已任」是孟子思想。

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們能做到的,我為什麼不能呢?「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我們每個學生如果人人都說:學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教育辦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不強盛,我的責任……人人都能主動負責,天下哪有不興盛的國家?哪有不團結的團體?所以說,每個學生都應該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來,而不是推出去。也許有些人說這是吃虧,我告訴你,吃虧就是占便

作為一個中學生,要想清楚自己的責任。

要明辨是非。

中國人確實克服了不可想像的困難。但,如果全世界的主流都在反對我們,那我們真的沒有錯嗎?

中學生還不能承擔國家的責任,但要清楚自己未來的責任。

外面的世界讓我們的火炬傳遞步履為艱,但汶川地震並沒有人落井下石。

國外為什麼會擔心中國的發展,而本來中國的發展恰恰是世界經濟的推動力。

如果一個中學生想有遠大的報負,那仔細想想,其實中國除了錢什麼都沒有。我們的海爾用的都是日本的壓縮機顯像管,我們的聯想賣的其實是IBM。我們能引以為自豪的所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其強大的基礎都是在幾十年前到西方留學的前輩們創立的。

作為一個中學生的責任,就是要放開視野,擺脫揮之不去的國家自卑心態。勇於承認中國與世界的隔閡。向國外學習各各方面的先進技術,先進文化。使中國成為一個正常的不自絕於世界的國家。

(一)自我責任心培養是社會責任心培養的基礎

中學生責任心可分為國家責任心、社會責任心、學校責任心、家庭責任心和自我責任心五個部分。其中自我責任心是基礎和根本。一個對自身都不負責的學生,要談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負責,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當然,我們所講的自我責任心是指一個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抱以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的態度。它不包括那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極端自我負責的「自私心理」。「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其實,只有先「善其身」才能「濟天下」。

(二)自我責任心培養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跨世紀人才是博學多才、有快捷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終生學習理念、有自我發展精神、有與人合作能力等綜合性人才。但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培養。試想:一個人連「自我」都失去了,一切就都失去了基礎和根本。「自我設計」、「自我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21世紀是競爭激烈的時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對人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都要求極高,培養自我責任感能時時處處「內驅」著自我學習、自我保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和自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自我責任心顯得非常重要。

(三)自我責任心培養有助於素質教育全面開展

素質教育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教育。其間,勢必涉及到自我承受能力、自我適應能力、認識自我生理心理變化的能力、在群體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的養成,而這一切能力都離不開自我學習、自我保健、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以及自我立德、自我立知。簡單一句話,自我責任心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內容。首先,我們要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關心國家興衰,捍衛國家尊嚴,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關心國家興衰,要把國家的是看作是自己的分內事,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一代,關心國家興衰,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其次,我們要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真正、深入的了解了國家的國情,才能夠盡到自己的責任。國情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內部所面臨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而基本國情是指對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某些因素的總和,是各類國情的概括和提煉。認識國情,要從了解家鄉、認識家鄉開始。每個人的家鄉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家鄉是個小社會,從微觀的角度反映著一個國家的國情。

再次,作為中學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生不是職業,但是學生的職責是學習。從根本上講,好好學習,學好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本領,本身就是為了提高自己國家的國家地位。

最後,我們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要具有社會責任心,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而非不願不知道便可不履行的。一般人都是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們一旦正確理解到自己應該負的社會責任,就會在思想上把它當作分內事,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逐步形成意志和信念,自覺自願積極主動地去負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積極的貢獻。

「責任感的培養有助於達成素質教育目標」。

這種「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的思想。校園不幹凈,就應該是大家的責任。你想,這么大的一個校園,你不破壞,我不破壞,它會臟嗎?臟了之後,人人都去弄乾凈,它會臟嗎?你只指望幾個工人做這個工作,說:「這是他們的事。我是來讀書的,不是掃地的。」——這是什麼觀念?你讀書干什麼?讀書不是為國家服務嗎?眼前的務你都不服,你還能為未來服務?當前的責任你都不負,未來的責任你能負嗎?水龍頭漏水,你不能堵住嗎?有人會說:「那不是我的事,那是總務處的事。」這是錯誤的。一般人最壞的毛病是這樣:打開水龍頭後,發現沒水,又去開第二個,第二個也沒有,又去開第三個——這樣的學生,在我學校是要被開除的!連舉一反三都不懂,第一個沒水,第二個會有嗎?你就沒想到水會來嗎?人無遠慮怎麼能行?作為一個幹部,作為一個人,都要想到後果,後果看得越遠的人,越是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只管眼前,不顧將來的人,不是一個好乾部,不是一個有用的人。水管不關,來了水後讓它嘩嘩嘩滿池子去流,仍不去關註:「反正是國家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浪費國家的,就是「漢*」!你為什麼浪費國家的水?你為什麼浪費國家的資源?我每天洗臉都為國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你們學校六千多學生,每個每天節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電,就是節省國家資源。愛國可有兩種,一種是積極愛國,一種是消極愛國。積極愛國是為國家創造財富,消極愛國是為國家節省財富。國家用那麼多百姓的民脂民膏來供你讀書,你還浪費國家的財富,你良心在?你上大學都如此,怎麼能期望於中學生、小學生呢?怎麼能期望於一般老百姓呢?你高級知識分子都不愛國,怎麼能讓老百姓去愛國呢?從自己身邊做起,我們國家才有希望——這就是「天下興亡,我的責任」積極負責的道德觀念,這就是道德教育。

另一點,我們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敬業觀念。天下有大事嗎?沒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尊敬老師開始的,是從那很小很小的事開始的。這種道德是慢慢建立起來的,而不專門找到大事才幹。天下無大事,請先把自己腳下的紙屑撿起來——這就是我的責任」。同學們撿起自己腳下的廢紙,這就愛國的開始。給大家講兩個關於漬紙的故事。

第一個,美國有個「福特公司」,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和他同應聘的三四個人都比他學歷高,當前面幾個人面試之後,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則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一進辦公室,他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彎腰撿了起來,發現是一張漬紙,便順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里。然後才直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說:「我是來應聘的福特。」事長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幾位都比我好,你怎麼把我錄用了?」董事長說:「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且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眼睛只能「看見」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見小事,我認為能看見小事的人,將來自然看到大事,一個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才錄用你。」福特就這樣進了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久就揚名天下,福特把這個公司改為「福特公司」,也相應改變了整個美國國民經濟狀況,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這就是今天「美國福特公司」的創造人福特。大家說,這張廢紙重要不重要?看見小事的人能看見大事,但只能「看見」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見小事,這是很重要的教訓。

第二個,當本屆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六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報紙都登文驚嘆:「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為沒有一張廢紙,就使全世界為之驚訝。再看看我們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鏡頭,當人們散去,滿地廢紙,到處亂刮!外國人一看當然會這樣認為:你們中國此時要同日本比,差得遠呢!大家不要總是說: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137枚金牌——這都沒用,咱們的道德水準還沒上來,還差得遠!大家說這些廢紙重要不重要?所以說,我讓大家撿起一張廢紙,這就是愛國的開始。萬事從小事做起。美國太空3號快到月球了,它卻不能登上去而無奈地返回來,為什麼?只是因為一節30塊錢的小電池壞了,他們這個醞釀很久的航天計劃被破壞了,幾億元報廢了!天下有大事嗎?大家看哪次飛機失事是翅膀和頭一齊掉下來的?都是一節油管不通,一個輪胎放不下來才失事的。一個人的死,哪個是全身完全潰爛死掉的?都是肝壞了,或心臟有毛病,等等一個小器官不正常而死的!——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有敬業觀念。我們中國實行九年制教育目的就是這樣,就是要看你怎樣同老師相處,怎樣與朋友相處,這就是教育的目的。從古至今,中國的教育才是最偉大的教育,你把西方的教育看作是最先進的教育,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國的教育部長三個月前發表講話說:「我們國家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我們把人教成了肉機器,我們要向東方學習人文教育!」所以說,我們祖國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孔子告訴我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學生要不斷地學,不斷地想,不斷地做,這就是真正教育,這就是中國教育精髓所在。

再一個,我們要進行吃中國飯、說中國話、過中國節和穿中國服裝的振興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一個中國人連中國飯都不吃了,能叫中國人嗎?吃中國飯的第一代表是使用筷子。筷子原是中國的文化,是文明的行為。筷子是文明的象徵,而刀*是野蠻標志。筷子可切、可*、可削、可夾、可戳,無所不能,而刀*笨重至極,象殺人的武器。學生要吃燒雞,可以,如果他說要吃「肯炸雞」,卻不可以,他說吃麵包夾豆腐乳,可以,他說吃「漢堡」卻不可以。你可以吃碉堡,但不能吃「漢堡」。這就是中國的民族精神教育!外國只是機器、槍炮比我們強,吃的能與中國比嗎?

D. 作為中學生,你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一、 從思想上培養「國家興衰,匹夫有責」的愛國責任感
自古以來,許多人仁志士對國家對民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作為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發展是逐步成熟的開始,理應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關乎國家的命運,關心社會的發展,並把它與自身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讀好書,集名句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和引導。通過德育教育在學生心中紮下愛國的責任意識。
二.在學習中培養「寶劍鋒從磨礪出」的責任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即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鍛煉,靠自己的努力來贏得勝利。
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靠頑強的毅力,堅韌不拔的精神呢?卧薪嘗膽的勾踐,鑿壁偷光的匡衡,勵志成才的海倫凱勒„„而現在的中學生缺少頑強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
三、在交友中培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責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在各類活動中或不同場合中,使用禮貌用語,態度友善,接受或遞送物品是要起立並用雙手;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的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上、下課時要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打招呼,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E. 要怎麼辯「中學生的負擔主要來自心理」啊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在驅體化、強迫症狀、憂郁、焦慮和敵對五個方面,教育方式、人際關系、性意識、學業壓力、性信息刺激和社會支持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誤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愛操心、缺乏觀察力、過於擔心將來的事、容易動怒、父母期望值過高、缺乏決斷能力等。又從我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討論來看,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結合調查結果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學習方面:

調查表明: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沒有恆心和毅力;6%受到家長、學生和教師的責備、嘲笑、歧視而引起心理緊張;9%基礎比較差;2%智力因素。(註:本材料來自本學校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可見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學習品質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非常重要。較大的心理壓力,會使學生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神經衰弱、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經調查有21%的學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厭學情緒。

(二)人際交往方面:

學生不良的人際關系會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徵和個性心理如:自卑、自傲、過於內向、心胸狹窄、仇視等,有的學生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及個別學生有時會有輕生的念頭。學生的不良人際關系有: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調查表明有50%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好或很好,43%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一般,有7%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好,有學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與溝通,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夠耐心,處理問題不公正,諷刺、挖苦學生等不尊重學生的做法和態度,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使師生關系緊張,甚至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調查表明68%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好,27%的學生與同學的關系一般,有6%的學生與同學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經調查和討論由於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卻又不知該如何去做。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調查表明67%~82%與父母的關系比較好,有6%~8%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與父母的關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當,簡單、粗暴、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孩子孤僻、專橫、與父母有敵對情緒。第二,父母關系不和,對中學生的心理傷害很大,他們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並有可能變得抑鬱,敵視,富於破壞性……會認為是父母給自己帶來並製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學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緒。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情緒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期」,情緒不穩定,情感既豐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現為愛哭、愛笑喜怒無常;易急躁、易沖動自我失控;過度焦慮緊張、自私、狹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調查表明:30%的學生有情緒方面的問題。

2.行為方面:一方面世界觀還不夠成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自我體現意識,主要表現為好逞強、好與人爭斗、做事魯莽、不顧後果,逆反心理強烈,對父母或老師有較強的抵觸情緒

3.個性方面:主要表現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別強,過高估計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片面,總把錯誤歸於別人,愛嫉妒他人。

4.異性交往方面:

中學階段是人生觀確立的重要時期,學會和異性交往,在交往中認識異性,是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初中生處於青春的萌動期,對異性感興趣、有愛慕心理,對兩性關系意識朦朧,喜歡通過看言情片或讀言情小說感受愛情。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是在同異性相處時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交往、對與異性交往有誤解。有36%的學生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長、發育感到恐慌或害怕這說明他們還很不成熟。基於上述原因中學生在人格上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異性相處甚至可能產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F. 要怎麼辯「中學生的負擔主要來自心理」

反方;中學生的負擔主要來自心理界定負擔主要是一種感覺,所以主要是一個心理問題。如果說課業是一種中學生不能承受的負擔,那麼多數人都要反對,也沒有人能夠承受和獲得好的成績,但是現實是很多學生學習很好,並未被壓跨,而且精神愉快,應對自如。這說明主要還是一種心理問題,厭學,不願意為學習去努力,這種心理導致把課業看作負擔,所以是一種心理問題。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心理調節好,愉悅心情,那麼也便不會看作是負擔。

有人擬定了一套」中學生心理狀態」調查問卷,在某市市郊部分中學的高二年級發放。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22份,回收有效卷516份,回收率98.85%。被調查對象中農村學生與城鎮學生的比率基本持平。原以為十六、七歲是天真爛漫的年華,是無憂無慮的時光,然而,當收回問卷,只粗略的翻了一遍,便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具有沉重的心理壓力。後來的統計結果更是證實了這一點。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鬱郁寡歡者佔9.32%,深感自卑者佔7.45%,憂慮擔心、心事重重者佔35.40%,苦惱煩躁、行為反常者佔9.32%,四項合計共佔61.49%。由此可以看出,過半的同學不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對待生活。所以說,中學生的負擔來自心理。

要證明中學生負擔主要來自課業還是心理,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課業負擔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要看到中學生的真正的負擔源——心理負擔。
第一,任何一種負擔或壓力必定會使人產生一定的反應,中學生作為一個承受負擔的主體,我們觀察他們的反應及表現,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壓力主要來自於何處了。課業主要讓學生承受了體力負擔和智力負擔,心理主要讓學生承受了非智力負擔。課業負擔事實上是一種體力與智力結合的勞動,如果中學生負擔主要來自課業,那麼我們看到的將是滿教室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的中學生了,對面的幾位也就不會如此精神煥發、身強體壯了。常規的體檢結果是絕大部分中學生身體健康,而與此恰恰相反,國家教育司心理調查的結果是61.9%中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於是我們看到了真正心理負擔的反應:厭學、逃學、撒謊、攻擊、自殺或違法犯罪等,無不與心理有關。所以我們認為,中學生負擔主要來自心理。
第二,課業作為一種體力與智力負擔,如果它是正常的,那麼他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動力;如果它是過重的,它就會通過心理轉換成一種壓力,也就成了心理負擔,沒有這種轉換也就沒了負擔。比如,面對同樣的課業,有的同學輕松自在(當然這當中有游刃有餘的,也有破罐破摔的),有的愁眉苦臉、愁腸百結。甚至有跳樓的、殺人的,其實都只是與心理承受能力有關,與課業並無多大聯系。馬克思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是內因,外因只是一個條件而已。所以,佛說:一切魔皆由心生。善哉,善哉!
第三,非智力負擔是由需要、情感、期望等意向性心理因素引起的負擔(包括學生的成就動機和家長、老師的外在要求等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負擔)。非智力負擔往往易被人們忽視。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表現在教師、父母等對學生缺乏理解、溝通等。這會使學生的心理壓力加大,非智力負擔加重。這種負擔可以普及到每一個中學生身上,因而它才是中學生負擔的源頭。

不難看出,課業是中學生的負擔源之一,但比較心理負擔而言,它遠不是主要的,因此,減負決不能僅僅減去我們中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更主要的是要減輕我們學生的心理負擔,才能讓我們生動活潑、充滿自信地主動地學習和發展。才能讓我們在明媚的陽光下放飛心靈,自由翱翔在知識的藍天。

我正好也是這個辯題,我整理了一下,大家共享吧~

G. 對現在的中學生而言,學業負擔是否太重了。

國家的教育就是如此唄。其實我覺得數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質量。不是做的題越多就越好,重要的是把知識學到掌握就行了。

H. 中學生負擔

一、中學生課業負擔的現狀

一是學習時間長。一般學生早晨7點以前到校早讀,上午四節課,下午四節課,下午5點鍾後才能放學回家,日上課時間至少8小時。還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承認老師有拖堂現象。調查表明,半數以上的學生上課偶爾感到疲勞,部分學校分別有30.51%、36.67%、31.67%的學生經常感到疲勞。

二是學生作業多。調查表明中學生日作業量至少3小時以上。調查的幾所學校學生認為家庭作業量大的分別佔47.46% 、45.00% 、31.67% 。晚上睡覺時間選「11點以後」的達到38.98%、48.33%,甚至高達70.00%。不少教師仍然布置大量的抄寫或計算類課外作業。

三是教輔資料和講義多。90%以上的學生承認擁有教輔資料。這些資料有的是學校訂購的,有的是任課老師布置要求購買的,有的是學生家長代學生購買的。部分學生各科學習資料加起來達20多本。幾近四成的學生表示這些資料按老師的要求「每題必做」。

四是課外輔導和考試多。有六成以上的學生表示參加過各種「校外提高班」、「校外補習班」和上過家教,出於自願或是父母的要求比例相當。部分學校考試有三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考試名目有單元考、章節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段考、聯考、摸底考、模擬考、統考、會考等等,考得學生抬不起頭來。

五是「主」科擠占「副」科時間多。不少學校在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下,語、數、英、理、化、生等「主」科大量擠占非考試性科目的教學時間,音、體、美、勞等技能課的課時嚴重不足或名存實亡,活動課變成作業課、復習課、輔導課。

二、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分析

1、教育管理體制的原因

升學競爭壓力和學校發展不平衡加劇了師與師、校與校、地與地之間的競爭。一所學校的優劣,社會各界甚至教育部門內部,也往往以考試成績、升學率或升入省示範中學學生數作為標准,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部分教師不惜延長學生學習時間,運用題海戰術加重學生作業量。

2、社會家庭方面的原因

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家長對學校、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思想普遍存在,家長們把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過多寄託在孩子身上,加上部分家長不正確的成才觀和教育方法的簡單,不管子女的各種因素,拚命地強壓孩子去「多」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手段,「逼」子女成才。

3、新課程改革方面的原因

造成目前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部分原因還在於課程難度大、內容多。新教材編寫一定程度上仍脫離教學實際,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接受能力,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理念和方法領會不深,在課堂上將學生練習消化的時間用來講課本上大量的新知識,無法從課堂練習中發現學生的問題,布置課後作業難以做到有的放矢,造成教與學脫節。

三、 關於切實減輕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建議

1、落實有關「減負」政策,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國家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已經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關於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指導意見》、《安徽省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等,但是這些政策中的絕大部分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建議設立監督機構,讓家長、教師、律師和學生參與進來,隨時聽取和收集家長們的意見,真正為孩子們解決問題。學校負責人要向媒體承諾減負,並公布減負的措施,要附有舉報的電話及郵箱。

2、建立作業反饋機制,科學衡量作業量的大小。教育主管部門要在一些學校設立調查點,定期對學生的課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多多聽取老師、學生、家長的有關作業布置和完成的質量問題,以他們的反饋意見為依據,結合各學科的課程特點,科學地制定作業計劃。

3、在教學管理上各科學習一盤棋,作業匯總顯效率。一些教師為搶時間而多布置作業,幾門學科如此這般則學生苦不堪言。學校要完善教學管理機制,設立專門機構負責各門學科當天作業的匯總並科學地取捨發布給每一個學生。各個學校、各個班級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分層考試。

4、適當減少學生在校時間,建立社會聯動機制。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適當推遲上學時間,提前放學時間,減少作業數量,提倡並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習慣。建議各級政府研究社會承擔學生減負的相應義務,積極引導社區和相關社會機構參與學生課余活動管理。

5、開足音、體、美、勞等課程,定期統一安排社會實踐活動。要改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狀,除了在校內上足文化課之外的課程外,學校還要組織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建議盡快研究建立學校安全問題的法律保障機制,保障學校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開展。

這位朋友你可以再加一些自己的語言,因為我也是在一些資料上查閱到的。你也可以再隨便提一些建議或反饋。謝謝參考!!!

熱點內容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