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麥倫中學

麥倫中學

發布時間: 2021-06-16 18:41:29

A. 曹孚的介紹

曹 孚 (1911-1968),字允懷,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普通農家。少時家境貧寒,靠在一所女校擔任校長的姑母資助讀完寶山縣立第二高小和鎮上教會所辦羅店中西公學。1926年,因成績優異免費保送麥倫中學高中部,這時他常在《民國日報》、《申報》的副刊上發表作品。1929年7月高中畢業後,留校任教,教授初中國文、英文,並開始著述與翻譯。18歲時翻譯《希特勒傳記》;19歲時翻譯《勵志哲學》。1933年,經沈體蘭校長(解放初任華東教育部副部長)提議,麥倫中學為曹孚提供助學金入復旦大學教育學系深造。期間,發表了《克伯屈的動的教育觀》《中國教育改造問題》《中國生產教育問題》《中國教育之生命線》等論文以及《科學發見談》《蘇聯文學諸問題》、雪萊《詩辯》等數部譯著。曹孚還曾兼任《教育學期刊》和當年頗享聲譽的復旦文摘社的編輯,參與教授孫寒冰主編的《文摘月刊》。民國26年(1937年),以全校英文成績最優、文學院畢業成績最優、全校畢業生總分第一等三項第一名,獲「異等茂才」金質獎章,並留校任教。

B. 流星蝴蝶劍 陳明是誰

是孟星魂用過的一個假身份

C. 繼光高級中學的校史簡介

該校是一所有著116年歷史的滬上老校。學校的前身是英國教會倫敦會於1898年在滬創辦的麥倫書院,1927年改名為私立麥倫中學。在進步校長沈體蘭先生任校長的二十年間,提出了「科學、進步、民主」的辦學思想,以培養愛國精神和救國能力為宗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聘請了一大批思想先進、知識淵博的教師,組織多種學生社團和課外活動,邀請進步學者來校講課,創辦民眾學校、補習學校,把一所外國教會辦的舊麥倫,一手改造為進步的革命的新麥倫。
以後,歷任校長都深受「科學、進步、民主」的辦學思想的影響,努力創造辦學佳績。培養了以楊振寧恩師、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原北大副校長王竹溪教授,數學家陸家羲,計算機專家陸汝鈐,世界集郵專家沈曾華等為代表的四萬多校友。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改為公辦,於1953年更名為繼光中學。「繼光」校名具有雙重寓意,一是「繼承」和「光大」學校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二是紀念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烈士。當時繼光中學被定為可招收歸國華僑學生的上海市十所重點中學之一。20世紀70年代初,學校教學規模達到鼎盛,學生將近四千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繼光中學漸復元氣,重現生機,各項工作蒸蒸日上。 北大校長、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33年為該校題詞「忠信勤勇」四字校訓,激勵麥倫學子形成對祖國忠誠熱愛、講求誠信、勤勞節儉、勇者不懼、無私無畏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如今,在執行《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的新時期,金曉文校長提出了以蔡元培先生為該校所題寫的校訓「忠、信、勤、勇」為基石,致力於培養「忠於義、信於實、勤於思、勇於行」(忠於義:忠誠事業,矢志不移;信於實:信奉真理,格物致知;勤於思:勤於反思,止於至善;勇於行:勇於實踐,敢為人先)的繼光人,實現「讓我們成為未來的社會中堅」的目標。
學校有著一個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的領導班子。近年來,學習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學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以學生需求和學生特長為方向,積極構建「課程多元有效、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學校課改教改聯動,提高教師課程執行力,規范執行課程方案,提升教學質量,高考達線率基本是100%。研究型課程是學校的強項,我們曾舉辦上海市高中研究型課程實施研討專場。
為促進和保障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進中青年研究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學校先後開展了《小班額背景下師生的自主發展》、《促進師生自主發展的評價實踐研究》、《培養普通高中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教學實踐的推廣應用研究》、《普通高中小班額條件下溫馨教室建設的策略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在市區評比中獲等第獎。學校還專門成立了「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聘請知名教師和專家指導教師的成長。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的德育傳統,該校是虹口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的校史成為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學校還定期組織體育節、科技藝術節、英語節、清明祭掃等主題教育活動。該校是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機器人製作、船模製作等在全國、市區比賽中獲獎無數。該校同時也是上海市女子足球傳統學校,是上海電視台的青年足球培訓點之一。學校擁有的圖書館是上海市一級圖書館,同時我們又承辦 「虹口區博慧讀書俱樂部」。另外,該校創建的物理、生物創新實驗室也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硬體方面,學校現有教育教學用房7棟,總建築面積達14000平方米,建有現代化的教學樓、辦公樓、實驗室、圖書館、電教中心、電子閱覽室等,擁有報告廳、大禮堂、塑膠田徑場、籃球場、室內體育館等配套齊全的教育教學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我們的校園綠化也頗具規模,樹種繁多、四季飄香,是上海市花園單位。
近年來,我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圖書館先進集體、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平安單位、上海市中小學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學校、上海市學習型企事業單位、上海市五一巾幗集體等榮譽。

D. Betty Barr 是誰,他的中文名是什麼

貝蒂巴爾Betty Barr,1933年在上海英國鄉村醫院(今華東醫院)出生,父親John Barr為英國最大教會倫敦會派來中國的神職人員,在麥倫中學(現繼光中學)任英語教師,母親Ruth Barr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文化專業的碩士,1930年來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工作,後在上海滬江大學任英語教師。直到1952年才離開上海。 Betty Barr 先後在上海西童女校和美國學校接受教育直至1950年離開上海赴美上大學。上海淪陷期間她與父母一起被日本人關押在龍華集中營。70年代,對上海充滿感情的Betty Barr又回到上海,受聘在上海外國語學院任

E. 繼光高級中學的學校概況

繼光高級中學(Jiguang Senior High School)是一所百年名校。它的前身是英國教會倫敦會於1898年在滬創辦的麥倫書院,1927年改名為麥倫中學。麥倫中學培養的學生和歷任教員中不乏飽學之士、知名學者和愛國人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學校同情、支持中共地下黨和愛國人士的民主革命斗爭,被譽為「民主堡壘」。
1953年5月,麥倫中學改為公立,更名為繼光中學。繼光中學在20世紀50年代被定為可招收華僑學生的上海市十所重點中學之一。 2003年,學校更名為繼光高級中學。「繼光」校名具有雙重寓意:一是「繼承」和「光大」學校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二是紀念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
1931年,愛國民主人士沈體蘭任校長,提出了「科學、民主、進步」的辦學指導思想,並付諸辦學實踐,培養新型學生,對學校形成先進文化和革命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歷任校長的辦學,都深受這種學校文化的影響,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努力創造辦學佳績。
已形成「團結、勤奮、進取、求實」的校風,「勤問、多問、時間、創新」的學風。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技素養和愛國民主精神,已經成為學校綿延幾十年的辦學特色。
新時代的繼光,承愛國主義教育之傳統,揚科技教育之特色,展研究型課程之強項,翼青年學子之成長;新時代的繼光,以蔡元培先生為學校題寫的校訓「忠、信、勤、勇」為基石,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讓我們成為未來的社會中堅」為培養目標。這既是繼光學子成材的方向---成為高素質、重能力的社會勞動者,也是繼光教師成長的目標--- 勇於探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育實踐,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在全體繼光人的努力下,學校以良好的辦學傳統及注重教育質量的辦學實績,受到社會的認可, 2009年被授予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先進集體、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范示範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學習型企事業單位、上海市花園單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校、「國際科學與和平」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宣傳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教育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學校、虹口區校務公開工作示範單位、虹口區特色團組織等榮譽。
一個多世紀的拼搏,繼光人風雨兼程,鑄就輝煌,再次吹響「抓住機遇、創建品牌、共同努力、和諧發展」的號角。 曹亮 詞
胡周淑安 譜
1、偉哉麥倫該校,時代之光耀,放射趁今朝,普照人類。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2、偉哉麥倫該校,時代之洪濤,奔騰趁今朝,波動全球。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3、偉哉麥倫該校,時代之前哨,馳騁趁今朝,表率大眾。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4、偉哉麥倫該校,時代之斧刀,磨礪趁今朝,翻造宇宙。
仗吾曹,年少英豪。必信,必忠,矢勤,矢勇。在吾曹,年少英豪。 忠——忠於義:忠誠事業,矢志不移;
信——信於實:信奉真理,格物致知;
勤——勤於思:勤於反思,止於至善;
勇——勇於行:勇於實踐,敢為人先。 以蔡元培先生題寫的麥倫書院校訓「忠、信、勤、勇」為基石,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我們成為未來的社會中堅。
所謂「未來的社會中堅」是指「高素質,重能力的社會公民」,即有較強時代責任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勞動者。由於高中招生比例規模的逐步擴大,區域生源總量的逐年減少,該校雖然是一所區重點中學,但生源多為全區中等水平學生,學校實質上是一所普通高中。鑒於此,我們就不能以培養社會精英為辦學目標(事實上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標),要考慮學生的學力,應定位於培養實實在在,能貢獻的社會公民。
1.解讀
忠——忠於義:忠誠事業,矢志不移 信——信於實:信奉真理,格物致知 勤——勤於思:勤於反思,止於至善 勇——勇於行:勇於實踐,敢為人先

2.內涵
「讓我們成為未來的社會中堅」是一個「雙主體」。它既是繼光學子的成才方向,也是繼光教師的育人目標,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互動發展、交互推進、互為依託的。
一方面,學校通過三年高中教育,在幫助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國家,把學生培養成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的新一代高中生,使他們成為高素質、重能力的社會勞動者。 另一方面,重視和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使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能勇於探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育實踐,不斷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

F. 陸家羲在數學方面有什麼成果

陸家羲是中國組合數學家,生於上海一個貧苦市民家庭。父親是個收入低微的小商販,母親沒有職業,靠給別人縫洗衣服彌補家計的不足。他是這個家庭的獨子,5歲開始上學,先後在上海正德小學、聲揚中學和麥倫中學讀書。他十分珍惜父母親辛勞節儉給他提供的讀書機會,從小就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初中畢業後,因父親去世家境困窘而中斷學業,並到公共汽車五金材料行當徒工。工余時,他仍孜孜不倦地讀書自學,立志日後要攀登科學高峰。上海解放後,他考入東北電器工業管理局的統計訓練班。短期學習後,於1952年5月被分派到哈爾濱電機廠生產科擔任統計工作。在此期間他自修了高中課程和俄語,並廣泛涉獵天文、地理、文學、哲學、倫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1957年在職考入東北師范大學物理系接受高等教育。1961年畢業分配到包頭鋼鐵學院擔任助教。高校調整時該校下馬,他被調入包頭市教育系統,先後在包頭市教育局教研室、包頭8中、包頭5中、包頭24中以及包頭9中等校擔任物理教師直到逝世。

在哈爾濱電機廠工作期間,一次,他閱讀了一本名為《數學方法趣引》的書——這是對他一生道路有決定意義的一件事。這本書是我國老一輩數學家孫澤瀛編寫的數學普及讀物。書中所介紹的兩個問題——「柯克曼女生問題」和「斯坦納系列問題」強烈地吸引了他,使他產生了躍躍欲試的願望。此後,對這兩個組合設計問題的追求再也沒有同他的生活分離。

他的本行專業不是數學。盡管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課,但對從事數學研究工作是遠遠不夠的。50年代末期的中國也還沒有開始對組合數學的系統研究,沒有中文的參考書。他也難以找到向這方面求教的行家。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和條件下,他靠頑強的毅力而闖入組合設計領域。

對於一個外行來說、起步時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女學生問題」如果對於較小酌階數,還可以作為一種數字游戲,以拼拼湊湊的方式去尋求答案。但隨著階數的增大,設計問題的成功已遠非碰運氣所能奏效的了。在眾多的(甚至近乎天文數字的)可能排列組合中去搜尋少得可憐的正確組態真猶如大海撈針,即使是現代高速計算機也難以完全勝任。這里的關鍵是要掌握現代設計理論的方法和工具。意識到這一點,他感到首先必須去艱苦地學習,才能盡快地進入前沿而想方設法地學習。筆者曾經有幸在他生前於1983年大連會議上聽他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從一名數學外行最終得以入門進到組合設計的前沿,一要感謝孫澤瀛先生的小冊子,它確實對我是一個有趣的向導;二要感謝那些可供不同層次讀者學習的專業書籍。我沒有時間也不需要從頭到尾去讀大部頭的專論。我是帶著問題學,實用主義式的。我當然還要感謝國內外數學界前輩和同行的工作,他們的文章為我打好了基礎,也使我從中借鑒了不少好的方法。」這就是他所選擇的學習道路和研究方式。

這既是一條捷徑,也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進入大學後,他借閱有關的書籍,逐一學習自己不懂的數學概念、術語、方法,學習組合設計理論的方法。他邊學邊實踐,搞懂了就去聯想、構思,從實用中嘗到甜頭,提高信心,再進一步學習。這個期間,他先後學習了近世代數、初等數論、0—1矩陣理論、有限幾何、差集理論以至正交拉丁方理論等多個數學分支。熱切地追求真理的願望和頑強執著地向既定目標邁進的精神,使圖書館、資料室、走廊燈下、校園僻靜處都成了他的數學天地。在這個天地中,他的辛勞勤奮不僅使他以優異成績取得物理專業的畢業文憑,而且完成了他自己的第一篇數學論文,在攻克「柯克曼女生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工作以後,他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為了能在認真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再在自己心心思念的兩個數學問題上投入力量,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不分日夜、沒有節假、理發周期一再增長、簡單的飲食乃至婚姻大事也一直被忽略到37歲的年紀。人們都知道居里夫婦的實驗室,既類似馬廄,又宛若馬鈴薯窖。但是誰又能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艱難程度相比呢?陸家羲一家4口擠住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這既是卧室,又是廚房和寫字間。室內僅有一些陳舊的傢俱和寒酸的衣物。唯一的一張可寫字的桌面要讓給上學的女兒用。他是趴在多處貼補了舊報紙的破土炕上演算著世紀性難題!包頭地處邊睡,信息閉塞,資料缺乏。為了查閱文獻,他除了通過各方面關系與一些高校的圖書資料部門取得聯系外,還不時要千里迢迢自費進京。他唯一的業余愛好是欣賞京劇唱段,但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他的京劇唱片換成了英語唱片。他的一切:家庭生活、時間、精力和有限的金錢都完完全全地付給了唯一的目標——攻克尖端、他逝世後,他的女兒在「悼念爸爸」的短文中遺憾地寫道:「爸爸,您走得這樣匆忙……您前幾年提出要照一張全家福,可一直沒抽出時間。如今,我們只有把這張全家福印在心上了。」他的妻子曾說:「……是祖國和人民將他培養起來的……他所以不分晝夜地拼,更重要的還是要干出成績來報效國家,報效人民。」

從1961年到1983年,他共撰寫了20餘篇研究論文。這些論文除6篇於他去世前後在美國《組合雜志》上發表外,其餘均在國內投稿,但結果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

當然,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數學會有關同志曾於1984年專門就此查詢了陸所投稿件的處理情況,發現有的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文革期間,一些學術性刊物已處於實際上停刊的狀態);有的是稿件本身的原因(信息的不靈,時間的滯誤使國外已槍在前面);也確實有的應歸咎於審稿方面(對問題的價值的不理解或判斷的失誤。最不能讓人原諒的是對第2、3兩篇的輕率處理,它使我們丟掉了在RB[3,1;V]和RB[4,1;V]方面的優先權)。但不論是哪種因素,對當時的陸家羲來說都是不公正的打擊。面對這一再的挫折和不幸,他沒有氣餒,更沒有自暴自棄。對接到的退稿,他或是加以修改,充實後再投、改投,或是更上一層,對新的高度發起下一輪沖擊。

他所受到的不公正還不止這一方面。在極左思路泛濫和文革災難時期,他時常受到一些人的鞏笑,說他是「傻子」,有「精神病」;他還被指責為追求名利、不務正業;甚至有一段時間被扣上「不問政治、走白專道路」的帽子,送到幹校去集訓,接受批判,進行勞動改造……研究成果的不被承認,生活上的窘困,政治上的受壓抑,統統壓到了他那高度近視的、飽經滄桑的身體上。但是,他以驚人的頑強挺住了,憑著對事業的追求,憑著振興中華民族的一顆耿耿愛國之心,他含辛茹苦、百折不撓,終於迎來了勝利的喜悅。1983年7月,他應邀在全國首屆組合數學會議(大連)上報告了他的研究成果,受到與會中外學者的一致稱贊。國際組合論界權威性刊物,美國的《組合論雜志》A輯分別在1983和1984年的兩期上,以總共99個印刷頁的驚人篇幅連載了他的6篇論文「論不相交的斯坦納三元系大集」。我國數學界的一級刊物《數學學報》也在1984年底全文發表了他解決「柯克曼女生問題」的重要論文。為了使他能更好地從事前沿研究,華南師范大學開始商調他去任教,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擬邀他去合作研究。美國《數學評論》雜志主管編輯則函請他擔任該刊的評論員。1983年10月在武漢召開的中國數學學會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破例邀請他作為唯一的中學代表並在會上作報告。

1983年10月30日晚,他從武漢返回包頭家中,興奮地向他的妻子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這幾個月來內心的感受:研究成果所受到的重視國內外學術界給他的贊譽,自己進一步攻關的打算……。他妻子事後追憶說,她第一次見到他笑得這樣爽朗,這樣歡快!是的,他笑了,但是這已是積勞成疾的他的最後笑聲。當夜凌晨,他帶著成功的喜悅和未競事業的遺憾長逝了!

他不幸早逝後,國內外數學界許多專家學者、學校、部門紛紛發來唁電、唁函表示惋惜、悼念。包頭市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授予他特級教師稱號。在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吳文俊等主持的首屆劉微數學討論班上專門安排了一個介紹他的研究成果的學術報告。1984年10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領導召開表彰大會,授予他自治區科技進步特等獎;1987年底,國家科委又將他的大集成果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也是他理所當然應當得到的榮譽。

1984年9月,我國組合數學界組織的「陸家羲學術工作評審委員會」對他的斯坦納三元系大集工作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眾所周知,1960年Bose等證明了t>1時歐拉猜想不成立;1961年,漢納尼給出並證明了k=3和4時的B[k,λ;v]設計存在的充要條件。這是區組設計理論中的兩大舉世聞名的成就。陸家羲關於大集的成果可以與上述兩大成就相媲美,並將同它們一起載於組合數學的史冊」。國際著名的組合數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門德爾森在83年7月訪華時贊揚陸家羲的上述成果是「組合設計領域中20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稱他是「一位很好的組合學家。」多倫多大學校長在來信中則稱陸是「聞名西方的從事組合理論的數學家」。對陸1961年至1965年未得發表的關於柯克曼女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威爾遜等國外學者也表示了極大的興趣。1988年8月,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倡儀,在安徽屯溪召開了以紀念陸家羲先生為主旨的「區組設計國際會議」,中國數學會並委託內蒙古數學會組織有關專家編輯出版《陸家羲遺文集》。

G. 丁玲的丈夫陳明的資料

陳明原名陳芝祥,1917年生,江西鄱陽縣人,1933年到上海著名的教會學校麥倫中學就讀,不久擔任了學校未名劇社社長,第二年他就參加了革命。在「一二·九」運動中,他是麥倫中學的學生領袖....
胡也頻,是丁玲的第一任丈夫
兩人結婚時,胡也頻比丁玲還要小一歲
1931年2月7日胡也頻被殺害與上海龍華時年29歲
至於陳明是後來丁玲到延安後認識的,兩人結婚時
陳明只有25歲,但是丁玲已經38歲了相差13歲
這樣的差距在那樣年代很難獲得人們的祝福但是兩人一直相濡以沫
直到1982年丁玲去世

H. 找上海教會學校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片戰爭後,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把上海變為侵華的政治、經濟、軍事基地的同時,
還進行了大量的文化侵略活動,眾多教會學校的出現便是一個明證。據史料記載,從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間外國殖民者在上海共創立學校61所,其中小學33所,中學25所,大學3所。今黃浦區南片原屬南市一帶數量尤多。筆者在原南市地帶的蓬萊區九所中學工作了近半個世紀,與原教會學校有所接觸和了解。
1850年4月美國傳教士在老西門方斜路「白雲觀」廟(近年已遷大境路重建)旁開設「裨文女塾」,後
改為裨文女中和市九中學;1851年法國天主教在董家渡天主教堂設「啟蒙學堂」,後改名為仿德小學,現校址屬一所職校;同年美國聖公會設聖瑪利亞女子中學(校址在今江蘇路市三女中);1853年法國天主教創辦仿德女中(校址在國貨路);兩年後又建徐匯女子中學;1860年美國長老會教士范約翰在陸家 浜路創辦「男屬」,第二年又設「女屬」,後分別改名清心中學(校址是現在的市南和市八中學);1865年法國天主教洋涇浜教堂開設類思小學,後為四川南路小學。1886年法租界公董局創建「中法學堂」、「中法中學」(即今西藏南路光明中學)。
所有教會學校均開設「宗教課」,舉行各種宗教活動。所學科目大多用外文教學。各校都不許升中國
國旗,只能升創辦人所屬國家的國旗,甚至連畢業文憑上也只印有外國國旗。
上海最早的三所教會大學分別為1874年籌警建的格致書院、1879年的聖約翰書院、1881年的中西書院。
外國殖民者興辦教會學校是為了培養洋奴和他們所需要的各種人才,最終為他們的整個侵略計劃服
務。但歷史發展的事實和辦學效果並不能完全符合他們的主觀意圖,教會學校的高牆深院也難以擋住愛國學生的革命熱潮和先進思想的傳播,各種革命運動浪潮此起彼伏。學生中還涌現出不少中國建設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為中國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不少愛國學生還走上了革命道路。
上海解放後,所有教會學校都被政府接管,改為公立學校。
目前好象都被政府接管,地址沒有變化
補充:現在的上海教會中學我已經找到了
中西女中 Methodist Girls』 High School(Shanghai) (美國 衛理公會 ) (憶定盤路11號)
- 聖瑪利亞女中 St. Mary Girl』s School ( 美國聖公會 )(白利南路 65號)
- 晏摩氏女中 Eliza Yates Academy for Girls ( 美南浸信會 ) 閘北西寶興路底浸會庄
- 滬江大學附中 ( 美南浸信會 ) 閘北西寶興路底浸會庄
- 崇德女中 Tsung The Girls』 Middle School (西摩路) ( 美南浸信會 )
- 清心中學 (美北 長老會 )(大南門)
- 清心女中 Mary Farnham Middle School (美北 長老會 )(大南門)
- 裨文女中 (美國 女公會 )老西門方斜路
- 麥倫中學 Merst College (英國 倫敦會 ) (虹口兆豐路690號)
- 惠中中學 Grace School (徐家匯路) (安息浸禮會)
- 徐匯公學 (天主教 耶穌會 )College of St. Ignace ( 徐家匯 )
- 聖方濟中學
- 金科中學
- 啟明女中
- 善導女中
- 達義初中
您可以打114查詢這些學校的電話,然後打電話問他們具體情況

I. 上海市麥倫中學為什麼更名繼光

繼光中學的前身是英國教會倫敦會於1898年在滬創辦的麥倫書院,1927年改名麥倫中學。版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5月改為公立,更名權繼光中學。"繼光"校名具有雙重寓義,一是紀念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二是"繼承"和"光大"學校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

熱點內容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