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科普知識
A. 快樂科普校園行作文.
星期三一早,有幾抄輛「科普大襲蓬車」開到了我們學校。原來,這是鄭州市科技館組織的「科普進校園」活動,今天要在我們學校舉行了!
上午課間操時,同學們紛紛涌到了操場上,觀看那這些讓我們眼花了亂的、有趣的展品。
咦?哪兒聚集的人群在什麼呢?我也趕緊跑了過去,原來是在進行「科普知識有獎問答」呀!提問的老師手裡拿著給優勝者准備的獎品——幾本《諾貝爾科學獎——百年百人》。
啊!真眼饞呀!
可是,那裡人太多了,我根本擠不進去!這時,馬老師正好走了過來,看到我著急,便問我:「常鵬瑞,那些問題你會嗎?」「會呀,會呀!」在馬老師的推薦下,科技館的老師同意讓我試試。
老師問我的問題是「展品《翻轉的影像》的原理是什麼?」哈哈,這個我難不倒我!「這是因為在這個展品裡面有三面鏡子,光線通過三次反射,把鏡子中看到的影像形成了這樣的翻轉。」我幾乎一字不差地答對了!不用說,我得到了一本書!
回到班裡,我便抱起它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心裡還想著:這樣的活動要是多點就好了!
B. 學校里常見的科學知識有哪些
C. 急需一篇關於科普知識進校園的文章
我們的水球
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應當叫水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積被水占著。在宇航員看來,地球是一個藍色的球,十分璀燦,太陽系家庭中獨一無二。地球擁有的水量非常巨大,總量為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凍土、雪蓋中,是固體狀態;1.7%在地下;餘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中。因此可以說,從天空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到處都是水的世界。
驚天動地的水循環 ,全世界的水是一個有聯系的整體。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不斷蒸發,水汽彌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遇冷就凝結成細小的水滴,變成雲,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後,有的流到窪坑裡,有的滲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溝,匯進江河,奔向海洋。無數小水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遊。水循環保證了人類淡水的供應。知道水的循環以後,你就能解釋:雲的故鄉在哪裡?為什麼江河裡日日夜夜總是川流不息?為什麼千萬年來那麼多江河水流進海洋,而海洋不見滿溢出來?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絕大部分(佔99%),被凍結在遠離人類的南北兩級和凍土中,無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們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與全世界總水體比較起來,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D. 市科技館決定在你校開展「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請你為這項活動擬寫一副標語。
科普知識豐富你我他
E. 應急科普知識進校園徵文。
警聲一響抄,同學們像離弦的箭,蜂擁而出。大家慌慌張張地來到了下操場,我的心怦怦直跳,彷彿快要跳出來似的。「嗡嗡」的警報聲回響在耳邊,有人不禁哆嗦了一下,碰到了我的胳膊。
演練正式開始了,陳老師提起一筒滅火器,仔細向我們講解。我豎起耳朵,睜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看著這稀奇的玩意兒。心中湧起一種奇異的感覺,只見老師指著一個酷似鍾表的東西對我們說:「這是壓力表,要使用滅火器,就得先看它!指針指向綠色部分,就可以使用。」接著,老師又指著壓把頂端的部分,「這是噴嘴,乾粉就是從這裡面噴出來的……」老師詳細地向我們解說。當我們了解了滅火器的知識後,黃老師立即用一根長竹竿把火點燃了,大火轟然燃氣,火苗上竄跳躍著,嗆得人不得不用手捂住嘴巴。陳老師立刻拔出保險栓,只見他右手握住噴嘴,左手緊握壓把,站在順風處將噴嘴對准了火焰根部,用力按下壓把,乾粉噴灑而出,漫在校園里,像清晨的霧那樣濃,那樣白。陳老師又連按了兩下壓把,濃濃的乾粉退散後,我們清楚的看到,剛才的熊熊大火,居然一下子就熄滅了。真是不可思議,意想不到。
這次安全演練不僅增強了我們對滅火器的了解,也增強了我們的安全意識。
F. 關於開展 3+2 地震科普知識進校園活動指的是什麼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地震科普有關文件精神及文明縣城創建工作要求,日前縣教育局、科技局、科協、地震局聯合發文在全縣開展「3+2」 地震科普進校園活動。
活動以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為宗旨,以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保障一方平安為目標。具體活動內容為:初中一年級至高中二年級學生看1部地震災害警示片,聽1堂地震科普公開課,製作1份地震科普宣傳單並帶給家長,全體師生參加2次地震應急演練。
活動期間,縣教育局、科技局、科協、地震局將適時開展督查和必要的現場指導。
活動結束後,組織單位將根據活動開展情況,對優秀組織學校、優秀科普講義製作老師、優秀地震科普宣傳單製作同學給予表彰。
G. 高中校園廣播稿 要關於科普知識的
科學普及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
科學的普及的涉獵面極其廣泛,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環境科學、宇宙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能源科學、生物博覽、交通運輸、軍事科學、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學普及。科普場館和設施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科普宣傳和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了讓人們更好的和科學普及打交道,國家還設有專門的科學場館:像中國科技館、北京天文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大連森林動物園、廣西科技天象館、河南博物館、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沈陽科學宮、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等。截止到2001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科學技術博物館240多座,包括科技館 21座,綜合性自然博物館8座,自然保護區建立的博物館6座,專業性自然史博物館115座,農業、航空、航天、郵電、鐵路、中醫葯、煤炭、軍事等專業性技術博物館約50座,水族館38座,另有省級綜合性博物館設立的自然部9座。
人類進步史已雄辯地證明: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歷史動力。而科學普及作為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梁,則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長點」。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科技與社會又作為科學普及的「土壤」,哺育著它的生長。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則為科學普及不斷提供新的生長點,使科普工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社會性、時代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台,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台「現代文明戲」,在這個舞台上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
中國的特色科普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人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因此公眾的整體科學素養水平比較低。此外,中國目前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國家。公眾的科學素養存在很大的城鄉差別、地區差別、職業差別。因此,中國的科普是一個多層次的立體工程,較之西方的公眾理解科學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包括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普一直被作為公益事業,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設立了科普管理和協調機構,建設了大量科普場館和設施,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
中國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
2009年南京市頒布《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望採納,謝謝。
個人製作,樓下的不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