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書房
⑴ 我是一個初中生。該怎麼整理卧室和書房
首先明確目標,保證做到干凈整潔有序,房間勤打掃抹灰,被子疊放整齊,衣櫃分門別類整理好,該疊的疊,該掛的掛,書房書籍分類擺放,學慣用品用完收拾整理好,定期對書房書籍進行抹灰,整理等
⑵ 初中生我的書房作文500字說明文
我的書房從小就覺得愛讀書的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雖然說自己挺淘氣的,單安靜下來的時候也喜歡看書讀報,所以我家小小的書房就成了我最愛的角落我書房的擺設是按照自己的個性來的,與其他的小夥伴相差較遠,靠窗的木質書桌是爺爺留給我的禮物,別小看了這個古老的書桌,要是論年代排輩分,我們家的人都得管他叫老祖宗,書桌上放著我看書時用來消遣的小玩樣,我看書的時候有個癖好,就是喜歡手裡拿捏著什麼東西,也許是便於自己的思考,亦或許是手閑吧。說桌的邊上是個小小的茶幾台,我的父親在上面擺滿了用來品茶的各式茶具,紫砂的,青花瓷的,更有獨具現代感的紙塑飲茶製品,在我的父親看來書房是個飲茶的最佳場所,也是能讓自己安安靜靜度過一個小午的生活方式,他常高速我,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唯獨能放自己放鬆下來的場所就是這個小小的書房。我愛收藏書,這個小小的書房裡收藏著我從小到大愛看的各式書刊,古典文學,外國文學,和當代小說家,我喜歡新銳的作家,像是韓寒,郭敬明,我認為他們在現在的文壇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班上的許多人喜愛著他們,我當然也不例外。我的書房是獨特的,也是我喜愛的角落。
⑶ 初中散文,題目 《書房》
書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房。墨香閣,靜軒者書齋也,陳設簡陋,唯一桌一椅一書櫥而已,但藏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每每坐於此,吟詩誦文,伴著清晨鳥兒的呢喃,你會發覺,你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精神的充實。
曾經,是個懵懂的孩子,總把世界看的很簡單,有著「出生牛犢不怕虎」的狂放,以為單平自己的文字,就可以行走江湖。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當細雨打在屋檐上時,聽雨書齋中。打開書廚,昔日的韻香噴面而來,有種迷醉感,回首,我把那些文稿一張張地投入火盆,與雨一起隱跡,撒酒三杯,已祭亡靈。
我不敢在讓字從筆尖劃出,害怕自己被它迷惑。望著墨香閣內的書,一片迷茫,不知道該怎麼做?趴在書桌上,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在和我說話,當我抬頭時,書閣之中,只我一人獨傷秋色,耳旁餘音未了「書到用時方恨少。」
清晨,掩埋了那記憶中的灰燼,豎了一塊碑:記憶之默痕。
墨香閣的門重新被扣響,閣子內的書重新被人撫摩。余留之際,我會莫名其妙的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之所以文簡字陋,大概是因為書讀半斗不足下筆吧!於是有了夢,在夢的伊始,希望自己筆下的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
嘿嘿!在墨香閣內,我似乎又回到重前,總愛在書上圈圈點點。應該說,讀書是一門藝術,它能使你的精神充沛,使你從無知到有知,使你的眼睛飽福。陳伯安先生說過,你如果相成為一個有品位、有思想的人,就必須有「戀書情結」。
如今,我發現,書中的奧秘實為不少。看著文字,活象一個個小蝌蚪,引誘你的眼睛去洞穿它的真諦,領悟它的神韻,就象《俠客行》中石破天破解俠客島上的蝌蚪文時,一個個字刺激著你的穴道,你會突然聞到一股芳香,來自於人類群體才智的結晶。
是書拯救了我,它就象一場甘霖,滋潤了乾渴的我;它就象一屢陽光,溫暖了冰涼的心;它就象航標燈,它就象航標燈,為迷失方向的我導航。經過書的洗禮,我成長了,變的有品位。你呢?在猶豫嗎,在徘徊嗎?還等什麼,抓緊時間,捧起一本好書,細細品讀吧!
現在用曹雪芹的一首詩收尾: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
由來書閣悟,休小靜軒痴。
⑷ 我是一個初中生,今天,我媽不在家吃晚飯,和同學聚會,剛剛,我聽見我爸在書房裡說話、笑(書房門關著,
修車的手藝其實都差不多,主要是經驗吧.!.一般的修車甚至一些老司機自己內都懂,主要是容碰到一些「疑難雜症」怎麼辦。學修車時,或者以後自己修車時,多跟一些老師傅交流下經驗,多看,多做,他們的經驗比那些職業汽修學校的書本還好。
⑸ 7*7中學生房一半做客廳另一半做卧室兼書房該怎樣設計
最簡單的是分布是,拿7*4 做客廳,剩下的 4*3做卧室、3*3做書房。一個正方形分成兩半,另一半再分成兩半不就行啦?
⑹ 中學生書房掛什麼書法
要看你指的是內容還是形式。內容上只要是勵志的話語都可以,形式上寫成各種書體的條幅橫幅都行啊
⑺ 怎樣布置一個中學生的卧室
具體的情況 沒有看現場 也不好說
但是 有幾個問題 注意一下 對於以後居住的舒適型和方便性有好處:
1對稱平衡合理擺放
要將一些家居飾品組合在一起,使它成為視覺焦點的一部份,對稱平衡感很重要。旁邊有大型傢具時,排列的順序應該由高到低陳列,以避免視覺上出現不協調感。或是保持兩個飾品的重心一致,例如,將兩個樣式相同的燈具並列、兩個色澤花樣相同的抱枕並排,這樣不但能製造和諧的韻律感,還能給人祥和溫馨的感受。
另外,擺放飾品時前小後大層次分明能突出每個飾品的特色,在視覺上就會感覺很舒服。
黑白配讓您的廚房變時尚 紅色讓您的客廳更顯得靚麗 炎熱天氣也讓衛浴間「清涼一夏」
2布置家居飾品要結合居家整體風格
先找出大致的風格與色調,依著這個統一基調來布置就不容易出錯。例如,簡約的家居設計,具有設計感的家居飾品就很適合整個空間的個性;如果是自然的鄉村風格,就以自然風的家居飾品為主。
棕黃色客廳打造穩重舒適空間 裝修客廳的四個方方面面 綠色加淺木色讓您的客廳更諧調 兒童房裝修要預留展示空間
3不必把家居飾品都擺出來
一般人在布置時,常常會想要每一樣都展示出來。但是擺放太多就失去了特色,這時,可先將家裡的飾品分類,相同屬性的放在一起,不用急著全部表現出來。分類後,就可依季節或節慶來更換布置,改變不同的居家心情。 怎樣裝修使房間顯得更寬敞? 城市小資最特立獨行的家居情趣 合理利用櫥櫃,拓展廚房空間 關於樓梯的小創意,幫你狠狠節省空間
4從小的家居飾品入手
擺飾、抱枕、桌巾、小掛飾等中小型飾品是最容易上手的布置單品,布置入門者可以從這些先著手,再慢慢擴散到大型的傢具陳設。小的家居飾品往往會成為視覺的焦點,更能體現主人的興趣和愛好。用壁紙裝扮卧室有看頭 經典的吊燈增添炫色 多款兒童卧室搭配設計別樣衛浴間享受展示個人品位
可以在窗前掛一串風鈴,自己動手做或買都行,室內裝扮最好以粉色為主,粉嫩的顯得可愛,橙色等一些鮮亮的顏色作點綴,會顯得可愛.室內還能擺一些自己喜歡的盆景或魚缸.能使室內空氣濕潤,不會乾燥.
5家居布藝是重點
每一個季都有屬於不同顏色、圖案的家居布藝,無論是色彩炫麗的印花布、還是華麗的絲綢、浪漫的蕾絲,只需要換不同風格的家居布藝,就可以變換出不同的家居風格,比換傢具更經濟、更容易完成。
家飾布藝的色系要統一使搭配更加和諧,增強居室的整體感。家居中硬的線條和冷色調,都可以用布藝來柔化。春天時,挑選清新的花朵圖案,春意盎然;夏天時,選擇清爽的水果或花草圖案;秋、冬天,則可換上毛絨絨的抱枕,溫暖過冬。
挑戰空間難題來改造狹窄廚房 去繁就簡打造完美的客廳風格打破常規裝飾布置異型的卧室 瓷磚拼貼賦予浴室全新的感覺
6花卉和綠色植物帶來生氣
要為居家帶進大自然的氣息,在家中擺一些花花草草是再簡單不過的方法,尤其是換季布置,花更是重要,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花,可以營造出截然不同季節的空間情趣。
⑻ 女兒上初中了書房一直很亂,該不該主動幫她整理
這個抄事可以第一次經襲過她允許和她共同整理。因為如果你自己不經過她的允許給她整理,有時會好心辦壞事。因為她的東西你給她整理有時東西放的位置她不一定同意。往往出力不討好。所以,你最好和她一起整理,並對她適時提出要求,希望她以後東西放整齊一點。
⑼ 對中學生有益的書有哪些
初中課外閱讀推薦書目(10部)
1、《西遊記》吳承恩
2、《水滸》施耐庵
3、《朝花夕拾》魯 迅
4、《駱駝祥子》老 舍
5、《繁星·春水》冰 心
6、《魯濱孫漂 流記》(英)笛福
7、《格列佛游記》(英)斯威夫特
8、《名人傳》(法)羅曼·羅蘭
9、《童年》(俄)高爾基
10、《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奧斯特洛夫斯基
別看言情了,這不是你這個年齡應該做的!讀一些好書吧!
送你一篇趙麗宏的文章
78躲進書里
選自《二十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散文經典》(吉林攝影出版社1998年版)。
趙麗宏不管人世如何喧囂擁擠,動盪不安,有一個好所在永遠可以成為你的避風港,成為一間與塵囂隔絕的小屋。你可以躲進去,獨自面對一個豐富有趣的世界,把煩惱和焦躁忘記得乾乾凈凈。
這個好所在便是書。
小時候,一讀書便忘記了一切,自己完全成了書中的主人。或憂或怒,或喜或悲,都是情不自禁。有時讀著讀著,會忍不住笑出聲來;有時被書中的情景感動,淚水不知不覺地滴落在書頁上。七八歲的時候讀《西遊記》,總覺得自己就是孫悟空,常常是邊讀邊手舞足蹈,恨不得立時就學會七十二變,變成一隻鳥飛到雲里去,或者一個跟斗翻出十萬八千里,見識一下遙遠的世界是什麼模樣。再大一些讀《水滸》,讀《三國演義》,讀《東周列國志》,這些書要比課本上學的歷史有趣得多。小時候也翻過《紅樓夢》,覺得沒勁。喜歡《紅樓夢》是中學時代的事,一喜歡就讀得入痴入迷,一邊讀一邊奇怪:人世間男男女女的感情糾葛,為什麼這樣復雜?小時候讀書從來不管時間場合,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讀,走路讀,吃飯讀,睡覺讀,上廁所也讀……於是旁人便覺得這捧著書忘乎所以的小子有點痴。常常是大人的一聲叫喊把我從痴夢中驚醒……
等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讀書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所有的讀書人幾乎都成了革命的對象,非批即斗,一個個被整得靈魂出竅,惶惶不可終日。記得有一次,在一條僻靜的馬路上,看見一群造反隊員斗一位大學教授。教授書房裡的書籍全都被扔到街上,堆得像一座小山。教授頭上戴著一頂高帽子站在書山上,造反隊員將書一本一本撕爛了朝教授頭上扔。可憐的教授幾乎被埋在書堆中。後來造反隊員大概覺得這樣還不夠痛快,又開始燒書,馬路頓時成為一條火龍。教授萎縮在路邊的圍牆下,獃獃地看著自己心愛的書在火光中化為灰燼,臉上老淚縱橫……這情景使我想起以前在電影里看到過的鏡頭:日本強盜在中國放火焚燒民宅,民宅的主人眼睜睜看著烈火吞噬自己的家院,來不及逃走的親人正在火海中慘叫,然而卻無法去救……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事情更殘酷呢?那時燒書似乎成了一種革命的象徵,抄家者燒,藏書者自己也燒,街上到處可以看見火光,看見在青煙中飄揚的紙灰。人們把書一捆捆投到火堆里,看火舌舔著書頁,看書籍化為美麗的火焰,然後變成灰色的蝴蝶,滿天習舞……這也使人想起辦喪事時為死者燒的紙錢,也是這樣的火花,也是這樣的飛灰……
然而書的吸引力並沒有因此而消失。無數代哲人和智者在書中描繪創造的那些博大的世界,不可能被幾堆愚昧的火燒毀。從好書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閃爍著的思想,會像墨彩一樣浸染你的心胸,會像子彈一樣射中你的靈魂,這樣的色彩和彈痕留在心靈中,無論如何也不會消失,它們已經和你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沒有任何力量能驅除它們。中學時代我很喜歡兩本散文詩集,一本是泰戈爾的《飛鳥集》,另一本是魯迅的《野草》。讀這樣的書猶如欣賞韻味無窮的音樂,其中的每一段旋律,都可以讓你反復回味,時時能品出新鮮的韻味來。那時覺得這兩本書很優美,也很神秘。越是神秘,越是想讀,直讀到能背出其中的許多段落來。「文化大革命」中,《飛鳥集》和大部分文學名著一樣,成了應該投到火堆中去的禁書。而《野草》卻是極難得的一個例外,因為它的作者是魯迅。即便是當著那些臂戴紅袖章的造反好漢們,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讀《野草》。《野草》中的一些文字,甚至成了當時流行的革命語錄。譬如:「地火在地下運行,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不過我還是很難將《野草》和那些激昂的政治口號連在一起。這時讀《野草》,竟生出許多先前未有過的感想來。我在魯迅那些優美的文字里,讀到的是一個痛苦的、迷茫的、充滿幻想的靈魂在苦苦思索……我常常想,倘若魯迅先生沒有那厚厚的十幾本著作,只有這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大作家。
到農村「插隊落戶」時,幾乎沒有什麼書可帶,行囊里寥寥幾本印刷品中,有一本是《野草》。很多小說往往只能讀一遍,看一個故事而已,第一遍覺得新鮮,第二遍便無味了。《野草》這樣的書卻可以一遍一遍讀下去。所以我當時頗有點阿Q地想:我這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有一次,生產隊里開批判大會,我懷揣著那本《野草》,坐在後排的一個角落裡。聽得無聊,便從懷里拿出《野草》來讀。一讀進去,周圍的喧囂世界彷彿就不存在了。我再也聽不見批判會在開些什麼,會場里一陣陣海潮般的口號聲也不能把我從書中拽出來,我的耳邊只有魯迅的聲音,那是帶著濃重紹興腔的普通話,憂傷的聲音,低沉的聲音,描繪出一幅幅暗淡卻又美妙離奇的畫,使我迷醉。我讀著《影的告別》,讀著《雪》,讀著《死火》,讀著《死後》,從那些文字中散發出來的情緒,輕輕的撥動著我的心弦。我聽見那憂傷而低沉的聲音正音樂般地在說:
我願意這樣,朋友──
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裡,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
聽著這樣的聲音,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突然,有一隻大手在我背上猛擊了一下,於是我猛醒,一下子從書中被揪回到現實之中。現實還是批判會,是一陣口號之後的間歇,會場上出奇的靜,靜得有些不自然。我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周圍農民注意的中心,無數雙眼睛正默默地瞪著我,就像在瞪著一個怪物。原來,會議主持人剛剛點了我的名。開批判會竟敢開小差,而且是在看一本發了黃的舊書,那還了得!我連忙結結巴巴地聲明:
「這……這是《野草》!」
「野草?什麼野草?大概是毒草吧!」
「這是魯迅的書!魯迅先生!」我不顧一切地大喊道,這是一種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的咆哮。
「哦,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那……那你要向魯迅先生學習啊!」
主持人的表情一下子緩和下來。盡管我周圍的農民們未必知道魯迅,但是主持人知道,是魯迅先生救了我!
身邊只允許有一本《野草》的文化荒年早已成為遙遠過去。現在,可供選擇的好書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樣,多得叫人眼花繚亂。你盡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讀任何一本書,不會有一個人來干涉你。不過,真的要找到一本能讓我躲進去、沉醉其中而忘記一切的書,就像當年讀的《野草》那樣的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前,讀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和亨利?戴維?梭羅的《瓦爾登湖》時,我依稀又重溫到當年讀《飛鳥集》和《野草》時的情景,《渴望生活》是畫家梵高的傳記,寫得充滿激情和詩意。畫家的命運坎坷而暗淡,然而那種渴求創造的強烈慾望和追尋藝術的執著激情,卻使人激動不已。《瓦爾登湖》是一本散文集,書中流露出的那種恬淡,那種對大自然的陶醉,對人生的靜靜的思索,無不撥動著我的心弦。《渴望生活》是當時的暢銷書之一,喜歡的人很多;《瓦爾登湖》知道的人並不多,也許不是人人都有耐心讀完它,然而我喜歡。
那時我住在浦東,每天要坐汽車經過黃浦江隧道,費很長的時間到市區上班。在車上的時間特別難熬,車窗外每天重復著同樣的風景,尤其是遇到交通堵塞,心裡就更加焦躁。這時,倘若有一本好書在手中,便能在瞬間度過漫長的時光。在公共汽車上讀書,只要真的讀進去,就能旁若無人,就像在自己的書房裡讀書一樣,任何雜訊都不可能幹擾我的情緒,有人擠我,有人推我,有人踩我的腳,我都可以木然無知。《瓦爾登湖》就使我在擁擠喧鬧的公共汽車上有了一個美妙的藏身之處。有一次,汽車在幽暗的隧道里被堵住了,前面的障礙怎麼也排除不了。車窗外,只能看見灰暗毛糙的隧道壁,車廂里,空氣混濁,一片抱怨之聲。這時,我便從包里拿出那本《瓦爾登湖》來。隨手翻開,是那篇《聲》。《聲》里描繪的是一個極為寧靜的世界,那裡有山谷,有森林,有飛著的或是唱著的禽鳥,有鄉間公路上馬車的轔轔聲,有「宇宙七弦琴上的微音」似的教堂鍾聲,有「游唱詩人歌喉」似的牛叫聲……當這些聲音和每一張葉子和每一枝松針寒暄過以後,回聲便接過了這旋律,給它轉了一個調,又從一個山谷,傳給了另一個山谷……「回聲,不僅把值得重復一遍的鍾聲重復,還重復了山林中的一部分聲音,猶如一個林中女妖所唱出的一些微語和樂音……」《瓦爾登湖》中的這些聲音,就這樣奇妙地在我心裡迴旋,使我也彷彿成了在瓦爾登湖畔流連忘返,沉醉於美麗天籟中的農夫……《聲》之後是《寂寞》,瓦爾登湖畔的寂寞並不是那種可怕的閉塞和孤獨,而是一種安閑,一種寧靜,一種遠離塵囂的超然。作者在山林湖泊之間獨自思索著,「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他們永遠提供這么多的健康,這么多的快樂!對我們人類這樣的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會受到感動,太陽暗淡了,風像活人一樣悲嘆,雲端里落下淚雨,樹木到仲夏脫落下葉子,披上喪服。難道我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和青菜的泥土呢?」……這樣的寂寞,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寂寞。對於整天在喧囂和擁擠中忙忙碌碌的現代城市人來說,這樣的寂寞是多麼難能可貴!寂寞之後是《訪客》,於是我又和盧梭一起,在他的林中小木房裡,接待許多有趣的人物。我們的客人是純朴而又聰明的伐木者,是漁夫和獵人,是隱居山林的智者,是一些沒有被都市塵囂污染的健康的人……和這些有趣的人圍著紅彤彤的爐火,談天說地,道古論今,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就在我興致勃勃漫步於瓦爾登湖時,汽車已經駛出黑暗的隧道,車窗外日光燦爛,周圍乘客臉上的愁容已經消失。聽人們的議論時我才知道,剛才,汽車竟在隧道里滯留了整整一個小時!而我居然什麼也不知道,只是躲進書里作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如果沒有《瓦爾登湖》,這黑暗的一個小時將會多麼漫長……
我想,今後我的生活內容大概還會有很多變化,然而一件事情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讀書。現在,我已有七八個書櫥,大概有好幾千冊書吧。要想把所有的書都讀一遍,幾乎不可能。於是我常常站在書櫥前,慢慢地掃視著那一排排五彩斑駁的書脊,心裡在想:今天,我能躲進哪一本書中去呢?
1993年春天
******
作者酷愛讀書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書看成是「一個豐富有趣的世界」,始終陶醉在其中。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與書的緣分分作幾個階段進行敘述,將書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幾經人生磨難,作者終於意識到:「從好書中流露出來的感情,閃爍著的思想,會像墨彩一樣浸染你的心胸,會像子彈一樣射中你的靈魂,這樣的色彩和彈痕留在心靈中,無論如何也不會消失,它們已經和你的生命融和在一起,沒有任何力量能驅除它們。」不管外界怎樣喧囂浮躁,書永遠是你寧靜廣闊的精神家園。
閱讀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樣描繪在不同的書中自己面對的不同世界的。你有身在紛亂擁擠的環境里,精神卻「躲進書里」的經歷嗎?試著把這種感受寫下來。
積累下列詞語:
塵囂糾葛萎縮寒暄天籟老淚縱橫
堂而皇之流連忘返79讀書務求深解
讀書務求深解①選自《中學生閱讀》1984年第4期。
峻青記得小時候,在私塾里讀《古文觀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傳》,對五柳先生的為人「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我甚為景仰,而對其「好讀書,不求甚解」一點尤感興趣。小小的年紀,世情未諳,對於那種恬淡曠達安貧樂道的情懷,雖然敬佩,但畢竟還很難有深刻的體會,更大的興趣;而對「讀書不求甚解」一項,卻正中下懷。因為那時,我對這句話的表面的理解是:讀不懂,也就算了,不必過分鑽研強求其解。這就適合了我那懶散貪玩的童心,每當讀書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像走路時遇到了橫亘在大路當中的岩石一樣,索性繞道走,不求甚解了。因為不繞道,就得攻堅,就得鑽研,那就要吃苦。不如繞道走痛快;可是,痛快固然痛快,但其結果,卻常常是食而不化,盡管你吃的再多,也難以得到應有的營養。
這毛病,在貪玩的童年,是不足為怪的。到了後來,多少懂事一些了,就自然地感覺到這辦法不妥,而更看重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格言。讀書時,也就開始有了求解的慾望了。
那是在我13歲那年,到了一個地主兼資本家開設的花邊工廠里做工。他家有位在煙台八中上學的大少爺,因熱愛文學,家裡藏了不少線裝古書,而他又從外面帶回來很多新書。這使我大開眼界。在村塾時,眼前只有通常讀的《論語》《孟子》《廣事類賦》《古文觀止》之類的寥寥幾本;而現在,卻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書的世界,其驚訝、興奮、喜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簡直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我一頭扎進了這書的海洋里,貪婪地讀著它們,恨不能一口將它們全吞下去。這時候,又出現了「不求甚解」的毛病,但已不再是由於貪玩了,而是形勢所迫。
為什麼呢?
因為小東家的這些書,並不是我們可以隨便拿來閱讀的。他家有一個書房,這些書,都是藏在書房的書櫃里和書箱中,是不準別人亂動的。好在我是他家的一個童工,做飯、推磨、打掃房間,是分配給我的日常任務,這就使我有機會在趁著打掃書房之際,偷幾本書藏在枕頭底下,到了更深夜靜周圍的人全都睡下以後,我就可以蜷縮在被窩里,一燈如豆,盡情地閱讀起來。
完全可以想見,這種偷偷摸摸的閱讀,是十分倉促的,心情是迫切的、貪婪的,遇到難解之處,勢必繞道而行,就更別想還會有什麼時間來反復琢磨了。在這種時候,那「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已經不但不再是正中下懷,而且已經是深為苦惱了。書中許多繞道而行的地方,都使我感到惋惜,感到苦惱,就像梗在心裡的一塊難以消化的食物一樣,感到不舒適。這時,我倒奇怪起那位五柳先生來了:他有那麼多的書,那麼充分的時間,也用不著像小偷似的戰戰兢兢地深夜偷讀,為什麼卻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呢?但又覺得,這老先生文章寫得很好,學問一定很深,這「不求甚解」四個字,也許有我還一時難以「解」得的道理吧。
參加革命了。
八路軍的隊伍,就是一個大學校。在這所大學校里,我不但看到了比小東家家裡的藏書不知要大多少倍的書的世界,書的海洋,而且有了充分的時間去閱讀書,研究書。
再用不著戰戰兢兢地偷讀了。
豈止是可以盡情地讀,努力地讀,而且,讀的越多越積極,越好,就越會受到獎勵。
我也曾為此而得到過鼓勵。
這時,讀書的方法,也迥然與前不同了。它強調的是一個「解」字,就是要弄得懂,深刻地領會文章的精神。與此同時,還強調一個「用」字,就是不但要讀得懂,鑽得通,而且要學會運用,見諸行動。為此,就有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我在讀書的時候,常常把自己對書中的一些體會心得記下來,這樣會加深印象。遇到不甚瞭然的地方,也記下來,向別人請教。──這里講的是自學,至於共同學習的書籍,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大家一起來共同討論、研究,互相交換心得、體會,其收益是很顯著的。
這時候,再重讀《五柳先生傳》時,我就開始明白了,那「不求甚解」的含意,並非我從字面上的狹義的理解。而是主張不要去咬文嚼字、穿鑿附會,也就是不要鑽牛角、讀死書的意思。而這一點,我很長時間未能正確領會,也正是「不求甚解」的結果。
錯誤的理解不去談它,但兩種不求甚解的毛病確實都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
繞道走不對,鑽死牛角尖同樣也不好。
既要深鑽苦攻,又不要死摳字眼,不要穿鑿附會;而要領會文章的精神實質,並且把它作為營養吸收到自己身上去,為我所用。
說是這樣說,但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
關鍵在於下苦功。
古雲:書山有路勤為徑。這話是有道理的。
要勤,要有恆心和毅力,不能繞道走,不能走捷徑。學問是容不得半點虛假,讀書也是容不得絲毫取巧的,非苦攻不可。不管是文學也好,哲學也好,政治經濟學也好,都要有水滴石穿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收益,否則,盡管你「讀書破萬卷」,涉獵無限廣,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
韓愈在他的《進學解》一文中,借假設的弟子之口,說出他在讀書方面的情況:
「……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沉浸郁,含英咀華。……」
可見,古人讀書之道,也講究深鑽細研,融會貫通,博覽廣閱,兼收並蓄。
這,也是我們大家在讀書中所應該共同效仿的吧。
1983年11月26日
⑽ 我在書房裡寫作文,我的意思是什麼書房,書房裡,寫
滿意回答我的書房我愛讀書,所以見識廣闊;我愛讀書,所以識古知今;我愛讀書,所以風趣幽默;我愛讀書……或許我會為一本課外書,高興半天,而樂此不疲地讀上幾十頁,但是高興勁過上後,你會不會把那本書丟在一旁,對它不理不睬呢?我可以十分堅定地告訴你,我從不會冷落我的書,它是我最喜歡,最忠誠的夥伴。走進書房,先是看到兩個龐大的書櫃,請往裡繼續看,不必說受廣大學生喜歡的《格言》,《青年文摘》等,也不說中學生必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就連電視劇,卡通片播過好多遍的四大名著我也認真地讀過,也許,在一些人看來,古言版是非常乏味的,但在我看來,他也別具一番趣味。暢游在書本的海洋中,激游在中國名著的宇宙中,游覽在外國著作的城堡中,我的心彷彿到了另一個境界,那裡是寧靜的,但又不是孤獨的,我喜歡讀書,那書就是我的伴侶。記得,才識閱讀的時假,我還是一個連「一、二、三」都不會寫的小孩子,我只能聽媽媽給我講故事,大了一點我開始接觸一些小小說,盡管有些字不認識,但對於讀書的喜愛,我但學會運用了另一種工具——字典。不過,那時的幾本童話,小小說,完全不能和現在滿屋的散文,小說,科普書相比。看著這些書,只要一有空,我就會一頭扎進書堆中去,閱讀的時間決不下於半天。我喜歡書,並不在於它的插畫優美,大眾追捧,而在於它豐富的文化底蘊,精彩的故事情節。它能讓我不出家門,便能知曉天下事,它能讓我不用做夢,便能暢游歷史長河,它能讓我沏一杯茶,便能游歷世界美麗山河。書,我的最愛;書我的夥伴。我喜歡閱讀,我喜歡讀書,它讓我拋去煩惱和不愉快。所以,請愛上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