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學校園 » 地球日校園

地球日校園

發布時間: 2020-11-23 05:15:37

Ⅰ 世界地球日是什麼有什麼來歷嗎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普遍支持。

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有資料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在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近年地球日中國主題

為了開展好全國「地球日」的宣傳活動,國土管理部門每年都要確定宣傳主題。歷年全國「地球日」的宣傳主題分別是: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全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保護地球遺產和地址環境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生命之水,未來之水

2004年:善待地球 科學發展

2005年: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Ⅱ 世界地球日,學校志願者協會可以搞哪些活動

出一期宣傳專欄(有關地球環境現狀、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現有做法等);
招募志願者,在一周內清理校園衛生死角;
寫一份有關身邊的環境污染源的調查報告並徵集解決方案提交給相關單位···

Ⅲ 地球日是哪一天

4月22日是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美國民眾參加了「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內,呼籲創造一個清容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翌年起,這一紀念日被稱為「地球日」。地球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類,是全人類乃至現有地球上所有生命共有的「家」。但地球日趨嚴重的生態危機,已成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危機。每年的「地球日」紀念活動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它要喚醒世界,讓芸芸眾生感悟到越來越重的生態壓力,從而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覺悟;敦促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並逐步落實行動,使全球環保工作全面啟動。只要地球的沉痾仍然存在,「地球日」就不會壽終。而我們每一個「覺悟人」就有著責無旁貸的責任。

Ⅳ 我想知道世界地球日的知識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1988年,丹尼斯?海斯又開始同朋友們一起討論籌辦紀念"世界地球日"20周年的活動。他倡議很快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的支持。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世界地球日"活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目前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我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
歷年全國「地球日」的宣傳主題分別是: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全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保護地球遺產和地址環境
2002年:善待地球
2003年:善待地球,保護資源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Ⅳ 世界日的「世界地球日」簡介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有資料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目前世界上約有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在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而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遊行、集會和演講,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朝野,促使美國政府於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製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並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地球日」誕生後20年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被提上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環境保護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如1989年召開的44屆聯大、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等都討論了環境問題,並通過了關於環境保護的決議或宣言。這說明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有識之士都強烈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會使社會的文明進程將受到巨大阻礙。
由於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1990年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為此,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以1990年4月22日為目標日期,舉行高級環境會晤,為締結多邊條約奠定基礎。呼籲各國採取積極步驟,達成協議,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同時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保護環境,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周年慶祝活動。
慶祝「地球日」20周年活動的呼籲,得到了五大洲各國和各種團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宣布,把4月22日作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並呼籲公民積極投身到改善環境的行動中去。「1990年地球日」協調委員會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訪了倫敦、巴黎、羅馬、波恩、布魯塞爾等地的活動小組,並得到明確的答復,同意將1990年的地球日作為國際地球日進行紀念。亞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織紀念活動。眾多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學生聯合會、青年發展與合作協會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球日」2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入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每年的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2008年,中國確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題與「國際地球年」中國行動的宣傳口號一樣,即「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其目的是向社會公眾普及地學知識,加強全社會對地學的認識和有效利用,提高公眾對資源國情的認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並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試圖說服肯尼迪總統,進行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以引起公眾注意保護環境,總統十分贊同這個建設性的意見。第二年秋,尼爾森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總統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旅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尼爾森又醞釀設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爾森和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定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計劃,並於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園內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等。美國人民的反應極為熱烈,令尼爾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
在第一個「地球日」成功舉辦後,各國的政府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為多個國家共同的環保紀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2億人參與,成千上萬的各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據「地球日」國際協調員麥格拉尚說,140個國家的團體制定了與「地球日」有關的活動。這次活動的規模比20年前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大得多,很多國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為舉行一周活動的高潮。
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

Ⅵ 中國校園環保日

北大、清華倡議將4月17日定為「中國校園環保日」

4月17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校的愛心組織和環保組織向全國中小學和高校發出倡議:將4月17日定為「中國校園環保日」,倡議全國各中小學和高校共同行動起來,在校園中進行環保宣傳。

此次倡議是「2000年地球日·中國大學生環保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號召全國的學子們「切切實實行動起來,從我們做起,從校園做起,用我們的拼搏和奮斗去推動一股清新的風,讓它吹遍整個校園。」

就在北大、清華倡議將4月17日作為「中國校園環保日」的儀式上,成都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國內的一些高校發來傳真表示積極響應。同時,北京懷柔有500多名志願者正在植樹造林,支持校園環保日的倡議。

據悉,在持續一周的環保宣傳中,清華大學將舉辦綠色大學文化節,組織環保宣傳演出;北京大學也將在校園內進行空氣品質、水質、噪音調查及食堂一次性餐具、可降解飯盒使用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將在校內公布,學生們還將與周圍居委會攜手在社區宣傳環保。

Ⅶ 世界地球日的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並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試圖說服肯尼迪總統,進行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以引起公眾注意保護環境,總統十分贊同這個建設性的意見。第二年秋,尼爾森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總統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旅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尼爾森又醞釀設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爾森和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定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計劃,並於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園內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等。美國人民的反應極為熱烈,令尼爾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
在第一個「地球日」成功舉辦後,各國的政府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為多個國家共同的環保紀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2億人參與,成千上萬的各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據「地球日」國際協調員麥格拉尚說,140個國家的團體制定了與「地球日」有關的活動。這次活動的規模比20年前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大得多,很多國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為舉行一周活動的高潮。
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並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試圖說服肯尼迪總統,進行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以引起公眾注意保護環境,總統十分贊同這個建設性的意見。第二年秋,尼爾森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總統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旅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尼爾森又醞釀設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爾森和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定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計劃,並於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園內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等。美國人民的反應極為熱烈,令尼爾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
在第一個「地球日」成功舉辦後,各國的政府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為多個國家共同的環保紀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2億人參與,成千上萬的各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據「地球日」國際協調員麥格拉尚說,140個國家的團體制定了與「地球日」有關的活動。這次活動的規模比20年前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大得多,很多國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為舉行一周活動的高潮。
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

Ⅷ 09年世界地球日的大學校園活動策劃

在校園里可以弄一些關於地球環境、資源或著一些關於節能方面的知識問答,主要以有獎問答的形式展開。獎品要圍繞環保這一主體選擇發放

Ⅸ 關於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人們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環境保護運動。在這一天,全美國有10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及各大團體共計2000多萬人走上街頭。人們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圖表,高喊著保護環境的口號,舉行遊行、集會和演講,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這次規模盛大的活動,震撼朝野,促使美國政府於70年代初通過了水污染控製法和清潔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美國民間組織提議把4月22日定為「地球日」,它的影響隨著環境保護的發展而日趨擴大並超過了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地球日」誕生後20年中,世界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1972年6月,聯合國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環境會議,1973年,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許多國家都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科研機構,環境保護被提上了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在許多重大的國際會議上,環境保護也成為重要議題之一,如1989年召開的44屆聯大、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英聯邦國家首腦會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等都討論了環境問題,並通過了關於環境保護的決議或宣言。這說明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熱點」。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有識之士都強烈的認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會使社會的文明進程將受到巨大阻礙。
由於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1990年的地球日活動組織者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為此,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以1990年4月22日為目標日期,舉行高級環境會晤,為締結多邊條約奠定基礎。呼籲各國採取積極步驟,達成協議,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同時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保護環境,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周年慶祝活動。
慶祝「地球日」20周年活動的呼籲,得到了五大洲各國和各種團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布希宣布,把4月22日作為美國法定的地球日,並呼籲公民積極投身到改善環境的行動中去。「1990年地球日」協調委員會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訪了倫敦、巴黎、羅馬、波恩、布魯塞爾等地的活動小組,並得到明確的答復,同意將1990年的地球日作為國際地球日進行紀念。亞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也都積極響應,組織紀念活動。眾多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學生聯合會、青年發展與合作協會等,也都表示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地球日」20周年紀念活動。1990年4月22日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個國家舉行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參加入數達幾億人。從那時起,「地球日」才具有國際性,成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世界地球日由來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並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尼爾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試圖說服肯尼迪總統,進行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以引起公眾注意保護環境,總統十分贊同這個建設性的意見。第二年秋,尼爾森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總統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旅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尼爾森又醞釀設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爾森和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定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計劃,並於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園內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等。美國人民的反應極為熱烈,令尼爾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設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設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2000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據統計,這一天全美有2000多萬人、1萬所中小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個社區以及各大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遊行和其他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採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環保運動的崛起,並促使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它推動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如美國就相繼出台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等法規;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保局的成立,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性環境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創建,以及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活動。
在第一個「地球日」成功舉辦後,各國的政府環保部門和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為多個國家共同的環保紀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地球日」,有全球141個國家、2億人參與,成千上萬的各項活動在全球各地展開。參與團體舉辦座談會、遊行、文化表演、清潔環境等活動來倡導「地球日」精神,並進一步向政府施壓,期盼引發更多關注與政策的制定。據「地球日」國際協調員麥格拉尚說,140個國家的團體制定了與「地球日」有關的活動。這次活動的規模比20年前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大得多,很多國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為舉行一周活動的高潮。
1990年4月22日這天,全世界有數億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他們為紀念「地球日」20周年,開展了撿拾廢紙和塑料袋、嚴禁隨地倒垃圾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保護地球環境,制止生態惡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為悍衛地球環境、改善地球環境作出貢獻。身穿藍綠兩色服裝是表示為捍衛地球環境而行動的決心。
「地球日」這天,美國全國大約有1億人把汽車放在家裡不用,以防汽車排放出來的廢氣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發到空氣中去。在中國,當時李鵬總理在4月21日通過電視發表了環境問題講話,中央電視台還播放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專題報道。從此,我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國的邀請,來中國參加了「中國2000年『地球日』中國行動」啟動儀式。
在20世紀90年代末,蓋洛·尼爾森和布魯司·安德森(太陽能建築師、作家、新罕布希爾州「地球日」組織者)共同為把「地球日」辦成一個年度性、高水準的活動,創辦了「美國地球日」組織。「地球日」網頁於1995年開通。1999年「美國地球日」組織更名為「地球日網路」,成為一個面向全世界、推動每年「地球日」國際活動的組織。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蓋洛·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領導,所不同的是,這次他們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礎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眾運動,並充分利用了網路這一新興的信息手段,把各國人民的智慧和熱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蓋洛·尼爾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戰友們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為全地球的節日,提醒著人類保護地球、善待地球。
「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被譽為「地球日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長在美國華盛頓州環境幽美的哥倫比亞河峽谷,他從小養成愛好大自然的個性。到了大學時代,他雖然讀的是法律,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環境問題的關心。
第一個「地球日」活動之後,被稱為「地球之父」的海斯先後到史密森尼恩研究所和伊利諾州政府任職,研究制定有關能源方面的政策。以後又得到美國當時的能源部長施萊辛格的贊賞,擔任了由能源部經辦的太陽能研究所的所長。海斯一直從事環保活動,1988年,他同朋友們一起討論籌辦紀念地球日20周年的活動。他的倡議很快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聯合國的支持。
鑒於丹尼斯·海斯在環保事業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他曾榮獲Sierra Club、聯邦野生動物協會、美國慈善協會、美國太陽能協會、遠離戰爭組織和Interfaith Centerfor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的最高榮譽獎項。丹尼斯·海斯還榮獲了1978年度,35歲以下傑弗遜最佳社會服務獎,還曾被形象雜志(Look Magazine)評為20世紀100個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並被國家奧杜邦協會評為100個最傑出的環保人士之一。在2000年又被著名的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提名為100個「地球英雄」之一。

近年地球日中國主題
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中國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在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20周年之際,李鵬總理發表了電視講話,支持地球日活動。從此,中國每年都進行地球日的紀念宣傳活動。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的「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面對日益惡化的地球生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行動起來,用自己的行動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界每年4月22日都要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目前最主要的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組織的紀念活動。每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都要確定一個主題。以下為歷年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 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 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 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Ⅹ 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

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活動起源於美國,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並將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積極響應。他到各地進行宣傳,組織2000萬人參加遊行和演講。現在,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的個人和民間團體參與了地球日活動,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由此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但美國的環保問題並沒有由此得到根本解決。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趨於國際化。大氣層臭氧減少、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日益嚴峻的問題困擾著整個人類,亟待各國通力合作予以解決。因此,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1990年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

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全球氣候和環境因此急劇變化。統計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普及與加強,國際社會正逐步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地球環境,並初見成效。2000年制定的《聯合國千年宣言》將環境保護問題納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標志著人類在控制全球環境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間環境保護團體也日趨活躍,成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軍。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活動起源於美國,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並將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積極響應。他到各地進行宣傳,組織2000萬人參加遊行和演講。現在,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的個人和民間團體參與了地球日活動,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由此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但美國的環保問題並沒有由此得到根本解決。與此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趨於國際化。大氣層臭氧減少、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等日益嚴峻的問題困擾著整個人類,亟待各國通力合作予以解決。因此,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1990年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

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近幾十年來,人類在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資源的同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著全球生態環境,全球氣候和環境因此急劇變化。統計表明:自1860年有氣象儀器觀測記錄以來,全球年平均溫度升高了0。6攝氏度,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後。20世紀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災害影響的人數平均為1。47億,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上升到2。11億。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嚴重威脅著地球上的野生物種。如今全球12%的鳥類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過度捕撈已導致三分之一的魚類資源枯竭。

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的普及與加強,國際社會正逐步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地球環境,並初見成效。2000年制定的《聯合國千年宣言》將環境保護問題納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標志著人類在控制全球環境方面邁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間環境保護團體也日趨活躍,成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軍。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熱點內容
2016年度師德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17 16:42:24 瀏覽:806
教師師德教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6:31:37 瀏覽:842
網上教學app 發布:2025-08-17 16:25:21 瀏覽:716
七彩虹和影馳哪個好 發布:2025-08-17 16:13:47 瀏覽:693
高考頂替者班主任女兒現狀 發布:2025-08-17 15:48:15 瀏覽:49
清歷史 發布:2025-08-17 15:20:57 瀏覽:197
二維碼的歷史 發布:2025-08-17 14:06:58 瀏覽:279
西北大學物理系 發布:2025-08-17 13:19:01 瀏覽:30
杭州育才教育集團 發布:2025-08-17 12:17:12 瀏覽:202
教育初中生的視頻 發布:2025-08-17 11:47:50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