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校園文化
⑴ 學校文化建設的介紹
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於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
⑵ 校園文化生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之前我幫我女朋友收集了這一類的資料。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這是引用南審的院長的一席話。
校園文化 建設
校園文化是指大學的校園人在大學教育理念導向下,在特定的大學教育活動中所形成具有個性化的校園文化。建設好大學校園文化應從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等幾方面入手。
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學教育的興起,新型的適應大學的大學校園文化急需建設。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和層次、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辦法。那麼,究竟什麼是大學校園文化?我們又該如何建設大學校園文化呢?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伴隨著學校的出現而產生的。換言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實在,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在學校出現時,它便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產生並且存在於「文化世界」中了。從理論上講,校園文化產生的基本條件決定了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用不同的校園文化。一般說來,校園文化的產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群體、共同的文化意識和物質載體。
現大學教育的各項職能而開展的各種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創造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集合。
二、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大學校園文化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導向、激勵、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於大學生正確的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
(一)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一種學校所擁有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文化產品、道德准則等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學校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強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三風」建設
所謂「三風」就是指校風、學風和教風。首先,要加強校風建設。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良好的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最好體現。校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們要注意校風養成的特點,從一點一滴培養起,持之以恆,反復強化。首先正確認識校風對學校和校園文化發展的作用,通過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用精神力量來為實現學校育人目標服務,更好地體現出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徵;其次,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為樹立良好學習風氣進行有計劃和有系統的實踐活動並有針對性地通過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為方式達到端正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學習動力教育。最後,要加強教風建設。加強教風建設時我們應注意首先建立民主性教學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集體作用,關注個體特點,用民主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教師不應該以權威自居,不應濫施懲罰而應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其次,必須強調樹立教師的職業道德。這是「教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2.加強社團文化建設
加強社團文化建設首先要明確社團的重要地位。大學院校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生社團存在的積極意義,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保障社團運作和發展的專項經費,社團發展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確保社團在學校黨委領導和團委指導下,健康成長發展。其次要引導社團發展方向。應引導社團堅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之路,要強調社團活動的思想性、突出時代性、注重層次性、倡導主體開明、內涵深刻、格調高雅的活動。
3.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校園文化正常進行的基本要求和關鍵所在。校園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求學與做人的環境,而在求學與做人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是學生的主要模仿對象。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文明修養、治學態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是終身的影響。
(二)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作為生源情況復雜的大學院校,制度文化更顯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強化激勵機制。二是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出台前,可根據師生的實際思想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有意識的輿論引導制度出台後,則要大力宣傳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義等,組織師生學習制度規定的具體內容,甚至還要詳細解釋。通過輿論宣傳,擴大教育效果,有意識地進行正面引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並最終成為制度的執行者和傳播者。三是要認真組織實施,規章制度一經建立,就要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應力求做到「從嚴」、「求細」和「與人為善」。
(三)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的校園文化,它往往會發揮規范與制約的育人作用。在校園物質環境的營造中大學院校應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則指導下,做到校園建築的使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力求教學與生活設施相對完善,兼顧校園環境中軟、硬體工程的共同發展,以實現學校的各種建築和設施布局合理,融實用性、藝術性和教育性於一體,使人從中獲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啟迪,為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發揮奠定基礎。大學院校在繼承和發揚各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經驗的同時,需注意在校園的設計和布局中應將象徵學院特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行為導向的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在色調、造型和組合的交融中,讓人油然感悟到一種理念、一種特質和一種精神。
⑶ 介紹某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議論文
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校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風雷激盪,百年高歌,滄桑風雲,一百多年的教育璀璨輝煌。中國從落後、蒙昧走向文明與開化「國在山河破」,你能不痛心嗎? 人類已經從無知走向已知,在時間、空間、塵世間斗轉星移的世界,有一種歌聲回盪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有一種歌聲正從歡愉轉向低鳴,有一種歌聲急切需要人類去感悟,那就是自然之聲,環境之聲。聆 聽著這樣的旋律,我們人類開始了新的跋涉。看城市多了很多橙色,而且只有後背的橙色,把他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停的移動。,糊塗的人類,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大氣不再清新,引來飄盪的毒物,涌進核的塵埃;林立的煙囪噴吐出的黑色濃煙,將你靈魂的白雲卷蓋;昔日的碧波已骯臟污濁,生命的河流也將乾涸…… 為此,中國的愛子——張正祥用他自己的微薄之力,走行走在滇池上,無謂的做了20年,為了大家他失去了自己的小家,不止這樣,他還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僅妻子走了,並且兒子也瘋了,是被別人逼瘋的,這些還源於他的父親張正祥是個瘋子。但是意志堅強的張正祥義無反顧的做著,寫報告、護滇池、制止開礦…….這一系列行動他忠貞不渝的做著,不為什麼,只是為了自己的媽媽,終於,20年的矢志不渝換來世人對滇池的愛。沐浴在自然的靈光里,該是何等愜意。鋪開廣闊的草原,灑下五彩的鮮花;「天似穹廬,籠炸蓋四野」;花兒爭相開放,該是何等絢麗;山泉汩汩湧出,與懸崖跌宕出生命的旋律,這美好的一切是否也令你欣然神往呢?為 此,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應從自己做起,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校園,凈化自己的生活環境,不講臟話、粗話,不亂跑、不打鬧,嚴格遵守學校的校規校紀。和諧校園需要好 的文化韻味,我們不求歷史名宿在此烙下多少足跡,我們但求自己能夠在學校寫下一些美好和記憶。我們不苛求別人給我們一個景色優美的校園,我們追求的是營造的一種蓬勃向上,腳踏實地的學習氛圍。「育人為本,和諧發展」讓學生把這種韻味接承品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滿懷憧憬,我們充滿激情,我們追求成長和長大,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親近文明,表現文明,實踐文明,做文明學生,倡導文明新風,創和諧校園,讓我們攜起手來,撒出更多的綠芽兒,融化乾涸的大漠,開始我們最偉大的綠色征途。
⑷ 校園文化簡介
我以前的學校是這樣寫的。分類寫: 校園文化簡介 關於動態文化,主要表現為行規文化、個性文化、感動文化。
行規文化 行規文化主要體現為學生身上的禮儀規范、行為規范、上課規范、活動規范、實驗規范等,在南北校區的來來往往中,還體現了交通規范。
個性文化 個性文化是代表我們學校學生特徵的一種外在體現,以要中校服、學生胸卡、學生停車牌、校園一卡通等物化體現相輔助。
感動文化 感動文化又稱為愛心文化,主要表現為師生間、生生間的愛心幫助,包括對「學習特困生」的「一幫一」活動,對「思想特困生」的「組幫一」活動,對「生活特困生」的「班幫一」活動。這些活動,初期表現為一種活動發動,現在則成熟地表現為一種自主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為感動文化。物化體現為班級愛心基金、班級學習幫教小組、團委愛心基金、學校心理信箱、心理熱線、心理咨詢室、心理測試軟體、心理健康研究中心。靜態文化學校的靜態文化,主要表現為校園景觀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
景觀文化 景觀文化的建設與形成和這幾年學校南北校區的改造工程同生同長,我校顧校長把它寫成《要塞中學校園拾景》(一)、(二)、《要塞中學理想廣場》三篇包含教育寓意,又富詩情畫意的教育美文在報刊上發表出來,有培園品書、鍥而亭思、寧園細步等二十個校園教育景觀,在教育的藝術價值上,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追求美、實現美。在德育工作意義上,以景感人、以美育人,引導學生追求儀表美、環境美、言語美、行為美、心靈美。
(1)樓文化、園文化
學校主要建築大樓、花園都有題名、出處、意境和內涵。南校區食堂取名為香格里拉,將國際盛名的飲食文化引進校園,「香 」字更激發了師生的想像和食慾。學生宿舍樓取名為春華公寓、秋實公寓,不僅涵蓋了男、女生宿舍的意義,還體現了學生公寓的美和學生青春年華的美。弘毅樓、博學樓、志遠樓則喻示出學生的追求和教育價值的取向。
一個個的花園則又代表著一種心靈境界、思想境界。培園,培根育人;熙園,和熙和諧;寧園,寧靜致遠;九思園,君子有九思。
(2)場文化、路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將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廣場、路,都寓以育人的含義。理想廣場,教育學生樹立理想、放飛希望;三友廣場,教會學生與真理為友、與文明為友、與大師為友;三立廣場,熏陶學生要立志、立德、立業,這又是校風的物化體現。南校區中央達到取名為振寧大道,既體現我們科技教育的追求,又激發了學生投身科學實踐的雄心。
(3)廊文化、角文化
新課程的價值意義在以人為中心,校園一景一情、一草一木,走廊、牆角的建設構思都是為育人而服務的,體現出讓每一塊牆壁說話、讓每一個景點怡情的育人功能。
學校著名的走廊有科技長廊,一方面採取高科技的電學、光學原理建設,一方面又是宇航科技發展的歷史;北校區志行連廊(志遠樓、行知樓)建設有三樓的藝術長廊和二樓的群星璀璨,分別將師生作品和師生中的校園星光人物展示出來。
理想廣場名人角,將一些科學家、名人、大師請出來,讓空談的說教改為學生直面的,潛移默化的感受。南校區懿德一景,採用《論語》「懿德」,引導學生走入大門、走進校園,要養成美好的品德,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要具有美好的品德。
校園教育景觀還在路邊、園中、牆上,有求知、放飛等雕塑,有凌雲、靜專等石刻,無不從規范學生一個個小小的行為到培養成一個個小小的習慣體現出校園景觀與人文並重,知識與育人並舉的靈動文化。
制度文化 德育工作的貫徹、發動、推動,我們認為首要根本是制度建設的完善。從大處著眼,我們進行了《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再學習,在學習中交流,由分管校長主持「怎樣做一個可愛的要中人?」、「怎樣做一個文明的要中人?」的學生論壇活動,做到規范行為先從規范思想、規范認識上抓。
為更有效的開展人文德育建設,學校政教處通過團委、學生會發動的自下而上的討論活動,訂立了「要塞中學校園一日常規」、「班級公約」,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文明班評比條例」、「文明宿舍考核條例」,出台了評定「行規示範學生」、「行規示範班級」、「行規示範宿舍」的相關規定,以完善的制度文化建設來指導學生行為的規范。
課程文化 伴隨著2002年秋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行,學校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同時,我們自主開發了具有濃郁學校特色、個性特徵的校本課程及教材。結合我校「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的特色優勢,開發了《航模教程》、《Flash 基礎》、《機器人實驗》;結合我校「江蘇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的項目優勢,開發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測讀本》;結合我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綜合實踐及其師資建設》實驗學校」的科研優勢,開發了《高中綜合實踐活動》、《彩票與數學》,並分別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由此,構成了與人文德育相影相隨的課程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由學校精神和文化苦旅構成。
高懸於精神文化之上的是校長的辦學思想。走進南校區大門,表達校長辦學思想的一幅校園風景畫拔地而起,旁邊是高大的「長征三號」捆綁式火箭模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生輝,如同學校的個性一樣不趨同、不媚俗,擁有挑戰的血型、奮博的氣質、奇異的風采。喻示著要塞中學在校長辦學思想的感染下,師生們自主地發展自我,用敏銳的視角、超凡的見識,播下自己獨特的思想,收獲一種個性的行為。
三風代表著學校的一種存在個性、發展個性。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立志、立德、立業」的校風,「好學、好問、好思」的學風,「求實、求真、求新」的教風。在南北校園細步,不僅能夠看到三風的宣傳,更能感受到三風的渲染。
這幾年來,因特色的發展帶動了校園精神的重建。在特色之路上,在潛移默化中,一種含意創新的校園精神構建起來,這就是「崇尚科學、崇尚實驗、崇尚理性、崇尚創新」。在人文德育建設中更加註重科學的態度、實踐的檢驗、理性的感悟、創新的探究,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注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和校園文化一同生長。正是由於這種校園精神默默支撐著的可靠和雄厚,才會使學校的人文德育更能讓我們學生信服,感人而又憾人。校園精神本身來源於科學的立論,來源於無可辯駁的實踐的啟發,得到了3300多名師生的真摯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新時期的學校德育還面臨著改革開放、信息化、網路化時代帶來的新問題,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影響著廣大青少年學生。學校開展了特色的文化苦旅活動,近距離的有革命傳統教育的踏青掃墓活動,欣賞風景名勝的春遊、秋遊活動,不是車來車去,以車代步,而是走一段、載一段,以到達階段性的目的地為營地目標,自己尋訪、探究名勝古跡為過程方法,以文化苦旅的方式來指點學生人生未來的征程。遠距離的有赴革命聖地延安的「紅色之旅」夏令營,赴祖國首都北京的「科技之光」夏令營,在革命老區到我校扶貧支教的延川縣延水鎮中學開展「手拉手、心連心」的文化苦旅活動,翻越大山溝壑,吃饃饃鹹菜、睡窯洞土坑,這些活動用學生的口氣來說:「真是一輩子也忘不了。」更遠的有出國赴新加坡、澳大利亞修學旅行,將革命傳統文化、現代科技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納入到文化苦旅的探究活動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源自我校的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在特色教育上我們開辟了國防科技教育、模型科技教育、活動科技教育、現代科技教育四大塊陣地。2002——2003年,學校投入建成了科技館,凝聚了師生們的聰明睿智,更是凝聚了師生們熱愛勞動、勤於創造的高尚行為和道德情操。建設科技館的過程,就是我們要塞中學的人文德育大展示、大檢閱的過程。
走進學校科技館,底樓就有「水從何來」、「水力發電車」,在金鑰匙指引下,讓我們拾階而上,登上科學大轉盤,去徜徉於中外科技成果的長河裡。
我們彷彿置身於遠古,與恐龍們同樂:我們彷彿深潛於海底,與游魚們嬉戲;我們彷彿身處蝴蝶泉邊,盡覽蝶中聖品;我們彷彿……
我們可以靜觀火箭騰空而起;我們可以觀測天體運行;我們可以跟隨「神五」宇航員探索宇宙的奧秘;我們可以……
在這里,我們認識了生態萬象,我們在浩瀚宇宙探秘,今天的好奇,就是我們明天創新的火苗,我們的未來世界必將更加精彩,更加絢麗!
⑸ 校園文化建設的介紹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豐富經驗的艾博儷文化傳媒公司認為,校園文化重在建設,它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⑹ 學校文化的介紹
學校活動是整個社會在文化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所不能比擬的。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給下一代。為了達成學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學校必須充分地利用各種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學校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規范功能。
⑺ > 校園文化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 介紹
校園文化設抄計是一個學校發展襲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確立了"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形成健康、向上、優良的校風"、"開展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指導思想。 校園文化設計主要體現了: 第一:校園文化設計體現出小學生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第二:校園文化設計體現出教師們踏實教學、大膽創新、潛心研究、共育新人的工作作風; 第三;校園文化設計,對師生進行講文明、端禮儀、重團結、思進取的德育教育; 第四:校園文化設計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教育。
⑻ 大學校園文化有哪些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的有效途徑。舉辦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團隊精神、藝術水平、文學修養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使學生的組織能力、管理水平、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得以提高。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有:
1、舉辦迎新生或送畢業生文藝晚會、元旦聯歡會、校園歌手大賽、挑戰主持人大賽、時裝表演、戲劇小品大賽、書畫展、攝影比賽、舞蹈比賽、舞會等文藝類活動。組建舞蹈隊、曲藝隊、合唱團、樂隊等學生文藝團體,並指導他們開展工作。
2、舉辦文化藝術節、演講賽、禮儀大賽、辯論賽、板報評比、文學知識講座、專題電影節、專題徵文等文化活動,組建文學社、校園記者站、校園廣播站等文化傳播陣地,引導學生辦好各種刊物,寫出精美的文學作品,從而在校園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
⑼ 校園文化的文章
校園文化不是「張貼」出來的
有一次到一所學校參觀,校長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從校長的神情、語氣,我們能感覺到校長內心的自豪與自信。然後校長又領著我們參觀了校園,這所學校在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上的確是頗費了一番心思,達到了校長所言的「移步換景」、「一步一景」的境地。凡是能「說話的牆壁」、能「開口的草坪」,都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在樓梯口,我們看到牆上貼著設計精美、裝幀考究的標語牌「靠右行走,找自己前進的道路,給別人發展的空間」、「更上一層樓」、「無限風光在頂峰」。草坪里的標語充滿哲理、人性味:「給我一點愛,給你一片綠」、「讓我們一起成長吧!」甚至在廁所里,都是「文化四溢」:「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等等。
參觀了整個校園,我們發現凡是能貼標語、豎牌子的地方,都能讀到很有教育意義又非常有文化韻味的名言警句、格言諺語或者溫馨的話語。學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真是讓人感動。可在隨後的自由活動時間,筆者去了一趟廁所,就徹底改變了原初的美好印象。下樓的時候,後面一個學生突然從我身邊沖下去,他的胳膊撞在我的胳膊上,幸虧我反應快,右手急忙抓住扶手,要不然就從樓梯上滾下去了,而他依然是一步兩級台階地沖了下去,一轉眼就沒影了。從三樓走到一樓,時不時要側身避讓兩三個並排上樓的學生。看著過去的一個又一個學生,我不禁對貼在樓梯旁牆上的標語懷疑起來。到了廁所,我對校長剛才介紹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就」徹底失望了,剛才還煥然一新的廁所,地上已多了三個煙蒂,顯然這是老師隨手扔的,小學生還不可能抽煙。靠近小便池的地方,地面上有不少「積尿」,這顯然是學生的「傑作」。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干凈的廁所就被弄成了這樣,這還談什麼校園文化?
顯然,這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做了些外在的形式化的東西,還沒有涉及到校園文化的真正內核。建設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經過多年的辦學積淀,把教育的政策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通過價值引領、藝術地規范成教職工的內隱概念、內隱規矩、內在要求和自主習慣,逐步形成相對穩定、自成特色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的過程。舉個例子,「上下樓梯靠右行走」,這屬於行為規范,如果學校里的每個人在上下樓梯的時候都能自覺地靠右行走,沒有爭先恐後,沒有你推我搡,更沒有迎面相撞,即使沒有在樓梯口張貼這樣的標語,那我們仍然可以說,這所學校已經形成了行走樓梯的文化。而校園文化就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亞文化組成的。
校園文化不是靠「貼標語」、「豎牌子」做出來的,我們不能膚淺地以為有了「校園文字」,就開始了「校園文化」之旅,「校園文字」充其量只是個序幕,真正的「文化大戲」還是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把「上下樓梯靠右行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這樣的小事做好了、做長了、做成習慣了,才算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開始。
⑽ 校園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和實踐方法,都必須為培育現代公民起到應有的作用。訓育公民意識,打造公民精神,確應成為新時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3.創新的文化品格
學校文化必須體現出創新性。學校文化不能消極的接受前人創造的傳統,也不能被動的承受外來文化的沖擊,而要不斷根據時代要求和新的形勢,在繼承優秀傳統中推陳創新,在開放學習中汲納各類新鮮文化氣息。學校文化雖然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但並非社會文化的簡單照搬,而要根據育人目標和發展要求,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對復雜的社會文化進行選擇提煉,在批判繼承、吸納整合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
4.獨特的文化個性
學校個性的核心是文化個性,學校的文化個性,既體現在精神上,也體現在實踐上;既體現在個人和群體的活動中,也體現在學校的物質風貌上。學校文化個性,其實質是指辦學的特色化,學校文化就是要體現出各校的鮮明特色,只有有了獨特的文化個性和特色,才能創造出教育品牌,才能擁有強大的教育競爭力。強大的教育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優良的教育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上,還體現在鮮明的品牌個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上。
一所學校,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其實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文化是一所學校凝聚力、親和力、滲透力和創造力的總和與根本概括。學校文化不僅是凝聚和激勵學校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激勵機制,是學校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的立校之魂和向上之根。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文化建設,乃是最高層次的學校建設;對學校文化的管理,乃是最高層次的學校管理;沒有文化品味的學校,不可能成為高質量的學校;沒有文化品味的學校,其實是另類的薄弱學校。因此,要培育優質的學校文化,我們除了充分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的深遠意義,高度重視學校文化建設之外,還要努力探索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原則、過程和動力機制,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選擇、整合與創新,確立合宜的學校文化建設目標、體系和方略,全員參與,長期實踐提升,以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富於時代氣息的現代學校文化。